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认识了常关成老师。常老师系邯郸学院体育系主任、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邯郸市杨澄甫式太极拳学会常务副会长。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我从此开始拜师学艺。常老师传给我的是杨澄甫式太极拳的架子,数年如一日,每天必须晨练,如果有一天没练,身体好像缺少营养似的,感觉非常不舒服。 虽然人们的生理结构是一样的,但是人和人的年龄不同,身体素质不一,故不可死搬硬套。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按照太极拳的要领逐步递进。从练法方面来讲,练外形、拳架子并不复杂,用点心一般有一个月的时间完全可以学会。我当时参加的是初级班,授课老师是李国华老师,学完这一套传统套路,用了-十三天时间。套路学完了就被调到研修班,开始跟常关成老师研修拳理和拳法。 为提升自已的习拳水平,我日日用心揣摩师父的每一句话。每当我练拳时师父讲拳的场景,就好像是看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就潜移默化地模仿动作,认真体会,最难的就是按照师父讲的去找那种感觉。 以练“揽雀尾”为例,这一式包含着“搠、捋、挤、按”四种劲法,我师父经常给我讲师爷杨振基宗师所传的练法:“练拳时腰的动作多一些,手的动作少一些,必须以腰为主。一切要靠腰带动,即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练太极拳不从腰去练,永远也练不成。”我在练拳时努力做到三点:“四肢随身动,身随意动,意随心动”。 如揽雀尾的“左搠”,是由起式的双手落下之后,把身体重心先向左边移到左腿生根,然后右半身子即腰、脚、手一起向右转到四隅的方向,脚要踏实生根以后,左腿提膝带小腿直向前迈出一步,用腰将左手提掤至胸前,再向左转腰至四正方向,定式成弓步。 接“右掤”,腰向后直拉圆转,注意“腰圈要在膝盖上边圆转,所有进和退时,脚不要抬太高,离开地面就可以”,这样才可以做到“迈步如猫行,落地便无声”。左手的大拇指和左脚的大脚拇趾要靠腰带向右转动至四隅方向,左手掌心向下,然后弓左腿把重心移到左腿。这里有一个“顺提正放、空中转腰”的要领,然后把右腿顺着身子提起后直向前上步至四正方向落下,弓腿,用腰把右手向上掤出至胸前,要有向上撑挡之意。杨班侯传的十三行功诀讲:“掤手两臂要圆撑”。 当对方加力按进吾身时,就涉及到“捋”的练法和用法。变捋时先向右转腰,然后左臂外旋、右臂内旋变捋,两手之间是对方一小臂长的距离。我师父曾说: “太极拳是管活不管死”,故左手管住对方腕关节部,右手管住对方的肘关节部,然后借对方来力用腰向后直拉、再向左圆转捋之。 在捋对方时,对方定要回抽其臂,这时就涉及到“挤”的练法和用法。这时吾借其回抽之力用腰向右圆转,同时双臂跟着腰的转动,左臂内旋,右臂外旋,左手掌根部搭在右手腕内侧形成挤手,用腰将挤手送出。这时腰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挤手的关节打开的同时把腿部的关节拉开,再借助对方的回抽力,用丹田劲将对方挤出,谓之“四两拨千斤”。 在挤出对方时,对方定要做防御工作,用双手拉住我的双手腕部时,这就涉及到“按”的练法和用法。吾两臂要松,不用力,把手给了对方不要了,但我是有意识的而不是无意的,吾两手分开,把自己的手臂看做是一条绳子系住对方‘,再用腰向后直拉坐空,不要坐腿,要坐在裆的位置上,要松肩坠肘,用腰把双手带回至胸前。这时对方定要回撤,吾要等丹田气从脚底下传上来至双手以后,用腰送出按掌,将对方送出,谓之“借其力打其人”,其要领和挤一样。另外贯串始终,每一式动作都要做到“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含胸拔背”。并且身子要正,要有“头顶乾坤、脚踩大地”之感。 由上述练法可以看出练杨澄甫式太极拳“腰”的重要性,实际上我们就是在练腰。中医上讲“腰”就是肾,肾是人的根。好比一棵树,树根的生命力强了,那么这棵树才会有活力。故练杨澄甫式太极拳没有腰的运动,是不符合练拳要求的。我对自己练拳的要求:一、该动、该干活的必须工作,把每一式的根栽好,然后全身松下来,方能进或退,相反一定不能动,要学会等动作,做完一个动作再做下一个动作,绝不能拖泥带水,谓之“虚实”;二、转腰之前也要先生根,拳论讲:“腿脚无根腰无主”;有根以后腰转自如,腰松劲整,谓之“上下相随”;三、在练杨澄甫式太极拳架子时要做到心领神会、打哪儿看哪儿,也就是说:“心到、意到、气到、力到”,谓之“周身一家、完整一气”。中医上还有一句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那么,练习太极拳就是让我们打通经络,疏通气血,在体内产生气流,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强身健体之功效。 请各位多多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