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史飞翔
有这样一个人,他集教授、居士、护法、宗教家、哲学家、杂家于一身,被人赞之为“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有人称他是佛学大师、禅宗大师、密宗上师、易学大师、国学大师;有人称他是当代道家、现代隐士、“通天教主”;也有人称他是高明的术士,是“江湖骗子”。他就是南怀瑾——一个像谜一样的传奇人物。那么,南怀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幼承庭训 少习诸子
南怀瑾于1918年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翁垟乡一个名叫南宅的古村。南家是温州乐清的名门望族,按“嗣元应德光,常存君子道”排名,南怀瑾属于“常”字辈。辈分名南常铿,乃家族第25代传人。
南怀瑾幼承庭训,6岁开蒙,从小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南怀瑾的老师乃温州名士朱味渊。朱味渊在前清时未能考取功名,于是四处游历讲学。其人国学底子深厚又喝过洋墨水,喜谈政治且愤世嫉俗。朱味渊虽然只教了南怀瑾一年就去世了,但他对南怀瑾的影响却是巨大而又深远的。此后,南怀瑾一直将朱先生尊为自己的启蒙者,一辈子不忘这位恩师。
朱先生去世后,南怀瑾只好在家自修。在家自修容易懒散。父亲就把他送到离家附近的一座庙里去读书。平日不许回家,隔三差五地送一些好吃的东西。在这幽静的古庙里,南怀瑾除研读四书五经之外,还涉猎了诸子百家,并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为自己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涉人世 行走参访
1935年,17岁的南怀瑾离开家乡,前往杭州西子湖畔的浙江国术馆学习武术。1937年,南怀瑾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浙江国术馆,并取得武术教官资格。这时日军侵华,抗战爆发。满腔热血的南怀瑾不忍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沦入敌寇,于是跑到四川与一位还俗和尚钱吉一起在川康边境的大小凉山地区办起了一个垦殖公司。南怀瑾初涉人世,很快就拉起了近万人的队伍,这让当地的军阀,包括国民党政府深感不安。后来,迫于各方压力,南怀瑾不得不辞职,在宜宾的《金岷日报》当了一名编辑。
从宜宾回到成都后,南怀瑾在成都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担任武术教练兼政治指导员,并在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在成都军校当教官这段时间,南怀瑾一有时间就外出寻仙访道。在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对他影响最大的袁焕仙先生。袁先生乃名重一时的禅宗大德,是一个世外高人,住在距离成都不远的灌县青城山灵岩寺里。几番晤谈后,南怀瑾与袁焕仙成为忘年交。受袁先生影响,南怀瑾对军校教官工作逐渐失去了兴趣,后来索性干脆辞去教官之职,一心一意地跟随袁先生学佛修禅。袁先生有意让南怀瑾承其衣钵,于是将平生所学一一传授南怀瑾。南怀瑾当时虽然只有25岁,但已深得袁先生真传。
在这之后,为深入研究佛法,南怀瑾奔赴四川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闭关期间,南怀瑾斋戒食素,于青灯古佛旁日夜诵读经、律、论佛家经典,通读《大藏经》。出关后,他又远走康藏等地参访密宗各宗派,对佛理有了更为精深的研究。
1947年底,南怀瑾回到了阔别9年多的故乡,隐居在西子湖畔。
天玄地黄 审时度势
回到家乡,南怀瑾原本是想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世外桃源生活。然而,中国大地此时已是“风雨欲来风满楼”。严酷的现实使得他没法静下心来读书清修。
一天夜里,父亲忐忑不安地把南怀瑾叫起来问他天下大势如何收场?南怀瑾回答:国民党已是落日残阳,共产党肯定要坐天下。父亲沉默了一会,对他说:“我们不走,你自己赶快走!”
南怀瑾曾在中央军校当过教官,接受过政治训练,与国民党政权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值此“陆沉”之际,何从何去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就在此时,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的心腹白崇禧托人给南怀瑾传话,请他出山出任政治参议兼秘书。但南怀瑾此时早已看出国民党大势已去,压根就不想为这个气息奄奄的腐朽王朝去陪葬。于是他隐居杭州天竺灵隐山,在那“风雨如晦”的日子里,细细披阅浙江省图书馆所藏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及《古今图书集成》。继而,又大隐隐于市,避乱世于上海虹口区一家佛教医院里,于兵荒马乱之中独自安静读书。
1949年2月28日,南怀瑾携带一大堆笨重的书籍,乘船匆匆离开大陆,开始了他长达36年的台湾生活。
旅居孤岛 困顿飘零
南怀瑾初到台湾时贫困交加,他那时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南怀瑾,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东北姑娘杨向薇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新婚后的南怀瑾迫于生计,与几位温州同乡做起船运生意。南怀瑾为公司起名“义利行”,取孔子“见利思义”之句。南怀瑾是个书生,根本就不懂经营之道,加上他又是一个菩萨心肠,豪爽待人,没过多久“义利行”就倒闭了。
公司倒闭后,南怀瑾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负债累累的穷光蛋。这使原本就困顿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当时南怀瑾的四个孩子都已相继出生,落魄的他不得不拖儿带女地栖身于基隆海滨的一个陋巷中。一家人挤在一间瓦可落月、门不闭户的小屋里。几个年幼的子女嗷嗷待哺,窘迫至极的南怀瑾只好靠典当衣物来生存。关于这段生活,他的学生张尚德曾这样描述:“一家六口人挤在一个小屋内,‘家徒四壁’都不足以形容他的穷,因为他连‘四壁’都没有。然而,和他谈话,他满面春风,不但穷而不愁,潦而不倒,好像这个世界就是他的,他就是这个世界,富有极了。”
在这种窘困的情况下,南怀瑾出版了他来台后的第一本书——《禅海蠡测》。尽管定价只有新台币5元钱,但无人问津,一本也卖不出去。不久,南怀瑾举家又搬到台北龙泉街,住在一个人员混杂的菜市场附近。这里污秽堆积,臭气冲天,贩夫走卒喧嚣终日,环境十分恶劣。但南怀瑾身处其中,充耳不闻。他当时经常是一手抱着幼子,一手奋笔疾书,另外双脚还得蹬着摇篮,以防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啼哭。即使在这种常人难以忍受的境况下,南怀瑾依然是安贫乐道,逢苦不忧。不久,他又完成了两部传世之作——《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遗憾的是,这两部书在书店里依然是少有人翻阅。后来,有一位商人终于肯买下一些书。南怀瑾以为自己遇到了好心人。谁知,这个商人原来是一个卖肉的。他买这些书,主要是用来包肉。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台湾经济的复苏,文化逐渐被提上日程。南怀瑾的T作终于显出了他的意义。这时,越来越多的机关、学校、社会团体邀请南怀瑾去讲学。一时间,他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化大师。此后,南怀瑾相继创办了“东西精华协会”和“十方丛林书院”两个组织,藉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985年6月,南怀瑾应美国文化基金会邀请赴美推广中华文化。从此,他离开了生活36年的台湾。
游子返乡 叶落归根
南怀瑾到美国时已是古稀之年。生活在一个不同于母语的环境里,这让他难免思念家乡。当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时,他连和家人告别都来不及。当时,他本打算自己先去台湾安顿好之后,再来接年迈的父母以及娇妻幼子,谁知去后竟是天各一方,从此生死两茫茫。就连双亲辞世他也未能见上一面,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南怀瑾,愈到晚年,愈发思乡。他曾写下过一首《思乡》的诗,读来真是令人肝肠寸断。诗曰:“故园西望泪潸然,海似深情愁似烟。最是梦回思往事,老来多半忆童年。”越鸟巢南枝,狐死必首丘。南怀瑾开始考虑白己的归宿。
1987年秋,温州市副市长率团访美,拜访了南怀瑾。这次晤谈直接促成了南怀瑾投资修建金温铁路。1997年8月,中国当代第一条合资铁路一金温铁路全线贯通。这其中不知倾注了南怀瑾多少心血,仅给有关方面写的信函就有一百多万字
1990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等著作,不料很快在全国形成一个“南怀瑾热”,至今不衰。2006年,南怀瑾在太湖边主持创办了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的太湖大学堂。至此,他终于实现了“叶落归根”的夙愿。
近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因为仰慕中华文化,尊崇南怀瑾人品学问而纷纷登门拜访讨教。一位德国籍的学生学成归国时,竟然向南怀瑾行跪拜大礼辞行。在他眼里,南怀瑾俨然成为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者。
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江苏吴江太湖大学堂与世长辞,享年95岁。
南怀瑾一生先贫困而后通达,其人生经历犹如一处戏剧,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南怀瑾称自己的人生是“买票不进场”。他说:“就好像参加一个party,我有门票我就可以进去看看。可是真进场,就被套进去了,我不去。我就是因为一辈子光买票,不进场,所以现在各方面都变成朋友。我对于各党各派都是朋友,到现在八九十岁。原来大家怀疑我是这一派那一党,我的头上戴的各种帽子头衔多得不得了,结果我到今天,始终公平是做一个隐士,我基本走的就是隐士路线。”这话大约是他一生经验的浓缩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