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一),习练拳架,系一人虚疑其劲之如何?究属渺茫。故进一步练推手,即实现其棚、捋、挤、按、采、捌、肘、靠之用法。换言之:以循环的攻避方法,来试用打太极拳打人避人手段是也。其中最难者,即听、化、拿、发,此四字功夫。所谓听者,即以我之手腕身躯,与对方接触时,刹那间,如其动作变化,谓之听;同时避其攻击,谓之化;同时定其作用,谓之拿,同时功其弱点,谓之发,详言之分此四段,而实在是一刹那间为之。故此四字功夫,甚难甚难,虽必生研究,亦无止境。其总决在一圆圈,其化也发也避也攻也,无不以圆圈为之,所谓太极者在此,所谓妙用者示亦在此(采捌肘靠同)。 推手(二),以余个人之揣拟,初练习推手者,于棚、捋、挤、按中。先以两人合作五个大圆圈,来试演之,基本方法:平面圆圈、直立圆圈、斜形圆圈、前后圆圈、自转圆圈。先以此法习演纯熟,以后可以变化各种圆圈,而妙用之。但此五圈,非面授不可,笔墨之间,难以尽其动作。初试圆圈大而笨,继则小而活,在则其圈不在外面在内,有圈之意,无圈之形;一刹那间,而妙用发矣。到此地步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莫知其妙,而妙自生,非有长久刻苦功夫不能到也。 推手(三),推手为太极拳实验之方法,已如前言之,此外需注意者有三;第一,不可存争胜负之心,彼此即为同道,自有相互切磋之谊,动作稍有进退挫折,并无胜负荣辱之可言,何可在此计较而生妒嫉之念?第二,不可存赌力之心。太极之妙是在巧,非在蛮力。谱上云:“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若使蛮力,是非太极拳研究之道矣。第三,不可存作弄之心。凡属同道,皆当互爱互助。彼高于我者,应谦恭而请教之,彼不如我者,当诚恳而指导之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勿以其力弱可欺,而出我之风矣,似非同道者所可有也。 推手(四),两人一交手,即 须研究手、眼、身、法、步五项,并练掌、拳、肘、合、腕、肩、腰、胯、膝、脚各劲,及掤、捋、挤、按、采、捌、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十三势,方始为推手之目的,推手之本事。没见普通学者,不按上列诸法练习,俗语所谓磨豆腐者,虽千遍万遍,有何益焉。 推手(五),初习此者,最好选身体大小相等的人,静心细想而琢磨之,或有不对处,不领处,请师详细指导之。勿惮繁劳,勿称意气,而专心一贯研究,自有水到渠成之一日。 推手(六),今将拳论上之听、化、拿、发等功夫,分注如下。王宗岳先师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此二语,即言我与敌接着时,敌以刚硬来扑,我以柔化之,是为化劲。借其劲,使陷于背势,而我处顺势,仍不与敌脱离,是为拿劲。上句是听劲中带化劲,下旬是化劲中带粘劲,能使敌限于背,我处于顺,向其背处,稍一发劲,则敌必如摧枯拉朽跌之,能得此机会,谓之拿。又曰:“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是为发劲。但以上听、化、拿、发四步功夫,须从粘字中练出来。又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应。”所谓敌来步快,快应之,来的缓。缓随之。但我总不得与敌脱开,是为粘劲。若手臂不粘连,脚步不跟随,如何能听,能化?更不能拿,不能发矣。其行攻心解曰:“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此言与敌靠近时之变换身法也。曰:“极柔顺而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系指内部运化功能夫,再曰:“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形容其举步如猫行之轻灵稳固,运动如抽丝之不断不猛。系指外表功夫。要实验以上所云,皆离不了论中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非由接着与熟练不可。且如阶级的一层一级,而达到神而明之之地位也。”但学者,从何而懂劲?从何而接着?从何而熟练?只有从推手做起。 推手(七),凡学习推手者,身体均不可前倾后仰。若前倾,重心偏于前方,对方采劲,易于向前跌倒。如后仰,重心偏于后方,对方用捌劲,亦必向后跌倒,此其一也。彼此一交手,他方必有功诱方法,我方必须保留转换变化之余地。唯身躯中正,则有余地可以左右前后回旋也,此其二也,在推手时,遇对方手腕着重,或来势猛烈,一不可两手缩紧,二不可使用蛮劲。全身必定僵硬,犹如笨伯,其原理是为太极相反,所学方法无可使用也。至于胸中憋气,血液停滞,面色逐渐变青,实属有疑生理。身向后退,被人随势进攻,无有不败。学者于此四弊,切宜注意。 推手(八),凡初学者,无论练拳、练推手、大捋、散手等技,一要观人练习,凡有身法好,手法纯,步法灵,可为学范式者,皆须一一留意而深化之,二要听人讲解,如遇前辈,及同学中有心得之谈,经验之论,均宜虚心静听而领会之;三要实地锻炼,此为实际功夫,而达到又实用地位。若只知锻炼不知观和听,古人所谓盲修瞎练,小则劳而无功,大则有害身心,结果所得,与目的相反也。 推手(九),推手与练拳,即已知上续动作。换言之,能粘连否,是在上身,即手、肩、胸、是也;能跟随否、稳定否,是在下身,胯、腿、脚是也。但上下运动之枢纽,完全在腰,谱上云:“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腰劲一事,不但太极拳所重视,如形意八卦,均极注重,即少林门亦无不意注之也。以上所言,系形质之谈。至于内部,气之一字,先从意字起。意之所到,虽未必是气之所达,气之所达,未必即血之所充。但非由此无从人手,故先以意导气,以气行血,久之,意与气自能合一,气与血自能相随。其行功心解日:“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心者,意也。身者,血肉也。但运行之间,于沉着顺遂两语,切宜重视。否则非流入漂浮,即陷于别扭。至于沉着之法,即气沉丹田。顺遂之法,即活用腰腿。内外一致,方合其义。须用默识揣摩功夫,而方能从心所欲,其细微为原理,稍述,其属于本身者,即“虚、实”二字。四肢百骸,均要有虚实之分,刚柔之别,如进退起落无虚实,必定笨滞,不能轻灵也。两足固宜分虚实,一足亦须有虚实,非但两手有虚实,一手亦须有虚实。论中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一实。”王宗岳先师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皆自为人制,率不能制人,则双重之病未悟耳。”所谓双重者,即虚实而不分。先师又曰:“双重则滞。”滞者,运用不能轻灵,便为人制。又曰:“偏重则随。”若偏重一手,或偏重一足,而不寓有虚实者,必随人受制。又曰:“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所谓阴阳者,也包含虚实也,刚柔也,收放也,平和也,进退也,起落也,闪转也,腾拿也,皆在其中矣。 所谓刚柔者,与人推手时,两手相接,神气外扬,肌肉坚硬,转变扩大,发劲能动中心者;是人练械多而练拳少,其劲属于刚也。两手相接,动作绵而细,步法身法轻灵,接着如有力。打去犹无物者,
是人练械少练拳多,其劲属于柔也。若能神气安舒,身稳如山,上下相随,发劲沉长,而震动全身者,是人刚柔具备,其劲阴阳相济也。学者须知柔劲与刚柔,并非如物理化学之专科,吾人中年练习,有时属刚劲,有时偏于柔劲,惟刚柔相济,为最少耳。练劈挂八极等拳者,发劲大半偏于刚劲,练八卦太极者,往往偏于柔劲。其实无论何门何拳,均需刚柔兼备,阴阳相济,方为拳艺之正宗也。 推手(十),推手动作,表面上虽在手腕,而实际上拳在腰中,亦可以说手是三分,肩是一分,胸是一分,腰是五分。若肩不能松,胸不能含,腰不能活,拳仗手腕,决不能化人,亦不能发人,比如在练拳架时,即须注意。此外步之稳不稳,系在裆劲。细言之,即胯、腿、脚三部分,连暇再详言之。一般练拳与推手者。大半注重在上部,手法如何如何,身法如何如何,前已言之。但不知下部之关系,实比上部为重要,其变化与进步,须从实地试练出来。习拳人,初则高低大小不能自然,动作不能稳定。继则动作渐匀,步法稳健,再进则举止轻灵,随心所欲。至于推手经过,初则腰腿硬直,摇摆不定。再则旋进退,逐渐稳固。再进则心手相应,腰腿一致。 大捋、太极推手功夫分作三步:其初则原地推挽为第一步;继则活步推手(即此进彼退彼进此退之法)为第二步,其意为原地练习即熟,进而练习行动中拥捋等法,但此不过直线之行动而已。此法练熟,继而练四斜角行动法:大捋者,即练习四斜角之方法也,为第三步。练大捋之靠者,前进必须三步,方为捋者成直角,若用两步必斜,至于捋者,必退两步,若用一步,不能避对方之攻击。此方捋,彼方靠,彼方捋,此方靠,往复循环而演之。无论何方在捋在靠时,其架势要低,腰胯要正,方合其要领也。 推手中九节劲使用法: 掌:双按掌、单分掌、双分掌、高探马掌。 拳:搬拦捶、双峰贯耳捶、栽捶、折叠捶。 肘:单肘、双分肘、快腕肘。 腕:单分腕、双分腕。 肩:单采靠、双分靠。 胯:正胯(大捋)、侧胯(换手)。 膝:双采膝(独立金鸡)。 脚:左右分脚、独立蹬脚、穿梭套脚、穿梭衬脚等。 散手,第四步为散手,计分两种: (一)利用太极拳中各式、两人对打,例如甲用双峰贯耳打乙,乙用双按破之;甲用捋打乙,乙用单靠破之;两人连续对打。如花拳之中对子,惟转变发劲不同耳。若不习之,则太极拳各式之应用不知,直等于学单人跳舞矣。 (二)上列散手对打,皆系预定方案,双方编练成套。第二种则不然,双方均无预定,亦无式样,各一方做准备姿势,即开始攻击。或缓或急,或高或低,或圆或方,用拳用腿,各听自由。大致历来相斗方式,一为圆形方式,如甲在中心,乙游击四周。其次纵形方式,直来直往,二人中你来我往。我退你进,成一纵形决斗式,与比试,大半不外此二式,二人一交手,谓之一合。战斗合数之多少,全在平日练架,气分之长短,拳足之准否,发劲之大小,全在推手大捋之精粗。此段功夫,完全实用功夫,亦可谓最后一步功夫。习此者,非常练苦练不可。初期与师傅对打,为师者,常要让生徒扑击,此道中人,所谓喂腿喂拳是也。为师者若不喂之,生徒无从得其三味,是为师者。最难最苦之教授。一则难得机会,既要精神充足,又要无人偷视,且须身授扑击,不免痛苦。二则防生徒学成而有欺师叛道行为,或者忌其优胜于师,而师自失其地位与生计。故为师者,往往不肯教授,实有不得已之苦衷存矣。学拳如是,学器械亦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