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太极拳与静坐 谈及静坐,人人都知其有益,小则可以养身,大则可入修士之门。但静坐至相当程度后,则内部必须静中求动,并非只静不动,这与太极拳的动中求静,意味相似。所以太极拳练到相当程度后,内部静中亦须求动,二者同出一辙,没什么差别,而且,太极拳呼吸的升降,全为先天之气的运用,与静坐金丹的秘诀相合。 有人认为太极拳的产生,是修道之士,因久坐而防止血脉呆滞,才于静坐之余,藉此作为运动,并补助内气,诚非虚语。所以修道者常常强调先修身。修身有所谓乘修法。乘即成,上乘即大成,下乘即小成,中乘即诚之者成。法分三而成则一。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锻炼精气神)为内,武事(练习拳术)是外。修习者能内外表里集大成者,是上乘;或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而得文,是中乘;如只知体育而成,或专由武事由成,是下乘。静坐及文修之一,所以静坐与太极拳有重大关系。诗云“思无邪”,论语云“仁者静”,孟子云“不动心”,这都说明静字的重要。能静坐则心平气和,志正体直,思绪清静,推手时无论何劲,都不至于乱。心静之法,在于涵养,当局时就更迷了。至于静坐之法,假如没有真传,往往无益而有害。倘能依照练习正宗太极拳的要旨,就可免于流弊。如正身端坐,或单盘,或双盘,或通常坐法,均无不可,但都须顶悬身正(即虚领顶劲),沉肩含胸,周身松开,舌顶上腭,唇齿相合,双目微闭(即垂帘),两手以左掌之背叠于右掌心上,贴近小腹之前,轻放于腿上,然后心相既定,宽放脐腹,无我无他,一切思虚均置之度外,收视反听(俗谓谨闭五贼:谨呈于耳,则耳不外听,而精归于肾;谨于眼,则目不外视,而魂归于肝;谨于口,则默契不谈,而神归于心;谨于鼻,则鼻不外嗅,而魂归于肺;谨于意,则用志不分,而意归于脾。精、神、魂、魄、意、心、肝、脾、肺、肾各有所归,各复其命,则天心自见,别有感觉发生)。 静坐时间,可于晨起和临睡时各行一次,如有余暇,午后可加行一次,时间不拘长短,一该钟、半小时或一小时都可,坐到佳境时,周身内外,异常舒适,口中舌下并有液涌出,咽之甚甜,正所谓水火既济,乾坤交汞。只是初学音,四肢面对破感不适,妄念也难以止息,如久而行止,自能消失。初学应记住不可行气,只以鼻作呼吸,求其自然为主。因为行气必须到相当程度才能练习,否则易生弊端。如意气上行,有脑充血,或神经错乱之患。意气下沉,有痔疮、肠疝之患。到功深之后,则兼用口或只用脐轮呼吸(这种大成功夫,非真传不可)。 至于行气之法有以下数种: 一 后天返先天之法 此法与太极拳后天返先天的道理正好相同。由丹田达于海底,抄尾闾而过,缘背脊上行,经玉枕、天灵等穴,下过前额、人中、喉结、心窝、脐轮等处,而归于丹田。 二 由山根往上顺行法 此法由山根往上至天灵,再向上往后,经玉忱,背脊至尾闾,提肛再缘背脊上行,经玉忱、天灵向前往下,经山根、承浆等穴,(咽涎)归至丹田。 三 小周天 1、上丹田、玄关(两眼中略上三分)、玉柱(鼻尖)、重楼(大凹凸处下1寸3分)。 2、中丹田、膻中(人字骨中间)、灵台(脐上一寸半)、土釜(脐上八分各开3寸同时分守) 3、下丹田、气海(脐下一寸)、丹田(脐下2寸)、关元(脐下3寸)。 四 大周天 一由无极而太极(日月角), 二抱日月(由日月角)上昆仑(头中顶一点), 三骑青牛过幽谷关(头后两软肉中两旁点), 四直至天心(脊突1、2、3节空洞中) 五小憩于须弥山中(两腰上) 六见龙海底(前阴后阴软肉中间) 七在田(两涌泉穴在腿后下行) 八种玉停耕(脐后七分脊前3分,由腿后回,呼吸停止) 九万象(即两乳间) 十回春(重楼下1寸半,膻中上1寸半上前胸中)。 总之,人身中的气,如圆球般可以顺转倒退,极其自然。至于由静坐而入定,使心地开明,善根发现,以至于大成,实无在于个人的修练。所以,练习太极拳到相当程度时,为修身修心考虑,不能不练静坐功夫。也应该知道,练坐功年久者也欲学习太极拳,以补助坐功的不足。何况已练者,既有门径,而不前进,犹如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岂不惜哉。 五、论意与气 意与气在人体无形无色,是人的视觉所不及的存在。气在人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气遍及全身,既可用以催血,又可用于养血。气是由命门火与精液涵煦覆育而成。道家称之谓水火既济或谓内丹,其所存在之处在丹田,道家对此异常珍视。
六、太极拳的呼吸与运气法 人们说太极拳为内家拳,有三个原因:一为儒家之意,与方外相区别;二为节拿抓闭等技术,行之于内而无形;三为内部气之旋转运用(锻炼精气神)。 太极拳中初步气的呼吸,专尚鼻不尚口,与旁通以鼻口呼的形式不同,并且练习至艺高时,胸腹中的气(出自中焦)可分为上下二层(俗谓先天气后天气)。呼时上层气(后天气)由鼻呼出,同时下层气(先天气)反降入丹田。吸时上层气由鼻吸入,同时下层气反由丹田逼上,这种境界,俗称通气。凡练习正宗太极拳术到相当程度时,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然而,对于初学太极拳者,可不必过分追求这种“通气”境界,以免妨碍拳式姿势。一般初学时,只求动作和缓,呼吸自然,周身舒适,否则屏幕压抑制,勉强使气降沉丹田,势必易入岐途,导致下部发生痔疾肠疝一类病症。但练到一定程度后,气的如何运用,就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不知其理就不能达到太极拳的圣境。<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云:“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意即呼吸与动作,当求其互相合拍,应呼则呼,应吸则吸。吸为虚,呼为实,知之然后身体自能灵知。否则,虚实不分,就会丧失练习太极拳的真谛,因为太极拳最注意虚实。 普通教习授徒,分为内外两部,内部为呼吸,外部为拳势。但往往仅教外部,而不授内部。这是办为,如果 授之不得其法,反滋弊,所以不如听其自然,日久或许能知其诀窍。这样做并不是人们说的那样,教授者保守自秘,不肯轻易示人。因为本书就指示初学者应有的常识,不能因噎废食,所以也详述呼吸的应用之法。 概括而言,在练习姿势(盘架子)的时候,出手为呼,收手为吸;升为吸,降为呼;提为吸,沉为呼;开为吸,合为呼;动步黑心身及各式过渡的时候,为小呼吸。所谓小呼吸,即呼吸不长,又呼又吸,而含有稍停息之象。在推手时,按为呼,挤为呼,捋为吸,扌朋为吸,化为吸,被为自然小呼吸。这时小呼吸是求心静,心静则可视听对方的行动,而不致有误。。。。。。。。。。。 至于内部气的运转方式,分为先天往后天,与后天往先天两种:一从前向后。。。。。。。。二从后向前。。。。。。 以上两种内部气的旋转方法,除单人练功时应当采用外,在与人交手发劲时,更无原则注意,否则发劲凌厉也徒然。。。。。。。。 此外,呼吸中含有哼哈二字(功深后亦能兼以口或仅以脐作呼吸),艺高者在单练或与人交手时,都是无意中露此二字。。。。。。。。。。。
九、练习太极拳的顺序与经历 当今学习太极拳的人,开始即由十三势拳式(即太极拳,谷谓盘架子,或日长拳)入手,往往练习仅三四个月,就说已得门径。岂不知,前辈入门初步都先练马步站桩、川步站桩等,做为基本功夫,练习很长时间,然后才开始练习十三势拳式,而且练习要从一势一式开始,经数月苦修苦练,直到各势各式完全纯熟,并能应用后,才将单个动作合起来为全套太极拳。其间常有练了数年,一套拳势还未完整练成的,更不用说推手、大捋、刀、剑、杆子、散手等等,均非短时间能修成的功夫。 就杨派太极拳的架子而言,常人只知一套(一种),而不知一种中还有高平低三种。初习时为高架子,次习平架子(一称四平架,即眼平、手平、脚平、裆平),后习低架子。而三种架子之中,又分大中小三种:大架子求姿势开展、合于养身。为昔日杨澄甫所授;中架子求各势运动合乎中庸之道,使内劲不致过头,并且绵绵不断,始终如一,为杨健候所授;小架子求各势紧凑,动作、灵敏而迅速,为杨少侯所授。这三种之中,以小架子为最难,每一势都发寸劲,所以进退步子很小,手与腰腿尤须一致。 学上述三种架子,费时甚久,决非一年半载所能成就。初学之时,每日只能学习一手或二手,不可过多。多则姿势既不能准确,也易入于油滑之途,有失太极拳的真义。除。。。。。。。。 练习时必须舌顶上腭,唇齿相合,以鼻呼吸,身体中正,含胸拨背,沉肩。。。。。。。 练习太极拳的场所,应该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 练拳的时候,每天至少两次。。。。。。。。 练到右式、左式均熟练自如后,就可以学习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刀、剑、杆子、散手等,也无原则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练成。总之,练习太极拳无原则从缓而进,才能成就,否则真功难成。 练习太极拳之初,身体会有不适反应,比如全。。。。。。 嗜睡也是练功的反应之一。。。。。 关于房事,其理亦然。。。。。。 练太极拳能否吸烟、饮酒,一般来说是可以的。。。。。 在初习太极拳数月时,如练毕架子后。。。。 在初练盘架子(套路)时,常出现遗忘现象。。。。。 初练时,呼吸也须特别注意。。。。 著者在未练太极拳之前,在练少林闭时,对于。。。。 自练,但已学拳术后,就不可不分析清楚了。曾见学习武术数年之久的人,对于劲与力仍莫明所以,殊属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