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斋先生创立意拳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意拳的丰富内涵和巨大的文化价值,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其中。然而笔者也看到,在大家学拳、练拳的过程中,歧途纷出,莫衷一是。至今盲索者有之,误入歧途者亦有之。令人感叹!
余自幼随家父韩樵学拳,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了。以余学拳、练拳、教拳、研究拳的亲身经验,深深感到:如果不能对意拳的认识方法有个清醒的认识,就不可能走上意拳的正轨。在一九九七年全国第一届意拳学术研讨会上,余同韩竞生先生共同发表了《拳学论纲——意拳学第二教程》一文。做了这方面的探索。乡斋先生告诉我们:“夫学术一道,首要明理。”为了能尽快地使广大学拳者共沾乡斋先生拳学的雨露,使乡斋先生开创的拳学事业发扬光大,更好地为全人类造福。余不揣孤陋,尽己所学,在此对意拳的认识方法做进一步的梳理。以期对各个具体的训练方法有个理论上的收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运动实践。并希望通过本文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海内外各位方家一道,澄明意拳正轨。
一、 何谓意拳 从字面来讲,这意拳二字是一个偏正词组,拳是主词,是表述的内容,意是形容词,是对拳的规定。
那么“拳”实质又是什么东西呢?其实这个问题乡斋先生早就说得很清楚了:“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两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什么叫做拳拳服膺呢?是指人体对客观世界的应答。在此定义之下,包括人体有意识的应答行为和无意识的应答行为,行为的主体,行为的客体,行为的条件,行为的方式,行为的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那么什么又称之为意呢?这是乡斋先生通过对中华武学长期的实践、研究、思考后,对拳做出的学术性定性。它是基于人对客观世界的一切认知,人的一切自主活动,皆是以有意识作为一个前题的,作为一个起点的。基于这样一个深邃的哲思,然后将拳放到意识这个平台上进行考察,进行认识,从而进行把握的。所以我们说:意拳是拳学,它是以人体的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意拳可以含摄所有武术形式,以致于人体所有形式的运动都可以放到这个平台上进行认识。因此意拳追求的是对人体运动规律的完全了解,和学拳者对自己生命活动的完全把握。当达到以上两个目的后,方可以称之为学拳的大成。
二、人类认识方法的一般形式 每个人出生以后就有了独立的意识,以至人类也在于有了独立意识后才成为“人”类的。所以人类一切认识、一切知识、一切活动,以至于一切文化价值,都是在人的独立意识的涵盖之下的。若无意识,则一切都谈不上。
当人有了意识之后,是怎样去了解和把握这个包括自己在内的客观世界的呢?这个问题前人已做过大量的探索,他们都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共同的认识。在因明学中称之为现量与比量。在名辩学中称之为名和实。近代冯契先生称之为名言之域和超名言之域。牟宗三先生称之为现象与物自身。卡希尔先生称之为理智符号世界和直接经验世界。乡斋先生也说过:“岂知名实二字根本不能并论。”综上所述,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类认知客观世界主要是通过两条门路:一条是理性,一条是觉性。
当人脑将概念符号化后,又通过逻辑方法将概念联接起来,形成判断。这个判断也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主观认识上的一个映象,此两者也是不相等的。所以说理性认知一路是间接性的,正因为有这个间接性,所以认知结果必须要通过在客观世界中的妥效性的验证后,才能成为真理。这就好象发射人造卫星一样,只有当人们在主观上认为一切情况都正常后,才会按下点火按钮,但究意是不是一切正常,只有上了天后才知道。卫星运行正常了,说明主观认识正确,运行不正常,就是认识不正确。所以说一切理性认识,最后都必须接受客观现实世界的检验,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觉性的认知过程是在于人体本身就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客观世界运动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根本事实。当人产生意识以后,可以通过内省的方式,察觉到自我的生命存在和自我生命的运动,这种觉是一种统觉,它的意识对象是生命整体,它发生在生命活动之中,所以说“觉”是自我意识,意识的主体是我,意识的客体也是我,它又是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的,所以说“觉”是不分能所的,是对自我的直接意识,是主客合一的,运动发生的过程,就是觉察过程,就是验证过程。当行为发生后,就造成了事实,这事实便是世界的唯一,也就谈不到正确不正确的问题了。
由于有以上两种感知世界的途径,造成人体对客观世界的两种应答方式,一是通过动物的本能,直接对客观环境做出应答行为。二是要通过大脑思维,对客观环境做出逻辑的判断,然后才决定自己如何行动。由于这两种应答过程不同,因此造成对客观环境变化的应答时间也不一样。卡西尔先生在《人论》中说道:“在前一种情况下(指动物的本能)对于外界刺激的回答是直接而迅速地作出的;而后一种情况下(指人通过思维控制反应行为)这种回答则是延缓了的—它被思维的缓慢复杂过程所打断和延缓。”乡斋先生也说过:“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必不中用。”这也是对在技击对抗中,由于思维控制应答后,而造成动作反应延迟。这一后果有了清楚的认识。所以反复强调意拳是发挥本能之学。发出要发挥自然之良能的号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要断然将两种反应方式分离也是不可能的。主动应答和被动应答通常是同时存在,互相补充的。这就是在意拳中称之为:“有意无意之间”。
以上所述就是两种认知方式、反应方式的差别,它们在意识的统领下共同形成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并决定着自己对客观世界的应答行为。
三、意拳第二教程是直指拳的本体的认识方法和教学方法 在前文中已经指出,拳是人体对客观世界的应答行为,这种行为能力又是人体生命的本能。就是说人体能够无意识地对内外环境及社会环境做出反应,比如说心跳,呼吸。当人剧烈运动时,身体耗氧增多,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后,就会令呼吸、心跳自动加快,提高气体交换,以适应这一内环境的改变,使之重新回到正常状态。又如当一个小虫飞到眼睑上时,人体就会自动发生瞬目反射,以避免外环境对自己的伤害。又如当社会事物发生变化时,人就会自然产生情感的反应。以达成精神和身体的需要。这些本能反应都是在主客互动中实现的,是自然完成的,所以称之为本能。
当人类有了意识之后,就同时产生了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要求。在这一知性的要求下,人类不但认识到自己可以通过意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人类还发现了自身生命力所具有的本能,而且这个本能有着丰富的潜在的可能性。比如说:人是本来就会走会跑的,但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经常跑步的人就会跑得快些。通过跑步的次数增加,就能引起跑步能力的增加,就可以做到跑得比别人更快一些。也就是说人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对人体本能存在的潜在可能性有了了解,并了解到通过练习,可以更好地发掘自身的这种可能性。现代奥运会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也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追求对这种可能性的把握。意拳也是这样,通过练拳来更好地发挥生命的本能,更好地应答客观世界,意拳训练中所追求的浑圆力,就是追求对人体运动潜在能力的充分把握。
以上已说明了什么是拳的本体,拳是自己身上的拳。是自己身体的运动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练,才能了解拳的本体,只有通过练,才能使自己身体获得更多的运动能力。因此第二教程提出要投入理解,要在练中去认识拳,去把握拳,乡斋先生称之为“体认功夫”,就是这个意思。
第一教程第二教程简别表
第一教程 第二教程
定义
认知方式
理论基础
传递方式
认知过程
学习过程
形体训练
教学内容
具体实施
教学形式
学生的地位 形式教学法
理性认知
原子论。有整合问题
概念传递
需转化过渡
有意识地进行
概念规范学员形体
教学生练拳
告诉学员拳是什么,是什么样
是…,不是…;对、不对
被动接受 行为教学法
觉性认知
一元论,无整合问题
觉体传递
直接完成
由有意识进入无意识
行为塑造学员形体
教学生认知拳的方法
引导学员自己去了解拳是什么
做…,完成没有
主动把握
经以上分析,各位已清楚地了解了第一教程与第二教程的区别,但在这里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以为第二教程是对第一教程的否定或超越,从而忽视第一教程的价值。在前面已经说过,这两个教程是在意识统领下的二种认知过程。两个教程的提出,是对意拳学中本身就存在的二种认知方式做出的一个简别,通过这一简别,使大家对意拳的认识方式有个更清晰的了解,使意拳的教学方法更加丰满完整了。这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可或缺。大家可以想一下,您现在眼前看到的是第几教程呢?聪明的读者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四、第二教程四句总纲 示觉有相 得觉则止
运觉无住 自觉圆明
示觉有相是指老师为了让学生从自己身上意识到一种运动状态,从而设定的一个固定的行为,这一行为是人体本身就存在的、原始的、自然的行为。学员通过做这一行为,使自己身体进入了这种运动状态,同时产生了自己对自己的本体运动状态的意识,用这种方法来完成对拳的认知的传递,在传递过程中,体就是拳的运动状态,意识到就是觉,所以称之为觉体传递。有相是指这一传递中的行为是固定的,是属于有相、有意、有法阶段的。
得觉则止,是指经觉体传递后,告诉学生不要停留在老师为示觉而教的这一固定的方法上,而是要将通过示觉这一方法,将传递给自己的拳的本体,运用到一切时间,一切空间中去。此句是对教学过程的迁移和消解,让学员清楚地意识到拳是存在于自己真实的生命活动之中的。
运觉无住,是基于认识到人的运动过程以至生命过程,是发生在主客互相作用的过程之中的。而客观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这“运动着”三字表达的是不停留的意思,就是说物质在时空中的状态,永远保持在运动过程之中。那么人如果用一种固定的眼光去看待运动中的世界,或用一种固定的行为去对待运动中的世界,那么必然会造成主客不符。因此为了解决这个主客相符的问题,就必须将主观视点和主观行为随着客观世界的运动而运动。所以也要使自己随时保持在运动状态之中。运觉无住就是说,在行为过程中(包括思想活动),主体不能有自己的行为预设,主体行为要随客观世界变化而变化,主客在运动过程中互相作用,互相适应,并共同向前发展。这就是意拳常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
自觉圆明,是指通过以上对拳的投入理解后,所达到的对拳认知的最高境界。即不但认识了包括自身在内的客观世界是怎么回事,而且还认识到自己能了解客观世界中的可能性,并有着能动地通过自己行为把握这种可能性,使之变为现实的能力。同时将这种能力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中体现出来。
通过以上对第二教程教学四句总纲的释义,您可以了解到:意拳第二教程是以培养人的元认知为目标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而元认知的完成则是标志着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的最高发展,亦是人的知性的自我完成。
五、意拳假借方法的认识 在意拳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假借这一认识、训练方法。以下从几方面来进行阐释。
首先讲符号指称是假,物自身是实。在前文中已谈到过符号概念的产生和应用原理,在这里进一步说明符号世界的多样性。比如语言文字是一种概念符号,它亦有多种表达方式,比如:一说“手在 XXX ,脚在 XXX ”。这是表达练拳时有一个单位时间里,人体在空间里的位置。一说“象 XXX ”。这是对在这段时间里,整体运动状态的一个比喻,讲出来的是一个喻体。一说:“感到身如 XXX ”。这是对自己在练拳过程中的自我感受的描写。此外,还有数学分析、力学分析、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心理学分析、以致哲学分析。尽管这些表达方式多种多样。都是通过概念符号,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拳本体的间接反映,它们都不是拳的本体,所以说都是假法,只有运动着的人体才是拳的本身,也就是说是拳的实体,但人可以通过概念符号来间接地表达、理解、和把握客观实际事物,因此称这种认知方法为“以假控实”。
数学本是符号概念的一种表达方式,但由于它具有抽象的纯粹的表达能力,故在此再加以进一步的说明。数学是人类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运动关系最科学最高级的表达手段,故称之为科学的语言。所以说,当一事物不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时,就不能算是进入了科学的殿堂。而数学的表达方式也是运用以假控实的典范。比如说“数”,它本是一个量变之流,它与物质运动的舞台时间空间一样,具有运动性质。时间有延续性,空间有广延性,它们同运动中的物质是不可分的,所以时空也是一个量变之流,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流,是无法用固定的方式来表达的,因为说是此时,它已在彼。所以对运动本身是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但是人的知性又要求了解客观世界,人和人之间也有互相沟通的需要,所以采用了以假控实的方法,将数量之流人为地切成一段一段,这就有了自然数,就如同意拳站桩一样,是运动的一个个片段,它表现的是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状态。人在对数的认识过程中,并不满足于自然数这种僵死的分割,于是有了分数、小数等等。以至于发展到微积分。通过微积分,可表现一段时间内的运动规律。它即可分解认识,又可集合表现。使运动到静止得到过渡。这就如同站桩和行桩的关系一样,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尽管如此,但人类还是不满足,因为微积分还不能表达在一切时空中的运动,故此又发展到数论,要求数学命题能证到 N+1 为止。就象意拳要求有感皆应,以应无穷一样。我们大家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到现在还没有证完,现在陈景润已证到 1+2 ,就算有一天,证到了 1+1 ,然而将数学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来看,它仍然是一个间接表达方法,这一抽象的表达,只能在主观世界里存在,同客观世界本身有着根本的区别,所以也是以假控实的方法。
在练拳过程中,大家都会碰到意念假借这一方法,就是想象对面有棵大树,或是大山,或毒蛇猛兽什么的。用意念将它们拉来推去,或是将它们如何如何。要知道这一动作的对象,乃是经验留在大脑中的记忆,它们同真实的大山大树是根本不同的。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搬一个重物,眼睛看到重物,大脑发出搬的指令,通过神经传递信息,肌肉收缩产生力量,作用到重物身上,同时人自己感到重物的重量,结果重物发生了空间位置变化。人的搬物行为得到了完成,客观世界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实。而意念假借是通过大脑对这一实际行为的记忆,通过意念想象,使其在大脑里再现出来,从而发出指令,引起肌肉工作。虚拟地完成了这个搬物行为。通过反复进行这种操作,使大脑对搬物这一行为记忆得到强化,形成和加强了稳定的动力定型,同时肌肉也得到锻炼,人体力量得到加强。但我们也要知道,思维中的真实同现实中的真实毕竟不是一回事,它只是一种训练方法,训练手段。是通过想象力的无限性求得对可能性的充分把握。但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必须同真实保持联系,不断的在真实中得到验证,而不能使其走得太远。
在意拳教学过程中,必须经过各个教学训练过程,比如松、紧、由松到紧等等。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为了使学员获得对自己身体的反应控制能力而设的,它们也都是假法,当您将这种能力运用到现实世界的应答活动中时,它才是真实的。
最后我要告诉您,一切认识方法都是假法。而当下您的生命活动,您当下的行为才是真实。
综上所述,意拳就是通过以假控实的方法来认识来教学的,每一步都是由假法指向真实,最后直指生命活动本身。然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您现在学拳、练拳、认识拳,以至通过学拳的过程,达到自我认知的完成,这一系列的行为,就是您真实的生命活动。也就是说上述各种假法也就是实法,这就是乡斋先生所说的:“在虚假中求实际”的真义。人类就是运用这种以假控实的方法了解把握这个世界的,人也是在这个追求过程中实现完成真实的自我的。
六、得力舒畅是行为的准则 乡斋先生说过:“得力舒畅是不变之原则”。这是基于人就是大自然的本体,这一根本性事实,而提出的行为准则,因为人体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大自然根本的原则是统一、和谐。也就是说在人身体里表现出来的各种运动规律,同大自然的运动规律是一个东西。而人的运动行为符合不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人可以通过内省的方式自己察觉到它。当符合时,人就会觉得得力舒畅,不符合时,人就会感到很难受,很别扭。从而迫使您自己调节这一运动行为。这种个体同大自然的关系,在动物那里,是自然完成的。动物通过本能应答大自然的变化;大自然优胜劣汰,作出对动物的评判。就是这样进行着发展着。而人,当有了主观意识后,人就有了独立的精神。就是说人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通过意识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通过行为来对大自然所提供的诸多可能性进行选择,使之变为现实。在诸多可能性中,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也有向坏的方向发展的可能。在体育运动中也是这样。运动方法正确,通过练习可以使身体健康,应答能力增强,竞技项目优胜。运动方法不正确,就会残害自己生命。并不是所有的运动方法、体育锻炼、运动项目都对人有好处的。乡斋先生早就指出过在体育界的这种现象。其实凡是有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人,都能从生活实践中,运动实践中发现这一点,体会到这一点的。行为正确,得到大自然的奖赏,行为不正确,引来大自然的报复。最可贵的是人能够最后认识到这一点,并能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向大自然靠拢。所以说:人的能动的创造力,是在大自然的可能性范围中实现的,人是在这个范围内实现自由意志的。而是否得力舒畅,是大自然向人的意识发出的认知信号,并用此来规范人的行为。
七、行为教学对认识中矛盾的消解 在学拳的过程中不时会遇到许多矛盾的问题。如姿势大好,还是小好。高好,还是低好。虚好,还是实好。松好,还是紧好等等,等等。以至乡斋先生晚年自号“矛盾老人”。凡说皆是矛盾。这反映出在认识范畴内,矛盾无处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科学知识是建立在分类学基础上的。就是说要认识一件事物,就必须将它同其它事物做出区别,所以说,一说认识,就产生了它的对立面。要想认识事物,必须用一个明确标准,将两者区分开来,但是现实世界里的事物都是延续的,运动的,所以无法用一个固定标准去区分它们,所以就产生了根本的矛盾。在因明学中称之为比量,就是相待而立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说有一,那么同时就有了非一,如果说是好,那么同时也就存在了不好,说是虚,同时也就存在了实,所以说概念是成对出现的,同时矛盾也随认识出现了。那么这种矛盾怎样解决呢?形成了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
前人也曾从理论上进行了探索,康德提出了二律背反,就是告诉大家,用论证的方法来探索问题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命题都同时具有否命题。这也反映了认识的根本矛盾。更多的哲学家对矛盾问题追索到最后,只能给出一个辨证吊诡的结果。也就是说,谈到最后是对立统一,即此即彼,非此非彼,即是这样,又是那样,即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这就追到终点了。不能再追了。也就是说,说了等于没有说。
我们知道,一切学问最后都要落实到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然而一切理论知识最后都不能为您做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就是说没有任何人能教您怎样做,您只有自己面对现实,发挥生命的决断力,用您的行为去将客观世界中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当可能性一经变为现实时,在这一现实中,一切道理都自然成立了。一切矛盾都在这一现实中得到解决。这就是人能动的行为对认识中矛盾的消解作用。人类通过无数次地面对矛盾的世界,最后意识到:只有用自己的生命去面对,用行动去决断,去创造,去变现这个世界,才是唯一的出路。从而使人意识到自己灵性的光辉。
当人有了意识后,就开始有了认知行为,也就是说有了知性,知性要求人完全了解并能动地把握这个包括自己在内的世界,这就是人的灵性,从此人类开始了用自己灵性之光照亮整个世界的征程,当人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这个灵性时,知性也就走到了它光辉的顶点了。
八、拳学是历史的归宿 人类自从有了意识之后,知性就走上了一条认识的必然道路。这条道路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认识客观、认识自己和对认识的认识。每一阶段的进入和提升,都是经过:需求→认识→归纳→更高一层的认识,这一过程。整个过程以自我意识的认识为最后终点,每一门学问都是这样,意拳的认识发展过程也是这样的。
人类在自然界生活斗争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保卫自己生命存在这一需要。于是就需要研究养生和技击,怎样保持身体健康,怎样保护自己身体不受外来攻击。在这两者之间,又以技击的需要为最迫切。所以首先要研究攻防问题。于是就产生了招式,招式是解决我如何同对手应对的问题。要解决应对问题就必须了解对手,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动作。所以招式是以认识对手为前题的。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开始,后来随着认识的发展,招式越来越多了,怎样记住这些招式,并将这些招式传给别人呢?在这个需求下就发展出套路。套路是招式的集合。当招式、套路进一步积累增多后,就产生了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招式作用的需求。这就导致对人自己身体功能状态的认识,于是就有了内家拳,内家拳要讲精、气、神、力,此便是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当前面两种认识发展后,自然产生了对如何使认识方法更优化的需要。这就是有了对拳学的需要,从而产生了意拳,意拳告诉大家研究认识拳要从意识下手,通过站桩的方法来理解运动规律,体认运动状态。这是对认识方法的一种改进。所以说意拳是拳学,是对有关拳的认识方法的认识。这三个认识阶段,有机地组成了拳学的内容,所以说意拳也不能不重视敌我应对问题,也不能不重视体能问题。当大家有了这种认识时,也就进入了拳学的认识高度了,只有拳学才是中华武术的历史归宿,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关于生命学问的一个结晶。
笔者在经过长时间学拳、练拳、研究拳之后,惊奇地发现:个人对拳的认识过程就好像是整个人类对拳认识过程的一个缩影。都经过了招式、体能、认识这样一个共同的认知过程。而且这种认知发展过程正符合皮亚杰先生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后以元认知的发展代表个体认知发展的成熟。这些又都同恩格斯先生所说的:“人类的个体和历史之间的平行关系ㄔ胚胎学和古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所表达的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相同。我现在将自己的这一学习经验写在这里,供大家在今后研习拳学的过程中去比较印证。
九、意拳是性命之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意拳是关于人类本性及生命活动的学问,乡斋先生称之为性命之学。为什么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伴随着技击的发展而发展的呢?以致于有人误以为意拳就是技击,就是打人。这是因为一切认识也好,文化也好,进步也好,都是根据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发展的,而人类生存需求是人最根本的需求。而人类之间的互相对抗,是对人生存最紧迫的威胁。人一旦丢失生命后,一切都谈不上。所以《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人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技击问题,其次,要让生命正常生存,就是健康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才能谈到其它的问题。这同人类科技发展是伴随着战争、武器的发展而发展的道理一样。但是人的知性并不限于此,尤其是由冷兵器时代发展到热兵器时代的今天。人体技击的社会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人的健康问题,人对自己身体认知的要求和人类通过认识自我达到完成自我的追求,则是人们不懈努力的方向,而意拳的价值正在于为人们的自我认识、自我完成,提供了一条最直接的途径。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