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走圈转掌能出什么样的功夫”
文/张铁生
在网上视频《八卦掌名家白玉才先生授功花絮》中,我师父白玉才先生曾说,“平起平落”指的是双脚在走圈之时,头和身子不能高低起伏,脚是“挂”住之后自自然然提起来的,而不是指提起之脚的脚面一定要绷直(脚掌故意与地面平着提起)。根据我对师父走圈练功的观察,证实老人家上面的话是对的。但是,师父当时并没有提到另外一种客观现象:我曾经看见,当他走圈身架低下来步子稍快一点儿的时候,后脚上提虽然脚面没有故意绷直,但脚跟“揭”起并不高,几乎是脚掌平着提起来送出去的。也就是说,溜臀提肛的功夫相对到家之后,“顶悬”到位,上身“坐”稳直起,功夫深了,架子低了,后脚的“相对平起”是可以做到的。对此,我自己也有一定的感悟,虽然式子低,小腿提起时脚丫也会自然下垂,脚跟也会因此而有一定的“掀起”,导致这种“平起”不是绝对平(因不是故意绷直,不可能绝对平),却也勉强说得过去。可见,如果说后脚可以做到所谓“勉强平起”的话,也不是提脚时故意脚腕上翘使脚掌绷平,而是顺其自然随着“松落”之意“下式”,此间顺势把脚“拿起来,再放下去”。
初学者对于这种所谓“勉强的平起”不可硬性去做。因为,八卦掌的原理就是要时时处处维持全身所有关节的“对立统一”即“挂劲儿”,如果提脚时脚掌和脚面故意绷直与地面保持水平,就破坏了脚腕部关节的“对立统一”,肌肉一紧就把自己“滞”住了,致使腿与脚的气血僵滞而影响了全身。所以,当功夫没到一定层次的时候,故意绷平脚面“平起”就错了。应该是松腰、松胯、松膝、松脚腕,顺其自然而提起脚来,这时由于溜臀提肛还做不好,上身直不起来,式子也低不下去。随着腿起脚垂,脚跟比脚尖先抬起来就十分自然,不掀起脚跟反而不对了,这正是脚腕关节的正常功用。在泥地里行走,如果脚陷在泥里,不掀脚跟就拔不起脚。“平落”也是一样,当后脚被躯干“提拉”起来送出去变为前脚落地的时候,身体重心暂时未动,脚送到身前自然是脚掌平着往下落(因脚腕有“挂劲”),不“平落”反而不对了,这也是脚腕关节的正常功用。这样练走圈功,就避免了所谓“揭蹄亮掌”。
对于走圈,我师父叫作“曲腿趟泥”,而我师伯铁恩方叫作“把脚拿起来,放下去”,语言不同,道理一样,这就是“平起平落”。这样走圈身子如同“行云”一样前行,自然不会上下起伏。
人们常说走圈应如“行云流水”, 那么什么是“行云流水”呢?师父曾这样表述:“行云”从外说是头和身子不起伏,从内说是体内气息要畅行无阻。“流水”从外说是全身要有往下松沉的意境,双足行步如哗哗流水从上至下川流不息,没有丝毫往上起身和往前用力的劲儿;从内说是身内气息要流畅,蕴补五脏六腑,通经活络,清洗肠道,师父当年曾经练出腹部能够发出很大的咕咕作响声。另外,还有所谓“四平”之说,即走圈时“头、肩、胯、膝”四个部位要保持平行,不可高低起伏,其实也是“行云”的意思。
走圈时,外脚里扣为的是随时能扣步转身;里脚直迈冲向前方落地时脚尖不能往圈里撇,也是为了随时外转身对付圈外之敌。这种练法加大了练功的难度,逼得你必须时刻保持“顶悬”,不失“中正”,以便使脚落地时重心不歪,身子不偏。这里也有层次之分:最初里脚直迈落地时,身体重心往往只能落在里脚掌的外侧边缘,脚掌不能平着落地面;只有等功夫深了,身体“中正”能够时时保持平稳了,里脚直迈落步时,才能保证身体重心落在脚掌中心部位,使全脚掌能够实实在在地平着落地。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功夫越深,腰向圆心旋转的幅度就越大,腰胯也就逐渐地松到了家。将来有一天,在保持两胯面向圈线不动的前提下,腰的旋转能把具有“合抱力”的双手送到身后的圈线上,腰的力量以及腰带动身体四肢的“能量”也就相对练出来了,这就是“整圈”的功夫。
程式掌法还有个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大掰大扣”的练法。按照本人师爷王文魁老先生教授的方法,所谓“大掰大扣”360度就是:一腿扣步,顺势转身,另一腿随着转身外掰180度,成掰步桩,两脚尖冲外;此时动作丝毫不停继续转身,外掰之腿成为立桩,而另一腿随着上身转动360度扣步回到原位。难度在于:在360度扣步之腿的脚尖未落地(沾地)之前,另一立桩腿的脚尖、脚掌均不可碾地。过去,前辈看你的功夫练得如何,一个“大掰大扣”就可见一斑。“大掰大扣”处处以腰为动力,单换掌更是突出一个“腰”字,不管是后腿的前迈或是手臂、手腕的细微运转,也都是腰先旋、腰力为源。其传统练法甚至要求:当两腿扣成丁字步的时候,一定要扣住劲儿,以使两胯面向圈线方向不能再左右移动,而胯以上身体的左旋右转全由腰来带动完成。并且,两臂交错往前伸的时候,也是通过转腰、长腰和坐臀来催动“合住”的双手往前送。最后,以腰带手往圈里、身侧旋身,两胯仍然不动,而腰往身侧、身后开得越大越好。在此,想练好单换掌就得学会松腰,想松腰就得找出“挂劲儿”从而练出“顶头悬”,想找出“挂劲儿”就得好好地、规规矩矩地练走圈(站桩、坐功为辅)。
走圈变换方向时可打式子,也可穿插练套路。关键是要把四肢的“矛盾力”即前辈所说的“夺力”练出来。对全身来说,也就是每对骨节之间的“阴阳对立统一”之劲儿。有了“夺力”,才算是练出了一点真功夫。最难松开的是两个膀子和腰胯,最初可以用“中节”来带着“根节”往前松长,慢慢再将“松长之意”送到“梢节”。这里也是“久转功自成”,何难之有?双臂也要练出螺旋劲儿,所谓“滚钻争裹”;身体也要有“争裹旋”之力,而“合抱力”、“整体力”,其中就包含着身体的“争裹”。顶头悬与五趾抓地就是“争”,合肘掩心出抱力就是“裹”,“争”与“裹”出来了,“旋”也就在其中。这样,动静相兼,内外双修,腰练活了,松了肩肘腰胯膝,练了身法与合抱力,更有了“直步横行”的八卦掌特有的基本功,最终就能练出一身整劲和走中发力、以斜打正、侧面进击的功夫。很多人掌式套路练不好,多数也是因转圈功夫没练好的缘故。人老先从腿上老,转圈功凭借双足行走不停,以凝神静气、培补元神、修养心性为主,自然也是最好的祛病延年、健康长寿之道。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人通过练习八卦掌转圈功而获得了病痛的解脱、心胸的开阔和生活的幸福。
八卦掌以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尤其与周易八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外在形式来说,八卦中的每一个卦象都代表着身体某一部位及其自然属性;在拳术中并以相应的动物形象及其所属特性来说明和解释某一个掌式所具有的功能和特色。如:乾卦天之象也,在人体则肩、肘、腕为“乾三连”(另一说头顶悬为“乾三连”);在掌法中为狮形双换掌。坤卦地之象也,在人体则胯、膝、足为“坤六断”;在掌法中为麟形返身掌。离卦火之象也,在人体则空胸紧背为“离中虚”;在掌法中为鸡形摇身掌。坎卦水之象也,在人体则腹要实,气沉丹田为“坎中满”;在掌法中为蛇形顺势掌。震卦雷之象也,在人体则眼睛平视,贯通精神为“震仰盂”;在掌法中为龙形翻身掌。艮卦山之象也,在人体则头上顶,竖颈为“艮覆碗”;在掌法中为熊形背身掌。兑卦泽之象也,在人体则抿唇闭口,舌顶上膛为“兑上缺”;在掌法中为猴形抱掌(或曰纵身掌)。巽卦风之象也,在人体则提肛,缩股道为“巽下断”;在掌法中为风形钻身掌。
从内在原理来讲,八卦掌的拳理、功法都遵循着周易八卦所阐述的自然法则:其一是万事万物运行规律都是“循环往复”;八卦掌的左右转圈绕行即体现了这一普遍原理。如果说易经的“元、亨、利、贞”可以代表大自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那么在八卦掌中起式就是“元”,走圈中找到“顶悬”接通天地就是“亨”,行功中能静心蓄气培补元神就是“利”,气沉丹田就是“贞”;其二是万事万物走到极端都会“物极必反”,八卦掌也如此:静、动、松、紧到了极点必然走向它的反面。前一动作做到家,后一动作自发而出来;其三是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变化”,八卦掌的有虚有实、虚腿变实腿、被动变主动、柔劲儿变刚劲儿、化变打、弱变强,甚至整个拳法宗旨都坚持一个“变”字;其四是任何事物都因“阴阳互存”而形成,并且时刻都处在运动变化当中,且这种运动变化一定会遵循“动态均衡”的原则。八卦掌要时刻保持“顶悬”和“身体中正”,练出“对立统一”和“收放一体”的劲道,知晓“松中求整”、“松透力即出”,“此刚则彼柔”、“松落到家出返力”的道理;其五是易经中没有好卦、坏卦之分,好与坏相对并且互相转化,因此生活中我们要“超越吉凶”。八卦掌以“静心”为主,以修身养性为要,一个“空”和一个“松”贯穿始终,没有真正的“败势”,也没有真正的“绝招”,要以辨证的态度和辨证的思维去面对练功中的问题。
以上是笔者对八卦掌原理的一些浅显的认识与探讨。还有很多地方自己暂时还不能说得很清楚,有待进一步增长功力和增加练功体验,方能逐渐把老祖宗的好东西最终弄个明白。我想,这是需要广大武友朋友们共同来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