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大成拳桩功训练要求要领 详
·再谈“走圈转掌能出什么样的
·心意拳“虎抱头”习练体会/
·心意六合拳学习感受/张冰
·风格独特的水氏家传心意六合
·对心意六合拳的认识和体会
·水氏家传心意六合拳器械之六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传统功夫> 正文
形意拳古典拳论汇解(全)/凌召
来源:《搏击》2005年08期  作者:凌 召 点击: 发布时间:2008-01-25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形意拳的诸多拳论谱诀,都是历经数代人在实践中作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验证理论的反复研炼总结的硕果。做出总结而留以文字者,他们都精通易理易数,且中医理论等古典哲学及文化素质修养相当的高。而且,由于时代文化的局限,文体格式大异,每一句话的含义又是相当的深邃,今人读之,可谓是索然不解。时下有关形意拳方面之大批量的著述中,都占有大篇幅的“古拳经”、“古拳论”、“古拳诀”。然而,他们不是照录原文,就是人云亦云的简单解释,给人们的认识仍是模棱两可,没有给武林之后学者们一个明白之语言。近年有很多读者给我写信、打电话,探讨这方面的问题,问能否有人将形意拳的“拳论”作一个以理服人的明白解释。
本人也爱好研读古典拳经拳论,早年学习中医时曾专修《黄帝内经》及一些古医典等书,以及宗教哲学、史志经传方面的著述,查阅手边的“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各类拳经、拳论、拳诀、拳谱,其文体格式语句,最早者也不过是明末清初的,而最多者是清末民初的文体格式;语句多为半古半白,难于理解者则在于文中词义多含中医理论与拳技汇合阐述的这方面内容。本人今将流传较广的形意拳“拳论”共七篇汇辑一处,作一番浅显解释,以供爱好者参考。
此举并非本人故作卖弄,实乃于古籍今著中挪移借代而为一己之观点。因为阐发前人之微旨,展示出古论真谛,本为吾辈人之事,大胆亮出一己之观点与天下武术理论爱好者们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互相获益,方不悔在武林道上走一遭矣。

一、形意论

(原文)形者,形象也,意者,心意也。人为万物之灵,能感通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意者,心之所发也,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相感,不外一气之流行,故达摩祖师本之,而创是拳。其旨在养气,在益力。动作简而功无穷,故名之曰形意拳也。
(解)此论重点阐述形意拳这一名称的由来。关于形意拳的名称,自古至今有称之为“意拳”、“心意拳”、“行意拳”、“六合拳”、“心意六合拳”的,从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有着逐步的深入,从拳法拳理的完善上对其名称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合理的称呼,形成了与其前身完全不同的一门拳学。
形者,实指的是人体本身的形体。人的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素问·宣明论》)。人的生命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故曰:天地是大生之宇,人体为小生化之器,人的生命赖形体而存在,若形体散解,则生命活动也随之终止。意者,指人的思维意念。“意”由“心、音”两单字复合,可见“意”是“心之声音”,意是心音外溢。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因“心与意”义同而常通用。其同在于:“心”、“意”均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思维情况、精神状态等。《灵枢·本神》中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是心中产生的忆念活动,心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脏。“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医学入门·脏腑》),实质为脑。脑为元神之府,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为周身连接之要领,而令之运动。脑统领肢体,与肢体运动紧密相关。“脑散动觉之气,厥用在筋,第脑距身远,不及引筋以达四肢,复得颈节膂髓,连脑为一,因遍及焉”(《内镜》)。脑髓充盈,身体轻劲有力。所以,一切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感觉运动等都直接由大脑主宰,这也就是“意”之所出处。
高度灵敏的五官四肢是人类的外形,高度发达的大脑器官及其思维活动是人类的内意。正是由于人是形与意的统一体,人才成为宇宙间万物之灵,人才能够区别于其它生灵而感知世上万事万物。人能应四时而知万物,有高度发展的意识和思维,又是万物中最宝贵的,所以说:“天地覆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者,即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均由内在的“心神”作为主宰的。是体内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感觉、动作等生理活动,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包括神、魂、魄、意、志,属于脑的生理活动的一部分。中医学将其分属于五脏,成为五脏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但总统于“心”。
心藏神:是指心统领和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魂、魄、意、志四神以及喜、怒、思、忧、恐五志,均属心神所主。故曰:“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神气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类经·脏象类》)。
肺藏魄: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即无意识活动。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畴。故曰:“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类经·脏象类》)。魄与生俱来,“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藏气,气舍魄”(《灵枢·本神》)。故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耳聪目明,动作正确协调。反之,肺病则魄弱,甚至导致神志病变,故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灵枢·本神》)。
肝藏魂:魂,一是指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作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灵枢·本神》);一是指梦幻活动,“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类经·脏象类》)。肝主疏泄及藏血,肝气调畅,藏血充足,魂随神往,魂的功能便可正常发挥,所谓“肝藏血,血舍魂”(《灵枢·本神》),如果肝失疏泄或肝血不足,魂不能随神活动,就会出现狂乱、多梦、夜寐不安等症。
魂和魄均属于人体精神意识的范畴。但魂是后天形成的有意识的精神活动,魄是先天获得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
脾藏意:意,忆的意思,又称为意念。意就是将从外界获得的知识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回忆的印象。“心有所忆谓之意”(《灵枢·本神》)。“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类经·脏象类》)。脾藏意,指脾与意念有关。“脾藏营,营含意”(《灵枢·本神》)。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充盈,髓海得养,即表现出思路清晰,意念丰富,记忆力强;反之,脾的功能失常,“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则记忆多忘”(《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
肾藏志:志为志向、意志。“意之所存谓之志”(《灵枢·本神》)。即意已定而确然不变,并决定将来之行动欲付诸实践者,谓之志。故曰:“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类经·脏象类》)。
意与志,均为意会所向,故“意”与“志”合称为意志。但志比意更有明确的目标。所谓“志者,专意而不移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即志有专志不移的意思。“肾藏精,精舍志”(《灵枢·本神》),肾精生髓,上充于脑,髓海满盈,则精神充沛,志的思维意识活动亦正常。若髓海不足,志无所藏,则精神疲惫,头晕健忘,志向难以坚持。
总之,中医学认为,人的意识思维虽由心(大脑)所主宰,但其功能活动受五脏的调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心藏神,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可见“喜”是对外界信息的良性反应,有利于“心主血”,但喜乐过甚则伤神,喜乐者神惮而不藏。肺藏魄,在志为忧,人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为魄之灵,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精神活动;年老时肺气虚衰,语言善识,这从病理上阐明了肺与魄的关系。肝藏魂,在志为怒,魂乃神之变,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魂的精神活动包括谋虑,故又有肝主谋虑之说。怒是情绪激动时的一种精神变化,是不良刺激;怒伤肝,常致血液上逆,气机升泄。脾藏意,在志为思。意,是意识;思,是思考。正常的思考有赖脾的健运,思考过度或所思不遂则能导致情绪抑郁,饮食不思等,即所谓“思虑伤脾”。肾藏志,在志为恐。恐与惊相似,惊为不知受惊,恐为自知而怯。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伤肾,气机紊乱。由此可见,人体的神、魂、意、魄、志及喜、怒、思、忧、惊等精神意识活动都依靠五脏的功能调节,但主导于心。此即是“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的真正内涵。

三、形意拳两仪论

(原文)两仪者,由一气而生,即天地也,亦即阴阳也。独阳则不生,孤阴则不长,阴阳酝酿,而万物化生,此天地自然之理也。人生亦一小天地也;凡四体百骸,一举一动,无一不可以阴阳分之。阴阳和,则体健而动作顺;阴阳乖,则体弱而举动失措。盖阴阳由“先天真一之气”而生,然欲养此先天真一气,而保持不失,亦必先自阴阳调和始。此习形意拳者,不可不知两仪者也。如以人体言:肩,阳也;胯,阴也。肩与胯须相合,即阴阳相合也。肘,阳也;膝,阴也,肘与膝须相合,即阴阳相合也。手,阳也;足,阴也,手与足相合,即阴阳相合也。以动作言:伸,阳也,缩,阴也;起,阳也,落,阴也。伸缩自然,起落合度,亦即阴阳相合之谓也。他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错综变化,莫可端倪,学者须体会其意而明辨之可也。
(解)此节主要阐述形意拳的一招一势,以及内外相感之法则均基于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学说的这一道理。形意拳称两仪者,即拳中鹰熊之势,防守进取往来之理也。吾人俱有四体百骸,伸之而为阳(鹰势),缩之而为阴(熊势),故曰阴阳暗合也。阴阳之暗合也就是形意之源。古人说的“易”就是太极,衍生出来的阴阳就叫两仪。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有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是用阴阳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如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动与静,升与降,出与入,明与暗,虚与实,散与聚等等。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阴阳的对立统一是“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的实质。对立是阴阳二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则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只有维持这种关系,事物才能正常发展变化,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在人体,生命现象的主要矛盾,是生命发展的动力,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用阴阳来表述这种矛盾,就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则生命物质为阴(精),生命机能为阳(气)。其运动转化过程则是阳化气,阴成形。生命就是生命形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阴精与阳气、化气与成形的矛盾运动,即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虚与实、散与聚等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存在的条件。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对立又统一。
阴阳互根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因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与阳相互依赖,缺少任何一方,则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事物的发展变化,阴阳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如:就个体的生理活动而言,在物质与功能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均存在着阴阳互根的关系。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生命的主要标志。物质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物质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健全,就会不断地促进营养物质的化生,而营养物质的充足,才能保护脏腑活动功能的平衡。平衡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形态之一。平衡,又称中和、中道。平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适度性。无过无不及谓之平衡,过或不及谓之失衡。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人体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如阴阳消长超越了一定的限度(指维持平衡的限度,即条件),则平衡被打破,在自然界则引起灾害,在人体则引起疾病。
阴阳学说把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概括为“阴平阳秘”、“阴阳匀平”,即人体中阴阳对立的统一、矛盾双方基本上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阴阳双方在量的变化上没有超出一定的限度,没有突破阴阳协调的界限,所以人体脏腑活动功能正常。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开另一方面单独存在,如果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有阳无阴谓之“孤阳”,有阴无阳谓之“孤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切生物也就不能存在,不能生化和滋长了。
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其消长规律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运动规律。平衡是维持生命的手段,达到常阈才是健康的特征。阴阳双方在一定范围内的消长,体现了人体动态平衡的生理活动过程。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过生理限度(常阈),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或偏衰,于是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失调,疾病就由此而生。总之,自然界和人体所有复杂的发展变化,都包含着阴阳消长的过程,是阴阳双方对立斗争、依存互根的必然结果。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对立统一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互变过程。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过程。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在阴阳消长过程中,事物由“化”至“极”,即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阴阳正常消长的阈值,事物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故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之理,极则生变。
总而言之,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易学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哲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范畴和命题都是以阴阳这一范畴为基础而展开讨论和阐释的,把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根本法则,将许多具体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含义。事物的对立面就是阴阳。对立着的事物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运动变化的。阴阳是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而运动变化的。阴阳的相互作用称之为“阴阳交感”,又名阴阳相推,阴阳相感。交感——交,互相接触;感,交感相应,互相感应,谓之交感。阴阳交感表现为学说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这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因果的。了解了这些内容,进而理解形意拳对阴阳学说的运用,就比较容易了。
形意拳拳术变化无穷,皆由阴阳而生;形意拳拳理中的阴阳,均基于阴阳学说之理,其一招一势都要求做到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错综演化,变幻无常,以人体一身而言,上为阳,下为阴;手为阳,足为阴;肩为阳,胯为阴;肘为阳,膝为阴。以行动中而言,动为阳,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实为阳,虚为阴;进为阳,退为阴;攻为阳,守为阴。“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动而生阴阳,静而生刚柔。虚实,则阴阳动静之机,刚柔,则一动一静之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通变之谓化,阴阳不测之谓神。刚柔相推,而生变,阴阳相摩,八卦相荡,而易行其中。以象形之理而言,动则为意,静则为性,妙用为神。动静,动而未发谓之机,发而中节谓之和。中者阴阳之大本也,和者天地之大道也,致其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心意象形之理而成乎其中矣”(《象形拳法真诠·阴阳》)。阴阳互用,阴阳相合谓之道。身之一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寓,拳之一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因;步之一出,进中有退,退中有进,进退相随;招之一发,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守兼备。学习者须体会其意而明辨之,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充实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弄明白形意拳术之真谛。

六、形意拳五纲论

(原文)劈拳者,五行属金,而养肺。其劲顺,则肺气和,夫人以气为主,气和则体自壮也。
钻拳者,五行属水,能补肾。其气之行,如水之曲曲而流,无微不至也。其气和,则肾足,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崩拳者,五行属木,能舒肝,是一气之伸缩也。其拳顺,则肝平而长精神,强筋骨,壮脑力。
炮拳者,五行属火,能养心,是一气之开合,如炮炸裂也。其气和,则心中虚灵,身体舒畅。
横拳者,五行属土,能养脾和胃,是一气之团聚也。其形圆,其性实,其气顺,则五行和而百物生焉。
劈拳之形似斧,故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故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故属木。炮拳之形似然,故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故属土。由相生之理论之,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横拳能生劈拳。由相克之理论之,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
(解)形意拳五纲,就是讲述形意五行拳衍自五行学说的因果,以及五拳配五脏(中医学理论)的内容。形意古谱中曰:“五行拳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手足,使耳目,奥妙无穷,裨益匪浅”。那么,五拳、五脏、五行,三者之间的渊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五纲论”所要回答的问题。
形意拳五纲的本身就是直接承袭于中医理论的五行学说。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切不可将五行看作是静态的,而应看作是五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五行不仅是物质和运动,而且又不再是物质和运动,不即不离,亦即亦离,是五种物,五种性,五种能力,故称五德。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之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曲能伸之义。木具有生长,能曲能伸,升发的特性。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火具有发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土爰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五行以土为贵。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属于“金”。“水曰润水”:润,湿润;下,向下。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由此可以看出,医学上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特征,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相类比,运用归类和推演等方法,将其最终分成五大类。其具体推理方法有,一是类比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或关系上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也是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法,中医学称之为“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中医学五行学说运用类比方法,将事物的形象(指事物的性质、作用、形态)与五行属性相类比,物象具有与某行相类似的特性,便将其归属于某行。如方位配五行、五脏配五行等。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升发特性相类,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之炎上特性相类,故南方归属于火。又如五脏配五行,脾主运化而类于土之化物,故脾归属于土,肺主肃降而类于金之肃杀,故肺归属于金等等。
二是推衍法,推衍是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属性,推衍至其他相关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属性的推理方法。属中国古代的类推形式,包括平行式推衍和包含式推衍两种类型。平行式推衍与类比思维相比,实际上是发生了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思维作水平方向运动的性质。通常是某种法则或范本的延伸,这种法则、范本与新的推衍对象之间并不存在包含关系。以木行推衍为例,已知肝属于木,而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故胆、筋、目眦属于木。他如五志之怒,五声之呼,变动之握,以及五季之春,五方之东,五气之风,五化之生,五色之青,五味之酸,五时之平旦,五音之角等等,亦归于木。根据木行的特性,在人体以肝为中心,推衍至胆、目、筋、怒、呼、握,以及春与东、风、生、青、酸、平旦、角等之间并不存在包含关系,仅是在五脏之肝,五季之春的基础上发生了量的增加,其他四行均类比。包含式推衍又可分为抽象模型推衍和类命题推衍两种形式,五行学说按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生克制化规律,说明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各不同要素之间的统一性,便是五行结构模型推衍的具体应用。类命题推衍属中国古代的三段论推理。中国古代的三段论属“不完整,不规范”的推理形式,尚不具备类型或范式的意义。
总之,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乾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化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具有勤于观察,善于推类,精于运数,重于应用和长于辨证的特点。推类,即善于用举一反三,引而伸之的推类方法去研究自然界的未知事物。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的基础上,“以类族辨物”,并进一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即触类旁通,由已知事物推广到其他未知的事物。五行学说的归类和推演的思维方法是:观物——取象——比类——运数(五行)——求道(规律),即应象以尽意。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立象类比是手段,尽意求道是目的。这是一种以直接观察为基础的综合类比的思维方法。
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维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思维的横向性和联想性。所谓横向性是指思维是在个别或具体的事物与现象之间的水平运动,从个别走向个别,从具体走向具体,从事物与现象走向事物与现象。在横向思维中涉及的两端之间并无本质上的类属关系,仅是一种表象上的“类”似,与纵向思维沿着种属即从一般到个别的垂直方向进行不同。所谓联想性是指思维具有随意性,只要两个物在某一点上具有相似性,思维就可以跨越巨大的种类界限和知识空间,在两个看似完全不着边际的物象之间建立联系,而不像推理必须在一个限定范围内循规蹈矩地进行。类比思维具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虽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优点,但它缺少严格的客观准则的制约,易陷于主观无据的泥潭,它也必然具有类比的推理特点,即其结论是或然的,可靠性小,创造性大。因此,五行归类,或称五行大系,不仅要揭示自然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使上自碧落下迄黄泉,无可逃逸其间,而且又刻意地去寻求和规定自然与人事之间的联系,将大千世界网罗净尽,不免有牵强附会,机械类比之嫌。但五行大系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宇宙万事万物各以类相从并相互作用,构成五个结构系统图式,组成一幅有序平衡、生机盎然的生存形态图,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之道(《中医基础理论·哲学》)。


五行的调节机制是生克制化,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再谈“走圈转掌能出什么样的功夫”/
·水氏家传心意历代著名人物谱/马雷石
·樊宜兴谈“心意拳”师承关系
·形意拳术抖绝之技/张子君 毕羽平
·猫洗脸单把之——阴阳式猫洗脸单把
·武当字门拳和岳家拳与内家拳法的关系
·心意拳与世亲的《俱舍论》/张 方
·八极拳与太极拳文化内涵抉微/李会宁
·一分钟练成的功夫
·少林心意把图解
·八极拳二十四翻手
·马氏心意六合拳技艺图解
·武当武术――武当派道家功夫
·怎样拉韧带
·无敌鹰爪功
·心意门古传套路盘艺图解
·姚承光先生意拳系统教学
·八卦环腿实用剖析
·唐氏心意六合拳之――领手/马雷石 李
·西棍精粹 陇上名技――五阴、七手鞭
·八极拳哲理与文化内涵探真
·八极拳的“逆思维”格斗训练
·桩功的修炼意义(李学良)
·八极拳功法修炼特点/郭清海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