|
当我得知“手中小气球”技艺后,便予以实训。起初,不以为然:手中空空,何来气球?后来,再学拳理,包括汪永泉、魏树人、李和生等人的一些著作及相关介绍,并在实训中落实其要旨,始觉在意识支配下这种“小气球”的存在并非虚妄。然后,又经过盘架的反复训练操作,认识到“手中小气球”的奇趣妙用与效应。笔者特写出体悟,供拳友一笑。 一、何为“小气球” “小气球”指在盘拳中自始至终双手中心虚拟的一个小气圆圈,此圆圈如同平日所见之气球,故名。此球似气球而非气球,它可大可小,可圆可扁,无尾巴,无牵线,作用有五: 1.小气球婉转回旋,利于太极运作时行圆走圈,环环相套。 2.小气球在手中回旋运作时,有如玩健身球中的技术熟练者,有贴裹连随、游刃有余之感。 3.锻炼内气、内劲、内功,帮助体现重意不重形的行拳要求。 4.经过长期小气球训练,可以感觉手似乎离腕,进而感觉似乎无手,手动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5.利于整体动作的协调、平衡、和谐,促进整体动作的下意识与自动化运作。 二、小气球从何而来 小气球从意念中来。习拳者进入清静境、恍惚状、醉梦态之后,虚拟两手各含一个小气球,本无小气球的手心便来了小气球。 在初练阶段,小气球意识呈现若有若无、时有时无的状态,而经过反复意识训练后,手心小气球则有久驻的初感,似乎小气球实体已模糊呈现。在初感加深的基础上训练,必然出现小气球的虚中之实,似乎真有一个小气球存在,你说不出它的大小与形状,它也似乎可静可动,可圆转,可螺旋。随着小气球的运转,手心有温热进而有麻胀之感,如同有蚂蚁在爬,当这种感觉由隐秘至显露时,便不觉手与腕是相连的。 当小气球的体验逐步形成后,盘拳便可进入小气球运用阶段,此时的小气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随架式变化而相应变化,在运用中便能体验到小气球的奇妙。 三、训练方略 小气球的训练要经历一个“无——似有似无、非有非无——无”的过程。现根据个人体验,分三层谈谈训练方法。 1.意引层。包括淡、含、聚、散、扩、缩、托、吸等形式。其训练特点为淡现、涌出。此时靠意识引导,用意不可太强太认真,以免适得其反。这一层面有以下表征。 (1)聚与散,小气球由没有到有。小气球是因为其客观根性才能聚合一处,其范围为手掌中合成一个立体圆。 (2)扩与缩。小气球聚合以后,可缩小为如玻璃球、绿豆乃至一滴水大小,亦可扩展为如乒乓球、小皮球乃至排球大小。无论小气球大与小,手心向上时可将其上托,手心向下时可将其含与吸,向上跳时可将其擎于掌,向下沉时可将其吸于掌,向侧旁运转时则呈现为吸附的状态。 2.小气球感觉明显。其运作以手掌为依托,可上下翻旋、内外滚动、回环扭转、正反螺旋等。当拳变掌或变勾手时,小气球缩小;当掌变拳时,小气球扩大。小气球有时处于静态虚引,有时处于动态迂回。 3.小气球运用自如。以整体为后援,以体周混元气为依托,其架势有掤、捋、挤、按、采、挒、定、催等。以“按”为例,拳谱有“按在腰攻”的说法,小气球由掌心先移至掌沿,再由掌沿向掌心、掌指黏性滚动向前,臂部如灌铅,臂力催发小气球,内劲从中指根通出;臂部又以肩、背、腰、腿、脚为后援,形成一个脚、腿、腰、臂的感应系统而通出形于指。如此动作,小气球便自然成为意识与形体的结合体。 小气球训练的三个层面不能机械分开,实际训练运行中三个层面是互相渗透配合的。以“催”为例,只有吐、纳、拢、托、腾、弹等都综合参与其中,“催”才能落实。 四、处理好几个关系 1.小气球与手心方向关系。手心向下,宜用拢、含、吸;手心向上,多用托、擎、腾、跃;手心侧向,宜用吸、纳、弹、转;手心前向与向内,宜用扩、缩、吐、纳、催等。 2.小气球与呼吸及丹田内转关系。小气球前翻、催出、吐外时多用呼气,小气球后滚、纳进、内吸时多用吸气,其旋转扭环节律与丹田内转自然协调。 3.小气球与足移手出关系。当意引小气球时,它对手足之形态起引领作用,首先与手相应和,后必自然与足相应和。由掌变拳时,小气球缩小,一部分气从指缝向外散出,另一部分气聚合于掌心。由掌变勾时,其变化大体与由掌变拳时相似。由拳变掌或变勾时,其变化与由掌变拳时反向对应。 4.小气球与整体动作关系。遵循“一动没有不动、一静没有不静”之拳理,小气球的运作体现整体动作的起——中——终——转。运作时,腰主宰,肩胯配合;转换时,心中一静,使精气神处于中定。小气球的动作与整体动作配合体现为身滚动手滚出,身进脚手随,从而表现为自然自在自如。 这里,我们学习一下魏树人先生演练手中小气球的诀语: 神视凌空点运行, 心纳意吞背气呈。 足移手出己不知, 奥妙尽在时机中。 虽如是说,然演练则靠自己体悟,如鱼在水中,冷暖自知,游弋自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