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技击之手段是以桩法为核心,向试力,发力等功法的过渡。七步功法的操习实质就是静态求整过渡到动态求整。双人实作尽管与功法训练有所不同,但其遵循的法则,依然是桩法劲力在遭受阻截,闪躲,击空等情况下的灵活变通。故脱离桩法的训练,是根本练不出真正的大成功夫的,今笔者就桩法之窍要做阐述,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 一、 争力是混圆整体的基本构成单位: 争力又称矛盾力,即通过某一中心点向相反方向同时用力的放长运动,混圆力是在上下,左右,前后这三项基本矛盾争力中形成的。故求取混圆之模式,必先从某一项二争力中获得,兹分述如下。 大成拳是以脊柱带动的整体发力,那么我们的桩法求整就必先从脊柱这一核心探讨矛盾争力的形成,上下力的求取首先必须改变人体脊柱的两大生理弯曲,首先是颈弯,通过吊顶,竖项,拔背,含胸这几点要求使颈椎与胸椎形成一条直线;其二是腰弯,由于直立行走及后天劳动形成的压迫,人体的腰椎弯曲幅度最大,也最不易纠正。但腰又是人体的中盘,是连接上下的枢纽,故只能通过桩法要点中的敛臀,提肛,尾椎内敛,掖胯,从臀这几项来改变其内弯形态,使之向外膨胀与颈椎胸椎形成一条直线,这样,上下贯穿的整根脊柱就会形成正直的先天状态,此即为芗斋先生所说 ?quot; 腰紧背直 " 及 " 脊椎骨垂线成 " 。脊柱修复正直以后,利用头颈仍柱的上拔与下肢双足的抓捻形成 " 头顶青天的长空,脚踩大地俯青山 " 的上下争力,此项争力的整体混圆之筑基,故芗斋先生云 " 力这所发在于上下,上下相争为周身共引之法 " 。笔者在教学中把求上下力做为首要内容,尤其是当脊柱正直后,对下肢的三角构造极为关注,因为下肢若没有相应的要求,脊柱与双足的争力是建立不起来的。下肢的要点是膝前顶,胯后坐形成斜面争力,大腿内裹上提把双膝再纵起来,使下肢成一麻花劲的用力,然后把小腹掖在胯根里,这样上下才能感觉到有一种牵引的矛盾互争之力。 左右之力的形成是在上下相争的基础上建立手臂环抱间架中双肘的横向支撑用力,此即为芗斋先生之 " 肩撑肘横 " 。因为肩不撑出,双肘的横撑力就不足。肘是人体手臂的中节,整体劲力的原则是 " 根节摧,中节抖,梢节刺 " ,故虽为双肘横撑,但力源则为双肩撑拉呼应所致肘横之重要是芗斋先生二十年代发现并提出的(原传形意拳要求是沉肩坠肘),因为对手之攻击虚实不定,如果从正面攻击还可以防住,但若左右抡击,其防护性若没有肘横就会吃大亏。再则,肘不横撑,不符合混圆之构架,更不利呼吸肺量之增加,胸腹之肌肉也只能紧 抱一团形成收缩,横隔膜是最易发紧,此为拳法之忌。形意拳老牛筋 " 的练法被芗斋先生升华为桩法的筋腱拉伸放长,通过合理的桩式调配,周身大筋全部绷拉而起,其间架一旦遭受外力冲撞就会象一弹簧架立即产生反作用力,使对手被崩弹出去,肘横之至要是通过此要点把颈部,背部及腑下大筋拉起来并露体表,并与其他筋腱相连,老一辈拳家功夫高深者,从不穿短褂练拳,授拳,就是防止被学者观察出身体的肌肉,筋腱及骨骼的布局,这也是我国武术失真的一大原因,笔者有感于此,在教授学生时除尽量精心调配外,还展示身体供他们研究,效果极为显著,有聪慧者仅数日即建立起新的生理结构,形成混圆的标准框架,由此可知速成之法在于教授者的教学训练方法是否明确,如无全身心的教学,传统武术将会逐日衰亡,那时何谈继承,又何谈发展! 前后之争力在混圆劲力中最易体现,但又最易出错,人体脊柱作为中心枢纽至关重要,前后力的形成,是以腰背肌肉的横向拉伸为力源,通过双肩的撑出向前合抱至指端而用力,在此,人体脊柱是至关重要的枢纽,前后力之争在于脊柱的正直后绷使腰背肌肉向前裹进,与小臂的前撑合抱形成对拉之势,从肌肉的拉伸形态分析,笔者认为这是张力效应,因此前后之争力的要害不是你的手臂抱得有多圆,而应是你的背部是不是圆的(注:此圆与胖子无关)。故混圆之构成从俯视图来看应是手臂环抱与身体之裹进共同构成一个平面圆环,训练初期,因肌肉,筋腱的拉伸长度不够,会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棱角状态,但随着功夫的深入,生理变化的加大,此棱角会越来越小,其力也越来越圆整,故芗斋先生 ?quot; 混圆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 " 。值得说明的是,前后之力的求取必须保证双肘的横撑不变才会有效,因为双肘撑力若丢,前后之撑抱力就容易遭到破坏。但双肘不动,前后之力会明显感觉因受限制而击不到对手,而事实这正是大成拳的优势所在,因为大成拳之技击原则是前不逾尺,决不许伸手够人,一旦够人,整体劲力就出现了不均衡,发生破体现象,即使击中,也不会是整体发力,威力不足,大成拳是用身体打人,手臂无非是接点起支撑作用,真正的大成拳击打不是手臂不动,身体催压,点一接触,步法已至,上下相随,炸力透体,又何须用手去够对方。 桩法求取上述之矛盾争力之时当有一先决条件,即必须同时让这三顶矛盾力同步上身。因为混圆之定义取之于均衡的用力,即前后,左右,上下用力的量是相等的。尽管初期可以一项一项地找,但找出后就必须在一个桩中全部体现出来,否则仍不能称之为混圆桩。 二、 意感是本体效应的假借升华:
待桩法劲力通过肌体的变化构成之后,就应在神经系统的不断激发下重新刺激生理机能的不断完善,此阶段是体认在不动之中求微动的桩法争力感应,如 " 三尺以外,七尺以内,毒蛇猛兽向我袭来,我以桩法应之 " 。芗斋先生此论似极象,不易体会。笔者举个例子,当一只老虎向你扑来时,你可在桩式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向老虎做一前发力,用小臂兜卷其咽喉,把它击出去。当然这是一种假设,但在站桩求力中必须要有这种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以及肌体的应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利用精神上假借凶险的事物可以激发人的格斗欲望和格斗能力,尤其是在站桩时,尽管外形不动,但其精神和身体犹如一只被缚住的雄狮,恶虎,拼命挣脱,故其形态应是不规则的微动,前后,左右,上下均是以躯干为主向各方向快速位移,因外形动之极小,可视为振颤,精神的无限激发可加大人体结构对外界的冲击能力和感应能力,从而使身体的混圆动力更加均整和活跃,此即芗斋先生所论之 " 假借无穷意,精力混圆身 " 。由此,意感训练是把主观的精神假借形成的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状态与人体生理机能的客观物质属性形成的力量完美地进行了统一,从而才能实现拳学格斗中 " 意到力到 " 的高妙境界,此即芗斋先生之 " 反向身外寻的 " 真义。 三呼吸的守恒要与大气相呼应: 呼吸系统的平衡能力是格斗中获得胜利至关重要的法宝。大成拳不主张 " 气沉丹田 " 。气是人体吐故纳新的呼吸系统对氧碳的吸入与排出,肺功能的提高取决于人体吸入和排出氧碳的活动能力,做一个体能好,耐力强的人一定是肺功能对氧碳的摄取交换能力大于常人,大成拳虽然主张自然呼吸,但由于桩法本身的能量消耗,势必会促进呼吸系统的改进,使之肺活量加大。又因站桩是有氧训练,胸腹始终是放松状态,故横隔肌始终不会发紧,膈肌不紧,人体的呼吸系统就不会因运动量的加大而供氧困难,芗斋先生之 " 人体要与大气相呼应 " ,说的是人体的一切运动要与大气压产生平衡,即吸入的氧量与呼出的碳量相等使呼吸永远处在平稳的自然状态,这样的人的精神,动力就极其饱满,芗斋先生早年曾患有哮喘之疾,通过拳学之修练而治愈喘疾,故对呼吸之道感悟尤深,所提之练法也极为中肯,在其一生中无数次关于荣辱的较技中,如果没有呼吸的守恒,不要说整体发力,就是局部发力也会减弱,故今人之曲角芗翁本意,诚为可叹!
大成拳之健舞 -- 高臣
健舞是大成拳学中极富品味的武学瑰宝。它是王芗斋先生在北伐时期为寻拳学真谛,万里参学中寻师访友之际在安徽淮南拜访心意拳巨匠黄慕樵先生所得,黄慕樵先生之心意拳为南派内家拳之嫡传,其功力精绝,发力迅猛,虎豹雷声,憾天动地。而健舞之来源则是黄先生游历敦煌石窟依据墙壁之彩绘中的古典舞姿模拟而出。同时结合心意拳之内功心法加以贯通,笔者曾与黄慕樵先生之传人会晤,探得黄慕樵先生传人中至今尚有少许人操习健舞,只是其风格方法与芗斋先生所传有所不同,但精神,意感之修为则一脉相承。 芗斋先生所传之健舞做为武学中特有的运动形式,它打破了原传实战拳法的动态结构方式,采用四形的仿生机制和动作特点,要求操习时动如山岳横移,静如深闺处女,轻如微风拂面,重似撼地惊雷,缓如春蚕吐丝,急如离弦之箭的矛盾错综结合。使动态之法合于桩功混圆劲力的螺旋飞驰表态之法合于整体如铸的几何构架,把动静,轻重,缓急的诸般雇要均附于桩法这一根基之中,整体之动以躯干为主轴,关节为枢纽,四肢为锋棱,如风中之旗飘摆不定,缘旗杆之抖动使然。 一九二九年杭州国术游艺大赛上,芗斋先生任大会裁判并登台表演了健舞的部分动作,名曰 " 苍海龙吟 " ,即游龙舞配试声。令观者耳目一新,掌声如潮,健舞一法本无规定套路,为即兴抒发,它难忘 生写意为主,以武学格斗为宗,但其价值所在,适用于任何武术交流场合,如表演时,任意操习拳式,随心所欲,应感而发,常令观者飘然神往,心旷神怡,格斗时则神采奕奕,目光凛凛,飘忽不定,满堂游走,令应者目不暇接,无从下手。 芗斋先生之健舞得益于黄慕樵先生之真传,这主要是二位先哲的邂逅使他们在技艺上的相互弥补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技艺成就根本掩饰不住彼此锐利的目光,故所谓的交流只能是拿出自己最高明的东西诚请对方评价,以芗斋先生的身手和个性在当时的武林中已罕逢对手,而黄慕樵先生之健舞则使芗斋先生赞叹已,并虚心求教,这对傲岸不群的芗斋先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据考察获悉,能被芗斋先生认可并在大成拳功法中寻到踪迹的至今仅为黄慕樵先生一人。 芗斋先生之健舞区别于黄慕樵先生之健舞的重要原因是芗斋先生对中华传统武学的间架结构做出重大改革所致芗斋先生的健舞为以颈椎领起全身,双脚在运动中利用波浪弧线轨迹克服地心引力,同时拔高身形,保证下肢的起动速度,只有在发力时的铲锉骤停中才接受地心的引力,故蓄力时间长,发力时间短,这样有利于体会自身与大气压的相互呼应,寻求最佳的动态平衡条件。再则,芗斋先生确立的三角构架使健舞的冲击性得到加强,如托婴桩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双手与双肘的三角形,根据飞机,鲨鱼,轮船等头部形状分析,这种三角支架在运动中所受的阴力最小,故承受外力的能力也最强,惊蛇之舞即要 ?quot; 手是蛇头足是尾,躯干震颤蛇即行,螺旋爆发勿介意,闪让蜿蜒步难停 " 。惊蛇舞的要害是必须具备深厚的桩功基础,因为没有整体的劲力做后盾,三角支撑的构架就不牢固,在格斗中合理冲撞时易发生间架瘪的现象,这反而会遭对手重击。故三角支撑在整体构架中极为重要,如不失此力,仅一接触,无需发力,敌即会被撞飞出去。 健舞之修习亦为身法之训练手段,如挥浪舞的横竖交叉的纵力波动可使躯干左右闪展,斜中求正,守中用中,力走一方,混圆力轮轴舞动,如劈荆斩浪,自身躯干螺旋辗转,向心同动,而敌所受之力则必为离心力所击,此力无须找点,只要存在接触,其接点处即产生切线发力,碰哪哪有,挥浪之舞还须以力波层层涌动,骨节锋棱突起为宗,使混圆力变化为搓动,碾滚的重力磨擦,把逆水行舟,惊涛拍岸的雄浑劲力和无坚不摧的磅礴气势体现出来,作用于对手似黄河决口,一浪高一浪,具要诀 ?quot; 躯干宜拔 起,双臂两极张,腰背似牛皮,两足镗泥行,动之以腰肾,关节活似轮,中线时隐现,正斜互为根,十指如钢锉,微动即留痕,环中含妙法,浊浪排空 。如是虽双臂挥舞,但劲贯全身,水中若静,则轻舞戏波,水中若急,则性情突变,豪气进发,毛发森立,全力相搏。 游龙之舞更是别具一格,此种身法运动形式为中华武学绝无仅有之秘技,龙虽为传说之中之神物,但缔造出五千年灿烂文明,故炎黄儿女均称龙的传人。龙之运行高可扬身纵起,如蛟龙游空,螺旋环绕拔地欲飞,低可游于地面,收缩筋骨而栖息,搜骨缠身,张缩有序,凡与格斗中,双爪如钩,不动之中随躯干而舞,正反 8 字交替如电波透体,劲力冷飕弹炸,气势如宏,双目如炬,龙形之舞以肩胯螺旋上升往复而行,间架飞行如磨盘疾驰,起见双臂下按,落则双臂高扬,步动如飓风郑树,头摆似狮子摇头,遇敌时折叠倾压,斜面纵击,直取中线,飞腾之起势摧垮对手之重心,收缩之落势重击对手于地下,其诀要 捻动肩胯摇身起,步似骏马连环行;双爪翻飞扰敌目,身似飞轮自成行;高低反侧中线守,膝纵足蹬手相随;臂如弹簧指如钩,肌肉牵动骨骼搜;哪管敌方施妙法,伸缩骤现即成功 " 。 健舞在实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身法绝对不是躲闪的技巧,它是通过这种特有的身体运动来加大和提高身体肌肉系统的运动质量,并结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批量改变运动中的加速度,由此发现人体力量的大小只能与人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F=m.a 。(限于武学原量机密,本人暂不细致探讨如何提高人体的质量和加速度,以免为他人剽窃)。 鹤飘之舞是芗斋先生拳学结构的一大特色,许多有幸拜识芗翁作拳的前辈都感觉其动作轻灵飘逸,如水面行走一般。这得益于白鹤舞,白鹤为人所共爱的良禽,其外形俊美潇洒,性情温顺谦和,芗斋先生有感于实作格斗的残酷性常使人情绪激奋,神经紧张,这种习惯性的职业病造成了无数高手怪辟和伤痛。芗斋先生意识到格斗的心态不应总处于搏杀的范围,而应做到平常心。故鹤飘之舞一直为其所钟爱。但做为武学白鹤同样具备格斗的能力。只是它的练法是以轻缓,飘忽为主,并且减少了发力的震荡,白鹤舞的练法与上述三项的其同点是均以桩架结构为宗,力走混圆。其本身特点则是效仿白鹤翅翩翩舞动,躯干为主轴带动手臂做滚卷运动,双足交替虚点,点划擦蹬,不急不徐。白鹤舞有鹤形腿之技,即在运动中提足前蹬,纵起身形,直击敌之裆腹。即使如此,也要求具备白鹤的飘忽而至,而不是惊跎的迅疾,此点在格斗中即为信步闲游如观花赏月,怒而不瞪目,愤而不切齿,笑里暗藏杀机,动作虽缓但制敌在先,力不显于形却锋棱暗中藏看似不发力但处处有混圆弹射。其诀要为: " 绿草栖白鹤,杀机暗中藏,飘然双翅舞,劲力柔寓刚;轻缓信步走,双足欲穿裆,螺旋似不冗,脊柱动亦狂,尾闾八之转,两臂力如钢,骨骼节节催,爆发一瞬亡。 " 芗斋先生所授之健舞至今已濒临灭绝,这与当代大成拳的功法有着直接的原因,因为混圆劲力是健舞的最基本表现形式,而当代习大成拳者何止百万,却均无缘掌握真正的混圆力。健舞更无从谈起,所以怎样重振大成雄风,就成为我们这辈人的重点课题。我们希望有识之士能心存紧迫感,来携手共进,再铸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