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留馨还说,“1930年,霹禅孙澄甫,任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中央国术馆函请调查其祖生殁年岁,复函中有,‘霹禅先生自幼即在陈长兴先生处学习拳艺,彼时才十龄左右,从师凡三十余年’。”这就奇了!杨禄禅在世时,一个外姓人李亦畲,尚能讳其出身微贱而改其历史,五六十年后的禄禅之孙,却又不讳其微贱,道出30年为僮的隐秘来。但杨澄甫1933年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又明确记载其祖“蹑娇往从陈师长兴学”。“忍心耐守,凡十余稔。”杨师岂能在三年内持两种不同说法。1930年,赵斌老师在杭州与杨澄甫朝夕相处,禄禅三下陈沟之事,早成家传,何来“三十余年”之复函?杨禄禅在世时,李亦畲记载为“十有余年”。禄禅之孙记载为化凡十余稔”,唯唐、顾“考证”为“三十余年”,稍有头脑之人,是不难分辨真伪的。
此外,唐、顾还说杨禄禅的“主人”为翰林院待诏陈德瑚。“杨露禅到了四十岁许,主人陈德瑚亡故。其妾郑氏与霹禅,、不相上下,空守闺阁,为防物议,焚其券,遣之门里”。并说杨氏归里后,仍寄居陈德瑚在永年开设的太和堂药号授拳。如此看来,杨禄禅最少在40岁以至其后几年,是个无家可归的光棍奴隶。然其三个儿子均生于禄禅40岁之前,又该作何解释?在陈鑫数十万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杨福魁 (即禄禅)的名宇庄重明白地出现了一次,说陈长兴 “行止端重,号牌位陈,门徒尤盛,杨福魁其最著者。”唐、顾又能从何而知陈德瑚之妾“焚券遣奴”的贞节故事呢?
也有人说,杨禄禅患大肚子痞疾症,去陈沟学拳练功,以图疗疾。此说也与事实不符。太极拳当时还以技击为主。长兴之名,亦无疗疾治病之说。杨禄禅功成赴京,仍以武功威名于世。太极疗疾,乃是后来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的。
据杨家所传,禄禅在家以挖煤为生,间为杂粮滩助理。并非无钱糊口。永年人武风甚浓,禄禅自幼好武,已有功底。每见绝技,总欲追习。永年县的太和堂药店,相传为陈家沟陈姓所开。一日有人到药店寻隙闹事,动起武来,药店掌柜手只一举,对方已跌至丈外。禄禅日之惊奇,遂竭诚求教。方知陈沟陈长兴精于此技,于是长途跋涉,投拜陈沟。
如前所述,陈家沟世传炮捶,太极拳是由蒋发传给陈长兴的。长兴其人身体魁梧,是个直腰汉,人称"牌位先生"。
有人以牌位先生作为对陈长兴的赞美,其实也有贬意,僵而不柔。据传蒋发因回乡探母路过陈沟,见陈沟人练炮捶时,动作迅猛刚硬,失声一笑,自觉不妥,转身就走。长兴在后紧追,当他伸手一抓蒋发肩膀,蒋一回头,陈长兴就被摔至丈外。遂起身下拜,恳求从师。蒋发约他三年后见面,并嘱其每日清晨拣些碎石,每天晚上折些树枝,以泄其腰腿之僵劲 (见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陈长兴学的太极拳既非家传,自无不传外姓之严格规定。禄禅投拜陈沟,亦未被拒之门墙以外。至于杨禄禅扮作哑丐,化名路四,深夜偷拳之事,纯系好奇者及小说家们的丰富想像而已。作为电影《神丐》底本小说的《太极杨舍命偷拳》,虽然编写了情节曲折颇有传奇色彩的偷拳故事,通篇竟把杨禄禅的师父陈长兴写成了陈清平,当然不能以史实对待。
不过,陈长兴对其技艺颇自秘借,却是真的。武林自古以德择徒,不可轻传,这很自然。杨禄禅一下陈家沟之后,尚不敌永年武林高手。二下陈家沟后,则可与人平齐。三下陈家沟,才真正获得太极精髓。正如乡人所言,“老禄果办得好货回来”。据传,长兴见禄禅三下陈沟,礼恭艺勤,便约禄禅某日到上房聆授。禄禅按时而至,长兴却静坐圈椅,闭目养神。禄禅如刘备静待诸葛一样,毕恭毕敬,直立等候。时过半日,长兴始醒,语曰时已晚,明日再来。如是数日,方传禄禅全部秘诀。又三年,对禄禅说,可以归矣,你再也没有敌手了。后至京师。果获“杨无敌”美称,并成为近代太极拳运动的开拓者。
关于杨禄禅的生卒年月,未见于杨氏著述。唐豪、顾留馨说他生于1799年而逝于1872年。据拥李瑞东后人所存《王兰亭序》记载,兰亭于清同治戊辰 (1868)“至东都门拜在杨禄禅先师门下,受教七载”。以虚年计,当至同治十三年 (1874年)。王序末题“同治十三年春正月上旬”,正是学艺七载所序。文中未提其师已逝。可见禄禅卒年,起码在1874年以后。另据《辞海》“载漪”条,端王载漪生于1856年。王兰亭 (任端王府总管)至东都门 (疑为东直门)投拜禄禅时,载漪才12岁 (禄禅69岁)。可见禄禅进端王府时,已年过古稀了。由此反证了王兰亭序的可靠性。也许禄禅1874春节前告老还乡,兰亭是年正月写序以志。总之,杨禄禅进端王麻较晚,1874年仍健花。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申“见先大父禄禅公"一段,决不可因唐、顾错记的禄禅卒年而轻易否定,更不可否定自序其它内容。
六、太极拳在永年的传播
杨禄禅在陈家沟习武功成之后,便回到河北省永年县家乡以授拳为生。太极拳从此在中国乃至世界广泛传播。
永年人都说,"杨禄禅传武禹襄,武禹襄传其外甥李亦畲,李亦禽传郝为真” (皆为永年人,。武禹襄为永年望族,教书为生,亦好武。有人说杨禄禅前两次下陈家沟时,曾得武氏资助。禄禅返里将所习技艺全部授于禹囊,以谢其恩。然而前述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说,“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且说禹襄因公赴豫省,过访赵堡镇陈清平,“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武氏还从其兄武澄清(时任河南舞阳县令)处,得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遂精研发展,创武式太极拳。因此可以说,武氏太极得传于杨禄禅和陈清平二人;我们应尊重武氏传人的记载。
但是也应指出,武氏太极,主要还是源于杨氏。从套路上看,武氏太极与杨氏太极基本一致,与赵堡架则有明显差别;从时间条件看,杨、武既为同乡,又有资助关系,传授条件优越,而武氏赴陈清平处“研究月余”,所得必然有限,按吴图南先生的说法,连架子也学不好,更谈不上“尽得奥密”。至于武禹襄为何从杨禄禅学拳仅得其大概,有种种说法,其实是功夫未到,不知精髓也。后至赵堡月余,又得《太极拳论》,加之演练揣摸,豁然贯通,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必然规律。
武禹襄及其甥李亦畲,皆为文人,重视对太极拳理论的收集与整理。也写了些个人体会。李亦畲手抄的武禹襄《打手要言》五段,就是武禹囊按照《十三势歌》的句子顺序,对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心解》进行了重新整理,同时也抄录了王宗岳的其它拳论。而顾留薯为了否定张三丰,硬把《打手要言》的内容说成是武禹襄的拳论。对此,本书下一章另有考证。
此外,有一位赵堡太极的传人声称,杨氏太极是“武禹襄将赵堡太极传授给杨禄禅的儿子杨班候后”,杨氏父子才得武当真谛而创杨氏太极。似乎杨禄禅三下陈家沟十多年,未得太极真谤,必由其子向在赵堡“研究月余”的武禹襄学习,才能获得太极真蹄,这种说法是杨武两家都不会承认的。班侯幼年可能向禹襄学过拳。传说因他自幼好斗,禄禅怕他闯祸,不让学拳,令其到禹襄所办学馆学文。禹襄发现班侯“学文愚”而“学武智”,就暗授其艺。后被禄禅知通,遂继续培养。而杨氏父子的拳艺,决不可能在武禹襄之下。更不能把杨、武两家的师承关系颠倒了。
其次,杨班侯虽然英雄一世,但在太极拳艺上并未超过其父。吴图南曾和禄禅高足载治的儿子搏侗相处几十年,关系极好。据搏侗说,杨禄禅在京授拳时,父子三人以老先生技艺最好,杨班侯是老先生之下的第一人。健侯比起父兄稍差一些,但比一般人则高深得多。据杨氏家传,班侯幼时与其父比枪,仅数回合,就对父亲说,"我比你强。“禄禅笑曰、“好,算你比我强。先看看你的胸膛。”原来班侯的棉衣前襟,已被父亲刺破多处,露出棉絮,他自己却毫无感觉。杨家原来也练太极枪。因班侯生母怕他闯祸,卸掉枪头,所以变为杨家杆子。太极杆,通称白腊杆,与棍不同,功力强者,可舞动两丈开外粗如童臂的杆子。练杆子就是练枪。其动作名称仍袭原来的“上刺咽喉”,“平刺心窝”等等。这也是杨家的一大贡献。
总之,杨禄禅回永年授拳,首先是武禹襄得其艺,武传李亦畲,李传郝为真。因武、李皆以儒生自居,不轻授拳。郝为真得其精髓,且善教人。故在永年以至北方名气甚大。赵斌老师上蒙学时,郝为真曾为其师,亦组织学童集体练太极拳。不少人后来也成为太极名师。赵斌老师的五叔赵绶卿,即为郝为真门徒,功夫很深,在陕西宝鸡教拳几十年,1969年 (88岁)逝世。武氏太极拳由郝为真之子郝月如,其孙郝少如继承下来。形意八卦名家孙禄堂,又从郝为真习太极,溶太极、八卦、形意于一炉,创孙式太极拳。其女孙剑云为当代孙式太极之代表。
七、杨禄禅创天下,杨班侯打天下
这是杨氏后人对这两位先师的高度评价。杨禄禅在永年不久又赴北京教拳,从而使太板拳的传播更加广泛。
杨禄禅如何去的北京,又如何到了端王府,此事著文尚少。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中介绍说,武禹囊因为私仇,怂恿杨禄禅打死了永年南关一位练少林拳的和尚,禹襄托其在北京刑部四川司任员外郎的哥哥武汝清,把禄禅介绍到在北京开设天义酱园的张家教拳,同时可躲避官司。打死和尚之事,在杨家并无传闻。杨家就住在永年城外甫关。据家传,南关瓮城中间有一座庙,住有一位老道,杨班侯与他经常来往。有次班侯拍拍敲门,道人闻声即出,一看无人。待关好门向后转。却见班侯站在自己面前,方知班侯以轻功跃墙而入。
但是,杨禄禅初去北京,确实是由武禹襄通过哥哥介绍先到张家教拳的。张家是个富商,家中也有武师多人。据说汝清陪禄禅至张家时,小宴之中,杨禄禅演了一遍太极拳。家中武师见禄禅其貌不扬,其拳如捕鱼摸虾,甚是小觑于是动问禄禅“练的是哪路功夫?”禄禅对日:“沾绵拳。”武师又挑衅性地问道,“你这拳能不能打人?”禄禅针锋相对地答道,“除了铜人、铁人、石头人不能打,凡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躯,都可以打。”遂在院中摆开阵势试技。张家武师恨不得一拳将禄禅打出门外。谁料一个个上来,一触即被禄禅抛出丈外。事后禄禅扭头就走,张家主人急央武汝清说情挽留,并立即更换盛宴招待。从此禄禅开始在张家教拳。后又任旗营教练,晚年进入端王府。禄禅又叫次子班侯,三子健侯一起进京,名满京都,盛极一时。禄禅与八卦掌先师董海川亦由此结识,极为友善。相传董杨二人比武三日,不分胜负,皆互相称赞。
杨氏父子在京授拳时,得其传者,除王府贝勒外,尚有护卫凌山.全佑、万春。皆拜在班侯名下,实际是父子同教的。全佑 (满族)传其子鉴泉,鉴泉取汉姓为吴,亦从学于杨健侯之子澄甫。后创吴式太极拳。传播之广,仅次于杨式。其女吴英华为当代楷模。禄禅晚年,又收端王府总管王兰亭为徒。兰亭为人忠厚,深得禄禅喜爱而尽授其秘。王兰亭又将此艺传给好友李瑞东。李瑞东先习外家拳术,颇有功底,人称鼻子李。有王兰亭折服鼻子李一段故事。王兰亭以师兄名义代师授拳。李艺成后,任端王府教师及清宫侍卫等职。他还从甘风池的曾孙甘淡然学习甘氏祖传“武当金蟾派太极功” (亦称《江南派太极拳》),另又学得“陕西派”太极拳,遂综合各派精华,创李氏太极拳。
杨班侯性情刚烈,好与人斗,故其武技传奇不胜枚举。如拳击雄县刘,擂打万斤力,智胜飞刀张,白腊杆救火,以及班侯办案,班侯训马,杨班侯“墙上挂画” (飞身贴于墙壁之侧)等等。其中以擂打万斤力影响最大,也确有其事,最为杨家称道。“万斤力”名谁,已不得而知,自言曾打七省擂台,无人能敌。能以双手搓石成粉。至京后,听说太极拳能以柔克刚,揭贴九门,语侵杨氏父子,激其比武。班侯闻之,遂约期在北京西四牌楼设擂比武。观之者人山人海,班侯骑白马而至。有人说,此处原置丈六巨碑一个,两人对阵,万斤力以迅雷之势举拳先发。班侯略闪,拳到碑碎。观者喝彩,以为班侯必败无疑。万斤力再进,直取面门。班侯大喝一声,双手一扬,万已仰跌数丈之外。班侯在掌声雷动之中策马扬长而去。另有说双方只转了三圈,万斤力即被班侯抛出。断碑之说,另有传闻。雄县刘有个当和尚的哥哥,气功与武技非凡。为报弟仇,找班侯比武。班侠背靠石碑让和尚击腹。彼拳到,班侯早已立于碑顶。碑遂断,和尚四指关节俱成碎骨。班侯笑日,练武之人,不知腾挪闪展,何为武术?总之,杨班侯的武功铁事,确为太极拳打出了声震武坛的神奇威名。凡以班侯名义保镖者,无人敢挡。
班侯对其弟子,随意打骂,出手不留情。故从学者甚少。膝下有二女一子,长女竟被他失手打死。《武林》杂志1982年第一期《杨班侯的太极提放术》一文,说班侯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十岁时溺水而死。班侯悲痛之下,自发跳起五尺多高,众人皆惊。恐为班侯打死长女之误传。班侯次女在族中排行为九,与赵斌老师之母 (杨兆元之女)同岁,1888年生,后来嫁于白姓。班侯子兆鹏,小名祥子,又叫三妮,襁褓丧父,自幼亦好斗。外号十八场 (每天与人打十八次架)。杨澄甫在杭州时,他亦随往。后来误入贩毒歧路,甚至企图利用赵斌老师在军队中的地位予以掩护。赵斌老师大义凛然,严厉斥之日,“若再如此,我就捆你见官!”这位“祥老爷”还在杨澄甫面前告状说,“连科 (赵斌小名)了不得,竟要捆我。”后来他被澄甫弟子陈微明介绍到广西教拳,卒于广西。永年杨氏祖坟之杨兆鹏墓,乃为空坟。
杨禄禅长子风侯早疡。班侯为次子。三子健侯,性温和爱徒,从学者甚众。健侯卒于1917年,享年约80。关于班侯的生卒年代,杨家亦无记载。有人说是1837一1852年,按班侯次女1888年生 (是确切的)来摧算,最小的兆鹏襁褓丧父,故班侯逝于1892年是差不多的。
八、杨氏太极拳的定型者杨澄甫
健侯有三子,长子兆熊,宇少侯,次子兆元,即赵斌老师亲外祖父。早殁。三子兆清,字澄甫。
杨少侯之艺,得其祖、父、伯三人亲传。为杨氏第三代之最。但其性格亦似其伯,从学者不多。其蒙族弟子乌拉布,即吴图南先生。先从吴鉴泉学吴式太极,后随少侯习杨式四年。曾为北京市武协副主席,1989年1月去世,享年105岁。少侯有存钱存不住,且缺乏忍让之心。1930年在南京时,因对环境不满而自尽。吴图南著《国术概论》中,说他 "贫困商都,毅然白尽。”其实不纯为贫困之故。
杨澄甫先师生于1883年7月11日(农历癸末六月初八),逝于1936年3月3口(农历二月初十)。他秉承乃祖乃父遗风,兢兢业业,温和笃实。继北平传拳之后,南下武汉、南京,赴广州,至沪杭,桃李满天下。他又集杨氏三代之经验,将杨氏太极逐步定型。1925年,嘱弟子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按澄甫拳照详加说明。1931年重拍拳照,编著《太极拳使用法》,1933年修订为《太极拳体用全书》。
杨师著作,虽托人代笔而成,但杨师并非目不识丁。在杭州时,他常以《前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来形容太极拳。有人给他书赠《留侯论》开始一段,挂在房间。杨师对此十分喜爱,常观常读,背诵如流。澄甫公所处时代,杨拳已威名内外。加之太极拳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奇效,更为普及。武汉有一湖北最大的刘姓财主,邀澄甫抵汉授拳,欢迎队伍排列千米之遥。当地有一善剑武师,多次要与杨师比剑,皆被谢绝。彼声言杨师畏惧,徒有虚名。澄甫说,若如此言,则可一试。遂用竹剑对武师钢剑。对方举剑直向杨师胸部猛刺,杨师一个“等鱼式”,武师即腕折剑落。然杨师却以为不慎而引为憾事,其实,来者不善,应者必以熟练招数反击,身不由己。稍加温良怠慢,必致杀身之祸。
澄甫公在杭州国术馆任教务长时,月薪八百大洋,馆内有个太乙拳名师高守武,其脚和手--样灵活。渺视太极而嫉妒杨师声望,常出不逊之言,甚至在杨师桌斗里胡翻乱攘,杨师忍无可忍,当即应其一较。高持大枪,杨持白腊杆。高如饿虎扑食般一枪刺来,杨杆只一抖,高枪脱手落地,满院观者无不叹服。
杨师拜门弟子,计有陈月坡 (开山弟子),阎仲魁,尤志学,崔毅士 (立志),王慎东,牛春明确(敬轩),李春年 (雅轩),陈微明 (旭先),武汇川,田兆磷,董英杰,褚桂亭、郑曼青,曾如柏 (昭然,关门弟子)等。尤志学、田光麟亦从学于少侯。崔毅士曾到西安、武汉、安徽传拳,后在北京颇有影响。李雅轩入川授拳40年,高足满门。陈微明在沪创办致柔拳社,且有著述,对推广杨氏太极贡献很大。武汇川亦在沪创办汇川拳社,顾留馨曾为该社门生。曾昭然先在致柔拳社从陈微明学,后被杨师收为关门弟子,在香港授拳,著有《太极拳全书》。至于受杨师亲传,且技艺高深而未作拜门弟子者,亦为数不少。
解放后,国家体委按照杨架创编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又将杨氏太极整理为八十八式太极拳。后又以杨式为基础,吸收陈、吴、孙氏太极拳的特点,创编四十八式太极拳。以上统称为国家套路,在各级体委的重视下,国家套路得到更广泛的晋及。
九、杨氏亲族中之现代传人
杨少侯子振声 (1878一1939),从学其父与叔,但授拳不广。唯澄甫公四子振铭、振基、振铎、振国,均继承父艺,赫赫荷名。
杨振铭 (1911一1985),字守中,其母早逝,继母侯氏得三个弟弟。振铭母当年相貌俊秀,一日去庙会进香,恰值画师塑造金童玉女,仿其貌而塑之,不久即逝。人们说她化作玉女而去,当为迷信。侯氏1918年与杨师结婚。杨师去世后,她含辛茹苦,对儿子管教极严,她1985年逝世,享年八十有七。
振铭久居香港授拳,著有《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 (1962),《PRACTICAL USE OF TAIChi chuAN》 (1976年波士顿及香港英文本)。夫人梁帼义 (近年亦逝)、女帝儿、玛丽、伊丽承其真传。拜门弟子有叶大德、朱振舜、朱景雄三人。马伟焕先生亦得其真传。
杨振基 (1922 )5岁就开始跟大人比划学拳,9岁开始接受严格训练。练完拳全身酸痛,上楼抬不起腿,只得含着眼泪住上爬。上中小学时也得每晚练三遍 (1小时)以上,否则不能睡觉。由此自幼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曾在广州与杨振铭一起教拳,被聘为中山县一些中小学的国术导师。解放后参加工作,仍练拳不懈。60年代初,在傅锺文的推荐和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的亲自安排下,到河北省体工队专事太极拳教练工作,曾到上海、天津、北京、北戴河等地授拳,受教者很多是国家的高级干部。他教拳从来不讲报酬,来者不拒,循循善诱。其夫人裴秀荣,也已随他教拳十多年,讲解清晰,示范准确。
杨振国 (1928一 )虽然少年丧父,亦随哥哥学习而继承家传。,他一直同二哥杨振基在天津、邯郸授拳。不计名利,默默耕耘。
杨振铎 (1926- )幼年在杭州随父习拳,后又从学其兄。现在山西省党校工作,任全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及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会长,法国巴黎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等职。曾数度赴法、美、新加坡等国传艺。著有《YANGSTYLE TAIJIQUAN》 (1988年,《杨式太极拳》英文版)。抗战期间,赵斌老师在河南任冯玉祥麾下独立旅参谋长时,设法将他从家乡通过封锁线接到河南,共同生活数年。因此,赵老与这位小舅父感情最深。杨振铎之孙杨军,直接继承祖父之艺,已崭露头角。
杨澄甫内表侄张庆磷 (为杨夫人侯氏的舅家侄子),亦随杨师长期练拳,功夫很好。赵斌老师在杭州时,与杨师同室而与庆磷同床居住。《太极拳使用法》中之三十七幅“对敌图》照片,即由杨师与张庆磷表演所拍。庆鳞一直在上海授拳,惜乎染疾早逝,传艺不广。
赵斌老师生于1906年,其生母为杨澄甫二兄杨兆元之女。他自幼久居外祖父家中,对杨氏太极拳耳濡目染,早有根基,后投笔从戎,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献身北伐与抗日。曾任西北杨虎城将军第十七路军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战术教官,及冯玉祥麾下独立第五旅上校参谋长。他在黄埔时原名赵武,有一次为了骑马与马夫打架,教务长张治中给他留校察看处分。此后改名赵斌。解放后政府安排做税务工作。为了弘扬国宝,他毅然放弃工作,专事授拳,后任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及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数十年如一用地坚持早上四点起床,步行至拳场授徒。从学者成千累万。健身疗疾以至治愈垂危不治之症者,不胜枚举。1983年3月,创办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始任会长,现任名誉全长。其弟子扎西在1985年的全国首届太极拳此赛中,获杨式银牌。另一弟子张全安又获1988年全国太极拳比赛杨式铜片。他虽至耄耋之年,仍精神矍铄,声言要在临终之前授拳不辍。他还是50多年的基督教徒,其授拳精神,也出于那种济世扶危的虔诚之心。 傅锤文之子傅声远 (1931一 ),继承父艺。原任上海永年拳社副社长,并任日本东京永年太极拳社名誉社长。近年往返于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授拳,现已定居澳洲柏斯,任澳洲永年杨氏太极拳社社长。其子傅清泉,少年壮志,在上海及全国太极拳、剑比赛中多次获奖。现任澳洲永年拳社副社长。
以上内容引自—《杨氏太极拳正宗》—谨供大家参考 作者:赵幼斌 路迪民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