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是三四百年的时间,而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60年,因此,相对来说,我们建国后太极拳的发展也经历了不短的时间。这个阶段里,太极拳由小范围、小规模传播转变成为大范围、大规模传播的大好局面,其功效作用和意义也随着铸剑为犁的大环境产生了较大变化。当然,所有这些和祖国的进步繁荣、时代昌明是分不开的了。
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太极拳正在世界各地给很多人们带来健康和欢乐。感谢这个时代吧!感谢我们祖国60年的丰功伟业,经历了这一甲子轮回,我们中华民族必会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面,就让我们在一张张凝结了多种情感、能引发我们无限遐想的历史图片中来回顾新中国60年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一、1949年十月再版的《学习太极拳》。书中有毛泽东、朱德、沈钧儒的题词和毛泽东、朱德肖像。
二、1950年,太极拳视频第一人董英杰又录制了一部太极拳视频。董英杰1950年视频链接:http://v.taiji.net.cn/player.php?id=84 董英杰四十年代视频链接:http://v.taiji.net.cn/player.php?id=83
三、主席提倡打太极拳 1952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为中华全国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并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历史悠久的太极拳以及内涵广博的中华武术像其他一切一样面临着不可知的发展前景。 在这种情况下,主席为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太极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毛主席的话表明了党中央和新中国政府对太极拳以及武术的态度,把发展武术运动提到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日程上来。 新中国创立初期,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倡导鼓励下,太极拳在工人、农民和学生中很快得到了开展,迎来了它的春天。
四、1956年2月,《简化太极拳》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4式隆重推出。李经梧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视频截图,视频链接:http://v.taiji.net.cn/player.php?id=469
1956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武术科组织多位太极拳专家,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以杨式太极拳为动作素材,从原套中汲取典型动作,择取24个不同的姿势,删繁就简,编串而成易学、易练、易记的24式简化太极拳。该套路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在集中主要结构和技术内容的同时,改变了过去过多的重复动作,便于掌握。
24式的推出,使古老的太极拳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太极拳真正意义上进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从此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它的健身功能。简化24式太极拳的出台拓展了太极拳发展空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太极拳的广泛普及,描绘出太极拳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是太极拳运动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革新。24式自公布之日起,到目前为止,保守估计,已有100多个国家的十几亿人练过。
五、1960年,有关方面为牛春明拍摄太极功夫记录片《万年青》。
牛春明(1881-1961),亦名镜轩,满族,北京人,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推广者。早年任北京市消防队队医,从杨健侯学太极拳见其勤恳好学,1902年命牛春明 拜澄 甫 公为师, 由健侯 师祖代子传艺,赐名,镜轩 ” 。1912年,牛春明在中央公园襄助澄 甫 公授拳;1914年,在杨家武馆任助教。杨健侯过逝后,牛春明曾一路行医,至山西大同、河北石家庄、江西抚州等地,寻师访友。1920年,牛春明南下宁、沪、杭,曾在上海哈同路68号设立太极拳馆,但不久即离沪去浙江,授拳于兰溪、永康一带。后任职杭州国术馆、继任杭州国术馆教务。又设立牛春明太极拳社。解放后,牛春明执教于浙江医科大学、浙江省军区医院、浙江大学。1960年,有关方面为牛春明拍摄太极功夫记录片《万年青》。传其衣钵者为商世昌、潘志诚、顾启欧、瞿文、贺鸣声、丁水德等。其女牛筱灵在香港撰写《牛春明太极拳》一书。
视频链接:http://v.taiji.net.cn/player.php?id=460
六、语录下的太极拳 在文革的十年中,太极拳等许多优秀的拳种不得不以一些较为特殊的形式出现。
陈照丕“语录拳”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正是极“左”思潮泛滥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充满动荡,到处都在“破四旧”,批斗“牛鬼蛇神”。当时在陈家沟教授太极拳的陈照丕老人也受到了冲击,教拳被当作“四旧”批判。在这种环境下,陈照丕老人被迫编一套语录拳,教授太极拳爱好者。
七、1976年,杨振铭视频杨家录制视频第一人。
杨振铭(1910-1985),字守中,河北永年县人,杨式太极拳杰出人物和推广普及者。自幼随其父杨澄甫学拳, 经过严格训练,得其真传,操拳终生。 19岁后在南方教太极拳, 后随父到上海、广州等地 授拳。后来移居香港,在海外弟子众多,夫人梁帼义、女帝儿、玛丽、伊丽和拜门弟子有叶大德、朱振舜、朱景雄等得其真传。现香港永年太极拳协会马伟焕亦得其真传。杨振铭久居香港授拳,著有《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 (1962),《PRACTICAL USE OF TAIChi chuAN》 (1976年波士顿及香港英文本)。 杨守中视频链接:http://v.taiji.net.cn/player.php?id=479
八、197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友人时欣然挥毫,写下"太极拳好"。 邓小平的题词给太极拳带来了新的生机,标志着我国的传统武术在历经十年浩劫的停滞不前之后,经过风雨的洗礼,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太极拳的春天也随之而来了。
九、太极拳名家视频录制
1978年体育学院为了保存历史资料,邀请陈照奎、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忠荫、肖庆林、刘高明等拍摄电影资料。当时拍摄了83式太极拳和71式炮捶,陈照奎表演了陈式太极拳的单式发劲的动作。北京体院拍摄的演职员分别为: 陈式太极拳 田秀臣:http://v.taiji.net.cn/search.php?type=video&tag=%E7%94%B0%E7%A7%80%E8%87%A3陈式太极拳 顾留馨:http://v.taiji.net.cn/search.php?type=video&tag=%E9%A1%BE%E7%95%99%E9%A6%A8 杨式 傅钟文:http://v.taiji.net.cn/search.php?type=video&tag=%E5%82%85%E9%92%9F%E6%96%87 24式简化 濮冰如:http://v.taiji.net.cn/search.php?type=video&tag=+%E6%BF%AE%E5%86%B0%E5%A6%82 吴式 吴英华:http://v.taiji.net.cn/search.php?type=video&tag=%E5%90%B4%E8%8B%B1%E5%8D%8E 武式 郝少如:http://v.taiji.net.cn/search.php?type=video&tag=+%E9%83%9D%E5%B0%91%E5%A6%82 孙式 王禧奎:http://v.taiji.net.cn/search.php?type=video&tag=+%E7%8E%8B%E7%A6%A7%E5%A5%8E 太极杆子 顾留馨 张玉:http://v.taiji.net.cn/search.php?type=video&tag=%E9%A1%BE%E7%95%99%E9%A6%A8 对剑 濮冰如与学生:http://v.taiji.net.cn/search.php?type=video&tag=+%E6%BF%AE%E5%86%B0%E5%A6%82 推手 顾留馨与唐仁香 郝少如与学生:http://v.taiji.net.cn/search.php?type=video&tag=+%E9%83%9D%E5%B0%91%E5%A6%82 陈式太极剑 何炳泉
十、大步流星进高校 1982年12月1日,北京大学成立武术学会,其中专门设立了太极拳分会,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太极拳组织。此后,全国100多所高校陆续成立了太极拳组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校学生太极拳爱好者。 太极拳昂道进入最高学府,以它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风韵征服了众多有知识的年轻学子。 十一、《中华武术》等武术杂志出版 1982年11月,由中国武术协会主办、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武术》杂志在北京创刊。 《中华武术》杂志旨在传播国际国内的武术动态,介绍武林杰出人物,不仅为推动武术的发展,更为太极拳的普及做出了贡献。杂志发挥自己图文并茂的优势,理论兼顾技术,浅显易懂地把太极理论技术精髓以及文化内涵传达给人民大众,是太极拳的宣传阵地。 同一时期,一系列武术杂志相继问世,为太极拳在国内外的普及与推广做出了贡献。陈式太极拳全国总决赛陈式太极拳全国总决赛,总擂主王战军。
雷慕尼: http://v.taiji.net.cn/search.php?type=video&tag=%E9%9B%B7%E7%A9%86%E5%B0%BC 杨式太极拳 刘高明: http://v.taiji.net.cn/player.php?id=599 武式太极拳 欧阳方: http://v.taiji.net.cn/search.php?type=video&tag=%E6%AC%A7%E9%98%B3%E6%96%B9 吴式太极拳 李秉慈 : http://v.taiji.net.cn/search.php?type=video&tag=+%E6%9D%8E%E7%A7%89%E6%85%88 孙式太极拳 孙剑云: http://v.taiji.net.cn/search.php?type=video&tag=+%E5%AD%99%E5%89%91%E4%BA%91 1979年,上海太极拳界老前辈珍贵录像,该录像内容为:
十二、太极进入强对抗 1982年11月,全国首届武术对抗项目--散打、太极拳推手表演赛在北京举行。伴随着太极拳的发展而产生的太极拳推手,终于作为一项体育竞赛面对众人。 将太极拳推手纳入竞技的尝试由来已久。1962年,当时的国家体委武术处提出在上海试验太极拳推手比赛,并制定规则。1979年,散手对抗赛、短兵、太极拳推手等对抗性项目开始在锦标赛试点。本着"积极稳妥"的发展原则,国家体委首先委托了北京体院、武汉体院以及上海、浙江、黑龙江等省市体委对武术对抗性项目进行研究、整理、试验。从1979年开始,连续3年分别在南宁、太原、沈阳三城市进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了太极拳推手的表演,为正式比赛提供了充分大量的宝贵经验。 1982年,国家体委先后两次邀请全国各地有实战经验的武术工作者聚集北京讨论制定太极拳推手的暂行竞赛规则及裁判法的初稿。经过多年充分准备,1982年11月,全国首届武术对抗项目--散打、太极拳推手表演赛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太极拳推手终于在多年的筹备后进入对抗,进入竞赛,还原了太极的技击属性。
十三、首次集体打太极 1983年9月,在上海举行了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有29支代表队的189名运动员参加了武术表演。值得一提的是,有500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太极拳爱好者聚集上海人民广场,共同表演太极拳。 在现代文明充斥的大都市上海,多达5000人集体演练太极拳,这本身就说明太极拳这一古老的运动项目已经深深地扎根于现代社会,贴近现代都市人的日常生活,深入人心。 同时,这次表演开集体演练太极之先河,开拓了太极拳演练的新视野、新思路,开辟了太极拳表演的新模式、新形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十四、三年苦心在挖整
1979年,国家体委发文,倡议进行武术挖掘整理工作。1983年到1986年在国家体委武术挖整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在各级体委武术挖整组的积极配合下,武术挖整工作在全国范围全面展开。先后动员了全国8000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武术爱好者,开展了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遗产"工作。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挖掘整理、继承发展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华武术的一贯方针。 从1983年开始的自上而下进行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工作,历时3年,对全国的武术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并对传统技艺进行挖掘整理,以避免失传。广大武术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热心的人民群众与老拳师们也纷纷献技献物,把家传珍宝无私地奉献出来。 1986年,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通过3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各省市编写的各拳种理论、技术传播发展的典籍651万多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艺395小时;收集有关文献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有关太极拳的珍贵史料,获得一批极有价值的太极拳技、拳理的祖传孤本、善本、抄本,成为继承、发展太极拳的宝贵资料。
十五、1984年首次国际太极赛
视频链接:http://v.taiji.net.cn/player.php?id=2918 1984年4月22~25日,由湖北省体委主办的"国际太极拳(剑)邀请赛"在武汉举行,来自日本、加拿大、危地马拉、新加坡、美国以及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名选手与中国近百名选手参加了表演比赛、切磋技艺。 虽然这次比赛由湖北省体委主办,但是中国武术协会相关人士均到场,这是官方而后一系列行动的启动,是次年搞国际武术邀请赛的前奏。 整个比赛竞争激烈、气氛热烈,成为太极走向世界的一声春雷。
十六、太极走向单项赛 1984年9月,全国太极拳、剑邀请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10个省市近40名优秀太极拳选手参加了陈、杨、武、吴、孙五式以及48式、88式7个项目的比赛。这次比赛为太极拳、剑脱离其他武术项目,走向单列比赛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太极推手原来放在对抗性项目竞赛中,与武术散手同时比赛,从这次比赛开始,与太极拳密不可分的太极推手终于归于太极拳系列中。 这次太极拳、剑邀请赛是建国以来武术运动的第一次专项比赛,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极大地推动了太极运动在全国的普及和发展,把尽快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十七、表彰千名辅导员 1984年,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的表彰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为了推动群众性武术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体委在全国开展了"千名武术辅导员"评选活动。评选出的优秀辅导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事太极拳教学的。这次表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群众习武的热潮,太极拳更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各种形式的武术馆、校、站等相继成立,成为开展太极拳在内的武术活动的基地。 十八、正式成为单项赛 1986年,国家体委将太极拳、剑、推手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并决定每年举行一次比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们终于有了可以展现自己拳技的一片天地,太极拳这项内涵与外延同样广博的运动终于有了自己的单项比赛,这无疑更加有利于太极拳的健康发展。 十九、中日太极拳大交流 1988年4月,日本太极拳联盟组织日本百名太极拳爱好者到北京参加了中日太极拳比赛交流大会。紧张热烈的比赛之余,中日太极拳爱好者云集天坛,在宏伟的祈年殿前集体演练太极拳。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中国的太极文化更是受到日本人民的青睐。早在1984年第一届全日本中国武术表演大会上,中国武术运动员便以技惊四座的表演令日本观众大饱眼福。1987年3月31日~4月7日,首届中日太极拳比赛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中日之间的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太极拳的交流活动频繁上演。日本,成为除中国以外开展太极拳运动最广泛的国家。全日本太极拳联盟,成为国外规模最大的太极拳组织,为太极拳在日本的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是太极的魅力,使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习惯和历史传统的人能够携手在一起。太极拳,把中日两国人民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二十、传统太极进竞技
1988年,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为适应国际、国内武术交流比赛活动的需要,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依据传统性、科学性、竞赛性的原则,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编制成"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突破了民间传统太极与竞技之间的隔阂,真正把传统武术纳入竞技体系。1997年,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也随之问世。
二十一、1991年起,太极拳发源地温县连续举办了多届太极拳年会。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