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 正文 |
太极拳亟待做成大产业 |
来源:陈正雷太极网--陈斌 作者:艳南天
点击:
发布时间:2006-04-01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
|
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论文报告会征文
太极拳亟待做成大产业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拳定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之源,其博大精深,历史地打造出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东方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最完整、最具系统性、最有影响力和包容性的独特文化现象,是由它不断自我完善、与时惧进、兼容并蓄传统优势决定的。不同的地域背景、文化传承和风尚习俗,使中国文化在不同方面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的文化争鸣与交流又不断的孕育出新的文化因子,许多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现象正是在这历史的、社会的甚至自然的激荡砥砺中应运而生的,太极拳文化同样如此。
大家知道,太极拳源于对道教的参悟,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的内修意识,它与少林拳的显著区别在于其彻头彻尾的中国文化气息,它没有少林拳那样与佛教的紧密联系,带有宗教的神秘性,甚至强烈的外来文化征服色彩。太极拳是黄河与伊洛河交汇、冲击、浸润的结果,是河洛文化的中心带自然而然的产物,其鲜明的中原文化特色和中华智慧映照,使中国武术因其深蕴的文化内涵而步入更高的境界,成为“中国智慧”的代名词,成为中华文化闪光的品牌。
研究中华文化要着眼于它的关键所在,要善于不断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中理想的对接点,不断发掘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文明激射点,不断寻找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创造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点。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这也正是我们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做大做强的切入点。基于此,我认为,太极拳和太极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当前一个时期内急需打造的一个产业品牌。太极文化深厚的内蕴中所包含的可观的经济价值和无限的商机,理当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并尽早尽快地进行开发,使其产生巨大而长久的经济效益。
二、近年来太极拳的发展状况
1 、改革开放以来太极拳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1 9 7 8 年,邓小平同志题词“太极拳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小平同志所提倡的太极拳运动不仅越来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钟爱,而且已经饮誉全球,闪耀出她的璀璨光芒。
太极拳以它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成为世界各国深入了解、认识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良好切入点。许多外国朋友通过学习、研究太极拳,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太极拳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理想载体。通过太极拳交流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发展友谊,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有人将太极拳称为“和平的使者”。2 0 世纪是太极拳大发展的1 0 0 年,太极拳从山村走进了城市,从“江湖”走向了“庙堂”,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据统计,太极拳目前已传播到世界1 5 0 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其注册会员已达1 0 0 0 万人,其中绝大多数都参与太极拳学习。2 0 0 0 年6 月2 0 日,国际武术联合会执委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通过决议,将每年5 月定为“世界太极拳健身月” 。
当年,电影《少林寺》开启了少林寺的资本创造力和商业意识,那是外力(当时香港未回归)无意带给我们的惊喜。此后,少林寺仅门票每年就卖出几千万元,登封县由一个偏远贫困县迅速一跃成为靠旅游致富的市。实实在在的利益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二十多年了,然而我们自己在拳文化和产业化方面的探索始终是被动的。少林拳作为一项产业,无论其系统架构或者是商业运作,至今很难说得上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或响亮的商业品牌。太极拳在这方面更没有可比性,虽然取材于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的电影《神丐》和热播的2 8 集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在全国各大电视台造成了不小的轰动,但却只是停留在文化娱乐层面,经济效益方面至今陈家沟没有得到任何提升。
2 、近年来太极拳文化发展中的困惑
太极拳已相当普及, 但绝大多数止于形式, 且问题不少。照此发展下去, 随着一批老太极拳家的谢世, 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太极拳就有流变、乃至湮灭的危险。
1 9 9 2 年,河南省旅游局提出发展河南省旅游重点打“两拳”――少林拳和太极拳。国家支持资金也已到位,登封少林寺和温县陈家沟都要建武术馆,规模基本一样。此前的1 9 9 1 年,国家就已开始分批拨款了。 然而因为陈家沟基础条件太差,加上地方主政者市场经济意识滞后,知识产权保护和域名保护的相关法规滞后,本应建在陈家沟的武术馆选址却放在了温县县城,太极文化与植根的土壤有所偏离,陈家沟痛失历史发展的机遇。
2 0 0 3 年8 月3 日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揭晓仪式上,太极拳的大型表演通过实况转播再次名扬世界。在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式上,由张艺谋执导的八分钟的中华民族文化展示节目中,太极拳占了一分半钟,可见,太极拳已经成为我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红灯笼”!而比较于巨大的品牌价值,太极拳的商业开发极其落后,太极拳的发祥“圣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人们,无不为太极拳商机的难以利用而焦虑:
首先, 是人员散。被誉为“四大金刚\" 的拳师中,陈小旺定居澳大利亚,陈正雷工作在省体育局,朱天才在新加坡。近千的拳师散布于国内外,各自为战,小打小闹,满足于养家温饱。况且在国外教拳,每小时可收到1 0 0 美元的学费,高收入诱惑着许多拳师把未来的发展定位于国外。一放难收,形势逼人。
其次,基础差,缺乏硬件方面的吸引力。缺乏正规的教学培训场所,不具备基本的吃住条件,环境卫生仍是原始状态,距城市相对偏远,生活及文化消费都不方便,发达地区特别是国外太极拳爱好者存在着生活方面的拒绝心理。
第三,起步难。到现在为止,有关方面对陈家沟和太极文化的定位最高届于旅游景观,还没有人把它作为系统的产业进行全面的论证和启动,招商引资缺乏基本的条件,做大做强不具备基础实力,业内人士干着急却力不从心。
第四,太极拳理论方面也急需整理、完善。温县的太极拳理论研究者受水平方面的局限,急需专家学者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学者又大多居住在大城市,太极拳爱好者群体大多是知识者阶层和离退休城市居民,远离太极拳土壤的理论难免显得苍白薄弱。
3 、目前对太极拳认识方面存在的误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实践不断深化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认识,不断总结出新的理论。然而太极拳发展三百年,理论的探索始终以技击为主导,从而把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局限于相对狭窄的范畴:
一是表现为单纯的武术观念。老年人认为太极拳的功能是养生保健,年轻人习练的目的主要是自卫格斗,很少有人把它当作一种文化去品味。即使是拜师授徒,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传承有人、光大门派。
二是反映在狭隘的地域意识。把太极拳局限于一县一村的研修,不自觉地把太极拳矮化为武艺,画地为牢,定位于小区域乡村文化,久而久之把太极拳和太极文化游离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范畴之外。
三是显示出不愿做大做强的农耕心理。同是陈式太极拳,不同的套路由不同的人表演,总会有所区别,表现出典型的封闭心态,因而外出教拳多是走单帮,挣几个外快,多几个闲钱,便心满意足。极少有人去筹划如何联合起来,形成优势,把太极拳做成一项大产业。
四是自囿于单一的门派思想。到目前为止,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不同门派优劣高下的争论从未停息过,以至于因自我感觉良好而不愿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严重地影响了太极拳的推陈出新。
三、太极拳文化品牌急需定位中原并全力打造
应当说, 太极拳的民族文化内涵远比少林拳厚重得多, 因而其世界性意义和文化影响力也大得多。但作为一项产业,却远远逊色于少林拳。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去破解这一沉重的话题,已是时不我待、箭在弦上了。
1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
据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对五大洲1 1 个国家和地区的抽样查询显示:除中国香港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抢注“少林”或“少林寺”商标,共发现1 1 7 项,平均每个国家和地区1 0 多项。太极拳作为闪光的民族文化品牌,既然内蕴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无限的商机,世界级大财团一朝觊觎(日本已有1 0 多个公司抢注,四川已有太极集团),品牌被抢注事小,巨资引走人才,势将造成整个民族的遗憾!这不啻为一个严峻的课题,更应是已敲响的警钟。姑且不以“整个民族”的名义以免被误为危言耸听,但作为中原人,确实到了真正面对的时候了。就文化属性而言,大家都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命题,但很少有人进一步深究,民族的文化如果本民族不能薪火相传,把它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反而为外国所用或流变弱化为无民族特色的现象,将会文化断链,愧对子孙。
2 、北京2 0 0 8 年奥运会的难得机遇
有关方面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了行动: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廖晓义女士已两访陈家沟,初步计划是把陈家沟作为环保奥运的村庄形象推向世界,并称这将是奥运会发展史上首次把目光聚焦于小村庄,必然会造成轰动效应。
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在参加河南陈家沟太极拳馆开业典礼时呼吁:“必须把太极拳做成一项产业,铸成闪光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经济接轨世界的津梁。 ……为中华武术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得更加灿烂辉煌做出突出的贡献。”
香港世界华人协会主席程万琦先生已把资金投向定位于陈式太极拳多年,只是一直认为“时机不成熟”。他还联系海外同人,强烈呼吁借奥运会把太极拳产业做大做强,并通过不同方式向我省的有关决策者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美国体育产业经营大王斯坦伯格先生在北京与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正雷先生进行单独会面时,表示了对经营太极拳的极大兴趣。
为迎接北京2 0 0 8 年奥运会,温县县委县政府特别聘请北京华旅经纬旅游策划有限公司于2 0 0 2 年1 2 月出台了《中华太极拳起源圣地陈家沟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中一项调查――旅游者对中国武术之乡旅游形象内涵认知的排名是:陈家沟太极拳、嵩山少林寺、武当山、山西洪洞、五台山、月山寺八级拳、沧州, 陈家沟排名第一。河南省已批准立项。
另外,省委省政府、焦作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以及有关专家学者也都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太极拳产业如何做大做强的真知灼见、关注和焦虑。
3 、当前应当切实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我们没有理由再把太极拳作为一个养在温棚里供人观赏的孤立的小景观,必须尽快让它搏风雨,沐阳光,尽早繁衍成漫山遍野的参天大树。
首先是必须引起国家有关方面的充分重视。要学习美日等国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经验。日本的文化产业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在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度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早把散乱的文化产业进行甄别分类,组建行业集团。初步设想是,组建中国太极拳发展研究中心,集不同门派于一体,面向世界进行太极文化传播、太极技能培训、太极产品开发等业务。第一步可由国家出面,指定不同门派集中所在地区成立自己的发展研究中心,在地方支持、自我融资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壮大。第二步是国家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太极拳文化当作一项大的民族文化产业加以扶持,宏观管理,连锁布局,聚拢资源,理顺体系,分步实施,作成产业群。
其次,建议河南省委省政府应把太极拳和太极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瑰宝,加以呵护。结合现实发展,尊重经济规律,采取切实措施:在保持陈家沟古朴风貌的基础上,适当修建纪念性景观,以维持其作为参观者发思古之幽情的韵味;要划出特定地域,修建太极拳武术场馆、太极拳文化研究院、研修院等,营造太极循环全息生态园林的自然底蕴。如果能在很短时间内做成规模,完全有可能把太极拳五大门派聚集一处,使河南成为国际太极拳文化产业中心,陈家沟的太极拳发源“圣地”形象和地位也自然因之而提高。
第三,创新机制,聚拢人才。鉴于太极拳发展的现实情况,要想尽快做大做强太极拳产业,必须大胆探索太极拳文化发展的新路子。一是聚拢人才。要按市场机制,以弘扬民族文化大业相召唤,招引散居国内外的太极拳大师回归一处,并发挥好他们每个人的作用,保障好每个人的生活福利待遇问题。二是创新机制。要借鉴韩国跆拳道的经营方式,集中管理,连锁培训,自主经营;也可借鉴美国体育经纪人斯坦伯格的经营方式,融太极拳的文化研究、竞技健身、修身养性、表演娱乐等为一体,组建不同形式的太极文化沙龙。
第四,标准化经营,规范化运作。建议太极拳要使用统一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志、标识,以利于形成国际认可的统一品牌、统一形象;尽快组建太极拳标准教学法研究指导小组,统一动作、统一招式名称、规范表述语言;尽快编写统一教材,为太极拳做成大产业奠定好理论基础。搞好太极文化产品的注册商标工作,切实维护中华太极拳知识产权。
第五,以文化提升太极拳品位,以太极拳涵养文化。太极拳发展三百多年,有关太极拳理论方面的著述处于散乱和不系统状态,对太极拳的美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少得可怜。要想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一项大产业,没有厚重的文化做基础支撑,其影响力将显得很单薄。同理,文化的形成决不可能离开它赖以生成的土壤。太极拳如果不以产业化的组织形态出现,将只能流于小打小闹的强身健体,甚至将因失去经济基础的支撑重新沦为民间爱好,更为可怕的是,有可能象“书道”、“茶道”那样,失去它本土的优势。
综上可见,太极拳的产业化道路确是势在必行。仅以次拙文抒发一己之见,若能引起有关部门的一些注意甚至重视以及同道志士的一些同感,笔者万幸!
|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
|
|
|
|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1365383633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