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名人与太极:翰墨书香太极拳
·王西安论太极八大劲
·王西安论太极八大劲
·陈正雷大师讲解陈式太极拳的
·金一鸣老师谈太极拳:贵在练
·太极文化系列讲座:张全亮讲
·听师父谈松腰塌胯旋裆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名家专栏>名家谈拳> 正文
余功保与武式太极拳名家吴文翰的对话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2-08-01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嗣后,李槐荫还特地回原籍永年清堂兄李福荫(1892~1943),郝为真之弟子,在永年十三中学任教)协助将乃祖李亦畲手出之太极拳谱,参考永年十三中油印本《廉让堂太极拳谱》、石印本《太极拳谱》重新编次,分章分节,书名《李氏太极拳谱》(后人习称《廉让堂太极拳谱》),筹资18000元(银元)于1935年在山西太原出版发行1万余册,免费分赠同好。此为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等前辈太极拳家所作拳论正式出版发行,对太极拳理论之弘扬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时应聘来晋教拳的几位老师,韩钦贤是永年县国术馆馆长,张振宗家资富有,又是中医,不可能长期在外教拳,后均辞职返回原籍;李棠荫因印发革命传单被捕入狱,被兄槐荫营救出狱后也返回原籍永年,为了研究和开展太极拳活动于1933年冬在永年西街节孝祠遗址成立“斌儒学社”。闪年春,李屏藩、赵振国、李锦藩、李迪生等人拜李棠荫为师,开始学习武派太极拳。李棠荫先生于1948年随军南下于新乡战役中牺牲。其弟子李屏藩后来也参加了抗日工作。李锦藩、李迪生于1978年后开始在当地教拳。李锦藩的弟子有王润生、孙蘩海、乔松茂、孙建国等,李迪生的弟子有郭守义、韩义功、赵平安、王炳增等。 郝长春解放后在永年师范学校(校长郑炎)任总务主任兼教学生武派太极拳,时李槐荫先生之子李光藩在该校读书,得随郝长春老师习拳。跟郝先生学拳的还有刘荣、王长海、李玉中以及长子郝顺兴(1945~),次子郝顺昌(1948~),三子郝顺友(1951~)等,到“文革”时中止。“文革”后,郝先生到永年二中工作,向他学拳的有郝平顺(侄)等。  解放后,在山西省太原市教授武派太极拳的是河北省任县环水村人檀凤林先生(1923~)。他睚幼随同村王景芳、刘仁海二位老师学习武派太极拳。其师祖王其和(1885~1930)是郝为真的弟子,后又随杨澄甫先生习拳。王其和之拳势以武派为基础,兼收杨派,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广传于河北任县、平乡、巨鹿等地。
   1951年檀凤林到山西太原当工人,在太原第二热电厂工作,1978年退休。退休前后,他一直积极地推广武派太极拳。他非常重视太极推手训练,和武派太极名家刘东汉的弟子李桂昌发起组织了“太原市太析拳推手协会”,并任太原市北宫推后辅导站的站长。他一年四季每天早晨骑自行车到辅导站指导学员练拳推手,为武派太极拳在太原市的普及提高做出了可喜贡献,在太原市有较大影响。他的学生很多,著名的有汤晋铭、段登云、马宝贺、王兴晓、梁建生、王成槐、杨维江、王俊才、王作文、李生贵等。
二 文武之道,乃张乃驰

余功保:
  您是怎么学习太极拳的?

吴文翰:
  我从小生活在邢台市,邢台市在清朝的时候叫顺德府,是当时一个很大的城市,太极拳在那里是非常盛行的,好像必须会一点儿太极拳在社会上才能做一些应酬,找工作也比较容易一点。
   当时当地流行一种说法,三种人好找工作。一是能写一笔小楷的,因为当时社会上的公文都是用毛笔字写的,一直到1949年解放以后这些重要文件也还是用毛笔字写的,如果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找工作会很容易。还有就是会唱几句京剧,因为那时候京戏很流行。三就是会打太极。太极拳在当时社会上是非常流行的一个拳术,上至高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所以我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就从小练习太极拳,最早就是从七八岁的时候,那时候是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先是跟着大人瞎比划,正式练习太极拳是1939、1940年,跟李圣端老师,他是永年郝为真老师的入室弟子,回民。1928年在邢台成立了邢台国术研究社,当时还有王延久、郝中天等其他几位老师,李老师担任社长。他们都是商人,搞拳术都是因为爱好。成立国术研究社也是响应当时政府号召,因为1928年国民党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后来各省县也都相继成立。经常的学员有八九十人。
   我是在一个冬天开始学的。一早一晚跟李老师学太极拳,早期在东岳庙大广场学,还有其他很多练拳老师和其他小孩在那儿练。晚上基本上在老师家里练,那时候没作业,晚上一般都是到老师家里去学,或者是看老师教二十多岁那些大一些的同学,看老师教他们推手、散手。除了跟李老师学外,我还跟王延九老师学了一些东西,王老师比李老师岁数大,王老师快六十了,有一定文化。当时邢台是大城市,其他地方的拳师到邢台来一般都是由我的老师们招待。
   我有很多知识从王延九老师那知道的,他了解很多太极拳的知识。器械是从山东请来的一位老师教,学到的大都是查拳的器械,三节棍进枪之类的。后来我的器械又跟郑月南老师学,郑老师是保定镖师,以地趟功夫著称,擅长地趟刀、地趟鞭,我的枪剑棍都是跟郑老师学的。
   传统的太极拳老师教拳是很严格的,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一个不会不教下一个。我记得我小时候学拳,一个懒扎衣学了六、七天。不要看动作简单,里面的要领很多,如果现在让我讲,这个动作可以讲一天。记得有一年我去河北出差,做采访,那时候在《武术健身》,我的学生庞大明让我住在他家里,说给我改改拳,就是一个懒扎衣,从晚上七点一直到夜里十二点,还没有讲完。这是传统太极拳的内涵。
   我1945年左右离开邢台到石家庄,因为石家庄是更大的地方,我们家当时做医生所以往大一些的地方去。
   1948年底,我到北平。1949年底,开始跟随崔毅士老师学拳。我有一个表嫂,娘家姓崔,和崔毅士是本家,所以我管崔老师叫大爷。到北京以后,我住在白云观那边,星期天有时间,就到崔老师那学拳,几乎每个星期天我都去东华门跟他学,实际上后来他教我的武派太极拳。 我以为崔老师是教我杨式太极拳,结果他说你不是练郝架吗,那我也教你郝架吧,我说大爷你怎么也会郝架?他就说他曾经跟李香远学过。李香远老师在山西教拳,崔毅士和李香远关系很好。李宝玉在邢台很有名,家里是财主很有钱,崔毅士也是跟他学了小架太极拳。他按照李香远教的有从头到尾教了我一遍。这是1949年夏天到1950年初这段时间。
   三、四月份后我的工作有变动,工作环境变化,不允许外出,就没再跟崔老师学。之后我一直自己练,也没有跟其他武术界人士再来往。
   60年代我受其他人引荐认识了一位朋友,他在研究《孙子十三篇》,我们关系非常好,他很有文化,他们家有很多古旧书,他研究孙子兵法对我很有启发,那时候我三十岁左右,觉得生活渺茫,他说你要振作起来,动员我一起研究孙子兵法,他说应该要研究些什么,一方面你自己有兴趣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也需要。当时我会太极拳和写字、唱京戏,那时候24式、48式已经开始有很多人练了,但是研究太极拳的社会上还是很少,我就有了研究太极拳的想法。
   那时候一个月休息四到五天,一到大礼拜我就跑到现在北海图书馆看书,我有借书证可以借到解放前古旧书,孙禄堂、杨澄甫的著作都看了,那段时间在图书馆看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我当时做了很多笔记。

余功保:
  这些笔记都保存下来了么?

吴文翰:
  没有,笔记在文革间都丢了,很可惜。文革我被下放到农村,我的师兄们对我非常好,比我大十几多岁,他们想传宗接代的问题,要把太极拳传下来。我有些文化基础,在总结、研究方面可以多做些工作。所以除了太极拳外,我还跟他们学了形意拳,在农村受了七八年的罪,但是受益很多,增长了知识,使我回来后在武术方面有所继续发展。
   1978年落实政策回来了。现在只研究武派太极拳了。我也不想发财,但是我对太极拳有兴趣,这成了我的生活的重要部分。

余功保:
  您退休后曾经长期在武术杂志工作,不仅本人写,还编发了很多太极拳研究文章。

吴文翰:
  这也是缘分。我开始是在《武术健身》帮忙,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武术编辑,后来在《武魂》杂志,宣传太极拳的路一直到现在。

余功保:
  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很多文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杨式的陈微明,吴式的徐致一等。他们著书立说,广泛宣传。您认为文化对于研习太极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

吴文翰:
  中国的东西讲究文武之道,相辅相成,武是阳,文是阴,张弛有度,才能圆融,才能贯通。通了,就是掌握了规律。规律是凭傻练练不出来的。
太极拳本身有文化内涵,有了文化就能更快地体悟其中的妙处、韵味。在太极拳发展中,有些东西是需要不断总结的,没有文化是很难做到系统的总结。王宗岳、武禹襄、陈鑫这些大家都是文人,在太极拳的架构形成中都有特殊的贡献。
   举个例子,比如说太极拳的动作名称上,就体现了很浓郁的文化气息。开始的太极拳动作名称比较繁杂,字数长短差别较大,风格也不完全统一。后来武禹襄协助杨禄禅对太极拳拳式名称做了整理修订。武禹襄长于文史,精通拳理,经他协助杨禄禅修订的太极拳拳式名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雅俗共赏、风格一致。太极拳拳式旧名有的典雅,如“玉女穿梭”,“十字摆莲”;有的俚俗,如“蹬一根”、“前招”、“后招”;字数有的长达五、六字,有的才二、三字;风格很不一致。经过杨、武二家修订,拳式名称基本上做到了字数规范,风格一致,典雅隽永。
   二、形象生动,韵味无穷。为便于学者记忆掌握,在符合拳式动作和技击方法的前提下,给拳式取一个形象生动、富有韵味的名称,以增加感染力,提高学者兴趣是很有必要的。杨武二家注意了这点。如“倒转肱”改名“倒撵猴”,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倒”字标明了拳式动作特点;一个“撵”字道出了拳式用法含义;一个“猴”字,描绘出来敌神态机警,动作剽悍,这一新名既符合拳式动作、技击用法,又富有艺术形象。稍予品味,眼前就展现出一幅太极拳家与强敌沉着周旋、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将敌击出的搏击画图,韵味无穷
   三、名实相符,内涵清楚。由于拳式有今昔不同的变化,有的拳式原名已不能反映革新后的拳式和用法,所以也做了相应的更改,使拳势、用法和名称三者吻合。 “抱虎归山”。就属于这一类。此式旧名“抱头推山”,实在不雅。鉴于拳式用法的更易,故改名“抱虎推山”,虽只一字之易,却有点铁成金之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气势磅礴,以喻太极拳家有缚虎之威,推山之力。 后来,太极拳动作名称成为太极拳文化特色的一大亮点。

余功保:
  文化除了文化知识外,还有文化境界。

吴文翰:
  境界就是综合修养的集成。有的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但练拳悟性很高,也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但必须是很下功夫地练,得真传。
  另外,你有文化知识还必须和拳很好的结合。否则高学历的人都成大家了,实际上也不是,所以拳有拳道,文有文章。

余功保:
   我听一些老拳家也介绍,太极拳原来是没有分那么多的流派、样式的,后来越分越多。最早分的时候叫“某某氏太极拳”,以姓氏命名,后来又叫“某某式”的比较多。您前面也提到过,我在您的文章中也看到,您是主张叫“某某派”太极拳的。

吴文翰:
  是这样的。我前面说了式、派的来历。用“氏”字来区分太极拳流派在30年代就有人采用,但大量流行是在80年代许多本门练家出书和音像资料时采用“氏”字而出现的。
   这“氏”字有效区分了太极拳的流派和传承,但无疑有家族“狭隘”之嫌。况且外姓人学拳打拳者甚众,用这个“氏”字显然不合适。用架式的“式”字来区分流派的说法较好的体现了不同太极拳的流派,传承和架式的区别。又没有家族狭隘成分。从而被广泛接受,一直沿用至今。但这个“式”字仍有不足之处,因为同为陈式、杨式、武式太极拳,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演练也不一样,而且有的区别还很大。但很明显他们是同一传承和风格的太极拳,从而也给很多人带来了不小的迷惑,同为陈式、或武式,动作有多有少,同一动作名称打法却不一样,到底谁打的对?,到底谁的是正宗?不停的有这样的疑问和争论。所以我主张用“派”字来区分不同流派和传承的太极拳。我在著作中是用“武派”来代表“武式”太极拳。
 用“派”字来区分陈、杨、吴、武、孙等各种太极拳的不同,即可区分不同传承脉络的太极拳,又可包容同一派内的不同打法、个人风格的太极拳。如陈派中即可有陈家沟的架式,也可有山东的架式,河北的架式,还可有北京的架式,他们都可为一个大流派的太极拳,都是从陈王庭、陈发科那里传承下来的。
   使用“派”字,还可减少很多正宗之争,多了许多的包容。只要早期是同一个传承,具有相同的风格特点,即便在架式、动作上有些不同都可是一个流派,都应为本流派太极拳,以及整个太极拳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人担心用派字是否会形成宗派,我认为,宗派不是用什么字造成的。不用这个“派”字,也挡不住有宗派出现。只要我们加强引导,明白这个“派”不过是具有更多包容、方便区分不同流派风格的太极拳的一个称呼而已。
三 起承开合 刚柔流转

余功保:
  太极拳练习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对于每一个要领都要到位,对于特点要准确把握。您认为武式太极拳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吴文翰:
  武派太极拳讲究刚柔相济。武派太极拳从拳理上来说,有很严格的要求,左右手守中、护中,始终保护中心线,攻击对方的时候也是攻击对方的中心线,杀伤力和穿透力就比较大了,练拳的时候要求左手不能过右边,右手不能过左边,这是和其他太极拳不一样。比如云手,手不能超过腿,腿不能超过手。跟中国书法一样,上面宝盖要把下面的比划包住,下面的比划也要能托住上面的结构,过和不及都是不可以的。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系,“天覆地载”,天在上,向下盖着的,地在下,向上承载的,天和地是互相照应的,太极拳中手和脚就是这种关系,手不能超过,脚也不能超过手,这就是人体的“天覆地载”。手往回来的时候不能过肋。

余功保:
  就是在运动开展中有“含”的意思,不能破体。

吴文翰:
  破了就给对方可乘之机。武派太极拳的另一方面特点,就是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前就有后。两个手很少都往上去的,也很少都往下来的,这种动作很少,基本都是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不光是外形这样,内在的动态也要这样。 比如搂膝拗步,一个手向前推,表面上看是都向前的趋势,但我的脊柱有向后挺的意思,同时,百会穴向上领,与坐腿向对应,上下,左右、前后都蕴含一身。

余功保:
  提顶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要领,很多人理解不一样,有人说是向上顶,有人说要竖起脖子,您的解释是什么?

吴文翰:
   故意地去做都不对。实际上是要求头,包括面部都要自然端正。如何做到自然端正,首先,两眼要平视,不能向下看,不能向左、右看。下颌微收,脖子是自然竖起来。虚领顶劲既要端正,也要自然。一切都是自然状态。不能象站岗一样,那是要较劲的。顶一自然提起,其他的要领也容易自然了。

余功保:
  这种自然的状态,有一种天成的感觉在里面,很书卷气。

吴文翰:
  武派太极是最早文人化的太极拳,历代名家都是有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引文入武,改变了太极拳的面貌和实质,武派太极讲起承开合,这在王宗岳《太极拳论》已有阐述,但武派太极在拳势拳法上是武禹襄吸收了写诗写八股文起承开合的要求。后来李亦畲写了《虚实开合论》一文,后来老前辈又把它归纳为起承开合。整体拳式也要起承开合。除此还有好多,它丰富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把太极拳变纯技击为学术上的研究。现在很多人除了研究太极拳技击,还研究拳史、文化、健身等,这不是单纯技击的。武派太极产生后,发生了一些变化,学术性丰富了。从本质从面貌都改变了太极拳的性质。
   由于练习武派拳的人都是社会高层人士,所以他没有什么震脚拍手等动作,所以他的拳式比较简单,它的所有动作都讲究起承转合,合适互相照应,两手照应,两肘照应,两跨照应,两腿照应,手腿照应,等等看着很简单,做起来要求还是很多的,太极拳是一个矛盾,有松就有紧,有慢就有快,有刚就有柔,偏重一个是不对的,武式的太极拳都是紧凑的,比如书法,大字要很紧凑,小字要很舒展,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太极拳舒展中有紧凑,紧凑中有舒展。

余功保:
  武式太极拳立身中正的特点非常鲜明,所以在旋动过程中,中轴线的作用非常重要,如何把握?

吴文翰:
  太极拳的旋动是它运动的一个重要方式。武派太极转腰时首先尾闾来旋转,因为武派最讲中心轴,从百会到会阴有个中心轴,下端是会阴穴,也就是尾闾,它势必要处于正中,也就是中心轴旋转。如果说腿,实腿以脚跟为轴,虚腿以脚尖为轴旋转。

余功保:
  “双重”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概念,您如何看待?

吴文翰:
  双重的问题最早出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指的是推手过程中时不要顶牛,但后来太极拳家把它当做虚实的变化。如果出现双滞,也就是虚实不清,就是双重。

余功保:
  身法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武式太极拳在身法有哪些要领?

吴文翰:
   太极拳是一种整体性的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二静无有不静”。就是通过整体运动,达到能够整体发力的目的。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基础砸得磁实,才能有好的拳术质量。俗语云:“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出身于武弁世家,本人也熟悉弓马武艺,而射箭能否命中与身法之是否正确有很大关系。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 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十三条。各地修炼太极拳术者,虽然各有损益,但基本要求一致。尤其是武禹襄先生手订的“身法八要”,不仅被各地武派太极拳传人视为必须遵守之身法要领,对其他太极拳传人及其他武术也都具有指导意义。

余功保:
   请您具体讲解一下这“十三条”的含义。

吴文翰:
   提 顶。头有提携全身之势,头顶百会穴与档部会阴穴应上下一线贯串,走架打手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任督二脉交会之所,统领一身之气。提顶有益于气血运行,气血通泰流畅,才会有"满身轻利"之感,始能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灵敏莫测,变化无穷。
  吊 裆。 吊裆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串,提顶可携起全身,裆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窍门在胯根松开,臀部自然顺溜,既不前挺,也不后突,裆部松垂,腰肌宽舒,尤如悬吊一般。如此动静做势,轻灵而不漂浮,沉稳而不重滞。全身产生一种虚实交相运用的弹性,发放时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顶吊裆,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涵 胸。胸区,就是胸口和两肩窝,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锁骨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有助于气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说:“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如不能涵胸,气易上涌,影响呼吸通畅,精神紧张,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习者应弄清二者之不同。
  拔 背。 简言之,拔背就是将脊骨自然竖起 ,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紧张。在于改造人体脊柱后天形成之弯曲,以求人体后天缺乏运动部位有所动作。前能涵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才能“力由脊发”。
  松 肩。  肩关节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也不可肩关节向里过于收紧,使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松肩之同时,腋下要空,且忌上臂贴身。“腋半虚,臂半圆”,两臂才有弹性,既不会被人压扁,力量又能出得去。
  沉 肘。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松肩、沉肘,二者关系十分密切。肘不松垂,肩头必然耸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随之上抬。气血就会阻塞了肩、肘关节部位,影响劲力畅通于掌根及指端。肩、肘关节僵滞,走架固然难以轻灵圆活,与人推手更易为人所制。松肩、沉肘做得好,有益于涵胸、拔背之顺利完成;松肩、沉肘做不好,涵胸、,拔背也会受到影响。
  裹 裆。 两腿犹如骑在马上,两膝内扣有内裹之意。两腿下屈,重心下降,则桩步自稳。弓箭步定势时,虚腿胯根微向内掩,将裆提住;后坐步定势时,前腿 (即虚腿)胯根要微向内合。能裹裆则两股与骨盆所成之杵臼关节运转之地位宽绰,则回旋便利,为安身之要法。但裹裆不可太过,形成夹裆、尖裆。
   护肫。 两肘和前臂要护住中线 (头面及前胸),两肘要护住两胁。太极拳是近身作战,双方身躯比较靠近,在我打击对方之同时,要紧紧看顾好自己之门户。裹裆是下护己裆,护肫是上护己身。裹裆护肫不仅施于推手散打,在演练拳势中也要时时做到不可须央相背,习惯成自然,实做时才能身法自然合度。遗憾的是有些太极拳手在走架时多不知裹裆护肫,有的书上还把"护肫"写成"护臀"。说明对裹裆护肫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腾 挪。拳势未作之前先意动,手、足、身姿继有预动之势,进退转换皆易,始能气势腾挪,而无散漫之心,"视静犹动"。
  闪 战。 是用极小的动作,突然转换,迅速发放,周身协调,全神贯注,由脚而腿而腰,贯于两膊,达于手指,一气呵成,发劲迅如闪电。
  尾闾正中。 尾闾一词出于《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十三势歌》中“尾闾正中神贯顶”之尾闾则指尾骨。何谓 “尾闾正中”,郝月如先生说:“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我意欲向何处去,脊骨根便直向何处’。”这样尾闾上可与整个椎体对准,若串珠系累,脊梁自然竖起,脊柔筋韧、瞥力自生。前与任脉中线相冲,尾骨、鼻准、肚脐三点保持上下一线,一动三点皆动。尾闾与夹脊得中,自然“立身中正”,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尾闾犹如船舵之与船的关系,实为虚实变换之枢纽。习者须潜心领悟,方能掌握其窍要。
  气沉丹田。 演拳时周身放松,体内脏腑也都放松,筋骨皮肉各安其位,于是人体重心下降,腹内得到饱满充实,胸部感到宽畅松快,呼吸要慢、长、细、匀,纯任自然,不可过骤,过骤气易上浮。走架打手如能松肩沉肘,涵胸拔背,就易做到"气沉丹田",有利于下盘稳固,气达四梢。
  分清虚实。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武派太极拳以虚实开合为要,运动中两足、两手均应分清虚实。其根在脚,两足必须分清虚实。虚非全然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虚脚与胸有相系相副之意;实非全然站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撑全身,要有上提之意,自胯至膝至足,关节都要松沉,体重落于足心涌泉,下人于地,不可落在足前掌或足跟。如虚实不分,便是双重。
  以上十三条身法要求相辅相成,互有关联,对能否练好太极拳至关重要。武派太极名家徐震先生在《太极拳发微?练拳第八》中对上述身法要点概括精深,有画龙点睛之妙:“提顶拔背,则神志清明;含胸敛肋 (即护肫),则感应警敏;松肩沉肘,则关节通利;裹胯 (裆)摄尻 (即吊裆),则身安息调;足常一虚一实,交互相代,以文其身,则进退转变甚易,故能腾挪;周身随时随处可以运移,则婉转避就,无所底滞,故能闪战。十者悉合,是为合度;一事未合,余即受其牵系,难以尽当。故演架于合度,于弁搏养生成可得效矣。”
   这十三条身法要领虽然都很重要,但不是初学者很快就能掌握的,应当分清先后,突出重点,纲举目张。先掌握主要的,次要的也就容易掌握了。打太极拳身法“中正安舒”至关重要,所以要先掌握提顶吊裆、尾闾正中等身法要求。其次要求做好松肩、沉肘。初学者最容易耸肩抬肘,肩肘僵滞,既影响走架,也不利于实用时之走化。能做好松肩沉肘,就为涵胸、拔背、气沉丹田等提供了条件。
   提顶、吊裆是对人体竖的要求,松肩、沉肘是对人体横的要求。一竖一横安排好了,再掌握其他要领,献比较容易,逐渐练习,以臻贯通,然后可进于精妙。
另外,武派太极拳还讲究三尖相对,这是从枪上得来的。鼻子尖,手指尖和大脚趾尖相对。这样才能练出整劲。不然劲就散了。比如懒扎衣、搂膝拗步都是这样。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13653836336)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金一鸣老师谈太极拳:贵在练拳悟拳
·王芗斋名言名句赏析 练大成拳松而不
·内劲与观禅四阶 一个半智平天下
·张全亮在丽江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上的讲
·梅惠志谈传统武术
·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郝月如太极拳拳论
·《苌氏武技书》精解/张 方
·廖白先生语录
·孙禄堂前辈论站桩
·陈照奎谈缠丝
·形意拳名家―― 张希贵
·王选杰功夫探析――站桩、试力、走步
·由赵道新谈谈王芗斋/瀚海鹤
·中国八极拳第七代掌门人吴连枝
·太极大师马岳梁的一次谈话
·名人与太极:翰墨书香太极拳
·廖白先生语录
·武舞与舞武
·形意拳名家―― 张希贵
·八极拳八世传人王德旺先生
·中国八极拳第七代掌门人吴连枝
·“擒 拿 走 化” 理 论 答 疑 会
·王宗岳勾沉---李紫剑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