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默认搜索
仅搜索标题
代言人、技术顾问
-武世俊
大师
最新文章
·
我对太极拳挤劲的体悟/魏坤
·
我对太极拳掤劲的体悟/魏坤
·
《太极拳讲义》与《乾隆抄本
·
正确理解与遵循太极拳的“含
·
太极高手童旭东谈孙氏太极拳
·
太极十八跌
·
骨架传功松透求整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
天下武林
>
太极天地
> 正文
目前太极拳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康戈武
来源:康戈武1994年在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学术报告 作者:康戈武 点击: 发布时间:2007-03-14 双击鼠标滚 字体:[
大
中
小
]
随着武术热潮波及环宇,太极拳得到了较前更为广泛的普及。引人入胜的太极文化,吸引人们透过身体体验,去感知太极学说,体悟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方式。关于太极拳源流的探讨,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见仁见智的文论,目不暇接。我作为一个太极史的爱好者,为有如此众多的阅读材料而高兴。一些佳作使我获益,受到启发,也有一些文篇,让人越读越糊涂不解。为了努力从糊涂中明白过来,我也去武当走走,赴温县访访,到永年查查,进入太极拳坛问问。这里?将我的访查情况和体会,归纳出关于运用、考辩和发掘第一手材料、关于治学态度、关于科研环境等三个问题,请教各位。
一、关于运用、考辩和发掘第一手材料
历史是后人对往事的追溯。只有以大量的、尽可能全面系统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才可能写出最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史文。否则,难于写出读之清晰。思之可信的太极拳史。于此,我有三点体会。
其一,史实只有一个。
翻开关于太极拳创始的文章,大多并列几种说法。在各种说法都有据可依,能自成一说的情况下,列之待考,是应该的。问题是有的说法,早被考据证实其不能成立,仍然被并列流传,使读者不知依谁信谁。有的并列说法,只要稍加留意,抓住第一手材料,就能显见史实,排出它说,给读者个清晰。
举个例子来说,在1992年出版的一本论太极、八卦、行意等所谓武当拳技的书中,述武式太极拳的形成和武禹襄的师承云:
“此拳的师承关系有三说。其一,见1988年9月,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陈固安著《武式太极拳新架》,认为是陈长兴传杨露禅,杨传武禹襄,形成武式。其二,认为武式属张三丰太极拳世系,武禹襄由三丰下第九代陈清萍所传,后形成武式。其三,顾留馨在《武当》1988年第二期《武式太极拳》中言,武禹襄去舞阳县兄弟那里任职时,途经赵堡村,从师陈清萍学新架一个多月,备悉其理法。......认为武氏既从师杨露禅,后又从师陈清萍”。
观此三说的依据,都是近人的“认为”。如果翻开百年前(1881年)的李亦?手订《太极拳谱》时写的《太极拳小序》,其中明白地记载着,杨露禅从陈家沟学得太极拳归永年后,“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引者注:“清平”即“清萍”,下同。),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只要运用这段30年代徐震和80年代顾留馨等先生广为宣传的史料,就不难认定武氏先学于杨后又学于陈的史实。
我于此的体会是,应该运用百年前留下的第一手材料,证实事实。而不必用百年后的今人“认为”,并列三说,混肴珠目。
其二,历史是个概念,事物的先后顺序不容混肴。
武坛素有越古越老越是真传的古习。真古真老,并不是坏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确实是武术的一大特色。问题是某些拳术自诩古老,却又查无依据。事物产生的先后顺序被颠倒,为武术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得不到历史承认。创造性的成就被张冠李戴了。要是考辩一下材料的出处。追溯出第一手材料的出现和传绪,这笔糊涂帐应该不难理清。
举一例来说,1932年初,河南省国术馆长关百益集资购得陈鑫(1849-1929)遗稿《陈氏太极拳图说》,交开封开明书局于1933年出版。该馆太极拳教练杜育万在书末附入《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1935年5月,杜育万(名元化)编述的《太极拳正宗》一书问世。杜将前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题为《太极拳总论附歌》下暑“河南怀郡温邑赵堡陈清平”洗歌云:“举步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查此歌词,同于1930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第十章“歌诀二”。作者是当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姜容樵和姚馥春。
上述歌诀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云云为注文。查此段文字出于武禹襄(1812-1880)之手。在1881年李亦?手订《太极拳谱》中属《打手要言》第四节。文末署有“禹襄武氏并识”字样。在《廉让堂太极拳谱.河北永年武禹襄先生著述》中,此段文字题为《十三势说略》。在后来流行的杨氏太极拳谱中,此段文字又题为《十三势论》。
武术史学家唐豪,徐震曾对上述杜文,姜文,武文中文词相同,而归属有议的情况,进行过考辩。
唐豪辨姜文云,姜氏的“歌诀二咏十三势论”,把“十三势论”归纳为诗歌,是为了便于记诵(见《王宗岳太极拳经研究》)。
徐震辨杜文云,“(杜育万)谓蒋发受山西师传者,即武氏所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一篇,惟将此篇分为四节,每节摄以七言一句。”认为“谓蒋发受山西师传,显然诬妄。”(见《太极拳考信录》)
经过这番梳理,不难看到,在这段公案中,武禹襄的作品是第一手材料;姜容樵依之归纳为歌诀,是为转传;杜育万(元化)转抄,再转抄,已不知其文出处,乃至称作于蒋发之师,又改称成于赵堡陈青平。
我于此的体会是,只有考辨清材料的来源和产生的时间,才能克服将今文当古籍的疏漏,把一定的材料放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中,把一定的历史人物请到一定的历史位置上,理清拳史的脉络。
其三,进一步发掘第一手材料,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拳史的探讨。
目前流传的太极拳谱,大多首列一篇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久之,皆直呼为《王宗岳太极拳论》。
有文章说,此论的署名人王宗岳是乾隆时山西人。晚年在洛阳设馆教书。王宗岳偶过陈家沟,曾将其拳理口授陈家沟,将陈氏族人的拳技改为太极拳。又有人说,王宗岳又名王林桢,明末山西太谷人。曾游云南,后定居永年,温县小留庄蒋发从王学得太极拳,传留赵堡。云云。王宗岳成了太极拳传绪中的关键人物。
这里的疑问是,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最早见于1881年(光绪七年)李亦畲手订的《太极拳谱》,李氏在“跋”文中说,《王宗岳太极拳论》得于河南省舞阳盐店。为什么出于乾隆时人(或说明末人)之手的太极拳经典性文章,竟在数十年间不见传闻,直到咸丰年间才在与太极拳传习毫无关系的舞阳盐店被发现。而被说成与王宗岳有关系的陈家沟和赵堡竟无此文论。
带着这个疑问,我到李亦?故里河北永年进行了考察。
在李亦?再传弟子姚继祖先生处得知,《王宗岳太极拳论》是李氏之母舅,也是其太极拳师傅武禹襄传留的。在武禹襄亲笔拳谱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后写有“禹襄武氏抄于豫署。”表明《王宗岳太极拳论》,是武禹襄于咸丰二年(1852年)去其兄武澄清(晚号秋瀛)住所时抄得或抄成的。然而,在光绪九年(1883年)武秋瀛却加“跋”云:“右论不知创自何人。”否定所谓《王宗岳太极拳论》作于王宗岳。
至此,说《王宗岳太极拳论》出自王宗岳者,只有出示此论的武禹襄自己,而无任何旁证了。
这个第一手材料,使我们不得不产生所谓《王宗岳太极拳论》,并不一定出自王宗岳之手的思考。
另外,我在查阅《永年县志》时发现,武禹襄先祖武大勇,山西太谷人。明洪武乙丑进士。“建文逊国,从帝往来滇南,......北归遂直隶之永年。”从乾隆三十五年至同治年间,武氏出了两个武举人,三个文举人,两个进士,五个贡生。显然武氏是个文武世家。武禹襄本人,好文嗜武,既是一位设馆教书的儒师,又是一位勤于研习的拳家。他经杨露禅识温县陈氏拳技后,又于1852年,亲往陈家沟寻根,留居赵堡陈清平处月余,返回永年。“抵里后,即日找其甥李亦畲搭手试验,一着一式虽按清平教导方式进行攻守,均不能得到预期之效,......两年后始能使于身”(《永年地名志》第418页)。
武李二人在实践过程中,每得一体会,即写一字条贴于墙壁,再反复体验,最终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写出了一大批言简意赅的太极拳论解。
回过头来翻阅一下所谓《王宗岳太极拳论》。其中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本是`舍己从人`,多误为舍近求远。”两句。从“察”,“本是”两词,可知“四两拨千斤”,“舍己从人”是旧有拳论中的话。这里只是作者在对旧有拳理进行论证。由此可以想到,在所谓《王宗岳太极拳论》问世前,已有了知道太极拳技法和打法的拳理,《王宗岳太极拳论》,应是太极拳的后学者,根据所学拳技拳理,加上个人的实践体会,整理提炼成的佳作。
至此,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武禹襄的生世,如此近似所谓王宗岳的生世,而且武氏还有着学太极拳,练太极拳,以及研究整理太极拳理的经历,《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作者,会不会就是出示此论的武禹襄本人呢?武氏不名之为已作,是不是受儒家“述而不作”,以及“为圣人立言,”只作注,疏等观念的影响呢?
关于这个问题,还只是根据我新见到的第一手材料,引发的思考,而不是立论。在这里提出来,只是希望和有兴趣研究太极拳史的朋友们一道,去努力发觉第一手材料,促进太极拳史的探讨。
二、关于治学态度
在近年见到底 太极拳论著中,缺乏严谨者并不少见。一本1991年出版的太极拳书介绍其作者云:这位作者在1984年和1985年时,为了深入了解少林武术,在数九隆冬,他每天凌晨1时起来,一个人跳上宝殿凌空翘起的飞檐上,用大衣裹住自己,看少林武僧练拳,一坐就是4个小时。“这位中年作者,能跳上少林寺大殿的飞檐,无疑是当今世界跳得最高的人。我及时找到这位作者。可是,他告诉我,他在古建建筑队工作,当时在少林寺修大雄宝殿,梁柱放在地上,不用跳,就能坐在梁柱上。不必细究此误是述者不确,还是记者有误。列举此例,只希望放在读者面前的是实事求是的严谨之作。少给读者点虚妄,少留点讹误给后人。
三、关于科研环境
从总体来看,近些年来各级领导重视弘扬民族文化,推广武术运动,武术刊物勃兴,学术空气日浓。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影响和阻碍武术科研的某些客观环境。举两个例子来说。
其一,我们在某地考察时,当地领导很重视,亲自接待,还派专人陪着调查。可是,在与调研对象交谈时,发现他们这也回避,那也回避,不敢畅所欲言。后来才知是领导规定了统一的口径。陪同者有如执行统一口径的监督者。我想,运用行政手段于争正宗,立门户,或者仅从经济角度出发干预武术科研,都会阻碍武术的正常发展,影响武坛的团结,也有碍开发武术的经济资源。
其二,个别武术刊物,出于编辑的个人偏爱,或个人恩怨,只登一边倒的文章。若来稿观点不顺其意,或者稿文依据有碍其师友门户,就是公认为依据翔实,立论公允的文章,也难免被丢入废纸篓。有的编辑部负责人还亲自上阵,撰文宣扬与事实不符的传闻,吹捧假造历史抬高自己的人,杜撰和宣扬不实之词。甚至,还在不实之作中,提出“可以抬高自己,不要贬低别人”这类貌似公允的话。这实际是不准别人去戳穿虚假。“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们希望公正的传媒,造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研环境。
太极拳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在探讨其他一些武史课题时,也有类似情况。例如,某刊编辑部负责人撰刊今年第6期的涉及八卦掌史话的文章,就与众所周知的史实不符,而且,充满了强加于人之势。出于促进武术科研的心愿,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还望涉及到的同仁见谅。文中不妥之处,祈望批评指正。
↑上一篇:
陈氏太极拳名家张东武建德授拳
下一篇:
孙禄堂前辈的一份珍贵遗稿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
新注册
) 密码:
匿名评论 [
所有评论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
陈氏太极新探/张志俊
·
快慢相间才是太极拳/张志俊
·
太极拳经谱----陈鑫
·
大巧无术 大巧若拙/高载君
·
“缠丝精”揭秘:等同缠丝劲 心意太
·
对传统杨式太极拳认知的几个误区
·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意念力/陈颜胜
·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丹田力/陈颜胜
·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VCD解
·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拳谱
·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全)
·
学会“逆腹式呼吸法”
·
我练站桩功的体验---浅谈呼吸,用
·
如何训练太极推手
·
站桩:太极拳最基本的训练方略/吴本
·
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
·
孙禄堂前辈的一份珍贵遗稿
·
“洪式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及其风格特
·
铁砂掌专用:砂袋(墙壁沙袋)
·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与星体运转
·
陈氏太极拳发劲探奥
·
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
·
论太极拳动静的开合/阮纪正
·
吴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马虹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33493757(服装器械)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
谢栋兴
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
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
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