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名人轶事--陈微明
中国拳术千门万派,不可阐述,惟武当派太极拳张三丰所传,乃纯粹内家,以其毫不用气力也(浑身松开,不用气力,方能长内劲)。广平杨露禅先生受术与河南陈长兴,传于其子班侯、健侯。健侯传于其子少侯、澄甫,今将杨氏及其弟子就余所知者略述其轶事如下。 露禅尝习外家拳,其后闻河南怀庆府陈家沟陈长兴者精太极拳。露禅倾产挈金,往怀庆从长兴学。数年,偶与其师兄弟相较辄负。夜起溺,闻有声于墙外,乃越墙往观其异。见师兄弟辈群集于厅中,其师口讲指授,皆拳中精意也。乃伏窗外窃窥,自后每夜必往。他日其师兄强露禅于之较,露禅不得已许之,不能胜露禅,众人惊异。其师招露禅曰:“吾察子数年,诚朴而能忍耐,将授子以意,明日来予室。”翌日,露禅往见其师,假寐于 椅而仰其首,状至不适。露禅垂手立于侧,久之不醒,于是以手承师之首,良久臂若折,而不敢少移。及其师醒曰:“孺子来耶?予倦睡矣。明日再来。”露禅退,明日复如约而往,其师已陶然入睡乡矣。露禅屏声息气而待之。其师或张目四顾,见露禅俟于旁,无怨色,且加敬焉。又言如前。露禅第三日往,其师曰:“孺子可教也。”于是授之术,令归习之。后其师兄弟或与之相比,而无有能胜之者。长兴谓其他弟子曰:“予以所有之功夫,与子辈而不能得也,不予露禅而已得之去矣。”露禅学即成而归,财产已尽,或荐至京师某富家,其家先有一教师,其人庸者而富于嫉心。闻露禅之来,心其不快,强欲于露禅斗。露禅曰:“吾子必欲一较也,请往告主人。”主人曰:“子辈相斗,以戏可耳,然不可至其命也。”露禅即至场中,直立而不动,教师力击之,未见露禅之还手也,而教师已仆于丈外矣。主人大异之,揖露禅而言曰:“不知吾子之功如是其深也。”于是设筵以款 之。筵毕,露禅束装辞去,留之不可。遂授徒于京师,是以京师之习太极拳者皆杨氏之弟子也。 露禅传太极拳术于其子班侯、健侯,期望甚深,日夜督责,二人不能胜任。一欲逃走,一欲雉经,皆觉而未果。然二人年未至冠已成能手,名震京师。有贵胄闻之,聘班侯为师,馆于其家,月馈束修四十金,甚敬礼焉。雄县刘某者,忘其名,练岳氏散手,有数百斤之力气,授徒千余人。有人两面挑拨,班侯志甚傲,闻之不平。遂相约于东城某处比试。一时传遍都城,聚而观者数千人。二人至场,雄县刘即出手擒住班候侯手腕,班侯用截劲抖之,刘跌出,狼狈而去。班侯由是名声大著。班侯归见其父,洋洋得意,眉飞色舞,述打刘之形状。露禅冷笑曰:打得好,袖子已去了半截,这算什么太极劲吗?班侯闻言,自视其袖,果然,乃嗒丧而出。班侯云:“当其擒住手腕时,有如狗咬云。” 杨班侯弟子,至今惟有陈秀峰及富二爷二人。秀峰武清县人,于澄甫先生同里,余未见之。富二爷住东城炒面胡同,余闻澄甫先生言,及往访之,年七十余矣,气态若五十。其子年过五旬,不知者以为昆弟行也。余道钦仰之意,富二爷曰:“吾虽为班侯先生弟子,未能传先生之技,盖不练者已四十余年。”余问即得班侯先生之传授,何以弃置不练?答曰:吾父不许练也。先是吾兄习摔角功夫极好,每日归必教吾摔角,后应募从军至甘肃 ,临行,嘱吾曰:“摔角功夫不许间断。”别数年归,一见即问功夫如何。吾答曰:“久不练习矣。”兄闻之意是不悦,吾乃告以从班侯学太极拳,如何不用气力,如何能化人之劲,兄不信,以拳击吾。吾用搬拦捶还击,不意兄由堂屋跌出院中,仰卧于地竟不能起。吾大惊扶之起,已跌伤矣。卧养数日始愈,父大责斥。由是不许练习太极,殊为可惜,亦由年幼太冒失故也。 富二爷又曰:“吾露禅师祖喜吾勤瑾,吾尝在旁伺候为装旱烟。年八十余尚练功夫不息,偶至吾家坐谈。一日天雨,泥泞栽道,师祖忽至,而所着双履。粉底尚洁白如新,无点污,此即踏雪无痕之功夫也。盖太极清灵,能将全身提起,练到极处实能腾空而行。班候亦有此功夫,知者极少,吾成亲见一次。” 师祖函召弟子,于某日齐到其家,谓欲出门一游,有话吩咐。至期俱来,而门外并未套车,众颇异之。是日师坐堂屋正中,弟子拜见毕,各装旱烟一袋。肃立左右。师各呼至前勉励数语,并传授太极拳大意。顷之,师祖忽拂其袖,端坐而逝。 露禅师祖逝世后,停灵于齐化门外某寺内。方丈某,亦娴武术。寺为向南正殿五楹,东西各有厢房数间。灵榇停于西厢内,吾师及健候师叔,宿西厢套间内,予亦随侍焉。而东厢旋来一南省人,指甲甚修,语啁哳不可辨,不知为何许人。一日,吾师等外出,嘱予曰:“不可出此门并不许与东厢之南人接谈。”予诺而异之。时予年十九,童心未改。师去后,闷坐无聊,静极思动,勿忘前戒。启关而出,至正殿游戏,时右手托一茶碗,于殿 上旋转而舞,一跃而登方桌之上,水不外溢,意得甚。适为东厢之南人所见遽来问讯。予顿忆师言,惶惶不敢对,逸归卧室。次日方丈来,与吾师窃窃私语,吾师初有难色,继似首肯。方丈出,旋偕南人来,吾师对之,其谦抑逾平时,相将出门,久之始归。吾师有得意之色,南人即整装去矣。又曰:“吾师有一女,年十七八,聪慧绝伦。师甚钟爱之,忽急病而死。时吾师他往,闻讯驰回,已盖棺矣。不觉踊跃痛哭,忽腾起七八尺之高,如悬 之空际者,然旁观者,咸舌挢而不能下,予亦亲见之也。此无他,盖吾师本有飞腾功夫,今痛极踊跃,遽于不知不觉间流露其绝技也。” 杨氏昆仲,虽以精拳术闻于世,然深沉不露,尤善养气,绝无争雄竞长之心。平居谦抑异常,不知者以为无能之辈,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诚哉不可以貌衡人也。某年有一南人来访,时班侯年届六旬。南人极致倾慕之意,谓曰:“闻君太极拳粘劲,如胶如漆,有使人不能脱离之妙,愿承明教。”班侯曰:“鄙人以先人所习,仅粗知此中门径,何曾有此功夫?”坚持不允。南人再三请,乃曰:“谅君必精于此,如老朽何足以相颉颃?无已,请示试之之法不知能勉力追随否?”南人曰:“试用砖数十块,每块距离二尺余,匀列院中,如太极式。吾在前,君在后,以右手粘吾之背于砖上,作磨旋行。足不许落地,手不许离背,足落地,手离背者为负。”班侯曰:“磨旋行则头脑易昏,恐非老朽所能,然即承教,敢不唯命。”即于院中如法布置,毕。南人先上,缓步徐行,班侯敛气凝神,亦步亦趋,不离南人之背。绕行数匝,南人身轻如燕,渐走渐速,迅如飞轮。班侯亦运其飞腾之术,追风逐点而行,依然不离分寸。南人无法摆脱,忽飞身一跃,跃上屋面,回顾院中,不见班侯踪迹,深为骇异而不只班侯仍在其后,抚其背曰:“君恶作剧,累煞老朽,且下一息何如?”南人不禁愕然,乃大拜服,订交而去。 健侯为神武营教练时,年已七十余矣。一日自外归。有莽汉持棍,出其不意自后击来。健侯忽转身以手接棍,略送之,莽汉已跌出寻丈。健侯能停燕子于手掌心,燕子不能飞去,盖能听其两爪之劲,随之下松。燕子两足不得力、不得势,而不能飞也。 露禅之弟子王兰亭,功夫极深,惜其早死。有李宾甫者,闻系从兰亭学,艺亦甚高。访之者极众,而未尝负于人。一日有少年来访,口操南音,手离几椅数寸许,扬起手,几椅随其腾起,悬于空中,宾甫见之骇然。少年欲与比试,宾甫逊谢不获,少年遽进,时宾甫左手抱一小狗,仅右手与之招架。数转之后少年已跌于地,乃痛哭而去。 有习顶功者欲与宾甫角,宾甫谢之不肯。宾甫以手按其腹,未一月即死于逆旅之中。 余从澄甫先生学习数年。澄甫先生曰:“世间练太极拳者已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太极有两人推手之功夫)。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托弹丸,迅疾甘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丈余外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以大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扑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此乃真太极意也。”其言之精如此,余试之诚然,不能不令人佩服矣。
《太极拳答问》序
陈微明
余从永年杨澄甫先生学太极拳八年,以资质鲁钝,故有所疑,辄喜请问。先生亦不惮烦,谆谆诲余。中间先生南游,余曾从少候先生学三月,亦颇闻其绪论。乙丑来沪,创办致柔拳社,教授太极拳。当时太极拳之名,知者尚鲜;不谓四年以来,风发云涌。学者必太极拳之是学,教者必太极拳之是教,浸浸乎盛矣。或谓余太极南来,先锋当属之君。余何敢当哉。太极拳之普及兴盛,可以强种国,固足欣幸。然又恐其泛滥而失其本源;流动而忘其规矩;溷杂而违其精意;是不可不虑也。爰以平日闻先生之讲说,作为问答若干节,聊以贡于有心于太极者。所不知者,不敢言也。再者每得各方赐书,问函授之法。太极拳运转圜曲,绵绵不断,口传手授,尚难得其准则,何能以笔墨形容?然昔许宣平传三十七式,本是单式练法。今师其意,将太极拳中最要之式择出,为单练式,详细叙说,加以图式,较为简易可明,虽不连贯,其有益于却病延年,无丝毫之异也。
太极拳术源流---陈微明(根据澄师口述)
拳术有内外家之别,外家传自少林,内家始于宋之张三丰。 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三丰之术,百年后,流传于陕西,王宗岳名最著。传温州陈州同。明嘉靖间,传于张松溪。 松溪恂恂如儒者,遇人恭谨,求其术,辄逊谢。有少林僧数辈,闻其名,至鄞访之,遇于酒楼,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僧如飞丸陨空,坠重楼下,几死,众僧骇散。 松溪传于四明叶继美近泉,近泉传吴昆山、周云山、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云泉传卢绍歧;贞石传董扶兴、夏枝溪;继槎传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思南传王来、咸征南。 征南搏人,每点其穴,有死穴、晕穴、哑穴。其术要诀,为敬、紧、径、切、勤五字。明亡,终身菜食,以明此志,识者哀之。 至清传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宗岳所著也。数传至河南陈先生长兴,蒋先生发,长兴授徒数十人,广平杨先生露禅,名福魁,倾赀从学。 居数载,与同门诸人较,辄负。偶夜起,闻隔垣有呼声,越垣见广厦数间,破窗隙窥之,其师正指示提放之术,大惊,于是每夜必窃往,久之,尽得其奥妙,隐闻言。长兴以露禅诚实,一日召授其意,所言无不领会。长兴异之,谓诸徒曰:“倾心授尔,尔不能得,杨生殆天授,非汝等所能及也。”厥后,与同门角,无不跌出丈余,曰:“吾以报复也。”技成乃归。长兴传杨露禅、李白魁、陈耕芸诸人,惟露禅最精。 传其子錤、鈺、鉴及王兰亭诸人。大先生錤早死无传,二先生鈺,字斑侯,传万春、全佑、侯得山、陈秀峰。三先生鉴,字健侯,传其子兆熊、兆清、兆元、兆林、兆祥、刘胜魁、张义。 兆熊字少侯,传田肇麟、尤志学等。 兆清字澄甫,传武汇川、牛春明、阎仲魁等,肇麟等亦从学;许禹生亦从少侯、澄甫研究。 予与徐苕雪、陈农先从澄甫先生学。是编乃澄甫先生口授,予为笔述焉。 全佑传其子艾仁、夏贵勋、王茂斋。所不知者,尚多遗漏,不及备载。
《太极拳术》序
陈微明
余幼闻武当派太极拳之名,心慕之而未遇知者。乙卯游燕,得见完县孙禄堂先生,授以形意八卦。闻友言广平杨氏世传太极,丁巳秋,访得杨露禅先生之孙澄甫,不介而往见,问曰:“人言太极杨氏最精,而弗轻传人,然乎不乎?”澄甫先生笑曰:“非不传人,愿得其人而传也。吾祖受之河南陈氏,今将归之陈。君如好之,吾不秘惜。”于是从学七年,以澄甫先生口授之太极拳及大小捋诸式,笔之于书,以传于世。太极拳术,宋张三丰祖师所传也,称为武当内家,其异于外家者,举之略有数端:一动中求静,与道相合;一纯以神行,不尚拙力;一呼吸根蒂,气沉丹田;一循环无端,绵绵不断;一不离不距,随机应变;一专气致柔,以弱胜强。其术纯任自然,无几微勉强。余年二十馀,躯赢多病,发白十之三四,自遇孙杨二先生,习内家拳术后,精神发越,大异于前。余友有因病习者,虽劳伤痼疾,莫不霍然脱体。诚养生却病之妙术,御侮其余事也。余今年创办致柔拳社于海上,招集文雅之士,共同研习,因印此书,俾学者有所遵循,求其体式之中正。又将王宗岳先生所著太极拳论,加以注释,附印于后,俾学者知用法之精巧。惟是太极拳式,曲中求直,变动不居,实难以笔墨形容,虽力求简明,仍恐有不尽之处,阅者谅焉。
乙丑夏陈微明识
太极合老说 陈微明先生著
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其观其徼。”与之黏随,观其化之妙,忽然机发,是谓观其徼。
老子曰:“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是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进之则愈长,退者则愈促。
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故太极无法,动即是法。
老子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绵绵若存者,内固精神;用之不勤者,外示安逸。
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后其身而身先者,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也;外其身而身存者,由己则滞,从人则活也。
老子曰:“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居善地者,得机得势;心善渊者,敛气敛神;事善能者,随转随接;动善时者,不后不先。太极之无敌惟不争耳。
太极拳之散手如何用法 (陈微明)
太极拳七十余式均是散手。既有散手,何必又习推手之法?盖太极拳散手之变化均由推手听劲而来,能听劲则散手方能用之而适当。若不粘住敌人,不知听劲则用散手,亦犹外家拳之格打,未必着着适当也。“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着即是散手),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可见着熟是第一层功夫,懂劲是第二层功夫。着熟不难,懂劲最难。譬如敌人打一拳来,若不先粘住,则不能听人劲之;不能听人劲之,则不能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或进、或退而施用散手,既粘住之后,若敌人手往上起,则亦随之而起,即可以左手击其胸部;若敌人手往下落,则随之下落,以左手击其面部;若敌人手往前进劲偏于左,则随之向左化去其力,即可分手以左手粘之,腾出右手击其头部;劲偏于右,则随之向右化去其力,以左手击其头部或肩部;若敌人抽拳,则趁势向前放劲。此略言其大概也。总之,太极之散手与他种拳之散手不同。太极拳之散手是由粘住听劲而出。他种拳之散手是离开而各施其手脚,远则彼此不相及,近身则互相抱扭,仍有力者胜焉。许君禹生所作太极拳势图解,每式之后,均附以应用,甚为详细。余曾叩之杨澄甫先生云:太极拳术若将散手用法加入,则更备矣。先生曰:太极拳散手随机应变,无一定法。若会听劲,则闻一知百;若不会听劲,虽知多法,亦用不好。故余所著之书,未将散手加入也。孙武子曰:知己知彼,后人发先人至。太极听劲全是知彼功夫。能粘住敌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彼不会听劲,一动即跌出矣。若太极拳听劲功夫尚不能到,不能粘住敌人,则不必与人动手可也。
…………………………………………………………………………………
“微明游京师,遇完县孙禄堂先生,授以内家拳术,以为先生乃幽燕豪侠之流也;及其处之既久,乃知先生人品之高,道术之深,有非士大夫所能及者!盖先生兼通奇门数理,精于易,著有形意太极八卦拳诸书,其术大抵借后天之复先天,由有为以归无为,摧刚而为柔,揉直而为曲,内健外顺,体乾用坤,故能冲虚不盈,变动不居,随机制胜,时措之宜。尝曰:‘天下之理,同归殊途,一致百虑,大道无名,体物不遗,惟湛密者能睹其微,中和能观其通,夫其神全者,万物皆备于我,其不相通者,必一曲一偏之士也。’微明闻有殊才异能,必访其人,然精于艺者,不能通其道,善为言者,不能证于行,或守一。先生之言,暖暖姝姝而自悦,不知天地之大,四海之广,惟先生备然侗然,无成心,无私见,故能兼取众善而为我之用,无相拂之辞焉。自士大夫以至于百家技术之人,其为学以干禄者为多,惟先生轻利乐道,久而弥笃,负绝艺不自表暴,故能知其深者绝少。……微明游客京师,虽饔餐不继,而恋恋不忍去者,以感先生之德,意而欲略窥其门径也。今岁庚申冬月十五日,先生六十初度之晨,无以为祝嘏之献,仅略述先生行谊,以为寿言。夫以先生明大道之要,识阴阳之故,通奇正之变,解生胜之机,体之于心,验之于身,精气内蕴,神光外发,孟子所谓直养无害,塞乎天地之间者,先生勤而行之,服而不舍。其为寿,启有涯哉!”
刊载于上海《国术声》)
陈微明简介 陈慎先,字微明,杨澄甫先生之徒,曾任清史馆编纂修,自幼心慕太极拳。乙卯(1915)游燕。先随孙禄堂先生学形意八卦。越二年,访得澄甫先生,拜入门下,从学七年,尽得所传。乙丑(1925)年,陈微明先生南下上海,于宁波同乡会内创办致柔拳社,并集结多年习拳心得,于同年出版《太极拳讲义》、《太极拳问答》二书(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影本翻印)。此二书堪称早年所出版之杨式太极拳诸书中,最具权威之著作,内并有澄甫先生早年拳架照片,弥足珍贵。太极拳能从北京南传上海、广州等地,陈微明先生应居首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