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张德林
第一次见到潘小杰先生,是在首届武当演武大会上。
2012年5月25日,水都丹江口,武当首届演武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由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主办的这次武林盛会,吸引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运动员参赛。一时间,这个鄂西北的山城里,武术名家云集,各门各派齐聚。
潘小杰这次从千里之外的徐州专程赶来,是受赛会的邀请,担任赛事的仲裁工作。
与武当有着不解的缘
这是潘小杰第四次来到这个鄂西北的山城。
“前几次都是直接去武当山参加武术界活动,走进丹江口,这还是第一次。”
潘小杰感慨地说,“武当山山清水秀,是个习武者向往的好地方”。
1999年10月,他就作为贵宾首次登顶道教圣地武当山,参加武当拳国际联谊大会。
2002年11月,他再次应邀来到武当山,参加中国武当武术联合会成立大会。
2010年,他第三次来到武当山,参加国际武术健康大会。
一次次登临武当,一次次触摸道家文化,一次次享受内家功法,
“以武会友、切磋交流、提高技能”,武当演武大会开了个好头,在武当武术正处于发展的快车道时,对推动道教文化、武当武术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形意拳是内家拳的三大拳种之一,而内家拳的发祥地正是武当。“我习练的是形意拳,这是武当派的拳法。”这也许正是潘小杰与武当情结所在,每次登临武当,总是感到亲近,亲切。
武当正在被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武当武术正在被更多的人喜欢。身为内家拳三大拳种之一——形意拳的传人,潘小杰对武当的发展尤为兴奋。
自小师从形意八卦大师钱树樵
潘小杰1949年10月1日出生于徐州市一个中医世家。自小师从形意八卦大师钱树樵。
钱树樵早年随师先后在冯国璋步兵营、冯玉祥将军驻天津文庙部任武术教官,奔波半生。1944年,钱树樵携眷南下徐州退隐于林家巷。开始收授弟子,广传技艺。
潘家离钱家不远,潘小杰的爷爷与钱老私交甚密。少年的潘小杰能够拜于当时已六十七岁高龄的钱老门下,有着地缘和人缘的因素。
1961年,在师兄李复初的介绍下,年仅12岁的潘小杰正式拜师。
“那时候家里生活很困难,师兄带我在牌楼市场买了两斤小鱼作为拜师礼见过恩师的。”
拜师时,爷爷对师傅说,这孩子就交给你了。师傅告诉爷爷,你放心,这孩子聪明,能练出来。
从此,潘小杰走上了一条艰苦的习武之路。
师傅是传统习武之人,练武讲究基本功,教授弟子更是严格。
那段时间,潘小杰放学后便到老师家学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形意,地上蹚出一溜沟;走八卦,地上走出一个圈。
弟子的刻苦,师傅看在眼里,悉心亲传:而潘小杰多年不辍的苦练,终有所成。
形意拳分多种流派,以山西、河北为主,虽同源同宗,但各有特色,各具其韵。
为了更好地继承形意拳的精髓,1994年,四十五岁的潘小杰后来又拜山西的宋氏形意拳传人宋光华为师,学习宋氏形意拳。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练,潘小杰终得融会贯通,集山西河北两派精髓于一身,成为国内形意拳的代表人物。
习武之路,伴随着的是艰辛,是恩师的谆谆教诲,是练武人的坚韧,让他坚持着走了过来。“其实我是很幸运的,作为练武之人,一生能遇到两位大师的垂爱,得到他们的真传是很难得的,真的很难遇。”潘小杰说。
“小杰,你练到这样很不容易,以后吃糠咽菜也不能丢掉功夫,否则你对不起我。”一次,恩师拉着潘小杰的手说。潘小杰时常想起恩师的教诲。恩师的话语里,除了鞭策自己刻苦习武之外,更期望他把将这一优秀的拳种传承下去,传播出去,让它发扬光大,造福人民。
为中华武术事业而奔波
为寻求武术真谛,发扬形意八卦武术,潘小杰多次参加国内外武术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次机遇也让他感到了作为一名武术家的责任。
机遇缘于央视的武林大会。
2007年初,中央电视台决定在全国136个拳种中选定8个拳种,在央视舞台打造中国传统武术真打实斗的现场——“武林大会”。
这将是中国传统武术第一次搬上央视舞台,意义非凡。
而潘小杰因形意拳研习的成就,受到央视的聘任,担任《武林大会》专家评审团专家评委。
“当时的压力很大,一切都是空白。”潘小杰回忆起当年的情况时说。作为一名习武之人,做做指点,当当评委并非难题。“而受央视委托,我当时负责其中的形意拳、心意六合拳两个拳种,不但要在赛会中做好仲裁和点评,还要负责在全国范围内主持召集制订该拳种比赛规则、选拔参与节目制作的裁判和参赛选手,任务艰巨。”
时年五十八岁的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武林大会的筹备之中,使得武林大会得以按时圆满的举办。
在长达一年的比赛中,潘小杰出色地完成了仲裁和点评任务,他负责的形意拳、心意六合拳也都被评为《武林大会》当年年度最佳贡献奖。
《武林大会》开播以来,不断受到业界和电视观众的好评。自2010年2月起,潘小杰开始担任《武林大会》总裁判长。
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作为一名武术家,应该有更多的担当,心中应该时刻装有中华武术这一事业。
他强调,武术家不但要德艺双馨,更要“有为”。
也正是他崇尚的“有为”精神,让他在武术界成为一名颇具影响力的大师。
这些年来,他受聘于多项国内外大型武术赛事的专家评委,担任着多家民间武术协会的顾问。他的足迹踏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形意八卦拳也随着他在武术界处处生辉。
沉于其中,潘小杰享受着快乐,也品味着为武术事业付出而带来的满足。
从习武之人到武术大师,从武术大师到为武术事业而奔波的活动家,潘小杰的人生在升华,在升华中变得精彩。
为中华武术事业而努力,潘小杰受到全国武术界的高度赞扬。中央电视台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题专题报道,并被编人“萌芽时代”丛书作为教材。亚洲武术联合会名誉主席徐才题词“赠潘小杰先生:为武术走向世界而奋斗不息”。国家体委副主任、亚洲武术联合会副主席刘哲先生题词“献身形意无尚光荣”。中国武协副主席张山先生题词“赠潘小杰大师”:武魂。“赠小杰兄弟:神韵”。习云泰教授题词“武缘”。
传承永远的承诺
如今的潘小杰,身上担着很多担子。他是世界武术联合总会副总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徐州武当拳法研究中心主任……
优秀的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个个优秀的拳种是一颗颗灿烂的明珠,丢失了,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他说,一个优秀的武术应该生存于群众之中,发扬于群众之中,它才会有气息,有生命。
潘小杰认为,长期以来,形意拳在传播上还是很欠缺的,在太极、八卦早已深人民间,成为全民健身项目的时候,而形意拳还并不为很多人知晓。
他分析说,形意拳模仿动物之形,需要心意结合,习练起来会很困难,现在的传播都是师徒相乘,传播渠道单一。这影响了形意拳的大众化,远没有发挥一个优秀拳种对全民健身的作用。
“武术不单是拳脚功夫,它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是祖先留下来的国粹。”对于今后如何推动武当武术更广泛传播,潘小杰认为:“重点是普及,让更多的人来习练形意拳,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和喜欢这门优秀的内家拳法。”
六十多岁的潘小杰在忙碌武术事业的同时,小时候恩师的那句话时常在潘小杰耳边响起。他要用毕生的精力,把形意拳传承下去,传播出去,发扬光大。
2000年,应央视体育频道邀请,潘小杰开设专题讲座,系统讲解和演练形意拳法。这是武术讲座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亮相。节目播出后,许多武术爱好者来信说,“第一次在电视中看到了形意拳的真功夫”。
2005年,他受聘于嵩山少林寺武术职业学院教授,开始在院校里传播形意拳。
他还通过广收弟子来传承功夫。
他的弟子涉及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武警战士……
他有自己的收徒原则,第一是喜爱,第二是块料,第三看人品。他说,不真心喜欢武术的人,是坚持不下来的,最终也会练不好;看人品,形意拳具有极强的实战性,可谓是招招孕育着杀机,习练者必须要有好的人品和德行,这是对习练者负责,更是对形意拳负责。
如今,他带出了众多的金牌弟子,他们都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为中国的武术事业发展,为形意拳的传播,做着自己的努力。
他对形意拳法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武术中的运用》、《论武术中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等论著,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武术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每种武术都有它特定的文化,要得其精髓,必要懂其理论,晓之文化,才能悟之。
参加完首届武当演武大会,潘小杰和嘉宾们再次登上了武当山。看完武当武术争锋,再登武当绝顶,潘小杰兴致极高。内家拳源于道教文化,是道家们在修炼中的禅悟。他说:形意拳同属内家功法,源于武当,在这里感受道家文化,欣赏武当内功,亲切而如同回家。
他期待着明年这个时候的第二届武当演武大会。“我肯定还会来的,我还要带着弟子们前来,共同交流,共谋发展。”第四次登上武当山,他感受颇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