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浅谈太极拳的启蒙教学/张喜
·“松柔”——太极之本
·太极拳健身思想、技术特征及
·太极拳三圈理论的核心是不能
·“运劲如百炼钢, 何坚不摧”
·太极拳“气感”修炼
·要把骨髓洗 先从站桩起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 正文
太极拳的起源
来源:学术刊物 作者:艳南天 点击: 发布时间:2006-04-01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曾有创始于元末明初以至唐代的说法,但经过史料的考订,证明这些说法都是假托附会。史料和实地调查都证明太极拳是创造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和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叶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价俱练的拳术。因此,太极拳基本上是来自群众的、汇合众长的拳种。

    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所陆续创造的技击方法,如踢、打、跌、摔、拿等方法,都曾独立地发展。太极拳创造人把各种不同的技击方法综合吸收在太极拳套路之中,并创造了双人推手方法(推手原来称作揭手或打手),使能在不用护具设备的情况下练习各种技击方法,成为训练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的一种竞技术运动。于是,人们除分部练习徒手技击方法(踢、打、跌、摔、拿五种方法)以外,到明末清初又出现了人一种新的内容--\"推手法\"。

    太极拳结合了导引术、吐纳术以后,就能在练拳时兴旺发达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而且能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从而增强了内脏锻炼。因此,尽管逐步加大运动量以至爆发力,也能够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拳套熟练后能够\"神色不变\",\"面不改色气不喘\"。

    太极拳采取我国古典唯物哲学的阴阳学说,要求\"静中触动动犹静\",\"柔之与刚,相摩相荡\",以开合虚实,轻沉迟速兼备互练为极致。
    太极拳的动作呈弧形,螺旋式地伸缩转折,终始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腿,缠绕运转达于\"四梢\"(两手和两足尖端);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则是采取了具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功能 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练太极拳时,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进行,锻炼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成为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我们说太极拳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就是指的它是综合了、融会贯通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拳术、养生法、呼吸法、经络学说、古典唯物哲学等优秀成果而说的。
探溯太极拳的起源,不能不从整理明工民间的戚继光(1528-1587年)说起。

    我国武术,历史悠久,由于地大人多,发展到明代,拳种已经很多,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各将戚继光为了训练士卒活动身手,从民间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称作《拳经》三十二势,作为士兵练习刀枪剑棍等兵器的\"武艺之源\"。他所吸取的拳种远及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的三十二势长拳。长拳短打,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去芜存精。技击方法包括有踢法、打法、拿法、跌法,其拳法\"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力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供人观赏的华而不实的花法套路的弊害,成为一种从群众中来的切合时代需要的武术学派。

    就现有武术史料来看,戚继光是研究和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其目的是为当时政治服务,训练士卒掌握\"临阵实用\"的武艺,成为劲旅,南平倭寇,北固边塞,保卫国家。他的武术为军事服务,军事又为政治服务的主张,和当时另外两位抗倭名将俞大猷(?-1580年)和唐顺之(1507-1560年)的抱负相同。戚继光不仅虚心学习\"临阵实用\"的武艺,整理了各家拳法,而且向俞大猷学过棍法,向唐顺之学过枪法。他这种锐意进取,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和大胆革新的精神,对后世继承、研究和整理武术套路起了很大作用。

    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后于戚继光半世纪多,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新学派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廷出自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一个小官僚家庭。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又史奏庭,陈家沟陈氏九世;祖父思贵,陕西省狄道县典史,万历元年升任山东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陈王廷的武术,《陈氏家谱》公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复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词上半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心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单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势。
    陈王廷是戚继光以后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他接触的武师较多,有利于汇合众长,加以继承和创新。

    戚继光于南方抗倭功成后,调防北边,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事务,节制四镇,与总督同\"(见戚诈国《戚少保年谱》)。到1583年才调镇广东。《明史》说:\"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陈王廷在整理武术套路上,显然受到戚氏的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势,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弃粗,以三十二势,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弃粗,以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作为士兵活动身手的\"武艺之源\"。陈王廷从中吸取了有二十九势之多,编入太极拳套路(注一)《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衣\"(注二)为起势,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所制拳谱(即拳式各称)和《拳经总歌》,也撷取戚氏《拳经》文辞。因此可以说太极拳的编造,是以《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至于从其它拳种吸收了哟些,虽然无法查考,但从七套拳的势名之多,可以推想所采的拳种是相当多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何良臣、茅元仪等武术著作中,都未有记载;在现存的各拳种中也没有这种训练方法。这是陈王廷独创性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否则枪技术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武术史上一项创造性的成就。

    陈王廷《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名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两人以手臂互靠,运用\"?捋挤按采?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以粘随不脱,引进落空为技术训练的基本原则),概括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和方法,到18世纪末叶,山西人王宗岳(据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职业是教书),以及19世纪中末期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李亦畲(1832-1892年),据以发挥太极拳的理论和练法,各自写下了总结性的太极拳论文。陈家沟陈氏十六世的陈鑫(1849-1929年),阐发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学说;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为原则,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这些古典太极拳论文,都已成为练习太极拳和练习推手的指导性理论。

    综观陈王廷留传下来的武术资料,他研究整理过程中有如下一些创造性的成就。
    (一)把武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法--俯仰屈以运动肢体的\"导引术\"和主张作腹式深呼吸运动的\"吐纳术\",在公元前4世纪见于老子、庄子、孟子和屈原诸人的著作中。汉代淮南子刘安所编的\"六禽戏\"和汉末伟大的医学家华佗据以改编的\"五禽戏\",都是以呼吸运动结合仿效禽兽的动摇、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的健身方法,也就是后来的气功内行功的方法方法。

    太极拳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在锻炼时,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达到\"内外合一\"的目的。这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创造。

    (二)螺旋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功能。太极拳运用要求采用螺旋式的伸缩旋转,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以腰脊为轴心,微微转动来带动四肢进行有节奏的运动;要求全身松静,畅通气血,达于手足尖端,等等。这些也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陈家沟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摔法只讲摔,不讲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它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唐代有南拳北腿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当时名手,如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时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或象征属于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而江湖游食之徒,为自身名利计,往往秘而不传;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拳种在数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竟无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太极拳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性,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而又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于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陈氏这种推手方法,在当初技击性是很强烈的,和摔跤一样,斗争性很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同时由于踢法的伤害性较大,在推手中只采用了跌法中的管脚法。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武术的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世界内容--推。

    (四)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太极拳独创性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练习太极粘枪时,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五)发展了以太极含义为依据在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踢、打、拿、跌)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加重和战术,所以称得上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图诀加以对照(如《拳经总歌》中说\"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劈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而\"拳经三十二势\"中则说\"怎当我闪惊取巧\"、\"上惊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这样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展。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的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推手高级技术水平。陈氏旧传的四句《打手歌》:\"?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人来打,牵动四两拨千斤\",这正好是《拳经总歌》开头两句的注解。这种推手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以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为入手的锻炼原则,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有柔有刚,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术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新的锻炼方法。

    今天,太极拳已成为我国盛行的一种拳术,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逐步引起国际体育界和医学界的重视。推本溯源,陈王廷对发展和创造太极拳是有一定功绩的。
    但是,由于太极拳的前期是在封建社会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蒙上一层封建的尘垢。在封建社会中,对一些来自民间并受到群众欢迎的东西,统治阶段通过它自己的士大夫和御用文人,把这些东西涂上一层幽玄的神色彩,假托\"仙\"、\"佛\"、\"圣贤\"等所创造,使它神化起来,以达到麻醉人民意志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因此,在历史上对太极拳的创始人,也就产生了各种牵强附会的臆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如有人说太极拳创始于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注三),有人说创始于唐代的许宣平(注四),更有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蒋发,而蒋发又得王宗岳(注五),又说太极拳即内家拳(注六),等等。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历史考证和对材料的实地核对,初步证实太极拳创始于陈王廷。

附注
注一:陈王廷所造拳套,除了吸收戚氏《拳经》外,由其它拳种吸收了哪些已不可考,但从七套拳路的势名之多,可见吸收的拳种是相当多的。根据《陈氏拳械谱》,拳法方面还有\"散手\"和\"短打\"的势名很多(包括攻击方法和破解方法),也有擒拿法的\"金刚十八拿法\"势名。可见当时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是很全面的。值得注意的是传习于少林寺的\"红拳\"也见于《陈氏拳械谱》,拳谱上说:\"要知此拳出何处?名为太祖下南唐\"。另有\"盘罗棒诀语\"则说:\"古刹登山少林寺,堂上又有五百僧……要知此棒出何处?盘罗留传在邵陵\"(邵陵是少林的音转)。少林寺拳棒在隋唐间即已著名,在明代抗倭战争中,少林寺僧很多献身于卫国战争。温县在黄河之北,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在黄河之南,仅一河之隔。这是太极拳与少林拳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一。另据陈王廷好友武举李际遇以地主武装结寨于嵩山少林寺之前的御砦、反抗明室的的逼粮纳税,陈王廷只身入寨,劝说李叛明室的史料来看,陈王廷可能也到少过少林寺。这是太极拳与少林拳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二。明清之际的少林拳法著作,今所存者有上海(虫覃)隐卢影印本《拳经拳法备要》一书,上海国际技学社于1927年间石印的称为《玄机秘授穴道拳诀》,唐豪也收有旧抄本,余借抄录副。三本合观,虽互有详略,实同出一本。其中理法及身手步法,与陈氏太极拳练法精要处颇为吻合。这是太极拳与少林拳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三。此外,戚继光所采取的古今十六家拳法,与陈王廷相距仅半个世纪,民间一定还有传习,陈王廷也可能采及这些拳种。这些都是合理的推测,姑作为附注供参考。

注二:
圆领而腰带的衣服,自殷代一直沿用到明代。明人长服束腰,演拳时须将长服卷起塞于腰带中,以便动步踢腿。戚氏《拳经》起势\"懒扎衣\",左手撩衣塞于背部腰带,右拳横举向后,目视左前方。称作\"懒扎衣\"者,表示敌时随意撩衣应战,乃武艺高强,临敌不慌不忙之意。戚氏\"懒扎衣\"歌诀所谓\"临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是也。杨禄禅(也作露禅)学拳于陈氏,以不通文墨,默记其拳谱,音转为\"揽雀尾\",于是后人传说中有以手掌揽雀,雀不能飞的理想化的技术。关于太极拳的神话奇谈,都可作如是观。

注三:张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纂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提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1723年住在四川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地宣称见过14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国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事实至此已可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

注四: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于唐代许宣平,并以《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和《功用歌》等列为许宣平的论著。单从这几篇文章的风格来判断,就肯定它们绝非唐代文辞。再参阅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本末》的许宣平事迹,仅记载许宣平\"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寺于望仙桥\"。因此这种假托,也应该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虚。

注五:此说源自李亦(余田)(1832-1892年)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说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千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风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1791年他在洛阳,1795年又在开封,以教书为业。此一时期,适为陈长兴(1771-1853年)上一代陈家沟太极拳家鼎盛时期。温县与洛阳、开封,仅隔一黄河,因之适足推定王宗岳之太极拳乃得于陈氏。蒋发为陈王廷好友武举李际遇的部将,际遇举兵反抗明皇逼粮纳税于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后面的御砦(见景日(诊)的《说嵩》和温睿临的《南疆逸史》卷二烈传九《陈潜夫传》)。后降清,被借故族诛,蒋发投奔陈王廷处为仆。陈氏家祠尚藏有陈王廷遗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为东半蒋发。蒋发前于王宗岳约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为讹言。

注六:清初黄百家著有《内家拳法》,书中所述内家拳的拳势名称和练法,跟太极拳截然不同。因此,从内家拳法和太极拳谱的对比中,就可得出确定不移的答案,推翻太极拳即内家拳的说法。

 

近百年来太极拳的演变

明末清初创造的太极拳,由于时代需要不同,当初是偏重于技击性的。拳套中有腾空一字腿落地和双手落地,双足先后向上蹬踢等高难度动作,有扑腿下腰以面部掠地面经前足尖而起的腰腿极为柔软的动作等。由于太极拳结合了导引、吐纳和经络学说,采取了螺旋缠丝式的弧形运动,就更扩大了运动效果,加大了爆发力量。这种结合,目的虽为技击,但它本身就包含着疗病保健的因素。

一切事物总是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着的。随着时代的进展,陈王廷所创造的拳套,既有继承典型的一面,也有创造发展的一面。

百年前,由于火器的演进,拳技之勇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缩小,促使武术家们重新考虑练习武术的目的和发展方向的问题。因此太极拳家开始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口号。显而易见,这是太极拳开始从技击转向保健的启蒙思想。

运动量较大,难度较高的武术套路,对于老年人来说,即使是锻炼有素的武术家到达老年期也是不能适就的。这是太极拳套路动作上必然要引起变化的另一发展规律。

陈王廷创造的七套拳套,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年)、陈有本这一代,原来一百零八势的长拳和太极拳(一名十三势)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陈氏拳家已经由博返约,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并且从这一时期起,为了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陈氏太极拳第一路又有老架、新架之分,随后新架又出现了赵堡架。

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陈家沟拳家陈有本首先创造了新架,架式和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原有的某些高难度的动作。有本的学和族侄青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在不改变套路的而下,由简入繁,逐步提高技巧。因为青萍赘婿于距陈家沟不远的赵堡镇,在赵堡镇教拳,因此人们称作赵堡架。

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练的拳属于陈王廷旧传的架式宽大的老架系统,直到他的学生杨禄禅(1799-1872年)到北京传习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又逐渐改编了拳套动作。经禄神第三子健侯(1839-1917年)修改为中架子,又经健侯第三子澄甫(1883-1936年)一再修订定型为大架子,成为著名的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杨禄禅和次子班侯(1837-1892年)复教了满族人全佑一套小架子,后由全佑子吴鉴泉(1870-1942年)传授,即目前流行的吴式太极拳,流行之广仅次于杨式。吴式小巧紧凑,速度均匀,不纵不跳,与杨式同一趋向。

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从杨禄禅学陈氏老架,又从陈青萍学习新创套路,从则创造了武术。武氏架式紧凑,强调开合虚实。武传李亦(余田)(1832-1892年),李传郝为真(1849-1920年),郝传孙禄堂(1861-1932年)。孙为形意拳、八卦拳名家,参合三派之长,另创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极拳,姿势参取杨式,理论兼采形意,现称孙式太极拳(也有人称作\"开合太极拳\")。

至于陈氏老架太极拳的传习,自从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1887-1957年)于1928年去北京传习后,为那些已练过各式太极拳有年者及年轻力壮者所爱好。近年来也逐渐推行到全国各大城市。
各式新创的太极拳,各具特点和风格,架式虽然有繁间大小的不同,但其锻炼原则均主张由松入柔,运柔成刚,要求达到刚柔相济。这些新创的太极拳都是经过前辈勤学苦练,下过一番推陈出新的功夫,几经修改而最后定型的。因此只要能遵循因人而异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它们都能分别适应于疗病保健、增强体质和练习技击等不同的要求。太极拳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具有这种广泛的适就性。
陈氏新架、赵堡架、杨架、武架、吴架和孙架等,都是根据陈氏老架太极拳第一路改编而成,所以架式虽有不同,可是套路的结构程序,仍然按照第一路老架,它的演变痕迹是很显著的。
各种新创架式跟老架主要不同之点是:陈式老架第一路间或有窜蹦跳跃、发劲和震足等动作,这对年老体弱者较难适应,而新创架式都逐渐扬弃了这些动作,以便既能适合年轻力壮者练,又能适合疗病保健者练。陈式老架第一路也经陈发科于晚年作了些修改,使之更利于普及。
各式太极拳发展到目前,尽管它们在架式上和风格上各具特色,但是锻炼的原则和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陈式第二套套路,尚保留较多的发劲动作,特别强调窜蹦跳跃和腾挪闪战,速度较快,所以与其它各式显有不同。

太极拳套路和双人推手方法,历来就是相辅而行的。随着拳套的发展趋向,推手方法在内容上也有了变化。
原来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是综合了擒法、拿法、跌法和掷打(放劲)法的竞技运动,跟摔跤一样,最能发展体力,技击性很强。推手时,在上部双方两臂互粘贴缠绕而推,在下部前足也在粘化,并且在引进消化的时候,后腿屈膝下蹲,前腿足尖翘起,腿肚着地,彼此一进一退,随势起落,腰腿必须柔活有力,运动量极大,非一般人所能锻炼;并且由于擒法、拿法、跌法、掷打法的兼施并用,容易使人感到创痛,因此在普及推行上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新创各种架式的推手方法,都逐渐改为跌、不管住脚和不下蹲及地的推法;在擒拿法方面,仅主张拿住对方劲路,而不许采用按脉截脉的擒法和反筋背骨的拿法。新的推手方法,着重发展了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的沾连粘随,并乘势借力而放劲的一面,使人练习时感到兴趣盎然,同时并可在避免伤痛的条件下各分胜负,因此为很多人喜爱。一般体弱者也爱好这种推手方法,表现为胜者色喜,负者欣然,真是一种交谊性的体育游戏运动。如果规定不许压迫对方,不许牵动对方重心,那么,这种推手方法,应用到医疗、体操上,必可吸引患者的兴趣而提高其疗效。

至于技击性强烈的推手,以力量、耐力为基础始能发展技巧,推手时消耗体力较大,仅适宜于年轻力壮者,如果规定比赛方法,可以作为竞技运动项目来推行。

因此,太极拳的推手方法发展到目前,可以分别应用于医疗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三方面。由于推手方法的适应性广泛,练习时又不需要护具、场地设备和特制服装,两人随时随地皆可搭手练习,因此非常便于开展。
太极拳学派的器械,传习到现在的仅有短兵的刀,剑和长兵的枪。这些练法在各家套路中也有繁简的不同,其中不少是吸收其它拳种的器械套路,再用太极拳柔和圆转的特点加以改编而创造的。

双人对练的粘枪,是太极拳种的创造,对练时仅需蜡杆两根就可进行。但目前练习者较少,技术上缠绕粘随、封逼、摔、抖、掷放等技巧较易失传,有待于培养接班人。

如上所述,在百年前,太极拳的发展着重在技击方面,而近百年来则向医疗、体育游戏和竞赛三方面平行发展。特别在陈氏十四世陈长兴这一时期,是太极拳发展的转折点。自外传至永年、北京后,传布日益广泛。这在太极拳的发展上说,应该说是一件大事。在这以前,太极拳久处于河南温县一隅之地,一姓之众。由于外传杨、武,杨传授其拳于北京,武则用文字宣传于外省,遂使太极拳之名由点到面,形成弥温到全国的普及基础,这是杨、武两人对于太极拳普及的重大贡献,这是当前开展太极拳运动的主流。

随着目的任务的改变,太极拳学源有继承,又有创造,派中衍流,流上分流,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成为不分男女老幼都可练习的一项体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并广泛应用于医疗体育方面。由于疗效显著,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出版了多种介绍太极拳流派的图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太极拳的作用正在扩大。1956年8月1日,国家体委编印的《简化太极拳》,是根据杨式拳架编成的。从原来34个不同姿势中采取了20个姿势,删去了繁难的重复的动作,从原来81个动作中简化为四组24个动作。原来杨氏太极拳,(以杨澄甫为标准)练完一套约需时8分钟左右,后来逐渐延长到15-20分钟。而简化太极拳只须5-8分钟就可以练完。编排次序上是由简入繁,循序渐进,使学习者易学、易练、易记。除了印行《简化太极拳》的小册子和挂图供人们按图自学外,还摄成讲解示范的电影,这样就为太极拳普遍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太极拳为人民健康事业继续作出贡献的同时,太极拳各流派都有相应发展的必要,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遵循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各流派的相应发展,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吸收、取长补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技术,提高理论研究和提高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推动普及和指导普及。进一步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贡献。

各式太极拳都是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因此继承和学习这些经验,吸取其精华,正是提高太极拳锻炼效果的重要一环,也可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提供极为丰富的养料。因之,继承和整理各式太极拳,充分挖掘其精华和具体的锻炼方法,以现代科学理论来加以阐发也就成为开展太极拳运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说明
一、本表自一世祖陈卜起,至十七世陈发科止,根据陈淼(字槐三)家藏本《陈氏家谱》编列。原谱系亡友唐豪(1897-1959年)于1932年1月约同陈子明去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历史时连同陈鑫《陈氏家乘》稿本携归上海,今藏国家体委。

二、本表称\"陈家沟陈氏拳家世系简表\"者以陈氏后裔浩繁,自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后,族人累代习其拳,无分男女,谱中凡拳技著名者,始傍注拳手、拳师、拳手可师、拳最好等字样,表中注以X符号。本表旨在查考陈氏太极拳传人,故以陈氏拳家为主,借以考明太极拳发展史。

三、原谱骑缝注十六页\"十一世提起\"以前有:\"至此,以上乾隆十九年(1754年)谱序,以下道光二年(1822年)接修\"字样。封面题:“同治十年(1873年)癸酉新正颖川氏宗派。”

四、表内人名有方框者,家谱未载,根据调查确实而列入。杨禄禅、武禹襄为直接从陈氏拳式创造流派的代表人物,故列于表内,以明源流,并以虚线方框区别之。

五、杨禄禅之主人陈德瑚,官翰林院待诏,系陈氏十五世,子备三,孙承五,以非拳家,俱未列表内。

六、陈复元为十七世,学拳于老架陈耕云,新架陈仲(生生)。陈复元子陈子明,幼承家学,复从陈鑫学拳,著《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照丕为十八世,延年之孙,学拳从祖延熙、鑫及族叔发科,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采入陈鑫著作。复元、子明、照丕,未载家谱。

七、家谱陈仲(生生)有三子:淼、(土土土)、鑫。《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以陈淼为陈季(生生)长子。今查《中州文献辑志•义行传•陈仲(生生)传》,陈仲(生生)以陈淼为犹子。是也。陈仲(生生)太极拳最精,能舞铁枪重三十斤。

八、陈椿元为陈淼之子,陈鑫老而嗣,以椿元为嗣子。

九、为制此表,向国家体委借抄《陈氏家谱》及陈鑫《陈氏家乘》稿本,本表编排,费时数日,稿凡三易,聊供考订之资。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13653836336)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松柔”——太极之本
·太极拳“气感”修炼
·讲解,示范,领做在太极拳教学中的运
·杨澄甫传统杨式太极拳85势歌诀
· 谈太极拳的“招熟”、“懂劲”、
·刘勇老师的文化论坛《太极拳经》讲座
·太极拳三个阶段的修炼/邓时海
·发展技击是杨式太极拳的第一要务/钱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VCD解
·学会“逆腹式呼吸法”
·我练站桩功的体验---浅谈呼吸,用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全)
·站桩:太极拳最基本的训练方略/吴本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拳谱
·如何训练太极推手
·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
·顾汝章嫡传铁沙掌
·杨少侯谈练拳要诀
·王宗岳遗论解明/杨澄甫
·一代宗师---陈王廷/陈伯先
·太极(球)图中的太极拳技击原理分析
·《太极拳缠丝劲和抽丝劲的异同》之我
·太极拳“理学”论
·陈式太极腰裆功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