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中国武术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被无数的青年所敬仰、传颂,但不知道从何时起,一种叫做“跆拳道”的韩国功夫悄然流行于中国,占领了青少年的一块文化市场。如果把中国的武术、摔跤与跆拳道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不难发现,跆拳道早已经成为了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而古老的中国武术还在门外徘徊。当李小龙在20世纪60年代把中国武术搬上了西方的银幕,引起世界关注的时候,那时候的跆拳道还是西方老百姓的一项健身活动。而现实却在告诉我们,与中国武术相比,起步很晚的跆拳道完全超越了武术的影响力。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将中国武术与韩国的跆拳道从文化角度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便不难发现,中国人无论在何等的场合,宣扬自己的武术时,都要极尽突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个词汇。武术在无意间告诉所有的习练者一个“难”字,至于如何的“难”?既找不出恰当的词汇来描述其特点,也很难找出一个门派作为演练的代表。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人感到迷茫,甚至是有些“曲高和寡”,从而间接地影响到了武术的推广。中国的武术确实也“难”倒了不少人,曾有个习武者拜师学习太极拳,日复一日,老是一个动作,后来师父告诉他:“10年的太极不出门。”意思是,要练好太极拳仅基本功就需要10年。于是,习武者不辞而别。
相对而言,日、韩的“道”类功夫,以带、段分级,更符合现代青年人的竞争意识,也更容易激发青少年努力训练的热情。如今,让这些喝着可乐,操纵着电脑的年轻人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中国武术的基本功,他们肯定会拒绝这种“高消费”,而绝大多数会选择“道”类功夫。据了解,目前很多在校学生都是结伴去学习跆拳道,他们说:“跆拳道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在同学之间,学不学跆拳道已经成为够不够酷的标志之一。”
虽然说武术是中国的“特产”,但是很多中国人并不了解武术。60年代以前的人,大多是从《三侠五义》等小说中“知道”武术的。在他们的头脑中认为中华武功深不可测,飞檐走壁、踏雪无痕是武术最典型的特点。而60年代以后的人是从影视中“了解”武术的,特别是25年前的电影《少林寺》放映之后,各种武打片以及各类形式的武术表演对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武术给了现代人这样一个概念——“表演性强,实用性弱;虚幻性强,现实性弱”。一个大学生这样说,我很羡慕武术,但我不愿意接触武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它不适合一般人练习,比如那一连串的空翻,我就没有条件学,即使我学会了恐怕也很难找到展示的机会。而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武术缺少一种激情,与时代不合拍。
仔细琢磨,这一番话不无道理。
在年轻人看来,跆拳道的服饰、礼仪等都很有特色和新鲜感,而且跆拳道的基本功动作简单易学,长期学习又能体会升级、升段的乐趣。而这一切,武术是不能够提供的。
中国武术与韩国的跆拳道都强调对人的培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在跆拳道中,练习者首先要战胜的不是对手,而是自己。因为在人的性格中有大胆与怯弱之别,在性情上有勤奋与懒散之分,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在训练中都要克服给自身肉体带来的疼痛、疲劳,甚至伤病的痛苦,只有具备坚韧和坚忍的精神,才有可能不断克服自身的软弱,达到新的境界。
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是什么?似乎很难说得清楚,概括来说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武道)是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等内涵。 所谓“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分肯定了习文修武的功效。“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这是中国五千年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中国武道讲求的并不是武技的高超,一个武人除了对武艺的追求之外,武德的培养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何谓武德?其实就是有一颗“仁者之心”;出手是保护自己,而不是伤害别人,出手中拿捏分寸,屈人之兵而非取人生命……
这些东西都是很矛盾的,说起来怎么都有道理,似乎又没有道理,它真的像太极拳,来回来去地转。中国武术与韩国的跆拳道哪个更容易与时代接轨?青年人的选择也许是最好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