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英杰世家——永年太极拳杨家
·畲家拳的种类与特点/王春华
·岳飞创发形意拳的内证——以
·孙禄堂先生为什么学习太 极
·李派太极拳简介/车星辰
·南派侠拳/杨 艳
·让少林精神助军威让太极之花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发源盛地> 正文
武当武术的渊源历史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4-04-28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武当武术,历史上又称为内家拳,或称为武当内家拳。但是,它为什么被称为内家拳呢?   历来,人们对于“内家”之说解释颇多,各执已见。   

     “内家”之说最早见于明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南雷文集》之中的《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为明末清初四明(今淅江宁波市)地方的一位武当拳名家,师从单思南。由王上溯七代为开派祖师张三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或作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从黄宗羲“有所谓内家者”一词的使用,可见当时“内家”之说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且相沿日久。但黄氏此说似执“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的“静”者为“内”,“动”之“犯者”为“外”的敌我对象和技击特征而定。   有的人认为,“内家”是张三丰以儒士自称。因为出家人称方外之人,张三丰不把自己当成出家人,以和光同尘而称“内家”。实际这一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张三丰既想以儒士自称,他当年就曾以儒业晋仕做过官,何必又辞官不做,偏偏爱当方外之人呢?这里须特别提及,历史上有北宋张三丰说(以黄宗羲为代表)和元明张三丰说,本文引用为元明张三丰。 有的人认为,少林拳称外家,是因为少林寺是佛门,佛教是从印度传来,印度是外国,故称外家。武当拳出自武当山,武当山是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在国内,故武当拳称内家。这种说法看起来倒很合情理,实际仍然站不住脚。因为,佛教虽从外国传来,但当和尚的都是中国人,不但佛教传入后经典理论都按中国人的理解认识作了翻译,已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佛教的武术都还中中国土生土长的武术。所以,依此来划分外家、内家仍然不能自圆。当然,有人又曾经辩解说,释、道二家从来存有门户之隔,那么张三丰当然可以道教是本国之教,佛教是外国之教来划内外家。但是这些人不知道,在张三丰的阐道著作中,从来没有门户之见,而且持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观点。认为三教在探索真理上,认识有相通之处。而且在历史上,武当山是道、佛二门长期共存的。所以这种说法也是根本站不稳脚根的。 还有的人认为,历史上少林僧人善以武技表现自己,爱露形于外,所以称外家。而武当道人们清心寡欲,恨山不高,恨林不密,归隐都来不及,从不露主角,而且,本领越高,越是不让人知道。这种注重内在的特征方可称为内家。这种说法似有道理,但仍显据理不足。因为,僧人也有爱隐者,而道人也有轻露者。况且,对于隐显,也根本不是判定修道功夫的标准,而不少道家还认为,真正有修炼功夫是在闹市。就说张三丰,尽管他踪影莫测,但还是经常抛面于世。而且,他的武当太极拳还教了许多道门之外的弟子呢! 除上述之外,还有以刚柔分外家内家之说,还有以攻防分外家内家之说,还有以功夫硬软分外家内家之说,还有以地域之南北分外家内家之说……这一些,就离题更远了。 关于内、外家的合现解释,黄宗羲的“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为其一。而清·曹秉仁《宁波府志》则又解释为“外家……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得为人所乘,内家……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厄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可隙可乘……”还有黄百家《昭代丛书别集》“内家拳法”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

     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可以说,后者三说对“内家”的解释都较正确,但缺点在于没把事情说得更清楚明了。譬如,黄百家说北宋“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那么,这个“内”的文章就在一个“翻”字上。这个“翻”字“翻”的是什么?曹秉仁则言,外家是“主于搏人”,而内家则“主于御敌”。看来这个“翻”,是由攻“翻”变为防。由攻翻为防的实际旨趣何在?黄宗羲则言,是“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实则到这里,它的意义还未说完。内家的真正含义是要围绕道家内丹修炼这一要旨来解释方能明了。 那么,炼内丹的目的是做什么?元明之张三丰在《太极拳歌》中这样答道:“想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修炼内丹的目的是为了除疾祛病,益寿延年。所以,他创武当太极拳,开宗明义是把养生放在首位。把太极拳当作修炼内丹的一种动功功法。张三丰认为:“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肖天石先生主编,台湾自由出版社出版《道藏精华》第二集“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这里说的“外面功夫”指的就是技击功夫。所以,内家拳首先是取得内养成就,在此基础上附带产生出技击效用。也即是说,内养为本,技击为末。据当代一些内家拳家的切身体验,亦认为,学内家拳,如果从一开始就一直把技击作为止的来锻炼,恰将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只有以养成生为出发点,在行功中人参到底,静到底,才能日日见功。太极拳在技击功能上的“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也就是内丹修炼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外在具体表现,它在技击上表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弱制强、慢胜快、无力打有力、“四两拨千斤”的先天自然本能。当然,这种先天自然本能实际是指合道的能务,并不是指先天的生理素质。如太极拳界权威的太极拳理论家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云:“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他在这里所说的“先天自然之能”,就是指先天生理素质,这里所说的“学力”,就是指学道、合乎道的能力。因为,太极拳是丹道家作为一种丹道的动功来对待的。常人所谓先天生理素质,在内丹理论中,已被视为后天,非合道的先天。而采用这种动功,通过“学力”即功夫的进步,才能一步步靠近并合于道的先天。王宗岳非不知其理,只是为了通俗易懂,方采用常人之说而已。它的整体战略、战术,乃至作为根本的哲学,与外家拳都是不同的,是恰恰唱了个反调。内家拳和道家哲学始终是一个完整体系,而外家拳则不然,它的武术技击训练法和佛门的禅定功夫及其佛学理论不成同一体系。或者严格讲,我们今天所知的外家拳,并不能代表中国佛门原传拳法,它只是中国古来实用武术的一个汇集提炼。 1928年,扬州金一明在其所著的《武当拳术秘诀》一书“引言”中,对“外家”的这种“汇集提炼”特殊现象作了阐述。他认为,佛门早期的拳术与其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拳术截然不同,“佛门早期拳术本慧用为钉人御敌之用”。古代,因佛门禅功喜静不喜动,和尚们坐的时间长了,精神就显得疲惫,而且膝腿部都僵硬变形,由此引起整个生理的不良变化。佛法本是要修出个超出体壳之外的灵魂,这样的禅定却把身体都搞坏了,没有好的躯壳,那灵魂由何处而修呢?所以,禅功之机还是要修习强身健体之道。故少林寺达摩大师当年不仅传下“洗髓”功,还根据医药费道理论及中国传统按摩导引术及武术,创编传下“易筋”功法,是为禅功之辅助。 所以,佛门早期拳术,由此看不仅和道家的早期拳功体用、理法相近,而且在“洗耳恭听髓”、“易筋”功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正如金一明先生又说,不过,“此为少林有拳术之真理,是以其术不易轻传俗人,非沙门释子不能参透其中三昧”。因为它高深玄妙,佛门又固执地不传人,所以原始的佛门也即原传少林拳术渐为世人所稀知。那么,再随着佛教的兴衰存亡,该拳术付人也便渐渐稀少,更不为外人所知了。   

     就笔者所知,唐宋以来,佛道两家在理论和修道实践方法上,互相交流渗透,互补性很强。在武当山,佛道二门共存,禅也学道,道也学禅,这种以丹功为本体的拳功,佛道二家不分彼此,共同学习,因重内丹、内功、内养,故称为内家。 金一明先生又接着考证说:“自魏晋以降,唐宋以来,朝代更变,其间细衣者奔走十方,遂变佛门锻炼体魄之禅功而为战斗防身之预备。期间忠臣义士、大奸巨猾出入空更不知凡几。世虽稍稍知其术,然讳莫如深。斯时张三丰应运而生,秉天赋之伟姿,过人之智识,慨其术不能见用于世,而反见嫉于人,遂加以研精,再变其战斗防身之秘法,而为主于御敌之秘诀,授予于收徒,著述誊抄,公诸天下,其派遂大兴。” 由此可在看出,少林后期拳术已非少林佛门原本“正传”,而是中国自古以来未经过哲学理论锻造的社会实用武术。这种当然称得上是历史悠久的实用武术,是以技击对抗中,人的后天体质和思维优势来定胜负的。此即王宗岳所云“先天自然之能”。这优势就是:快制慢,强胜弱,有力打无力,千斤压四两等等。与内家拳相比,一重外,一重内;一拙,一巧;一刚,一柔。所以,前代内家拳家(如黄百家)从实践中体会到,张三丰创内家拳是在“精于少林”的基础上,结合道家养生理论千锤百炼研究创造出来。所以,后代学者能对张三丰的内家拳术精华“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此“少林”特指唐宋以降的少林寺流行拳术,即以力、速、强诸优势制敌的重外之拳术)。那么,换名话说,学内家拳不得其门而入,或学之不精,也未必就能胜于“少林”。当然,说少林后期拳术是中国自古以来未经过哲学理论锻造的实用武术,其“实用”之“术”,是指它主要是一种经验的总结积累,也包括它后来对内家拳的某方面借鉴。能流传到今天的某些少林早期拳术,如心意拳等,那就另当别论,同样可称为内家。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少林佛门拳术也是有内家、外家之分的,而武当道门拳术也是有内家、外家之分。内外家的分别决不是佛门与道门的分别,而是拳术含水量不含内功、养生,技击用力不用力的分别。清代周述官整理编著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其第二卷“内外功辨”曰:“凡行为内功,多借外辅,由内达外,内壮而外无不坚。行外功多假内助,外壮而内久必伤。大凡丹经,外运行于内,而内导引者,内功也。内导引于外,而外运行者,外功也。他如全取于外,不间乎内,外功中外功之外也。纯求于内,不顾其外,内功中外功之外也。……内外之间,不可不辨。”这段论述可视为佛门拳术的内外家辨,与张三丰的观点完全一致。

     古代内家拳派站在养生的立场上,即价值观上,分出内外家,并以“优”自居。而从客观上讲,任何一派武术的存在,它既不消亡,又能有所发展,都证明它有其合理性和自身优势,我们今天不能从自我判定的某种价值观而对内外家武术加以机械武断的优劣之分。 当然也应该说,元明时期张三丰创造的武当太极拳(准确讲,张三丰只是武当内家拳的集大成者和中兴者),只是因为开创于武当山,有了“武当”这一门派标志,但这一门派并不是某一宗教家门的专得,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一大批中国武术家从主观实用经验主义中解放出来,迈向以研究客观哲学理论并以其指导实践的武学要领的升华飞跃。 证明上述观点的根据有三:第一,张三丰的道学观点是持儒释道“三教圆融”说的。他认为,佛教、儒教、道教在研究宇宙普遍真理方面在本质上认识是共通的,只是在实用方面侧重点不同。所以他的道学理论一直把握在三教的哲学本质和理论源头上。第二,武当内家拳在孕育过程中,不但继承了前代诸多的道家功法,也吸收了佛学功法(如《洗髓》、《易筋》二经等)、儒家功法(“心斋”、“坐忘”等)、医家功法(华佗《五禽戏》等),是一种对传统拳功精华的全方位融贯和提炼。第三,武当内家拳在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尽管带有某种与内容无关的宗教色彩(如敬玄武神、敬太上老君、敬三丰祖师,甚或把拳法起源神化),但它在传承过程中,从主流上讲,从要求上讲,从不持门户之见,而善于广泛传播于社会大众之中,包括道门、佛门、社会知识分子阶层和大众民间。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这无疑体现了博大的胸怀。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13653836336)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岳飞创发形意拳的内证——以黄梅岳家
·孙禄堂先生为什么学习太 极拳 ——兼
·郑州两仪拳研究会招生公告
·少林武术形成的源头探析/杨 琼
·争鸣岳飞为形意拳创始人的内证
·浅谈长拳发展的历史流变
·回族武术兴盛的四个历史原因/刘 勇
·纯阳道派与纯阳门功法传承法脉述要
·谈谈“吴图南”/颜紫元
·电子版:太极圣地--陈家沟/崔春冬(
·中国武术各门派的形成与发展
·江西名拳“字门拳”
·中国拳术历史资料
·洪家拳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杨式太极拳源流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客家拳术─李家教
· 韩鹏尧与五行通背拳
·与少林太极功夫齐名 河南苌家拳濒临
·青海六合心意拳
·杨禄禅卒年新证/路迪民
·全国武术之乡评比结果
·中国拳术历史资料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