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名人与太极:翰墨书香太极拳
·王西安论太极八大劲
·王西安论太极八大劲
·陈正雷大师讲解陈式太极拳的
·金一鸣老师谈太极拳:贵在练
·太极文化系列讲座:张全亮讲
·听师父谈松腰塌胯旋裆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名家专栏>名家谈拳> 正文
余功保与武式太极拳名家吴文翰的对话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2-08-01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余功保:
  这是身形上的要领,在神态上呢?

吴文翰:
  在神态上,武派太极拳讲究安舒,要从容,舒展,舒服。但舒展中有紧凑,完整一气的。打拳时所有的地方都往丹田去,就是紧凑,但架式上是很舒展的,这一对矛盾要处理好。比如单鞭,立身中正,八面支撑,这是舒展,同时,两肘要松,两肩要沉,气沉丹田,手、膝、脚相合,这是紧凑。紧凑不能缩到一起,它和舒展是在一起的,同时呈现。
  武派太极拳练的时候还要顺遂。推手中要顺着对方的劲走,自己练的时候也不能拗着自己的劲走。

余功保:
  太极拳的弧形运动也是顺遂的需要。

吴文翰:
  平时练拳时就不要走死角,不出现棱角,要和顺。特别是内在的气要和顺。一点不圆活的地方都不能有。所以心情也不能紧张,心情一紧张,就做不到和顺。
要顺随,一个要求就是要简洁,不需要的动作不要有,不要拖泥带水 ,罗里罗唆。

余功保:
  简约为上,至简至大。

吴文翰;
  不必要的动作会容易造成神气涣散。

余功保:
  学拳要懂拳理,这是很多老师强调的。学习古典拳论是明拳理的重要途径,您认为哪几篇古典拳论最重要?

吴文翰:
  为什么要懂拳理,因为懂了拳理就可以不断深造,你自己就可以练。任何老师都不可能跟你一辈子。许多古典拳论都很有价值,其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尤其要研读。
   王宗岳、李亦畲、武禹襄这几位的著作理论性更强一些,讲的更透彻一些,如果能把他们的著作深入理解了,那在太极拳理论上就是一个通家了。这里有一个简便的捷径,就是可以先读一些郝月如老师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讲的比较通俗,白话,容易懂,道理又准。我从他的著作中就获益匪浅。
   另外,古典拳论也不是一下都能搞清楚的,特别是开始,不清楚是正常的。搞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先放一放,练练拳,过一段时间,拳有了进步,再看拳论,可能就有了新的体会。

余功保:
  在研究古典拳论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对同一篇,甚至同一句拳论大家理解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吴文翰:
  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古典拳论很多是用文言文写的,由于大家古文字的水平、理解力不一样,从字面上开始就产生了差别。加上对拳理的体会不一样,差别就更大了。这是避免不了的。差异是可以的,但不应该错误,关键是正确,你可以从这个角度,他从那个角度,但从你那个角度看要对,你随心所欲去解释不行,要严肃。
   我觉得对一般学拳的人要求可以松些,对研究太极拳的人要求要严格一些。要研究太极拳,就应该加强一些古文字、古文学的修养。
   在学习古典拳论过程中,可以多看几家注解的,比较一下,再根据自己的体会,确定哪家更准确些。不练太极拳或者古文字的功底差些都不能很好地认识古拳论。

余功保:
  我看您也写了一些研究古拳论的文章。

吴文翰:
  是。我也看前辈的不同的文章,虚心向他们学习,比如董英杰、王培生等人对拳论的研究,我都看。同时我也有些自己的心得、看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这也是研究古典拳论的一个方法。比如说拳论中有一句“行气如九曲珠”,我应该是最早进行解释、考证的。我曾经写文章对“九曲珠”的来历,如何发展进行过详细说明。“九曲珠”的说法应该来源于孔子。宋代王十朋集注,引宋、赵次公曰:"小说载有以九曲宝珠欲穿而不得,问之孔子,孔子教以涂之以线,使蚁通焉"。又有清人褚人获《坚瓠七集》卷四《采桑娘》载:孔子离卫往陈,首遇采桑娘,采桑娘说:"涂丝以脂,系蚁之腰,使徐徐而度;如不肯过,薰之以烟"。苏东坡在《祥符寺九曲观灯》诗云:"金鼎转丹光吐夜,宝珠穿蚁闹连朝"即用此典。大抵上来说“九曲珠”是古代一种珠子,珠子里面有九个拐弯,著名作家田汉在话剧中也引用过“九曲珠”的典故,就是如何将线穿过去。武禹襄用这个来比喻气在周身运行的非常细微,无处不到,人的四肢百骸如九“九曲珠”一样,一气贯串全身,连最微小之处也要达到。你只要把大的要领都做好,内气自然遍布全身,这就是行气如“九曲珠”的含义。
   另一个方法是要读一些古哲学的著作,比如儒家的著作,很多古拳论是以这些哲学著作为依托的。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校注,在《武林》上发表的,在海内外引起一定的反响,那篇文章主要是讲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文字的出处,从哪里来的,也涉及一点技击,但不主要谈技击,是谈来源,这就是从它的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这可能也有助于搞清王宗岳是什么时候的人。

余功保:
  每篇作品都会打上它那个时代的烙印。从文风,到倡导的思想,结构的思路都有影响。

吴文翰:
   有些用词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共性。

余功保:
  太极拳的起源问题也是一个复杂和敏感的问题,但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您对此有什么观点?

吴文翰:
  太极拳创始的问题很复杂,的确应该加强研究。
   现在流行的有几种说法,比如有说是张三丰创的,有说个是陈卜创的,有说是陈王庭创的,这是20世纪30年代唐豪到陈家沟采访后提出的,还有其它一些说法。这几种说法都有疑问。比如张三丰中国就有三个。南北朝时,北宋时,明朝初年时,哪一个是太极拳创始人?民国元年,关百镒写了一本太极拳小册子上第一个考证张三丰创太极拳。到了民国年间许禹生出了一本太极拳书也认为是张三丰创的。但从太极拳拳式上,陈式、杨式、武式大部分是戚继光拳经上长拳三十二式上演化来的。宋朝的明朝的张三丰不可能看到明朝后期的著作,所以说把张三丰定为太极拳伊始人证据不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唐豪和徐震对此提出疑问。唐豪把太极拳定为陈王庭所创,他也有根据,他的根据也有些武断,没有很大的说服力。太极拳最早从陈家沟赵堡传出来的。但不是现在的太极拳,现在的太极拳是在王宗岳太极拳论指导下,许许多多的人集体创造,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任何一个学说都是如此。

余功保:
  太极拳的历史现在搞的有些复杂,这里面有客观的因素,比如过去资料的缺少,研究力量的薄弱等。也有些人为的因素,把历史和现实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吴文翰:
  太极拳的历史原来并不复杂,后来复杂了,和利益结合是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对于太极拳的概念也不统一。所以研究太极拳史在概念上首先要有明确的认识,就是给太极拳定一个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法谈。就像应试一样,一定有统一标准才行,过去八股文就是一种标准,能方便考试。
   我们小时候学太极拳,当时的太极拳史是简单的。第一个提到太极拳史的是杨露蝉,他讲他的老师是陈长兴,陈长兴的老师是蒋发,蒋发的老师是王宗岳,很清楚。他只谈他的老师,其他的人他没谈到。
   后来太极拳发展了,就有了变化。就逐渐把张三丰传出来了,最早说的张三丰是宋代的张三丰,不是明代的。同时也把太极拳和内家拳连在一起,因为黄宗羲写的有内家拳的文章,给王征南写的墓志铭。他名气比较大,要借他的名气来宣传。黄宗羲文章中就出现了张三丰传拳的事。他那样写,也可能自己也不一定相信这种事,但因为他的影响比较大,这种说法就流传开。后来唐豪先生又提出陈家沟陈王庭创太极拳,也称为一种流行说法,顾留馨也支持这一说法。因为他们的影响比较大,这种说法几乎成了固定的观点。但陈家沟附近的赵堡镇就不同意这一说法,因为牵涉到发明权的问题。

余功保:
  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也因为它强调内外相合。如何看待这一要领?

吴文翰:
  外是外形动作,要符合要领。内是指精、气、神,意念等。我认为,开始要先练形体动作,然后再练内在的元素。所有动作应该在意识的领导之下,意在动先,神采、神韵是很自然的事情,要自然从拳势动作中显现出来,这个是需要练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的。

余功保:
  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神韵。
   各流派太极拳都讲内功,武派太极的对内功理解是怎样的?

吴文翰:
  武派太极拳的内功在训练上首先是要把动作要领做好。不仅要掌握动作名称,它的练习方法,还要通晓它的变化,它的技击作用。外形是内功的基础,没有外形也就没有内功。小时候练习对内功理解不深,就要从外形抓起,有很多东西是在不知不觉中贯彻的。
   武派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相比较起来,更强调神、意的内敛,这就是内求。内功不一定是有形的东西,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武派太极要求不张扬,但要精神贯注。比如我要发劲,那我所有的形体趋向,精神都要向前关注,专注一方。
   这里面眼睛很重要,眼要有神,内在的东西很多是通过眼睛表达出来,眼睛是领着手走的,不能涣散,我们说眼神要有吞、放,要含。所有开展的地方都要开展,所有合的地方都要合。
  但开展不是将眼睛瞪的很大,关键的一个窍门是在印堂。要发劲击向哪里 ,眼睛注视那里,印堂要开展,这是关键。
   练内还有一方面是“气”,气有内气,整体的气势等,也有呼吸之气,呼吸之气不要强求,自然,深长,久之,就会气沉丹田。太极拳还有引动内气的效果,太极拳本身就是导引,以外气引导内气,太极拳论说“气宜鼓荡”,就是引动内气。但到这一步必须是拳打的很好,一般你不懂怎么做不要硬来。

余功保:
  太极拳有很明显的养生作用,您认为应如何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吴文翰:
   养生是个综合性的功夫,练拳肯定对养生有积极作用。但其他方面也要注意,人要洁身自爱,守身如玉,否则你练半天拳,还到处花天酒地,消耗身体,也不一定能健康。另外还要有平常心,心态好,对会健康长寿。特别是在逆境的时候,更要有平常心。练太极拳是有助于这种平常心的培养的。

余功保: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是武术就要讲技击,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技击的一种方式,武式太极拳在推手上有什么特点?

吴文翰:
  推手过去叫打手,含义较为广泛。早期推手程式比较简单。武澄清在《打手论》中曾有记述。他说:"初学打手,先学搂、按、肘。此用搂、彼用搂;此用按,彼用搂;此用肘,彼用按。二人一样,手不离手,互相粘连,来往循环,周而复始,谓之‘老三着’”。 在“老三着”的基础上,武派太极推手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在理论方面,武禹襄、武澄清、武汝清、郝月如、徐震、郝少如、闫志高、陈固安、姚继祖等先生都有著作,尤其是武、李两 家以及郝月如等前辈的打手理论、早已成为太极拳界共同财富,为众多习者所推崇。其次是推手的形式,根据实战时步法需要灵活多变的客观存在,将一进一退的步法衍化为进退各三步半。后来根据教学需要又增加了推手和大捋。陈固安先生在太极缠枪的启发下创编出多种缠手,增加了四斜大捋 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武派太极推手的。
   武派太极活步推手的程式是懒扎衣为基础,糅合云手、倒撵猴等拳势组合而成。下肢的攻防运用主要是棚、捋、挤、按四手,因此必须遵照《打手歌》“棚捋挤按须认真”的要求,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每一手都要周旋中规,折旋中矩,开合迎送,随曲就伸,神贯两膊,一前一后,一上一下,皆须灵活自如,中节合拍。
   由于武派太极拳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阴阳为本,中庸为用,均匀、平衡、整体等观念贯彻于推手之始终,因此,推手和走架一样要遵照武禹襄制定的身法要领: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裹裆护臀,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双掌各管半个身躯,守中用中,劲敷前节,三梢合一,气势腾挪,转关闪战,做到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身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与胯合。与人推手相触不重,为沾,相行不散,为连,相揉不硬,为粘,相合不悖,为随,不丢不顶,不抗不匾,起承开合,轻灵圆活,随曲就伸,无过不及,缓急应随,随人而动,虚实开合,因势而异,“五技”(踢、打、跌、拿、掷)“八法”(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练用结合,在实践中不断“默识揣摩”,明规矩,守规矩,脱规矩,合规矩。
   武派太极推手大体上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练习程序。开始练习以顺遂为主。王宗岳 《太极拳论》云:“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走"是走化来力,不是闪躲逃避。我以中定之劲为支点,以意领牵其力,或棚或捋,彼力量强,我则运转灵活,顺势走化,引进落空,造成人背我顺之势,再粘随来力伺机发放,迫其败北。欲达此境,须先求自身柔顺,动作规范,要在走架上多下功夫。如果躯体肌健未能柔活,拳势动作不能顺遂,推手时就不可能意在人先,舍己从人,动急急应,动缓缓随,开合迎送,得机得势,故致柔求顺为第一要义。其次再练逆中求顺。在练好顺遂基础上进而练习变逆为顺的功夫,在人顺我背的劣势下,我通过身法的虚实变化,腰胯的抽掣转换,由背(逆)变顺,对方由顺转背为我所制。这是练习推手的进一步功夫。
  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指出走架打手“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这段话十分重要,走架打手如欲得机得势,就须手、眼、身、腰、步 “完整一气”。一旦身法散乱,偏倚失重,纠正之法“必于腰腿求之”,说明腰腿在走架打手中的重要,是指导推手中变逆为顺的理论指针,应当认真揣摩研习。
   再次是熟练着劲的虚实开合变化。《十三势歌》云:“因敌变化是神奇”。习拳以练体为法,推手以应用为术,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重点练习,习者业已掌握着劲的要领,应进一步有针对性地结合有关拳势研求着劲的变化。要知着形诸外,劲蕴于内,劲是着的劲力,着是劲的载体,二者不可须灾相离,做到表里如一,变化自如,才算完美。在此阶段仍是"舍己从人",但从人是为了由己。郝月如老师在《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中说:“若彼欲往左,则我以意领其往左;彼欲往右,则我以意领其往右;若彼欲进,则我以意牵引其而进;彼欲退,则我以意顺其而退。能达此地步”,乃能“左重则左虚,有重则有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外观之似是从人,但其内劲为我控制。我是内外结合,周身和协,外功运作娴熟,内劲忽隐忽现,稳中有变,“因敌变化是神奇”。
   再进一步练习应以空灵为主,即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级功夫。左、右、上、下、前、后、虚、杳、高、深、长、促,处处空灵,毫不托力,欲达此境,外则身法轻巧,手捷眼锐,身灵步稳,内则神气贯通,反应机敏;与人相触,运我虚灵,虚实开合,中节合拍,来力处处落空,欲进不能,欲罢不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陷重围之中。我欲以巧胜人,须在轻灵上下功夫。
   循此继往,可达到玄妙之境。

余功保:
  武式太极拳的有什么练习的器械?

吴文翰:
  武派太极拳的器械最早的是太极大杆,也是太极枪,后来有太极刀,太极剑,它的太极剑是从纯阳剑演化来的。随着发展后来有些拳家也编创了一些器械套路。

余功保:
  有的太极拳拳架有多种,如大架、小架、高架、低架、快架、慢架等。武式太极拳拳架有没有区分?

吴文翰:
  武派太极的传统拳式就是一套拳架,没有第二趟。但练法可以因人而异,高、中、低,快练、慢练,不快不慢,都行,这是不同人不同功夫来练的。小孩练时姿势比较低, 我就看到一个小孩在方桌底下练。当然随着年龄增长姿势应高些, 否则对膝盖没好处。所以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架子,选择高低快慢。
   传统练法有三年练慢,三年练快,三年不慢不快也快也慢。初学太极拳不管学哪派都应该慢练,这样才能把姿势和劲头掌握好。但熟了后,就应该快练了。我小时候,慢练十多分钟,快练四五分钟就要练完。如果整套不能练完,部分架势应快练。快练慢练都练了,就随心所欲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练习太极拳的目的也与过去有一定不同,所以现在大部分是以慢练为主了。

余功保:
  慢或者快不是太极拳的本质问题,只是一个比较直观的视觉效果。长拳慢练绝对不是太极拳。太极拳有它的原则、规范。

吴文翰:
  对,太极拳之所以是太极拳,有自身的准则。我认为,太极拳是以王宗岳太极拳论做基础上,以这个为理论指导思想,不符合这个准则就不能说是太极拳。从练法上应该秉承外柔内刚,从文化上来看是以阴阳为体以中庸为用,在技击上来说是以小力打大力,再往上说就是用太极拳的理论去指导你的人生,慢并不是太极拳最重要的特点,因为他有他的指导思想,不是慢动作就是太极拳。文化才是太极拳的精髓。国外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不是简单的当作武术,练好太极拳之后会用太极拳的理论去指导人生,比如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为人正派,做人正大光明,这都是很具有指导性的理路,我们还可以用太极拳的理论来处理人际关系,我们能平等的对待所接触的人,大家都这样,社会才会和谐,所以我觉得太极拳不是简单的健身技击,更高的是提升人生价值。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13653836336)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金一鸣老师谈太极拳:贵在练拳悟拳
·王芗斋名言名句赏析 练大成拳松而不
·内劲与观禅四阶 一个半智平天下
·张全亮在丽江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上的讲
·梅惠志谈传统武术
·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郝月如太极拳拳论
·《苌氏武技书》精解/张 方
·廖白先生语录
·孙禄堂前辈论站桩
·陈照奎谈缠丝
·形意拳名家―― 张希贵
·王选杰功夫探析――站桩、试力、走步
·由赵道新谈谈王芗斋/瀚海鹤
·中国八极拳第七代掌门人吴连枝
·太极大师马岳梁的一次谈话
·名人与太极:翰墨书香太极拳
·廖白先生语录
·武舞与舞武
·形意拳名家―― 张希贵
·八极拳八世传人王德旺先生
·中国八极拳第七代掌门人吴连枝
·“擒 拿 走 化” 理 论 答 疑 会
·王宗岳勾沉---李紫剑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