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极拳又名“开门八极拳”,“开门”是什么意思呢?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论述: 1、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和副主席张山两位先生在《武术学概论》一书中说:“八极的寓意是出手四面八方,可达极远的地方,因该拳以独特的招法破开对方门户,俗称‘开门’,故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拳”。可见金庸先生的“打奇门”就是破门、开门的意思。 2、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有一篇著名的《越女论剑道》,上面记载:“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顺逆,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这篇文章名为“论剑道”,阐述得却是“手战之道”,也就是拳法技击之道。“道有门户,亦有阴阳”是说拳术之中有开门闭户之法和阴阳刚柔之劲。“内实精神,外示安仪”是说搏斗时,心中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胆魄,而外表要神态安详,镇定自若。“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是讲手法、步法、身法和意念灵活机动、快捷迅速。“纵横”是指运用十字劲法。“顺逆”则是指顺横、顺纵、顺缠、逆横、逆纵、逆缠的手法。 3、马明达先生在其编著的《武学探真》一书中,对“开门”则有更详尽的阐述:“据先父马凤图先生说,八极拳是专讲‘破门而入,贴身近战,以对方的胸腹为主要攻击对象’的拳法,这里所谓的‘门’当然是指两臂,即拳谚‘手是两扇门’的‘门’,所以八极拳的出势便是‘硬开门’,接下来是‘里门顶肘’、‘外门顶肘’,它的精要也被归纳为‘六大开’,‘开’者,开门之谓也。这些动作和劲法充分表达了八极拳贴身近战,硬碰硬打的短打风格,以次此来解释‘开门八极’是八极前贤的共识,自然是极有道理的”。接着,马先生又说:“我要补充的是,给八极冠以‘开门’两个字,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化蕴含,而它仍然与‘八极’一词的本意有关,清初学者宫梦仁在《读书纪·数略》中载云:‘八极,地之穷极处也’,同时说,八极是由八个门为其代表的: 方土之山曰苍门(东北),东极之山曰开明门(东方)。 波亩之山曰阴门(东南),南极之山曰署门(南方)。 编驹之山曰白门(西南),西极之山曰阊阖门(西方)。 不周之山曰幽都门(西北),北极之山曰寒门(北方)。 宫氏的这种说法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开门八极’的深意,显然,‘开门’一词含有技术的和理念的两层寓意,以开门冠八极,首先是为了给八极张目,以强调八极的威力和技术特点,同时这两个字也大大强化了八极的理念意识,又增加了八极的人文色彩,从这一点上,我们再一次看到八极前贤们的深曲用心”。 4、在《金函玉镜奇门遁甲秘籍全书·总序》中说: “皇帝战蚩尤于涿鹿,梦天神授苻,而命风后演就奇门。先排九宫于掌上,次分八卦于盘中,纵横十五,错叙三元。认九宫,安九星,配八卦,立八门。夫星有阴阳,门有开合。”文中“星有阴阳”是指“九星有阴阳之分”。“门有开合”是指“八门有开合之别”。在本书第63页《八门克应总诀》中:“开门属乾,乾中有亥,乾纳甲壬,金动水生,水生而生万物,故为滋生万物之初,又为‘天门’,所以吉也。”可见八门之中,“开门”代表吉祥、动静、生克之意,极其深奥。并且在“八门动应”中,其它七门凡与“开门”相合,皆为“手战、斗打者为应”,也就是说,八门当中唯有“开门”是与“拳术”有关的,这不正好暗合了“开门·八极·拳”的特征吗? 5、中国周代吕望(姜太公)编著了一部兵书,名曰《六韬》,该书现仅存六卷,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其中在《武韬·发启》中,周文王问姜太公:“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于忧民,如何?”周文王意思是:商纣王非常残暴,滥杀无辜百姓,你能协助我考虑如何解救天下的黎民百姓吗? 太公说:“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姜太公回答的意思是:你必须修明德操,礼贤下士,恩惠人民,时时刻刻观察天道与人事的向背。按照一定的程序推行治国治军的方案,方案就能够实施;遵照一定的途径寻找实现理想的大门,这个大门就可以进去;按照一定的秩序建立礼制,礼制就可以确立;按照一定的方法争强,就一定可以取胜。然而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并不依靠战斗,而在于运用智慧去战胜敌人。我军没有伤残并完好无缺,这种不战而胜、精微莫测的智慧,有着鬼斧神工的奥妙。可以看出,“从其门”是指打开大门,“门可入”是指开门后就能进入内室。这里的“门”应该是“突破口”的意思。 6、《管子·心术上》从“道”的高度对“开门”进行了正解,《管子》一书中的《心术上》篇历来被视为黄老之学的代表作,用“虚静、无为”形容道法,与《老子》“德者道之合”之说是完全一致的。《心术上》说:“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这里的“宫”指“心和脑”。“门”指眼、耳、鼻、口等感觉器官。整句话的意思是:在修行练功的过程中,要使盛装理性意识的大脑保持清洁敞亮,打开“感觉”的门窗,排除各种私心杂念,“无象无我”、智慧神明的境界就达到了。与此说相对应的是《老子》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之说,意思是塞住感觉的窍穴,关上认识的大门,就能使自己终身没有毛病。可见管子所讲的“开门户、去私念、得神明”,正是参禅悟道、修炼武学的上乘心法和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为什么说是上乘心法呢?我们可以从胡孚琛先生的《道学通论》一书找到答案: 该书在第四部分《方术篇》第一章《存思、导引、健身术》中说:“道学历来将人体看作是由形(功架结构)、气(生命结构)、神(心理结构)三个层次组成的巨型动态开放系统,形、气、神三重结构不分离才能组成有生命、有思想的人,形(肉身)、气(能量流)、神(意识)相分离就意味着死亡。因而道学的养生方法也是从形、气、神三个层次入手展开人体修炼工程,导引、武术动作等是炼形的,各家行气之法是炼气的,内视、存思、守一之法是炼神的。”在三法的修炼中,又专门强调“炼神”并指出:“汉晋时期,修道者在修形、炼气的基础上开始向炼神发展,说明修道者已经体验到精神(即意念)本身存在着常人还没有认识的奥秘,炼神比炼形更能开发人体生命的潜能”。接着又说道:“存思、守一、内视等法日益受到重视,存思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其中存思泥丸之神真,又有所谓‘默朝上帝法’,即存思太一帝君居泥丸宫,天地、日月、四象、八卦、仙山、琼楼环绕之,专意内视,日久分明如真,头顶天门洞开,阳神即飞出去朝上帝。”可见,这里的“泥丸宫”就是《心术上》中所指的“宫”,“头顶天门”就是《心术上》中所指的“门”。“专意内视”就是《心术上》中所指的“去私毋言”,“阳神、神真”就是《心术上》中所指的“神明若存”。 那么,八极门人真的如此重视精神的训练吗?下面引用几段笔者恩师霍文学先生在《霍氏八极拳谱·调养功·总论》中对“炼神”表述:(1)习练八极拳技艺,要求内外坚实、心神镇定、技术精熟,方能大敌当前,心不为动,气力充沛,处之从容,随机应手。(2)所以习练八极拳技艺,要以内外坚实的身体为根基,以镇定的意志为主宰,以精熟的技艺为克敌要道,三者具备,方臻神化之境。(3)巴子拳(八极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拳法在练习和应用上都有独到之处,就是把练气和养气之法融合在拳法之中。(4)我们所习练的八极小架、金刚八式、八极拳、六大开、应手拳等套路都是内外兼修之拳法,练习时通过正确的姿势(功架结构),使外形运动、呼吸(生命结构)、意识(心理结构)恰当地结合起来,以便于疏通经络,促进真气的运行,加强调息的效果,以后天之气换得先天之气,达到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的作用,从而增强拳术的练习效果。(5)调养功是霍氏八极拳术的静功,是本门修养之术,就是通过一定的姿势动作,结合呼吸之法, 进行意守丹田,精神集中,默念字句,进行精神和意念的锻炼(这不是就是“炼神”吗?),使真气沿人的经络运行到十二经脉。(6)所谓气,不仅是指人们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更主要的是练功有素者发出来的一种丰富而复杂的信息和能量的气,这种气含有红外辐射、静电、粒子流等,这种气称之为“真气”或“内气”。
7、老子《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难看出,这里的“天门”指的也是眼、耳、鼻、口等感觉器官。“开阖”也是打开封闭的意思。“载营魄抱一”就是形神相依,“专气致柔”就是行气之法,“涤除玄览”就是清除杂念,“明白四达”就是通达神明。 8、在《鬼谷子·捭阖第一》篇中,鬼谷子也对“开门闭户”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诠释(鬼谷子,相传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九流之一的纵横家代表人物,姓名不祥,隐于鬼谷,因此得号,长于养生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明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技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而牧之”。 文中“捭阖”就是开合的意思,查《辞源》一书,“捭”是分开、打开的意思,“阖”是关闭、收敛的意思。“知存亡之门户”是说当面对强大敌人的时候,心中要清楚如何进攻打开对方的门户,同时防守封闭好自己的门户,这是决定自己生死命运的关键。“而守司其门户”就是防守控制自己的门户,不被敌人伤害。第二段话则鲜明地指出“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意思是应对敌人时,彼此招法变化无穷,但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对付对方。“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则完全是招式变化的方法。后面几句话的意思是:圣人在防守自己门户的过程中,要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招式,做到后发先至,并时刻揣度他的心思计谋和体能消耗的程度,运用技巧轻松应付,另外圣人和敌人有贤损、智愚、勇怯、仁恶的差别,敌人一定心虚胆怯,方寸大乱,气势愈变愈小。因此,是开是合,是进是退,是轻视还是敬重,圣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任意出招,从而大获全胜。 更让人惊奇的是,鬼谷子所研究擅长的“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正是八极拳中所蕴含的精义。笔者认为,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无可非议的必然联系,“养性持身”和“捭阖之术”就不必再解释了,我们只要仔细、深入地分析研究一下“纵横之术”就可以解释清楚八极拳独特绝妙的“十字劲”法。一纵一横是什么?不就是一横道加一竖道,一个清清楚楚、真真实实的“十字”吗?《新语·辨惑言》:“因其刚柔之势,为作纵横之术”。是说根据敌人出招刚柔的情况,我可以凭借纵横之十字劲法对付。《淮南子·览冥训》中高诱注:“苏秦曰纵,张仪连横,南与北合为纵,东与西合为横”。可见东西南北四面八方能够“纵横”成无数的“十字”,合“八极”而成浑圆之力并达极远之地,所以我们可以作如下结论,“纵横捭阖”之术就是“十字开门”之法,就是“中正平和”之道,就是“八极真意”之源。 9、另据《易·系辞上》记载: “是故合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合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很明显,这段话中,“户”是指门户,“坤”是柔顺的、静止的、被动的意思,“乾”是刚强的、没有阻碍的、主动的意思。整段话的意思是:《易经》以六爻的变易告知吉凶,其中包含阴、阳、变、通、象、器、法、神八种道理。例如关起自己的门户来,引进落空、巧妙柔化对方进攻之肢体,就是“坤”;打开敌人防守的门户,主动出击、用刚劲快发的方法击溃敌人,就是“乾”。门户的开启和封闭,有时用阳刚之劲气,有时用阴柔之劲气,这就是“变”,阴阳、刚柔、动静之间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通”,招数变通后可以看到的胜败结果就是“象”,由现象产生一定的形状就是“器”,制定制造用器(过招)的经验法则就是“法”,民众(后世传人)运用经验犹如出入门户,遵循法则练功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就是“神”。可见,这段文字说明了练功竞技达到“神明”境界的的过程和方法。 关于八极拳内含“开门之术和“八门”之说,如果大家有兴趣,还可以看看形意拳老前辈孙禄堂的《拳意述真》、马国兴先生的《古拳论阐释续编》等著作。八极拳的源流问题,笔者作为八极门中的后学晚辈,不敢妄加评论,只是引用各家前辈的不同观点,但是,笔者认为当前最有据可查、最令人信服的还是马明达先生在《说剑丛稿》和《武学探真》两书中关于八极拳来源和传承的观点,大家不妨阅读一下,马先生娓娓道来,据理充分,没有丝毫的玄虚成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和收获,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也就不赘述了。 十 自从清朝康熙年间以来,中外武林中一直流传着八极门中一句谚语,三百多年无人不知,更无人提出异议,这句谚语就是:“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据说是清朝康熙皇帝亲自题写赠与八极勇士丁发祥的。单从字面上解释,好像是说太极拳行功柔和缓慢给人以“文”的印象,靠它能安定国家,八极拳刚猛暴烈给人以“武”的感觉,靠它能稳定社会。笔者却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有点偏颇和浅显,试想,在封建社会“安天下”、“定乾坤”应该是属于帝王君侯的事,平定治理国家应该内修文德,外治武备,顺乎天理,合于人情,选贤任能,发展科技,教化百姓,亲和万民,壮大军事,健全法制,教之以礼,励之以义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绝对不可能仅仅依靠太极、八极两种拳术达到统一安抚全国的目的。因此说这里的“太极”和“八极: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老子》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把“无”看作是产生“有”的精神本源。一些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有”或“无”都表示物质或气的存在,不过有显(“有”)和隐(“无”)两种不同的状态。如刘禹锡《天论》:“若所谓无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散则隐”。“太极”,中国哲学术语,《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北宋周敦颐继承了《易传》这一思想,兼采道家学说,著有《太极图说》。南宋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北宋张载则借用“太极”一词来说明“气”。如《正蒙·参两》:“一物两体,气也,其太极之谓与?”。明王廷相《太极辨》把太极看作“天地未判之前,太始浑沌清虚之气是也”。孙中山先生曾用“太极”来翻译西方“以太”一词:“原始之时,太极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见《孙文学说》)”。“安”的意思一是指安全、安稳,如《国策·齐策》:“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二是指安适,如心安理得,《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天下”,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这里可引申为全国。《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史记·秦始皇本纪》:“维秦皇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今多指全世界。“武”,一是泛指干戈军旅之事,与“文”相对,如整军经武、能文能武。二是勇猛的意思,如《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定”的意思是安定、平定,《孟子·梁惠王》“(梁襄王)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乾坤”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指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阳性刚健的势力叫做乾,象征天,其作用在于使万物发生,如《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阴性柔顺的势力叫做坤,象征地,其作用在于使万物成长,如《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天”。有时可引申为天地、日月、男女、父母、世界等。连起来这段文字的意思是: 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要想真正统治好他的臣民并使国家富足强盛,就必须从文治、武治两个方面入手,正如“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一样,文治就是要研究运用“太极”所派生的万物(包括人民)的规律,始终使阴阳对立的两种势力保持中正平和;武治就是要懂得“八极”之宽广博大的内涵,为人处世做到虚怀若谷、以真情赢得民心,同时依靠武力沉重打击违法犯罪,平定外族骚扰侵略,使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那么这个君王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和爱戴。可见“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就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另一种说法,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种古代佚书,据国内考古专家唐兰教授考证,这四本书正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载的《黄帝四经》,其书约成于战国中期。唐教授还考证,书中大量地吸收了越国道家人物范蠡的思想,是早期黄老思想的代表作。该书以道家虚静无为的思想为宗旨,着重从社会政治方面阐发了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备的政治哲学,其治国措施主要有四条:一是“抱道执度”,二是“刚柔相成”,三是“无为无私”,四是“节俭适欲”。 众所周知,守柔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所提倡的一条重要原则,当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之时,《黄帝四经》的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一原则的呢?一方面,作者继承了老子的原则,《名理》中说:“重柔者吉,重刚者灭”。《经法·前道》中云:“卑约主柔,常后而不失”。另一方面,作者又主张刚柔共济,《姓争》中说:“夫天地之道,寒热燥湿,不能并立。刚柔阴阳,固不两行,两相养,时相成”。意思是说刚柔阴阳之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与刚柔共济思想相一致的是文武并用的政治原则,《经法·君正》指出:“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政。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者天下从矣”。《十六经·君正》中指出:“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这就是说,文武并行,顺应天时而养生或罚死,才能令国家强盛,上下同心一致,使天下之人顺从归服。同时作者还认识到,在使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则应以文治国,而绝不能一味尚武,文武相随则功成事遂,可以一统天下。《经法·四度》:“武刃而以文随其后,则有成功矣,有二文一武者王”,正如《吴子兵书》上所云:“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