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左至右:杨澄甫夫人侯助清、杨振国、杨澄甫、杨振基、杨振铎。
[本博文刊发于《邯郸人文》杂志2010年第二期“古城旧影”栏目]
(撰文:高振东)
有个声名显赫的家族,来自河北永年东南部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阎门寨。他们既非皇戚贵族,又非高官世胄。然近二百年来,其先祖和子孙们所创辉煌业绩却远播四海,留名青史。远且不论,仅在邯郸,能如他们那样以几代人之不懈努力,用家传技艺造福万众,惠泽八方,影响上达国家最高首脑,下至庶民百姓;近到华夏各地,远及世界各国的,恐仅此一家。
这便是开创太极中兴之伟业,为传承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推动民众健康事业发展做出不朽贡献的永年太极拳杨氏家族。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杨式太极拳的始祖杨露禅(1799—1872)以高超的太极武功声震海内,力挫各路英豪,打遍京城无敌手,因而博得一个“杨无敌”的美称。他慧眼识机,将太极拳的健身功能引入社会,使其迅速流传大江南北,一时间求教者、习练者甚众,乃至走入皇族王府。此后的几十年里,杨露禅畿辅坐大无人匹敌,弟子门人中高手层出,桃李满园,太极拳在中国武林盛极一时。
杨露禅除有众多弟子,还有自己的三个儿子:杨风侯、杨班侯、杨健侯。他们均自幼习武,秉承家传,个个武艺高强。
露禅长子杨錡,字风侯(生卒无考),得父亲传,功夫大成,复传子兆林(生卒无考)。兆林武功成就后自京返乡,又旋即到邢台一带,常年设场授拳,至今仍有众多后世传人活跃于牛城。
露禅次子杨钰,字班侯(1837—1892),青年时期即在清骠骑营做武术教头。他武功精绝,独步京华,人称“杨无敌二世”,“有乃父之风”。他性格刚烈,行侠仗义,喜打抱不平,中年时期因抗夷伤人开罪于官府,为避官司逃回老家永年,居住南关,靠走镖为生。他在永年虽学生不多,但名声远扬,四乡八邻,无人不晓,有关他的传奇故事极为丰富,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班侯去世不久,其妻生下遗腹子杨兆鹏(1892—1938),幼年即被送往京城,随其三叔杨健侯学习杨门家传太极拳功夫。多年后兆鹏又随杨澄甫南下沪杭,襄助堂兄传拳授业。1936年杨澄甫去世,杨兆鹏去往广西继续教拳,因病客死他乡。
杨健侯老年时期
露禅三子杨鑑,字健侯,号镜湖(1839—1917),他幼承庭训,深得家传真谛。性情敦厚,秉性温和,为人顺遂,且文武兼备。他从不恃拳傲物,有极高的武德。露禅见其可担大任,对他格外倾心,将得自师傅陈长兴之手的太极拳古谱传授给他。他的拳术刚柔并济,出神入化,刀、剑、杆各种器械无不精通,且善发弹,拿三、四弹丸于手中,往往能同时击中数只飞鸟,有弹无虚发之美称。尤其神异的是,能止燕雀于掌中,不能飞去。露禅逝世后,健侯接替父职在京授拳。他在继承父亲“小架子”的基础上,幅度扩大,修改成“中架”,既保持技击特点,又适合健身需要,在杨式太极拳史上又
有所发展。
杨健侯亦生有三子:杨兆熊、杨兆元、杨兆清。
杨少侯老年时期 健侯长子兆熊,字少侯、梦祥(1862—1930),自幼随伯父和父亲学拳,其艺得二伯班侯者居多。其特点为:拳路架高,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应用粘接随抖,以柔克刚,出奇制胜。他秉性刚强但脾气暴躁,威风凛凛,以散手最为优异,功属上乘。他喜欢搏击,与人对阵,手法刁钻古怪、变化奇异莫测。授徒时动辄出手伤人,弟子常因伤痛而退缩,从其终学者极少。一生比武较技无数,从无败绩,被誉为“千手观音”,堪称杨家“无敌”三代。少侯生杨振声(1878—1939),亦继承祖业,行拳为生,游走四方,终了无详。振生也生三子:杨文斌、杨文忠、杨玉平。他们各有后人,分别定居昆明、邯郸和徐州,如杨永、杨树民、杨树林、杨永军、杨爱民等。其中杨永在邯郸,多年从其堂叔祖父杨振基学拳,功夫甚好。
健侯次子杨兆元(生卒无考),得家传太极拳,曾在故乡授徒。兆元颇有其二伯父班侯遗风,性格暴烈,虎食狂饮,后因病英年早逝,生长女杨聪、次女杨敏。杨聪嫁入赵家,得女桂珍、子赵斌。女婿傅钟文、儿子赵斌均得堂外祖父亲传,后皆成太极拳大家,并有后人赵小斌、赵幼斌、傅声远及傅清泉承业习拳。
杨澄甫中年时期 健侯三子兆清,字澄甫(1883—1936),幼承家学,勤奋钻研,寒暑苦练,功夫日深,阶及神明。他秉承先祖遗风,兢兢业业,温和笃实,德才兼备,继北平传拳之后,南下武汉、南京,赴广州,至沪杭,桃李天下。澄甫完整地继承了杨家拳、剑、刀、枪、大捋、散手、对刀、黏剑、粘枪、点穴及内功心法,技艺超群,鲜有匹敌。晚年时他集杨家三代之经验,凝神结晶,揉化综合,将杨式太极拳套路架势逐步定型。其拳架舒展简洁,大气磅礴,动作松柔,立身中正,行功走架,轻灵洒脱。其架势有高、中、低之分,适合各种人练习。定型套路利于推广传播,深受欢迎,促进了杨式太极拳之普及、发展,澄甫因此被誉为杨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先后撰写出版《太极拳
术》、《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备述杨家祖传太极拳精华,为后学者留下宝贵的武学经典。其时国家首脑蒋介石、民国元老吴铁城、教育总长蔡元培等众多高层人物分别为《太极拳体用全书》挥毫题词,规格之高,影响之大,当属中国武林史上所仅见。
杨兆鹏青年时期
杨澄甫生有四子:杨振铭、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
杨振铭青年时期
长子振铭,字守中(1910—1985),自幼随父叔学拳,经过严格训练,得其真传,操拳终生。后随父到上海、广州等地授拳。再后移居香港,为杨式太极拳在海外传播作出贡献。著有《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夫人梁帼义,女帝儿、玛丽、伊丽承其真传。其中玛丽尤得传授,至今在港开设武馆,专业授拳。
杨振基少年时期
次子振基(1922—2007),五岁起即开始学习正宗嫡传杨家太极拳,在父亲和堂叔兆鹏、大哥振铭的异常严格训练下,奠定了深厚纯正的杨式太极拳功底。父亲去世后,母亲侯助清携其和两个弟弟回老家永年居住。三兄弟由母亲监督指导,继续刻苦修炼家传太极功夫。1948年,杨振基赴南方与长兄杨守中会合,在广州、中山等地教拳,在东南沿海一带及香港地区产生极大影响。上世纪50年代调入河北体工大队,先后到北京、天津、上海、青岛、南京、秦皇岛等地教拳。随他学拳的既有如李雪峰、林铁、刘子厚等高层领导,也有基层干部群众。
杨振基(右)与其三弟杨振铎少年时期合影
杨振基完整地继承了杨家传统太极拳术精要,形成身法中正、结构严谨、动作简洁、位置精确、架式舒展、行拳顺畅、虚实分明、轻灵自然的大家风范。他与夫人裴秀荣携手带徒授艺,开班讲学,不辞辛劳奔波于全国并远赴香港和美国传拳,弟子逾百,学生过万,海内国外,遍植桃李。 1992年,他将杨家祖传秘籍等历史资料首度公诸于世,整理出版《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产生极大影响,被视为修练杨式太极拳的经典范本。同时录制了《杨振基太极拳、剑、刀》教学光盘。晚年,还于病榻之上口授,由夫人裴秀荣演示总结,携弟子整理了杨家太极拳练习口诀,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太极拳技术资料。
三子振铎(1926— ),自幼随父兄习太极拳、刀、剑等拳械。多年来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1982年任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会长, 1979、1980年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一等奖及优秀奖。1983年在第五届全运会上被评为体育先进个人。1987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六届全运会。多次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学员遍布世界各国。1989年应国家武术院邀请,担任全国太极拳竞赛套路训练班教练。1992年当选为中国当代“中华武林百杰十大武术名师”,常赴海外讲授杨式太极拳理法,为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杨式太极拳传人。著有《杨式太极拳、剑、刀》英文版《太极拳》。有子杨道芳、杨德芳,孙杨军、杨斌、杨勇。其中杨军、杨斌得其传授,分别在美国和太原开班授拳。
四子振国(1928— ),六岁开始跟随父兄习拳,多年来致力于杨氏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工作,多次应邀在国际性太极拳大会上做示范表演与教学活动。上世纪90年代末创编杨式太极拳37式,作为杨氏传统太极拳的初级入门和演示套路,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首肯,并出版了《杨式太极拳37式》一书和演示光盘。该套路还在2000年的海南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上获得表演特等奖。杨振国还多次应邀到台湾、香港、南宁、郑州等地进行太极拳教学和表演,在邯郸及各地有众多弟子和学生。2005年,参加了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的“中华武术典藏系列”——《武藏》电视文献资料的拍摄活动,他带领弟子和学生演示的杨氏太极拳影像,被收藏入典。2009年,被国家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式太极拳”传承代表人物。生子杨永芳、杨志芳。其中次子杨志芳自幼随二伯父杨振基和父亲练拳,青年时亦喜摔跤、拳击等运动项目。近年来倾心致力于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承、推广工作,任邯郸市武协杨式太极拳委员会主席,系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承代表人物。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