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八心”“四志”为太极拳修
·大巧无术 大巧若拙/高载君
·浅析武式家传太极拳三路拳架
·对传统杨式太极拳认知的几个
·郝月如操手十五法
·太极拳的思想性/王学武 王晓
·太极拳的修炼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太极理论> 正文
“紧”是太极拳的禁区吗?/刘习文
来源:《武魂》杂志2007年第6期 作者:刘习文 点击: 发布时间:2009-08-07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练太极拳,谈“松”为天经地义,人皆称对颂好;谈“紧”则多认为是离经叛道,如同触雷。太极拳分阴阳、虚实开合,含动静、收放蓄发,能刚柔、急应缓随……为什么只能松、不能紧。难道“紧”真的是太极拳的禁区吗?这个问题,就像“太极拳是老弱病残专利(其它人不必问津)”一样,误导困扰着太极拳,已到了非弄清是非曲直不可的时候。近期已有“敢吃螃蟹”的人,撰文涉及到太极拳锻炼松与紧的辩证关系,令人茅塞顿开、耳目大新,笔者凑数续貂,希望能还“紧”意一个清白。

  (一)松、紧皆为劲(道),不是(自然)力

    许禹生先生在《太极拳势图解》中写道,“太极拳之妙全在用劲。”愚意以为,太极拳锻炼要求的“松”,就应该是一种劲道(内劲),而不是一种(自然)力。“紧”意亦然。 何为“力”?何为“劲”?

    初学拳或拳技未精,力处于原始的、粗犷的、未经整合的状态,尚不能随心所欲,带有自然性、习惯性和盲目性,王宗岳称之谓“先天自然之能”,太极拳练家通常在其前面加一个拙(浊)字,称其为拙(浊)力,当拳技练至一定程度,有了意识、内气的正确参与,拙力被逐渐化解(掉),力便开始向劲的方面转化,这一过程王宗岳称之为“学力而有为”。因此,劲是经过特殊训练过的、精雕细琢的力,是“先天自然之能”和“学力而有为”相结合的产物,是力的技术重组,是经过整合的、系统化了的力与意、气的统一体。

    《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述“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佐证了松是一种劲别,未必不含紧意在其内,“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等亦然。 作为“先天自然之能”的力,由于缺乏灵性与活力,松易散、松易软、松易浮、松易懈、松易疲、松易垮,用这种散软浮懈、松垮疲塌的力练太极拳,无异于软骨病人出洋相;紧易硬、紧易直、紧易挺、紧易绷、紧易僵、紧易死,用这种硬直挺绷、呆板僵死的力练太极拳,等同于舞台上蹩脚的木偶戏。因此,无论松、紧,只要是拙(浊)力,松、紧皆会不遵法度、不得要领,都无法作到拳论所要求的“精神能提得起”、“意气须换得灵”、“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射箭”……

    而作为“学力而有为”的劲,是经过特殊训练、技术重组,有意识、内气的正确参与,其特点是灵敏活泼。因而,劲松而不散且有张力,劲松而不软且有弹性,劲松而不懈且神采奕奕,劲松而不浮且起落有序,劲松而不疲且身心舒畅,劲松不垮且沉稳练达;劲紧而不硬且柔和,劲紧而不直且有韧性,劲紧而不挺且舒展绵密,劲紧而不绷且园满有余,劲紧而不僵且屈伸有度,劲紧而不死且敏捷灵巧。 可见,太极拳锻炼所要求的松,显然不是指“先天自然之能”的力松,而是指“学力而有为”的劲松。由此引伸,如果太极拳锻炼的“紧”,当然也不是指“力紧”,而是指“劲紧”而言。

    太极拳的劲别门类繁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且两两配对,对立统一,如柔与刚、虚与实、合与开、蓄与发、收与放、弛与张等等,由此类推,当然也应该、也必然包括松与紧在其内。 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对立相互制约,松紧统一不弃不离,且结合有度恰到好处,名曰松紧劲。只有这种松紧劲,才能“引进落空合即出”、“张弓放箭”、“蓄而后发”……这和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道理是一样的。

    愚意以为:在练功过程中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当松则松,当紧则紧;忽刚忽柔,忽松忽紧,且把握好伸曲松紧度,方能“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得机得势”。反言之,有松(紧)无紧(松),或松紧结合比例失调,则违背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这和有柔(刚)无刚(柔),或刚柔结合比例失调的道理是一样的。 初学拳或拳技未精,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是意念和形体上的放松,这种松,实际是对“先天自然之能”——拙(浊)力的改造、解放训练,太极拳术语名曰“摧僵化拙(浊)”。当拳技练至一定程度,“学力而有为”,僵拙(浊)之力被化尽转化为劲后,太极拳所要求的松,则转变为意念和劲的放松,这种松,“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松得透而不会软散,且有松沉、松撑、松展、之意,愚意以为已含有紧意在其内,且紧得活泼灵敏、不僵不折(笔者按:这种松紧劲和刚柔、蓄发、张弛等各种劲别揉合在一起,方能达到劲整、劲园、劲实)。只不过由于太极拳是以松静为主的运动,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在“松静柔缓舒”上,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紧意常常容易被忽视、误解而已。

    如今练太极拳的人,多为中老年和病弱群体,大多没有看过、研究过太极拳的经典论著,缺乏太极拳理论的修养与指导,甚至不知道王宗岳是何须人、太极拳所称谓的力与劲为何意,因而,他们多从力的角度理解松与紧。虽然他们确实从力的放松锻炼中受益,实现了祛病、健身、益寿的愿望,但很多人不知道或不可能理解这种力的放松,只是太极拳锻炼初级阶段的“摧僵化拙(浊)”。而实际上太极拳尚有高层次的养生、气功、技击修为,为各个年龄段、各种知识构成、各种健康状况的人群所需求。笔者以为,当和之急是让更多的太极拳习练者认识到有松无紧不符合太极阴阳之道;应该准确地理解太极拳的松与紧。
 
   (二)有松无紧不符合太极阴阳之道

    太极拳运动是“太极阴阳图”的模拟再现。园形的太极图,中分阴阳鱼,鱼中有眼,它表明太极可分的无限性,亦表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外(大)园在动,内(小)园也在动。因此,太极拳是园的运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静中触动动犹静”,处处分阴阳、开合、虚实……《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阴阳总论》曰,“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惟有五阴与五阳,阴阳无偏是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故拳以太极命名,必须遵循太极阴阳之道,否则,就不能称作是太极拳。

阴、阳是我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范畴。古人称之的道,相当于今人常说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太极阴阳之道,说白了就是阴阳(矛盾)对立统一学说(规律),在太极拳技艺上的具体运用,它的基本观点就是阴阳(矛盾)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太极一分为二为阴阳,阴阳合而为一为太极。对于太极拳来说,所谓阴阳,就是动静、开合、虚实、刚柔、进退、起落、收放、蓄发等等,当然也包括、必然包括慢与快、松与紧在内。它们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不即不离、互为存在条件,共处于太极(拳)统一体中,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就“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法存在。试想,没有虚(实),何以言实(虚);没有刚(柔),何以言柔(刚)…当然,没有慢(快),就无所谓快(慢);没有松(紧),就无所谓紧(松)了。太极阴阳之道要求:太极拳运动求松必须含紧,松受紧的制约为松中有紧、“似松非松”,这样才能松得透、松而不散富有弹力;紧受松的制约为紧中有松、似紧非紧,这样才能紧得整、紧而不僵而柔韧有度,从而达到松紧相济、松紧并存。然而这种松(紧)中有紧(松),松紧相济、并存,又不是机械、对等、并列的,而是结合有度“无过不及”的:在通常情况下以松为主,松多紧少、松长紧短,在特殊情况下松紧可互移其位,又可能是紧多松少,紧长松短,这就是阴阳消长平衡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在太极拳锻炼中的具体表现。

    “太极拳术以懂劲为拳中要诀”(许禹生语)。何为懂劲?《太极拳论》云:“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因此,太极拳功夫必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从而开合有序、虚实分明、刚柔并施、快慢相间、松紧并存……以达“人身处处是太极”、“妙手一着一太极”。

    太极拳以双重为拳中大害。《太极拳论》指出:“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双重为病,双浮亦为病。”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法》中举例说“一人曰,我不用力五六年,为何连十岁顽童也打不倒,同志请其演十三式,见其练法毫不着力,浮如鹅毛,同志笑曰,尊驾为双浮误矣。” 何为双重?多解释为盘架时双足(手)着力(劲)平均、虚实不分;推手时二力顶抗、对拉,不能舍己从人,导之“壮欺弱,慢让快耳”。何为双浮?多解释为有柔无刚,松散无力,不能 “极柔软,然后极坚硬”、刚柔相济(笔者按:亦有双浮为挺胸耸肩,气沉降不下,双足飘渺的说法)。愚意以为,双重、双浮实为开合、虚实、刚柔不分,当然也包含松紧不分,皆违背太极阴阳之道。 许禹生先生言,“懂劲后,愈练愈精,反衬不懂劲,则愈练愈不精也”(见许著《太极拳势图解》)。

    练太极拳,遵循太极阴阳之道,自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不遵循太极阴阳之道,丢扁顶抗“双重(或双浮)则滞”,虽“数年纯功”,亦“不能运化,率自为人制”。因此,学练太极拳,必须在太极阴阳之道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方能登堂入室,学有所成;反之,认为太极拳只能一味地松松松,不能有一丁点紧的说辞,与太极阴阳之道相背,愚意以为:这正是前面杨澄甫举例所说的“双浮”,与双重一样,同为太极拳的病害。

   (三)准确地理解太极拳的松与紧

    多数人对太极拳锻炼松的认识,是意念和形体上的放松,既精神和肌肉、筋腱、关节的放松,也就是口头常说的不用力、不使劲;一触及到紧,就认为是意念和形体上的紧,既精神上的紧张和肌肉、筋腱的僵直呆板、关节不灵活等等。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我们常见、常用的松紧带、弹簧,质量越好,松紧度(亦可称作弹力、伸缩力、爆发力)越强(大)。这种松紧结合模式,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松紧带的松是它拉长,松紧带的紧是收缩时弹力(伸缩力、爆发力)的瞬间即逝;弹簧的紧是它的收缩,弹簧的松是膨胀时弹力(伸缩力、爆发力)的瞬间即逝。松紧带的弹力(伸缩力、爆发力)产生于拉长(松)后的收缩(紧),这和箭脱手飞出时弓的瞬间形变极为相似;弹簧的弹力(伸缩力、爆发力)产生于收缩(紧)后的膨胀(松),这和猫、虎捕食纵身时腰部的瞬间形变极其类同。 太极拳发劲放人技术,形似于放箭时弓的形变、猫虎捕食时腰部的形变,因此拳论中有“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神如捕鼠之猫”的比喻。不同的是,放箭时弓的形变在于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力,猫虎捕食时腰的形变出于动物猎物的本能,而太极拳的蓄放劲(弹力、伸缩力、爆发力),完全来自太极拳理论指导下后天的刻苦锻练。

    蓄放蓄放,有蓄才能放,无蓄则不能放。蓄即是缩是紧,放即是伸是松,只有松紧结合才是产生弹力(伸缩力、爆发力)的基础和条件。松紧结合质量,决定太极拳推手时的发放质量——冷弹脆快的标准度。 有别于常人认识的是:太极拳锻炼要求的放松,是自然的放松、绵柔的放松、轻灵活泼的放松、“用意不用力”的放松;太极拳锻炼要求的缩紧,亦为自然的缩紧、绵柔的缩紧、轻灵活泼的缩紧、“用意不用力”的缩紧。这与现代汉语注释的松、紧完全是两回事。这种松、紧形式上的一致性,客观上给人以亦松亦紧、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难以明确划分的表象。这就难怪老拳师施技于年轻新手时,出现的“奇异”画面:老拳师的手只是在年轻人的胳膊上轻轻地沾搭,腰身随意地一转一扭、一曲一伸,神态极其轻松自如,诚如前辈大家推手时所言“我是松着劲打的云云”,“就因为是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就才大的很咧”;年轻人则手忙脚乱、东斜西歪,汗颜心惊、气吁喘喘地奔腾在老拳师的腕下不能自持;一旁“观战”的外行人,由于无法理解高手“推手如戏孩童”的原因,只将形式(表象)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多奇怪老头儿何以有如此大的力量……

就个人的实践经验而言,初学太极拳,需在松字上下大功夫,且要松的得当、松得合乎要领,万莫思想什么紧的含意,待通过松静柔缓的“摧僵化拙(浊)”锻炼,拙(浊)力化尽转化为劲后,想在太极拳功夫上有所作为时,方可在三贤(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论著指导下,“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从柔入(求)刚、从松求(得)紧,诚如陈微明先生所言,“功夫纯熟之时,步法、手法均可收小…其小者由大而来,其高者由低而来,其紧者由松而来(引自《太极答问-太极拳之姿式》)。”

    鉴于太极拳刚、柔、松、紧意境的特殊性,需仔细体味拳论中“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缩而有余”——呼吸自然,劲的曲缩亦出于自然(不能有丝毫勉强)的用心良苦。 太极拳锻炼要求的松紧结合,有时以松为主,松中有紧;有时以紧为主,紧中有松;有时亦松亦紧,松松紧紧。就个人的理解而言,曲缩为紧,伸放为松;蓄劲时紧多、紧中喻松,发劲时松多、松中喻紧;“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是紧到一定限度紧向松的突变,由紧到松的爆发,曲蓄度越大(有余),爆发力愈强;“引进落空”化(劲)时紧中含松,拿(劲)时松紧并施,“合即出”时松中含紧;“先求开展”时(圈大)松多,需松中求紧,“后求紧凑”时(圈小)紧多,需紧中求松……挤按向前时要松沉、松透、松中有紧,采捋引进时要紧得自然顺遂,且紧中需有松意;棚为八法之首,棚时要刚柔兼顾、松紧并存;定式的瞬间要松沉、松撑、松展、松顶,松中有紧有刚,如“搂膝拗步”定势瞬间,推山掌要坐腕、突出掌缘向前松沉、松顶,臂膀要向外松撑、松展,搂膝手掌心向下松沉,臂膀亦向外松撑、松展…

    尤应注意的是(特别是推手):凡姿势起落、曲伸、蓄发、收放等,均应与呼吸密切配合求松紧,即吸时收臀、拔背、虚灵顶劲(上)提有紧意,由脚而腿而腰,调动、蓄集全身之劲;呼时含胸、虚腋、沉肩坠肘(下)沉要松透,“力从脊发”将储集之劲,“布于两膊,施于掌指”…仔细体味先贤李亦畲在《五字诀》中所言“吸为蓄,呼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孥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的含意。

    太极拳健体、养生,反对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的暴力运动形式,主张“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专气致柔”,以达“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技击,摒弃“壮欺弱,慢让快”——专靠力量和速度取胜的传统模式,代之以全新的技术革命,以“沾粘连随不丢顶”的技巧、“一羽不能加,蝇不能落”的知觉灵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地舍己从人,顺势借力、以柔克刚,以达“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从”、“英雄所向无敌”……凡此等等,都决定了阴柔松缓,在太极拳锻炼中的主体地位,而阳刚紧快,则相对地处于次要、辅从地位。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太极拳是以松静柔软缓舒为特点的拳技运动。

    拳论曰“无过不及”,凡事都要有个度。强调“松”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抛弃紧、不要紧。在太极拳的锻炼中,不存在绝对、孤立、静止、片面的松。过分地追求松、光松而舍弃紧,(以偏代全)不是太极拳意义上真正的松。 杨少候先生曾言:“太极拳发劲制人,其妙在刚柔相济,阴阳互用…苟徒持纯柔借力制人,或持刚劲以力服人,皆非深知拳法者。天地间无纯刚柔可以操必胜者,有之,非刚柔相济不可。”

    愚意以为,“刚柔相济,阴阳互用”,亦包含快慢相间,松紧并存在内。试想:有慢无快,何以急应缓随,“因敌变化示神奇”?试想:有松无紧,风筝上不了天、拉弓射不出箭…抬不起腿,迈不动步,打不成拳…又那一项体育运动不是松紧相结合的运动?因此,凡认为太极拳只能松不能紧(包括只能柔不能刚、只能慢不能快等)的说辞,皆违背太极阴阳之道,皆违背三贤(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著述,皆违背有关物理力学原理。这就是拙作为紧意鸣冤,希望还紧意一个清白的原因所在。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大巧无术 大巧若拙/高载君
·对传统杨式太极拳认知的几个误区
·何轶群《太极求真录》[第十八篇]太极
·各派名家谈缠丝劲--略谈太极拳的缠丝
·杜元化太极拳十三字精义解/马国兴
·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如何练好“六封四闭”拳式/郭宝洪
·再谈太极拳内功心法/傅仁东
·太极拳精典口诀记忆知识
·《内功经》中的内气运行路线
·武当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之之区别/王
·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张修睦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王寿山
·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锻炼太极拳的程序和方法/李品银
·太极内功修炼
·邓注太极拳论
·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27-第十二章-
·陈式太极拳内劲运动规律/王修雨
·开合是纲 纲举目张/张志明
·练拳诸病五十例/陈照奎
·太极拳推手的价值/雷世泰
·“四两拨千斤”绝非“四两拔千斤”/
·析说太极拳与太极操/虞鼎年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