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南少林之谜:少林五祖历史真
·武当犹龙派太极拳
·国粹太极拳的真正起源,原来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
·武当武术的渊源历史
·英杰世家——永年太极拳杨家
·畲家拳的种类与特点/王春华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发源盛地> 正文
陈家沟600年大事年表(1370-1935)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8-03-24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陈家沟陈氏自山西至温县已历二十余世,再有三年就是650移民周年。【】内时间为大约,此稿是初次整理,还有很多文献需要查阅增加完善!2017 .10. 11 陈沟水

 


明洪武三年(1370年)   陈卜【1330-1410】率全家至山西洪洞县。

 


洪武五年  (1372年)

 


陈卜同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迁居至河南怀庆府东南约15公里的一个小村庄。陈卜为人宽厚,精通器械,深为乡邻所重,遂称其所居住的村为陈卜庄(解放后划归温县辖,至今村名未变)。

 


洪武七年    1374年

 


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陈卜一家又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迁居距温县城东约5公里的常阳村(以该村西邻常阳古寺而得名)。

当时,由于时局混乱,常阳村附近常罹匪患,人不得安。为保卫家园,陈卜就在村中设立武学社,耕种之余教授子孙及四邻村民习拳练武。忠厚勤诚,持家以俭。至六世而同堂,迄七世乃分家。由于陈氏一族人丁繁盛,其拳枪器械代有所传,名望凸显,加之村中又有东、西、中三条大沟,至九世陈王廷,常阳村更名为陈家沟(或曰陈沟)村。陈卜当年“县大堂救贫女”、“迁民路上解危难”、“常阳村战强贼”的故事仍在民间流行,激励着世代练武之人,不但要刻苦努力,更要注重个人品德、情操的修养。

 


洪武八年    1375年

 


陈琳   3【1375-1450】

 


陈氏第三世,生卒年不详。陈卜共五子,名维、绶、纲、、,陈琳为纲独子,现陈家沟人多为陈琳后裔,故有“卜爷子孙琳爷后”之说。之后,传景元、堂、宗儒、思贵、抚民六世至太极拳始祖陈王廷。

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琳“好勤俭,尝积粟万石,遇人患难,辄行解围。若值荒岁,倾囊相助,一里相赖以安。且又施舍寺庙田粮无算,乐善行仁,声闻遐迩焉。”在家境好转、人寿年丰之时,不忘祖训,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教弟子儿孙习武练拳。

 

 

 

万历二年    1574年

 


村名仍为常阳村又名常村,有古胜寺,玉皇庙等。村中有学田

 

 

 

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

 


陈王廷诞生

陈王廷(约1600~1680年)

 


又名奏庭,陈家沟陈氏第九世,系享誉武林、风靡世界的太极拳创始人。其祖陈思贵和父陈抚民均为明朝下级官吏,精通武功。弟兄四人均为庠生。兄于阶,弟王前、易弼,该排行第二。

 


《陈氏家谱》载:“王廷,一名奏庭,明末时为武庠生,清初时又为文庠生。当鼎革未分之际,率领义勇,在山东扫荡群匪,威名大振,尝单马当贼,匪千余口闻其名竟不敢逼。因知国祚将尽,退归岩穴,教子弟拥经史焉。后陈氏拳艺枪棒自此中兴,实有赖也。”

 


又《温县志稿》载:“陈王廷,字奏庭。县东陈家沟之拳术,在明时已著名。至清初,王廷为县学武生,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得。近今所谓太极拳,即由其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独得之秘。咸丰三年,歼灭破县城敌之陈仲甡、陈季甡弟兄,即为其后人。”时有“大河南北言拳法者,必曰陈沟也”之说。

 


陈王廷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昼读经史百家,夜练家传武功,以致文韬武略,皆卓绝于时。年轻时曾走镖山东一带,声播齐鲁。因他生得面红庄重,蓄有美髯,骑红色战马,惯使春秋大刀,江湖同道便送其绰号“二关公”。明末的一天,他以武秀才(庠生)的身份赴省城开封乡试武举,武艺超群,射箭比赛中一马三箭、三马九箭,射了个“凤夺巢”(即第二箭从靶心挤出第一箭,第三箭又挤出第二箭,像鸟儿

除在陈王廷后人武术著作中散见一些片段外,《拳经总歌》是留下来的较为完整的理论著作。

 


陈王廷生三子:汝为、汝弼、汝闻,主要传人有蒋发、陈所乐、陈汝信等。

 

 

 

崇祯七年  (1634年)

 


“太和堂”药店由河南温县迁直隶广平府西街开设分号。

“太和堂”是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二世陈继参于明崇祯七年,在直隶省广平府(现河北省永年县)西大街道北创建“太和堂”药店门面三间。后在路南购买焦老庆市房一所,里外三院三十余间,门脸三间。于“同仁堂”药店,“达仁堂”药店刘名(据永年县《卫生志》记载)。在清代药市“太和堂”“同仁堂”“达仁堂”之药店缺一不开市。

 

 

崇祯十四年     1641年

 


《陈王廷纵火焚战船》

 


流寇蜂起过黄河,拥众剽掠围温县城,乡兵守备陈王廷与千总郭忠率乡兵河营兵纵火焚船,救万民于水火,贼溺水者无数。

 

 

 

陈所乐 10

 


陈氏第十世,生卒年月不详。师承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生性豪爽,爱打抱不平,深得乡亲和江湖武林同道推崇。其故宅遗址与“杨露禅学拳处”相对。家境富裕,虽偶尔应朋友之邀跑趟镖事,然不以此为生。平日于村中设帐授徒,陈氏子弟从其学武者甚多,其中佼佼者有侄儿陈光印、陈正如和孪生子陈恂如、陈申如等。太极拳名家陈敬柏、陈继夏、陈公兆、陈耀兆、陈有恒、陈有本、陈清平、陈仲甡(shēn)、陈季甡和陈鑫、陈森、陈淼、陈焱、陈垚等,均其后代传人。

 


陈汝信 10

 


陈氏第十世,生卒年月不详。学拳于陈王廷。勤学苦练,功夫日臻炉火纯青,和师兄陈所乐一样,深得陈王廷喜爱。子陈大鹍、陈大鹏皆得其真传而名扬江湖。后代太极拳大师、名家,诸如陈长兴、陈耕耘、陈延熙、陈发科、陈照丕、陈照奎等,皆其后代传人。其子陈大鹍、陈大鹏为陈氏十一世太极名手。

 


陈正如

 


陈氏十一世,生卒年月不详。师承陈所乐而精于108势长拳,为太极拳第三代传人。艺成授徒郭永福(注:一说郭即陈氏十四世之陈有孚,因杀人而隐姓埋名,逃往他乡。有孚、永福字音相近,陈有孚之外祖家又姓郭,此事待考)。郭技艺精湛,传山西洪洞之张秀德、贺怀壁,声震一方,被誉为“神手郭永福”。也正由此,陈家有了“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也不再传108势长拳。

 


陈恂如 陈申如11

 


陈氏11世,生卒年月不详,恂如、申如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其父陈所乐(陈王廷侄)传授下,深得太极拳的精义要旨,人称“大天神、二天神”。兄弟二人是陈氏太极拳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陈家沟东4公里的北平皋村有个大财主叫王遴,据说当年他们家有5间楼房,登楼可望数十里,远近闻名,王家的金银财宝都藏于此楼中。为防土匪盗贼,王家的大门都裹着铁皮,院内还设有陷阱……康熙年间的一天,一伙土匪闯入北平皋村,自称“山东响马由晋返鲁,便道而来,欲向王遴借数色古玩珍品,以备欣赏”。王自知不敌,一面把土匪请进家中款待,一面秘使人赴陈家沟请陈所乐解救。当时,陈所乐外出未归,15岁的恂如、申如弟兄,不谙世故,慨然应允。二兄弟每人腰别一根白蜡杆趁着夜色潜入王家,正见一帮恶徒在那里酗酒,二人飞身入室,挥动白蜡杆,直刺横扫,左崩右披,然后打灭灯光,隐入暗处。众强盗措手不及,慌忙应战,黑暗中分不清敌我,持刀乱砍,自相残杀。不多时屋中归于沉寂,掌灯看时,但见尸体遍地,偶有幸存者也动弹不得……后来,王家为感恂如、申如二人大德,特将此事编为戏剧——《双英破敌》,在陈家沟连唱三昼夜。其后,该戏不胫而走,一直唱至解放前夕。

 


陈巧妞 12世

 


女,生卒年月不详,系被誉为“二天神”的陈申如之女。陈申如英年早逝,陈巧妞在寡母抚养下成人。其自幼从伯父陈恂如习学家传太极拳、械,多有心得。但生性刚烈,见不得不平。婚后,因村中一恶少欺侮其公爹和丈夫,愤而出手,打死恶少,连累公爹病死狱中。后被休回娘家相伴寡母,抑郁而终。据此,其伯父陈恂如立下“陈家拳传男不传女”的门规。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立陈卜墓碑,陈氏十世孙陈庚【约1640-】撰写碑文曰:“只我祖讳卜,洪武初年,来自洪洞,定居于兹,迄今已十三世。凡我同姓,绳绳不绝,或贸易为务, 或耕耘为业,实繁有徒。有脍炙人口,,炳炳是称者,独诗词传家,诵读不辍,子若孙,入乡者有人, 入国者有人:应一命,受一职,享天家之赐,建功 于民社者又有人,籍非我祖积德于前,植基巩固, 我辈焉有今日乎?木本水源之,恩畴得无情?因为 此序勒于石,永垂不朽。

 


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

 


王廷墓碑立,碑文:

康熙己亥年十月初三日吉旦

清故显考庠生陈公讳王廷字奏庭元配王崔氏三位之墓

   奉祀  子汝为  汝弼  汝闻

           孙宏印  元印 ×× 曾孙×× 同立

 


康熙四十六年   1707年

 


陈敬柏 11 (1707-1791年)

家谱中有《敬伯公传》日:“陈璐,又名敬伯,字长青,生于康熙丁亥年(1707年),卒于乾隆辛亥(1791年),理精太极,已达妙手神化境也”。善“靠”(注:靠为太极拳艺中的一个动作名称)。与陈继夏齐名,有“陈继夏肘,陈敬柏靠”之称。晚年归隐乡里,一日,有名叫“黑狸虎”的卖艺者寻至陈家沟,口出狂言,欲找陈敬柏报三年前之败辱之仇。时陈敬柏年逾八旬,再三谦让,而对方不允。过招中对方竟连下毒手。在忍无可忍情况下,陈一个迎门靠发出(肩头硬硬打在黑狸虎的胸脯上——此乃陈敬柏一生心得,至今陈家沟仍有“陈继夏肘,陈敬柏靠”之说),“黑狸虎”整个人被打起一丈多高,一头撞在顶门的石碑上(“黑狸虎”欺陈年迈,进门后以石碑顶庙门),石碑立断为两截,“黑狸虎”当时脑浆迸溅,咽气而亡。陈敬柏回家后,吐出一口鲜血,病倒数天后谢世。至今温县民间还流传着“打死黑狸虎,累死陈敬柏”的故事。

 


康熙四十七年   1708年

 


陈毓英13世,生,嘉庆元年于千叟宴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陈善12世,生,嘉庆元年于千叟宴

 

 

 

陈继夏【1714—1783】字炳南。12世。清乾隆末年人。为人和善而苦学不辍,寓太极拳的内劲练习于劳动之中,平日走路、种田都在练功。曾因家境贫穷给人磨面,便假推磨练内劲,以手拨石磨转动。开始推磨以腰,后腰劲运于手,渐次用单手、五指、四指……,直减至一指。众人见之,无不叹服。久而久之,在太极拳上有惊人功夫,武功登峰造极。全身肌肉毫毛极为灵敏,发劲于无心。肌肉成了条件反射,无处不是圈,无处不是拳。善用肘,与陈敬柏齐名,有“陈继夏肘,陈敬柏靠”之称。除武功外,且善丹青,每画俱能传神入妙。后与苌拳创始人苌乃周结为至交,来往频密。陈传苌以巧取胜之太极内劲,苌传陈自创之子午鸳鸯钺套路。二人常常切磋终日而不倦,相得益彰。

 


郭永福

 


生卒年月不详,陈家沟人,师承陈正如,精于108势长拳,无极通背缠拳(即洪洞通背缠拳)创始人。清乾隆年间(约1776~1780年),因命案而逃居山西省洪洞县苏堡镇,欲投清副天官刘秉括以求庇护。经与刘府内教授天官公子演习大小红拳的贺怀壁、张秀德二人较技,借高超之武艺,在天官府赢得安身之所。后因武艺超群,约在1780年,经刘天官启奏乾隆皇帝,御赐“神拳”称号。贺、张二人也终得郭亲传,成为洪洞通背缠拳第一代嫡传弟子。

 


1975年,陈式太极拳传人陈立清前往洪洞县,走访郭永福第六代传人许方庆,方知陈氏失传已久的108势长拳已在异乡发扬光大。108势长拳失而复得。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陈公兆(1715- 约1795)80多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年不详,陈氏十三世,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学术醇正,拳艺精湛,品德优良,武德高尚,持己端方,事不徇私。为人乐善好施,遇灾荒之年,常设粥场施饭;每遇寒冬,辄买衣施贫。至今陈家沟还流传着他的养生歌诀:“三十年不停拳(坚持锻炼);三十年不饱饭(不暴饮暴食);三十年独自乐(精神乐观);三十年独自眠(节欲)。”乾隆六十年(1795年),朝廷为显示清平盛世,倡扬敬老之风,下诏全国:凡80岁以上、有德有才、儿孙满堂之人,均奉旨进京至太和殿参加“千叟宴”。千位老人中,陈家沟便去了两名,即陈氏十二世85岁的陈善和十三世88岁的陈毓英。二人返乡时,巡抚、知府特地为其举行挂匾仪式,时热闹非凡,观者摩肩接踵。正热闹非凡处,不料鞭炮惊牛,一头公牛直冲巡抚、知府而来,绿营兵将不知所措。时陈公兆年近八十,力斗之,并发力将牛掀翻在地。此一壮举,使巡抚、知府、绿营兵将和围观群众折服得五体投地,连连惊呼:“真乃神人也!”

 


陈耀兆

 


字有光,生于乾隆年间,卒于道光年间,陈氏十三世。对太极拳执著入迷,深得太极武功精妙。陈式太极拳一代杰出人物。武德高尚,为人乐善好施,治家严谨,内外肃然。训子有方,子孙皆入庠。时陈家沟练太极拳者多沐其教,精妙未有出其右者。

 


乾隆元年     1736年

 


陈承趾 11 乾隆元年年八十以上准给八品顶戴

 


陈秉奇 陈秉壬 陈秉旺

 


乾隆末年人,陈氏十三世 。三人乃亲叔伯兄弟。从小即拜族叔陈继夏为师,学习家传太极拳术。五年扎基础功夫过后,其师便将三人分开,分别授予技击、点穴、卸骨等绝技。兄弟三人得真传后,又经常互相切磋,练得个个艺精入神,时方圆百里,无人不知,号曰“陈氏三杰”。陈秉壬除武功外,更兼精医术,为人和善,助人为乐,教子有方。后将拳技尽传于陈秉旺之子陈长兴。

 

 

 

乾隆十九年   1754年

 


乾隆十九年修《陈氏家谱》

 

 

 

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陈长兴生

(1771~1853年)字云亭,14世。自幼随父习武,太极拳械出神入化。成年后以保镖为业,常走镖山东,在武林中享有盛名。人称“牌位大王”,极赞其桩功纯正。陈长兴的另一卓越贡献,便是敢于打破门规戒律,收外姓人杨露禅为徒,使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并且衍变出新的诸多流派。陈氏家谱,长兴有子五人,长日耕芝,二日耕田,三日耕森,四日耕云,五日耕礼。

 

 

 

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

 


陈步蟾12世,中甲午科举人

 

 

 

陈有恒【1775-1815】

 


字绍基,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师承其父陈公兆,太极拳术炉火纯青。清道光初入庠,壮年溺于洞庭湖。其时与其弟有本被誉为“太极拳之瑜亮”。

 

 

 

乾隆45年     1780年

 


陈有本生

陈有本(1780~1858年)字道生,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式太极拳小架创编人,太极拳一代宗师,与陈长兴同为太极拳发展史上里程碑式人物。

自幼得父陈公兆言传身教,对祖传太极拳术深有领悟,技艺达炉火纯青之境。弟兄二人兄友弟恭,始终如一,为时人赞。清嘉庆、道光年间,弟兄二人分入武庠。二人虽拳出一门,但各有所长。兄有恒以攻为主,侧重蹿、奔、蹦、跳和发劲。弟有本却以守见长,善于引劲落空和柔化。虽偏重不同,但皆得太极拳之精髓。

平生延揽授业,生徒咸集,名士多出其门。子敬甡、侄仲甡、季甡皆沐其教。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等均为太极拳名家。

 

 

 

乾隆五十二年   1787

 


陈步蟾湖南沅州府麻阳县知县至1790年

 

 

 

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

 


陈毓蕙壬子科举人

 


嘉庆元年         1796年

 


陈善、陈毓英参加千叟宴  1711  1708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四日,85岁的(陈继明)陈善12世和88岁的陈毓英13世受邀参加。禅位刚3天的太上皇在宁寿宫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在宁寿宫的皇极殿开宴,列名参席者3056人,列名邀赏者尚5000人

 

 

 

陈鹏

 


字万里,陈氏十四世,清乾隆年间人,生卒年月不详。一生务农于陈家沟,家贫而不丧其志。性格豪爽,平静淡泊,无俗虑之见。平时刻苦练拳,武艺渐入化境,以致人莫知其端倪。除练拳外,又苦心钻研岐黄之术。为人看病,家贫者不收分文。嘉庆初年已被誉为“神医”,求医者络绎不绝。至今陈家沟还流传着他别出心裁、以太极拳术为人治病的故事。

 

 

 

乾隆六十年    1795年   

 


陈清平生,(1795~1868年)陈氏十五世。师承陈有本,练拳多有心得,年轻时已为太极拳界名手。成为太极拳发扬光大、流派争艳之一代宗师。陈清平十五岁后随父移居温县赵堡镇,时青年多有慕名而拜其为师者。见学武人渐多,遂于镇中开馆授徒。实践教学中有教无类,弟子众多,各得其所。陈清平广收学徒,鼓舞创新,使陈式太极拳得以广泛传播,呈流派争艳之势。

 

 

 

陈耕耘

 


字霞村,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五世,陈长兴之子。青年时已成名手,于同辈中出类拔萃。尝承父业保镖来往山东,以惊人技艺威震贼胆。

 

 

 

嘉庆四年        1799年 杨露禅生,(1799~1872年)名福魁。清代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

 


当年,陈德瑚(陈家沟人)在直隶广平府做药材生意,杨露禅是陈家药铺里的一个伙计。因聪明能干,诚实忠厚,陈德瑚便将其送到老家收为义子。请陈长兴在陈德瑚南院授艺陈德瑚药店伙计,杨露禅也从学。艺成之后的杨露禅先在家乡河北永年县授徒,后来被人推荐到京城王府中教拳,因武功高强,号称“杨无敌”。

诗人杨季子有诗曰:“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

 

 


嘉庆八年        1803年  

陈毓蕙; 河南温县人,举人。嘉庆八年以试用知县署,松江府董漕同知 (驻川沙)川

二十

防,清

正五品

 

 

 

嘉庆九年 1804年   陈毓蕙,举人,到任华亭县知县

 


嘉庆十年 1805年   陈毓蕙,举人,到任金匮县知县

 

嘉庆十二年      1807年   陈毓蕙于1807年接替艾荣松任奉贤县知县一职,1807年由张敏求接任。

 


嘉庆十二年      1807年, 丁卯年。陈毓蕙撰、陈步蟾书丹文林郎山东齐河县知县李公配王孺人合葬之墓碑

 


碑文:

皇清貤赠文林郎山东齐河县知县李公配王孺人合葬之墓

敕授文林郎 江苏常州府金匮县知县加二级姻晚生陈毓蕙拜撰

敕授文林郎 湖南沅州府麻阳县知县加一级元孙婿陈步蟾顿首书丹

 

 

 

嘉庆十三年      1808年    陈步奎 戊辰举人

 


嘉庆十四年      1809年    陈仲甡、陈季甡孪生兄弟生

 


陈仲甡(1809~1871年) 陈季甡(1809~1865年)孪生兄弟,陈氏十五世,太极拳第七代传人。父陈有恒、叔陈有本俱以祖传太极拳闻名。两人自幼受父辈熏陶,少年,双双为武庠生。及壮,因战功卓著又双双被清咸丰皇帝御赐为“武节将军”。

现附于《陈氏家谱》陈仲甡名下的一则《邑宰呈》记录有一段历史:“仲甡、季甡皆有恒出,乃一乳所生也,相貌无辨认,性慷慨好义。幼年从祖父攻读,虽习拳艺枪棒,出门辄有戒限。兄友弟恭,出外未尝有高言。适咸丰年间,南粤匪作乱,破武昌,据南京,风驰雨骤,直抵大梁,蹂躏汜水县,渡黄河,群丑不下三万人马。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二十二日也,依河岸扎营,窥视温东一带地方,使先锋大头杨王率步卒二百余人,入陈家沟村打探地理消息,且掳掠骡马鸡畜等物。彼时村人逃走者大半,止得壮者二十余人,老者二十人。季甡率壮者九人操弓弩埋伏村南路旁高阜处,又令弱者五六人诱敌,将贼引至村中间大坡上,点鞭为号。忽然火鞭大作,众人突出,壮者在前,长者在后武节将军匾,怒加十倍。当头阵仲甡,手使一柄浑铁钢矛,神出鬼没,当着就死,连刺十余人。贼不能抵挡,跌倒无数,贼兵自相践踏,众人乘胜掩杀,贼匪大败而走。约至村南大坡处,忽闻火鞭又响,当前一人大叫:‘等候多时。’言毕,九人弓弩齐发,矢如飞蝗,贼不能前进。前有季甡后有仲甡,两下夹攻,大杀一阵。杀得贼兵尸满巷口,主将被擒,余夺路而走,所脱者十不存三。贼兵恐乘夜偷营,不敢稍动。仲甡等全胜而归。而走脱者探知贼势浩大,度再举不能万全,即使人播告温东十八里一带人民,作速逃奔。无料贼自在陈家沟失利竟三日不出,则温东人等各得携幼扶老从容逃奔远乡。三日后,贼匪大至,人已远逃,而合县不即罹其祸者,皆仲甡等一战之赐也。后邑宰以仲甡等杀贼歼魁启奏。上闻,赏赍有加焉。”(此《温县志》内亦有记载)

 

 

 

嘉庆十五年  1810年     和兆元生

 


和兆元(1810~1890年)温县赵堡镇赵堡街人,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式太极拳创编人。19岁随陈清平学习陈式小架太极拳。清朝末年,因卫护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李棠阶(温县赵堡镇人)有功,备受皇帝赏识,钦封“武信郎”。1865年李棠阶去世后,和兆元回归故里,闭门谢客,潜心研究拳术,著书立说。最终研编出了一套新的太极拳套路。后称之为和式太极拳。

 

 

 

 


嘉庆十七年   1812年    武禹襄生

 


武河清生,(1812~1880年)字禹襄,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曾祖武静远以武庠生授卫千总职;祖父武大勇,弱冠游武庠;父武烈,邑庠生。长兄武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武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兄弟三人均薰于家教而习武。

 


武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文采沛然,虽未能以科考取得官职,但才干频为当道所重。数次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而辞却。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

武终生研究太极拳,老而病卧床榻,还向人讲论拳术,娓娓不倦。其甥李亦畲、李承纶都曾学拳于他,其中尤以李亦畲拳艺最精。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工心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后世尊为武式太极拳创编人。

 


嘉庆二十二年   1817年

陈五常(1817~1866年)陈氏16世。出身武术世家,从小随父陈华梅习练太极拳。于村中掌管西北拳社,常置器械于街而不收,以方便村中老幼习练。陈德禄、陈田科、陈坤来、陈春山、陈怀清、陈春来、陈绳武等拳师皆出其门下。当年,唐豪赴陈家沟考察太极拳源流时,曾与其弟子陈德禄、陈田科切磋技艺。1866年冬,他与数友人在一砖窑内玩纸牌,突然一处崩塌,陈即用金鸡独立之势托住塌处,友人安然脱险,他却因无法脱身而致死。其舍己救人之高尚品德,至今仍传为佳话。

 

 

 

道光元年    1821年

 


陈五典(1821~1889年)

陈氏16世。出身武术世家,从小随父陈华梅习练太极拳械。聪敏颖悟过人,号称“一点通”。与其兄陈五常齐名。1866年,接掌村中西北拳社,除习武授徒外,又于沁阳西万村、温县北张羌村等地设场授拳,促进了陈氏太极拳的交流、传播、发展。

 

 

 

道光二年   1822年    道光二年接修《陈氏家谱》

 


道光五年    1825年    李景炎生(1825~1893年)幼名李盾,温县陈辛庄人。师承陈仲甡、陈清平。

 

 

 

陈淼(1834~1868年)

 


字淮三,陈季甡长子,自幼随父习文练武。敏而好学,精于拳法。在陈氏十六世拳师中属佼佼者之一。17岁开始随父辈上阵杀敌,屡建奇功。同治六年(1868年),捻军张宗禹部围攻怀庆府,率千人驰救,与捻军战。自晨酣战至午,城防得以固守,战中中炮身亡,卒年34岁。

 


陈垚(1837~1916年)

 


字坤三,陈仲甡长子,陈氏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幼年随父习拳,19岁入武庠,每年练拳万遍,20年不懈其志。虽身体矮小,不超百斤,但功夫之纯,一时无二,达炉火纯青境界。尝冬穿单不冷,夏穿夹不热,蚊蝇不能近其身。晚年,曾遇一卖炭者置牲畜于道,阻人行。陈垚见状不平,右手端豆腐,左手拄拐杖,上前理论。卖炭者蛮不讲理,竟惊马伤人,陈垚抛起手中豆腐后随即出拳,马腿折,卧地哀鸣不起,复接空中豆腐于手。见者无不称奇。17岁随父辈上阵杀敌,征战十余年,参加大小战斗不计其数,未曾受挫。

 


陈森(1843~1926年)

 


字槐三,陈季甡次子,陈氏十六世。幼随父兼习文武,尤长文才,双手能书梅花篆字。以教书为生。为陈式太极拳历史不致中断湮没,光大祖传太极拳术,晚年倾心续写家谱,功德可羡。

 


陈焱(1847~1918年)

 


陈仲甡次子,陈氏十六世中太极拳手之佼佼者,与陈鑫同获岁贡生。尊老敬宾,兄友弟恭,其德其拳受乡人称赞。

 


陈延熙(1848~1929年)

 


陈氏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耕耘次子。与兄陈延年承继父业。拳艺高超,虽入化境,仍不懈怠,常夜卧木凳,醒即练拳不止。耕读之余,教习子弟练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袁世凯督鲁,见乡人为陈耕耘所立碑记,知太极拳为陈氏所专精,遂派人来访,意请陈耕耘授己子侄拳艺。时因陈耕耘已逝,遂聘其前往教授子侄。当时袁府各派武师,多有妒之者,经与之比较后,无不心服。自鲁而津,教授六年,以母老辞归。

 

 

 

陈复元生卒年月不详。字旭初,陈氏十六世。初学太极拳于陈耕耘,功成后复从陈仲甡习小架,太极拳大小架式均精致绝伦,功夫纯厚,发手能柔如绵,坚如钢,刚柔随心,尤其太极拳理论造诣颇深,有拳论传世,后由其子陈子明阐发成书。往来省内外数十年,未遇敌手。

 

 

 

道光二十八年    1848年  

 


陈延熙生(1848-1929)

湖南沅州府麻阳县知县陈步蟾任戊申乡试同考官.

 


陈鑫(1849~1929年)

 


字品三,陈氏十六世,陈仲甡第三子。清岁贡生,太极拳理论之集大成者,近代中国体育史上著名太极拳理论家,对太极拳的传承发展贡献卓越,亦为太极拳一代宗师。

主要著述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即《陈氏太极拳图说》简明本)一卷、《三三六拳谱》等。这些理论著作,开创了陈氏重视拳术文字记载和理论研究之先河。其中,尤以《陈氏太极拳图说》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原名《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方改是名。该书从1908年动笔,迄1919年搁笔,历时12年。正如他在该书自序中所述:“倘非有先达传之于前,虽有后生,安能述之于后也?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瑕,急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自光绪戊申以至民国乙未,十有二年,其书始成。又急缮写简册,虽六月盛暑不敢懈也。”陈鑫用毕生心血,研磨太极拳理论,在中国太极拳发展史上树起了又一座丰碑。

 

 

 

咸丰二年        1852年  武禹襄赴赵堡向陈清平学习太极拳

 


武禹襄赴河南温县赵堡镇向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研究月余,并获得其兄澄清从舞阳县盐店得到的王宗岳著《太极拳拳谱》秘本。

 

 

 

咸丰三年        1853年   李亦畲年22岁,始从武禹襄学习太极拳。

 


咸丰三年        1853年    陈仲甡、陈季甡、陈耕耘组织护卫乡民

 


  五月二十六日温县失守,二十九日贼攻陈家沟,陈仲甡、陈季甡、陈耕耘【陈长兴子】、陈淼、陈圭、陈衡山、陈敬本、陈俊德、陈五典、陈五常、陈玺、陈同、陈复元【陈子明父】、陈丰聚,率徒弟数百与之对阵,陈仲甡执30余斤铁枪将贼首从马上拧下。

 

 

 

咸丰六年        1856年

 


团练大臣袁甲三,檄令陈仲甡兄弟二人随营攻毫州(今安徽亳州),五战五胜,追至陈州(今河南淮阳)又三战三捷。咸丰七年陈仲甡又随部攻克六安州(今安徽六安)。

 

 

 

咸丰八年         1858年

 


张落行侵犯汜水(今河南荥阳),陈仲甡率众驻防黄河。

 

 

 

咸丰九年        1859年

 


陈仲甡随团练大臣毛昶熙部攻打蒙城(今安徽蒙城)、阜阳(今安徽阜阳),收复了十几个州县。 

 

 

 

咸丰十年        1860年

 


武禹襄于咸丰庚申年(即1860年)应河南省巡抚之聘赴豫,便道访陈家沟后,又访赵堡陈清萍

 


杨书文生(1860~1929年)

又名杨虎,原籍武陟县,后定居温县王圪垱村。师从李景炎。以授拳为业,在温县、武陟县、博爱县收徒颇多,对太极忽雷架的完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传忽雷架也被人称为“杨虎架”。著名弟子有谢功吉、陈铭标、杨绍舜、陈应德、王立贤、张定军、杨法杰、杨绍团、杨光斌等。

 

 

 

同治元年        1862年

 


山东长枪会寇匪李战标率众十万攻掠覃怀(今河南沁阳)到武陟河营(今河南武陟),陈仲甡率众往木栾店狙击,敌人闻风向东逃窜。

 

 

 

同治六年

 


十二月十四日,张总愚率众十余万,从太原(山西太原)进犯怀庆府(今河南焦作),陈仲甡带领儿子陈鑫,侄子陈淼和弟子徒众数千人抵挡,从早晨到中午,杀死将领二人,执旗指挥员二人,敌寇数百人,始大败敌人。陈淼用枪击毙数名敌人,他自己身中数枪,仍坚持战斗,由于他的坐骑忽然跳起,最后不幸中炮阵亡。远近乡里乡吏乡绅合议后,尊其谥号为:“英义”。

 

 

 

1886年

 


孙禄堂访艺陈家沟未果,盘桓数日离开

 

 

 

张国栋(1866~1934年)

 


又名大桂,字应林,原籍温县王圪垱村人,1905年迁至陈辛庄,江湖人称“大杆王”(大杆为太极拳器械中的一种)。12岁时拜表叔李景炎为师,被收为首传入室弟子。得师真传,武功为同门师兄弟之首。1892年出师后仍不断探索技击精髓,观大自然闪电雷鸣情势,结合《易经》、中医经络学等,进一步充实拳艺理论,练就一身“金钟罩”、“铁布衫”。1928年在省会开封拳艺大赛中夺魁,获“武士”称号,任省国术馆和河南大学教官。完善太极拳忽雷架内容,制定了十一层练功法。此后“太极忽雷架”经其弟子传播后闻名于世。其著名弟子有张文成、张宝成、张连贵(其弟)、刘修道、刘文道、韩福保、范银路、索如英等。

 

 

 

杜严(1875~1938年)

 


字友梅,号毅斋,晚号梅叟,博爱县清化二街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二甲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留学日本政法大学,回国后任翰林院编修,后派河南筹备咨议局。清宣统元年(1909年)当选河南咨议局议长,后历任河南省民政厅长、河南省都督府秘书长、河南省第二届众议院议员及广西省政务厅长、河南省中原煤矿公司董事长等职,卓有成效的爱国实业家。曾协助印刷出版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并作序,结句云:“动静相养,阴阳得其平。”

 


陈田科(1875~1943年)

 


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幼承陈五常习练太极拳械。为同代著名拳师。武术史学家唐豪先生在陈家沟考察太极拳源流时,曾与其切磋拳技并合影留念。先后在修武县、新乡县等地收徒授拳,为太极拳的传播推广作出了贡献。

 


陈椿元(1877~1949年)

 


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自幼随父陈森习文研武。1929年前在湘设馆授拳,收徒传艺,兼做生意。1929年,其叔父陈鑫年迈而无子,恐所著《太极拳图画讲义》手稿散失,召其返里,授以手稿并嘱托。其不负重托,舍湘归里。回乡后一方面在焦作设武馆,一方面同其兄陈雪元、其女陈淑贞,其侄陈金鳌、陈绍栋等人,对陈鑫之手稿妥为保存并进行修缮、补遗、整理,最后更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说》,多方奔走使该著得以出版发行。为陈氏太极拳理论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铭标(1878~1924年)

 


原籍陈家沟,陈氏十七世孙。后移居温县赵堡镇王圪垱村。自幼跟随长辈习练武术,后拜太极拳忽雷架一代宗师杨虎(书文)为师,学太极忽雷架。凡有用法不得其解时,必独居其室,苦苦寻思。时常浅睡便起,起来又练。以致室所铺青砖因践踏破碎而换了两次,终于功夫大成。应聘至翰林院大学士杜严(原籍清化,今博爱县城)府当护卫,教授杜严之子杜毓泽武艺。

 


太极拳忽雷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弟子杜毓泽(后居台湾)、再传弟子徐纪(美籍华人),对太极拳忽雷架在台湾地区和美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陈省三(1880~1942年)

 


陈之祯之子,陈氏十七世。自幼聪颖过人,爱武喜文。先从太极拳名家陈延熙学拳15年,技艺精湛,又从陈鑫练拳习文。对陈式太极拳大、小架皆精。曾任教于河南怀庆府(现沁阳市)、温县师范、修武县、禹州县(现禹州市)等地,随其学艺者甚众。为陈氏十七世中拳艺佼佼者之一。

 


谢功吉(1880~1942年)

 


武陟县小董乡北王村人,7岁开始学武,13岁正式拜杨虎为师,习学太极忽雷架。聪明颖悟,武功精绝。曾被袁世凯聘为袁府教练,教其子克定武术。民国初年,一名绰号为“三百三”的英国大力士在南京立擂,口出狂言。谢不忿,上台一举将其挫败,由此威震武林。后在温县、武陟县、博爱县等地授拳,传人甚多,主要有张普芳、杨兴玉、孙庆富、王红毛及其女谢芝芳、谢芝琛等。是太极忽雷架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陈发科(1887~1957年)

 


字福生,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陈延熙。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曾任北京武术社社长,陈式太极拳新架创编者,陈式太极拳史上重要代表人物,对传播、推广太极拳作出了杰出贡献。太极拳一代宗师。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逝世,在北京授拳20余年,拳艺高超,为人忠厚,淡名利,讲信义,深受京都武术界人士推崇,被尊为“太极一人”。

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便为其弟子沈家桢、顾留馨所著,其中一、二路太极拳(即新架)系依据陈发科晚年拳势所定。

 

 

 

1926年,陈发科与陈照丕等应邀出任县国术馆教习,突击捉拿危害百姓的土匪、地痞。

 

 

 

 


陈子明(?~1951年)

 


陈氏十七世。从小跟随父、叔学习太极拳,功夫纯厚,且备明拳理;曾在怀庆府(今沁阳市)成立国术团体传授太极拳,后经人推荐,到上海、南京、西安等地教练拳术。有《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著作遗世,当时的南京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教务处朱国福、河南国术馆刘丕显、沧州武术名家姜容樵等人均为该书作序,赞其“抱负绝学而不倦于教诲”、“不私其家传之秘”、“立言不流于夸诞”、“使读者一目了然”,对太极拳的推广、传播做出了贡献。

三赴陈家沟实地调查。与唐豪一道,查阅陈氏族谱、墓碑,走访遗老,掌握了大量史料,经反复考证,终于冲破一些封建文人及武术界人士一些狭隘偏见门户之私,确认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发源地,陈王廷乃太极拳创始人。

 


陈连科 陈登科

 


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延年之子,陈长兴之嫡系曾孙。二人秉承祖训,刻苦练拳,技艺精湛。后者曾多年在陕、甘一带经商授拳。

 


陈鸿烈(1887~1945年)

 


陈氏十八世。出身武术世家,从小因受父辈熏陶而酷爱太极拳。幼从父,后又从族祖陈鑫和族叔陈椿元习练太极拳小架。曾先后在开封、郑州、洛阳、西安、甘肃等地和本籍任教传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灾荒频仍,民不聊生,众乡亲纷纷外出逃荒,留下的也无心无力练拳。在此情况下,为传承陈式太极拳术,不惜典当家产培植后昆。1931~1934年间,曾将四亩滩地典当两次,用之所得买高粱、玉米,日蒸黑馍数十个给练拳者,直至抗日战争开始。当看到陈鑫及其子侄陈椿元夫妻终日不得一饱,当即表示:无论如何,每月供应三位老人三斗粮食度日。陈鑫逝世后,为尽快将其倾注了毕生心血的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话》刊行于世,不顾天寒地冻,沿凌渡过黄河,赴省城开封多方奔走,终于促成了这部太极拳理论著作的出版。为陈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所授徒中亦不乏名家,其嫡系传人、女儿陈立清

 


陈泮岭(1891~1967年)

 


字俊峰,河南西平县盆尧乡陈庄人。民国期间,曾任淇县县长、河南省水利局局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其间于1925年创立河南省武术会,1928年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1939年任民国中央国术馆副馆长,1941年任国术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1月随国民政府迁台,曾当选为民国第二、三届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

。青年时代曾习练吴氏、杨氏太极拳,为探求太极之奥妙,两次专程赴陈家沟考察研究陈式太极拳。1963年,核定陈家沟古本《陈氏太极拳图说》,编著《中国国术太极拳教材》,其在教材自序中写道:“太极拳之盛行于国内者,有杨家、吴家、郝家。而吴家之太极,出于杨家;郝家之太极,出自武家;而杨家与武家之太极,皆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故陈家沟实为近代太极拳之发源地。”

 

 

 

陈照丕(1893.4.8~1972.12.30)

 


字绩甫,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曾任全国国术国考评判委员、全国武术协会委员,被授予“全国太极拳名家”称号。一生经历清朝晚期、民国战乱和建国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历尽坎坷曲折,极具传奇色彩。是近现代太极拳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陈照丕生于太极拳世家,是“牌位先生”陈长兴嫡系后裔。学拳于叔祖陈延熙、陈鑫和三叔陈发科。

 


1914年起,曾随亲戚远赴甘肃、河北一带经商;后在秦、陇、直隶等地授拳。再后,因军阀混战,时局动荡,辞馆回籍,随三叔陈发科等人出任县国术馆教习,“助剿抢匪、保卫桑梓”(陈照丕语)。

 


1928年秋,北京著名药店同仁堂东家乐佑申、乐笃同兄弟托人聘太极拳师于陈家沟,族人公推其陈照丕前往。

 


1929年,应时南京市市长魏道明之一再邀请,赴南京教拳。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先后在南京市政府、侨务委员会和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等处教拳。1933年,担任全国运动会国术裁判委员会委员和全国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返乡加入范庭兰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任武术教官,其间,曾率敢死队战斗在抗日前线。

 


1942年,受当时黄委会委员长张含英(解放后任水利部副部长)之邀,出任黄委会机关武术教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陈照丕一直在黄委会工作。

 


1958年退休回原籍任温县一中等单位武术教练,并在陈沟家中免费办班收徒传拳,集中对村内年轻人的培养、训练,当代陈式太极拳大师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陈庆州和一些中年拳师均曾在此一时期受教于他名下。

 


1958年3月,以65岁高龄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太极拳第一名、梨花枪第三名。

 


1960年参加全国武术大会,被大会誉为全国太极拳名手。

 


1962年,在全国武术大会上,被授予“太极拳名家”称号。

 


1964年,当选为全国武术协会委员。

 


1971年冬天始,写出了《太极拳理论十三篇》(又名《陈式太极拳须知》)书稿。书稿以问答形式、通俗语言,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陈式太极拳理论和锻炼方法,是其五十余年习拳授拳的经验结晶。书稿传抄以后,广受太极拳爱好者欢迎。

 


1972年9月,河南省举行武术表演赛,指名要陈家沟派队参加。闻此消息,陈照丕格外兴奋,为准备好这次比赛,他白天坚持在村小学授拳,晚上培训参赛队员,终于积劳成疾,于11月患病住院不治,12月30日辞世。

 


光绪二十年   1894年  

 


沁阳名绅张作仁受乡邻之托,到陈家沟聘拳师到沁阳授拳。因陈家沟除悍贼“大头王”而早已名扬天下。陈氏族人敬重张氏为人善道且与陈家沟有亲戚关系,恰逢陈延熙探友归来,闲赋在家,遂应邀前往马坡授艺(同时到马坡授艺的还有董海川的入室弟子、八卦名手贾岐山)达六年之久。有张宏,张闹、李遇(后出家)、傅振嵩等人,其中傅振嵩成就最大。傅振嵩(1881-1953)字乾坤,号剑南,深得陈延熙之真传,精通各种器械。

 


郑悟清(1895~1984年)

 


字凤臣,生于温县赵堡镇布袋街。幼熟读私塾,16岁时家贫辍学,从商学徒,因常年在外奔波,青年时积劳成疾。在医治无效的情况下,立志习练太极拳强体健身。从学于和式太极拳大师和庆喜,渐渐百病俱无,决心弘扬光大太极拳。从事太极拳教授工作,人称“西北二郑”(另一人为郑锡爵)。20世纪30年代,受聘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位于西安市)国术教官,兼任西安警备司令部、西北补给处等单位教官,被选为陕西国术馆馆员。建国后,受聘于西安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潜心钻研太极拳理论,常年在公益场所教习太极拳。拳技精湛,武德高尚,达到技击不露形境界;还将易理、兵书之说汇贯于阐发之中,使从学者或名家名人无不心悦诚服,形成了拳架“小而舒展,大而紧凑”的风格,被人们称为“郑悟清拳法”。为推广、普及、传播太极拳作出了积极贡献。

 


唐豪(1897~1959年)

 


字范生,号棣华,江苏吴县人,武术史学家,律师。幼时师从刘震南,曾留学日本,专攻法律。民国期间在上海公共体育场创办江苏教育会附设体育研究会国技部,聘朱国福等任教。民国12年(1923年)任国技部柔道场场长。民国24年(1935年)任上海国术馆常务董事。曾亲赴各地考查武术史料,三下陈家沟,考察太极源流,认定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次年任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解放后担任上海市体育会筹备会常委。大力提倡武术史科学化,主张发展质朴实用的武术,排斥花架等流行套路。批判武术界等宗教门户之风和虚妄荒诞的不良倾向。自民国19年(1930年)起,致力于中国武术史的研究,著有《戚继光拳经》、《少林武当考》、《中国拳术图籍考》、《太极拳和内家拳》等10余种书籍。

 


杜毓泽(1897~1990年)

 


字济民,河南省博爱县人,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清翰林大学士杜严之子。

 


十八岁时其父杜严,延请陈氏第十六世宗师陈延熙,命毓师恭执弟子礼,从延熙习陈氏太极拳老架,延熙之太极拳造诣特高,所授者拳势甚低且极开展而寓紧凑,毓师承老架头套十三势定型后,因延熙年事已高遂告老还乡,并推荐其子侄辈陈氏新架名手第十七世宗师陈铭标公,至杜府当护卫,并续传授杜公新架中三套小架和炮捶,杜公深得真传,并融会贯通。因其本身学识又佳(192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机械系,先后任职于国军兵工署和兵工厂,担任工程师、研究员、工物处长、副厂长等职),故教拳时喜欢用机械之应用力学,来阐释太极拳原理,和用枪杆内的来复线,来说明缠丝劲及发劲的精妙。近年来由于其弟子与学生之传播,使陈延熙之老架和陈铭标公之新架(忽雷架)、炮捶系列,得以在台湾和欧美各地传承和发扬,对陈氏太极拳的传播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近代海外知名太极拳家之一。

 


陈金鳌(1900~1971年)

 


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生于拳术世家,自幼随祖父陈垚、嗣祖父陈鑫和父亲陈上元学文习武,为陈氏家族十八世小架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参订人之一,为该书的面世做出了贡献。1928年,被开封河南大学聘为武术教师。后辗转至武汉、宝鸡、西安等地开馆授徒,每地均有弟子百人之众。授拳重德,深受晚辈敬仰。

 


张文成(1900~1968年)

 


原籍温县王圪垱村,后迁居武陟县大虹桥乡彭庄村,系张国栋长子。自幼随父习拳,得太极忽雷架之精髓,功力超人。后随父授拳于温县、武陟、博爱等地。善使12斤重九节鞭。1933年,曾授拳于省国术馆。日军侵汴时返乡谋生,落户于武陟大虹桥。广收门徒,传播太极忽雷架。是太极忽雷架代表人物之一。

 


杨绍舜(1900~1974年)

 


温县王圪垱村人。小从三祖父杨虎习学太极拳忽雷架。19岁起先后在温县、武陟、博爱等地授拳。日军侵华后,回乡务农。60年代始在本村义务教拳,收徒很多。为太极忽雷架的普及传播做出了贡献。

 


王雁(1900~1980年)

 


字廷选,陈家沟人。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早年拜师于陈延熙。20世纪50年代初,设帐授徒,为太极拳的普及传播做出了贡献。

 


陈绍栋(1901~1995年)

 


字干卿,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出身武术世家。幼时,承父陈槐元悉授家传太极拳之奥秘,潜心研习,拳技精到。1929年至1931年,参与修订叔祖陈鑫遗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使这部太极拳的重要理论著作得以刊行传世。

 


陈金榜(1902~1961年)

 


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自幼同兄陈金鳌随祖父和父亲陈上元习拳练武,学有所成。1935年因时局动荡,赴西安谋生。为承继祖业,强健体魄,业余时间收徒练拳,又教授提高子女技艺。先后在西安多处义务授拳,为太极拳的推广、传播做出了贡献。

 


陈宝璩(1904~1951年)

 


陈氏十七世。性温和,喜诙谐。从小拜陈延熙学太极拳,后又从堂兄陈发科练习。练拳达到入迷处,有时甚至几十天不出家门,不分昼夜,累了就躺在长凳上略事休息,终于练出了精湛的技艺,是陈氏十七世中最优秀的拳师之一。他的轻功最为出色,八九尺高墙可一纵而过,晴天不留痕迹,雪天仅留指痕。先后在西安市、郑州市、南京市和江西、浙江等地授拳。其传奇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民间流传。

 


陈克弟(1905~1984年)

 


陈氏十八世。幼年即偕堂弟克忠从族祖陈鑫学习太极拳小架,昆仲皆得真谛。抗日战争爆发后,旅居西安,协助族兄陈金鳌教拳。20世纪50年代末,移居开封,在开封玻璃厂教拳。1976年,应开封市体委邀请,在汴京公园公开授拳,又在该市组织了辅导站、点。不顾年迈,经常到各辅导站、点组织教学、辅导,风雨无阻。一时,随其练拳者达千余人。以授业解惑为乐,对学员提出的问题,不厌其烦地解释。对外来求教者,悉心辅导,留吃留住,赢得了广大学员的尊敬和爱戴。其间还邀太极拳小架传人陈伯先、陈伯祥、陈立清等多次赴汴对学员进行辅导、示范,使广大学员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涌现出了不少佼佼者。为传授和发扬光大陈式太极拳作出了不朽贡献。使开封成为全国少有的太极拳小架的重要基地。

 


洪均生(1907~1996年)

 


河南禹县人,自幼随父在北京生活、学习。幼年多病,17岁即辍学。1930年,始跟吴式太极大师吴鉴泉的得意门生刘慕三学练吴式太极拳。经数月后,携30多名学生转而向陈式太极宗师陈发科学练陈式太极拳,成为陈发科的弟子。1944年洪均生告别陈发科赴山东济南就职。1956年复又返京,结合所悟再向师陈发科请教套路和推手,先后从陈学练陈式太极拳达15年之久。终其一生从事武术实践和研究,充分掌握并发展了陈式太极理论与实战技术,成为陈式太极拳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顾留馨(1908~1990年)

 


上海市人,著名武术家。11岁开始习武,对杨式和陈式太极拳及推手有很深造诣。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商校。1927年毕业于上海文治大学国文系。1934年加入共青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武术为掩护,长期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建国后曾任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任区长。1959年受国家体委委托,赴河内任胡志明的太极拳教师。回国后应邀到中南海、北戴河和广州等地指导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练习太极拳。1956至1966年任上海体育宫主任,1979年任上海体育科研所副所长。1977年和1980年两次东渡日本讲学、授拳。1979年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和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后应聘为上海体育学院兼职教授。著述主要有《简化太极拳》、《太极拳术》、《太极拳研究》、《陈式太极拳》、《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炮捶》等。

 


陈克忠(1908~1966年)

 


字子纯,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自幼随族祖陈鑫习学陈式太极拳小架十余年,拳艺精湛,理法独到。深得太极拳、械套路精髓,各项单、双器械,以及推手、散打、点穴、擒拿无不体用精熟,甚得师厚爱。其师弥留之际,授以有关拳事文稿及《三三六拳谱》,嘱其严守箴规,宁缺毋滥。忠跪泣受命。师逝后,力遵师训,修进功夫,对太极拳奥旨进一步领悟。

 


1932年,和陈省三一起受聘于温县师范、男子高等小学堂、女子小学教拳,1936年,后又到焦作等地授拳。1940年,为躲抓兵之灾,只身流浪西安,以拉车为生,但怕所教非人,从不轻易授拳。后又避难武汉,一边打工糊口,一边授徒,不收分文。直到解放后才返回家乡,一边种田,一边设帐授徒。其教学先则力讲武德及为人之道,而后,因人施教,循序传授,深入浅出,一丝不苟,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先后授拳十余年,学生遍布陈家沟,从不收分文报酬。由于他的无私奉献,使太极拳小架在陈家沟再一次得以普及和提高。其门下优秀弟子有陈伯先、陈伯祥、陈清林、陈俊凌等。为太极拳的传播、推广做出了贡献。

 


陈照旭(1909~1960年)

 


陈氏十八世,陈发科次子。自幼随父习拳,勤学苦练。20岁功夫已达相当水平。间学书画及二胡乐器。一次与父亲推手,被父亲一个抖劲发放,身子腾空数尺,方感功夫相差甚远。乃将笔墨和二胡焚毁,发奋练拳深造,日练大架功法30遍,三年不辍,终至功夫达到至高境界。陈照池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八世,陈连科三子,太极拳第十代传人。自幼随父习学家传拳艺,臂力过人。诸般太极器械中,尤以蜡木杆为最。一丈余长的大杆在他手中抖得呼呼生风。与人比武,举重若轻,能用大杆将对方帽缨打掉而人不知。

 


陈尚孝(1911~1987年)

 


字小法,太极拳第十代传人。自幼随父陈绳武习拳,后又从学于陈田科。拳技成手后,先后在济源、巩县、洛阳、郑州等地授拳。平生和人交手,内劲快如闪电,一经有感,蓄劲早发,所以从未有失手之处。

 


解放初期,定居西安,听到武林中有人传说陈家沟太极拳后继无人,决心重振太极拳术,随即组织乡亲拳友,自带干粮,在公园设场传授太极拳。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太极拳人才,如:陕西铁路建筑段孙文明、西安萃华武术馆陈西京、族侄陈全忠、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陈照森等,均出自门下。

 


雷慕尼(1911~1986年)

 


湖北省武昌人,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顾问,北京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

 


早年拜大洪拳名家杨秀亭习大洪拳。此后又跟随耿小山老师及同乡张鸿逵学习杨氏太极拳。1928年进入北京国术馆高级训练班学习,先后从师国术馆馆长许禹生学习太极拳、又随其他拳师学习形意、劈挂、通臂、擒拿、散手等。在此期间,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时任中州会馆教师的陈发科,开始习练陈式太极拳。并于1932年春被陈发科收为入室弟子,得以真传。1954年,在陈发科创办的首都武术社任教,1961年,被北京西城区体委安排到月坛公园、景山公园设点教拳,“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不能再以教拳为生。1974年才得以重操拳师旧业,继续在月坛等处教拳授业。晚年在授拳的同时,整理一生所学,以陈式太极拳一、二路为基础创编了陈氏太极拳32式并著书,其中转承开合,刚柔相济,脚踏四隅,拳打卧牛之地,既继承了陈式太极拳精髓又博采众家之长。但可惜这套拳得其所传者甚少。

 


李经梧(1912.5~1997年)

 


山东省掖县(今莱州)过西村人。1927年与孙枫秋在哈尔滨从刘子源学弥宗拳。30年代初来京先后拜赵铁庵、陈发科、杨禹廷三位太极拳大师学习吴式和陈式太极拳。1941年任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理事。建国后,积极参与宣传普及国家编订的太极拳套路。在各式太极拳术、理论、推手方面尽得其精奥,登堂入室,一时名噪京、津、哈等城市,1956年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获太极拳第一名。同年代表北京参加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观摩表演赛,被评为优秀运动员,以后,专职从事武术教学工作。1958年受国家体委的委托,与唐豪、李建华、陈照奎、顾留馨等人合作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1959年任第一届全运会北京市武术队太极拳教练,并兼任中央部级机关等单位的太极拳教练。同期,在国家体委主持下拍摄我国第一部电影教学纪录片《简化太极拳》。

 


民国五年   1915

 


 清化镇(博爱县)大学士怀庆知府杜严(清末进士,翰林学士,师豫学堂监督,河南咨议局议长,历任河南民政厅长和广西政务厅长,为官清廉,政绩斐然,乐善好施,众口皆碑)杜严有一子名毓泽(1897-1990),遂拜陈延熙为师,习练太极,后陈延熙自觉年老,推荐其族侄陈铭标教杜毓泽“忽雷架”和炮捶。

 

 

 

陈兰如(1915~?年)

 


女,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师从其伯父陈省三练武习艺,演练家传太极拳小架及刀、枪、剑、棍、春秋大刀诸般器械,尤精太极推手和擒拿格斗。1932年,陈省三带陈立清、陈兰如赴开封参加河南省比武擂台大赛,分获女子擂台散手冠亚军。多次参加武术赛事,成绩优异。带徒数十人,均有所成。年逾七十,尚表演春秋大刀。

 


田秀臣(1917~1984年)

1946年正式拜陈发科为师,成为陈发科少有的几位入室弟子之一。1961年,秉承师志,开始在东单花园传授陈式太极拳,不改老师原有风格特点,一招一式无不刻求老师原有风貌,惟恐变改,因此从学者甚众,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陈式太极拳名家。拍摄了陈式太极拳第一部影视资料片,为保持陈式太极拳这一传统古老拳种的原有风貌留下了珍贵资料。

 


陈立清(1919~2008年11月)

 


女,陈氏十九世。曾任陕西省西安市萃华武术馆名誉馆长,解放前夕迁居西安市至今。

出身武术世家,7岁开始学拳。其父陈鸿烈打的小架,故师从十六世祖陈德禄习练陈氏大架。10岁随父习练炮捶及刀、枪,深得先辈陈鑫、陈椿元、陈克忠、陈照丕等言传身教,。

 

 

 

陈伯先(1920~1989年)

 


字耀祖,号斌农,陈氏十九世。出身于书香门第,武术世家。自幼随父陈以温习练太极拳。先后受教于陈子明、陈照旭、陈照丕等名师,更得陈鑫之高足陈克忠之嫡传,在陈克忠老师亲授点化的同时,攻读了《陈氏太极拳图说》、《三三六拳谱》等书,深得太极真谛。曾在各类武术刊物上发表太极拳理论文章。

 


1963年,参加在开封举办的河南省首届武术运动会,荣获一等奖;

1981年,发起成立陈氏太极拳名人陵园基金会、创办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并身兼数职;

1982年,应邀参加河南省在新乡举行的太极拳推手、散打赛,担任副总裁判长;

1986年,应邀出席在成都召开的首届全国太极拳研讨会。撰写《太极拳由来》、《太极拳传递表》、《忆三三六拳谱》等文章,还编有《陈氏太极拳练习概要》。历任省、市、县太极拳协会理事、副会长等职,为弘扬太极文化做出了贡献。

 


陈立宪(1923~1983年)

 


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人称“三绝”(拳术、正骨、土木工程设计),后迁入沁阳市。早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曾任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国术教官。深得祖传太极拳之奥妙。功夫深厚纯正,理论扎实渊博。总结一生练拳经验,用现代科学翻译古老哲学,编成《陈氏太极拳拳式讲解》一书,整理出《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提出“习拳以意得气,内外行径躯不移,虚实分明气血通。柔为本,刚为力,达意之的,用身不束不僵也。”尤其是他利用解剖学、力学,从不同角度对太极拳理论进行验证,写下了数十万言的心得笔记。几十年中,他不辞辛苦教拳授徒,以正骨秘术济世。1965年,租赁房屋,自设教场,义招门徒。1976年之前倡办业余武术班。每日早上外出授拳,晚上在家精研拳理,还利用节假日和出差到外地教拳讲学。1983年,荣获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称号。

 

 

 

陈照奎(1928.1.24~1981.5.7)

 


陈氏十八世,陈发科幼子。自幼随父在京习拳,精通陈式太极拳理论和擒拿术、各种技击方法等,对推广、普及、提高太极拳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0-1931年冬末春初,予居陈沟陈承五家月余,调查太极拳历史,始备悉其详。承五者德瑚之孙,德瑚谢世,承五父备三尚幼,庶祖母郑氏,与禄禅年齿相若,空闱守寡,防生物议,焚其券遗之归里。陈氏家乘中有“贱仆知义

 


陈武关系至今犹然,予在承五家,见禹襄孙莱绪所书屏中有七律一首,颇合当地风光。其诗云:“相逢一笑看吴钩,燕市悲歌上酒楼,地有大风连沛泽,人余奇气动幽州。天低古戍金笳冷,月坠严城玉笛愁!此处旧传多侠客,荆高去后多悠悠。”款题“承五仁兄世大人”

 


1932年1月,唐豪联同陈家太极拳手陈子明回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历史。

 


1932年,陈子明著《陈氏世传太极拳术》发行

 


1933年,《陈氏太极拳图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线装四册,印制千部,面之于世。

 


1935年,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发行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13653836336)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南少林之谜:少林五祖历史真相
·国粹太极拳的真正起源,原来电视剧都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
·岳飞创发形意拳的内证——以黄梅岳家
·孙禄堂先生为什么学习太 极拳 ——兼
·郑州两仪拳研究会招生公告
·少林武术形成的源头探析/杨 琼
·争鸣岳飞为形意拳创始人的内证
·谈谈“吴图南”/颜紫元
·电子版:太极圣地--陈家沟/崔春冬(
·洪家拳
·江西名拳“字门拳”
·中国武术各门派的形成与发展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历程/刘应文
·中国拳术历史资料
·陕西红拳与三十六打法/王忠毅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客家拳术─李家教
· 韩鹏尧与五行通背拳
·与少林太极功夫齐名 河南苌家拳濒临
·青海六合心意拳
·杨禄禅卒年新证/路迪民
·全国武术之乡评比结果
·中国拳术历史资料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2016)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