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国的“功夫之星”大赛裁判、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总评判长,话筒后一招一式而谈,镜头前一攻一防讲解用法,韩建中,成了曝光率最高的武林中人。
“武林大会”正在位于大兴的摄影棚紧锣密鼓地录制,在这里一定能够找到作为总评判长的韩建中。初春的北京下羞小雨,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听韩建中侃侃而谈:听他谈武术;谈梅花桩拳;谈传统武术,谈技击实战;谈“功夫之星”,谈“武林大会”;谈父亲,谈多年来始终追随父亲足迹的自己……
“父亲二十几岁获得‘铁臂沱南侠’的称号,备受武术界关注;三十几岁赢得银盾奖,享誉武林;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创办‘中华健族武术社’,任教于师大女附中和志诚中学;五十年代授课于北京大学……他是一名武术家,同时也是一位老师,他传授武术,同时也传播武德。他倾其一生,用自己的胆量和气魄在武学领域中辛勤耕耘。父亲,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
“我自幼生长在武术世家,我的父亲叫韩其昌,父亲不仅擅长梅花拳,而且对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均有很高造诣。” 韩建中的父亲韩其昌,河北省深县人,功夫闻名乡里,因在滹沱河南,所以绰号“沱南侠”。
据说,梅花桩是从山东传到河北的。说起来还有一段传奇:当年河北武强县牛家庄村头庙前有个大拳场,有个外地人李老头落脚在这里,白天靠卖油条和火烧度日,晚上看练拳。
有一天,两个小贩的布匹被强盗抢劫,跑来哀求练拳的人帮忙。李老头也随人流追去,走着走着,人群中就不见了李老头的身影。当人们刚走到半路,竟然看到李老头已经挑着从强盗手中抢回来的布匹往回走了。
老头名叫李庭吉,山东威县翟家庄人,深得梅花桩真传,因抱打不平,逃亡至此。
从那之后,人们才知道李老头的功夫精深,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在他的众多徒弟中,以任俊杰功夫最佳,任俊杰又将一身的本领传给尹墨池、赵应廉,韩其昌便是跟随这两位老师学的梅花拳。
“1917年,父亲经李存义介绍到天津,会见了师叔张兆东,并与师兄弟尚云祥、韩慕侠等名家相识。后又经张兆东推荐到保定曹锟的武术营担任一段教官。”在此期间,韩其昌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国考擂台赛,全国14个省的2000多名武林高手齐聚杭州,韩其昌充分发挥了梅花桩拳腿法好的特长,连败数人,荣获银樽,银樽上刻着三个大字“赛孟贲”,意思是,获得这座银樽的人身怀绝技,比战国时力大无穷、生拔牛角的英雄孟贲还厉害。
“从此,父亲的威名传遍武林,而梅花桩也始为人所识。”
1932年,韩其昌来到北京,先后在志诚中学、师大女附中、贝满女中教武术,并成立北京健族国术研究社,自己任社长,正式开始在北京传授梅花桩拳。
“梅花桩”拳在北京已繁衍了四代,学练梅花桩拳法的人数已有数千。
“1984年,北京成立了第一个梅花桩拳法研究会,其后河南、洞北、广东、西安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研究会。”如今在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学练梅花桩拳的人数已逾百万。
梅花是春天最早开放的花朵,傲枝头、笑寒风。梅花拳种历史悠久,战严寒、历风雨。梅开五瓣,瓣瓣相依;梅花拳五势,势势相连。风吹梅花落,乱花渐欲迷人眼,人用梅花招,忽进忽退、灵活多变,使对手如坠雾中难辨方向。
“父亲教给我的梅花桩拳起源于明代,是很古老的拳种,传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过去,梅花拳法是以家传形式在民间流行的,轻易不外露。直到明末清初时才在我国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显露传播开来。而梅花桩拳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还是清末、民国时期官方及民间组织的各种武术擂台赛上的出色表现。”
韩其昌痴迷武术,结婚很晚。韩建中出生的时候,韩其昌已经四十岁了,再加上韩建中是独生子,可想而知父亲对儿子的宠爱.
“生活、学习,一切事情父亲都很惯着我,唯独对我练武术这件事,父亲非常严厉。”
每天,韩其昌都要检查他给儿子布置的武术作业完成了没有,“如果我练得不好,就得挨打。” 韩其昌对韩建中的教育并不是僵硬刻板的。“我记得那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父亲去表演。”
在台上的韩建中一套拳打到半截练忘了,急中生智,连转、带踢、加蹦,瞎编了一通又接上了,居然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拳又打了回来。在台下跟朋友聊天的父亲没注意看,表演完,韩建中对父亲说:“我刚才在场上练半截练忘了。” “死在场上没有?” “没有,我又给打回来了。” “好。练武术就得这样,要灵活,灵活才能有悟性。”
许多人认识韩建中,是因为他在中央电视台主讲“擒拿一招”长达五年之久。这位公安大学的高级教官,将自幼随父亲学得的梅花技艺发扬光大,将梅花拳功法与技击之道结合,将传统武术纳入公安工作制敌方法中,演化出许多实战性强的擒拿术,简单易学,深受青年人喜爱。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内容丰富、技法精深,自古以来为大众所欢迎。尤其是武术中的精华——技击,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它的魅力就在于它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而且打斗起来招法变化无穷。”
说起武术的实战技击,韩建中滔滔不绝。“武术的技击技法主要包括踢、打、摔、拿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在技击中缺一不可。”韩建中说,武术的技击不受各种规则的限制,也不受高矮胖瘦、体轻体重、人数众寡的影响。
“中华武术技击讲究的是功夫的深浅,不同身材、不同体重、不同体型,有不同的优势。”武谚中有“一寸长,一寸强,一寸小,一寸巧”“以巧破千斤”的说法。“传统武术不单单靠体力赢人,它讲究身法、步法及其巧妙无穷的连环招法。它研究战术,讲究搏击中的运动知觉,讲究借劲用劲、顺劲发力。这就是武术的价值,也是与其他搏击项目在本质上的区别。
“武术众多门派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轻易不外传外露。但是,不论是一招制敌还是连环招法,不论是踢打、还是摔、拿,多以击打对方的要害部位或者是依靠灵活多变、新奇巧妙的技法来制服对方,从而达到技击目的。
“作为父亲唯一的儿子,而且几十年都在他身边习武的我,至今也很难准确阐述出父亲对武术精髓的深刻理解,只能从日常生活中窥其精神于万一。”
韩其昌经常说:“武术是对人类生活、哲理、文化和精神的反思。”
“父亲能在对武术的综合思考中演绎出新的招法。” 自幼受父亲开放武学思想的影响,韩建中将梅花桩拳、形意拳、戳脚、气功等传统武术融会贯通,总结其中的技击共性和特色,简化成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招法传授给学生。
在警官大学执教期间,曾经有过两次,由于学校统筹调整工作,韩建中调班授课,老班的同学集体给教务处写信表达对韩老师课的喜爱。学生直接找校领导请求能够继续上韩老师的课,这在警官大学的教学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从小到大,无论是出席武术活动,还是进行武术交流、教学、表演,韩其昌总喜欢带着爱子建中。 “父亲在北大教武术的时候我已经上学了,他经常让我下课后帮他做辅导。他带着我教学,让我看他怎么教学生,让我做示范。现在回忆起来,之所以我的教学过程很顺利,似乎天生就会讲课,实际上跟父亲从小对我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培养有关。”
在担任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教研室主任二十余年的时间中,韩建中以生动形象、层次清晰、深入浅出等突出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魅力博得了校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很多老师上课讲得多、做得少,这样不好。我认为作为老师,要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把大家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要形成一个教学相长、共同研讨的气氛,让学生有兴趣跟你一起做,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高。”
天马行空、融贯古今的讲解背后是认真而踏实的备课,韩建中说,每堂课前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也是父亲教给他的。
每带一个班第一堂课上,韩建中总是对初次见面的学生说:“我会用我的教学艺术把大家吸引到我的周边来,如果你觉得没意思就不用来,如果你是为了学分,那你跟我说,我给你分,不愿意来千万别勉强。” 在警官大学,韩建中的课出勤率是最高的,凡是上过他课的学生都对韩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身为武术高级教官的韩建中,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和教学管理奖,培养了上千名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们有的在全国和北京市武术比赛中摘金夺银,有的走上特殊岗位,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中坚力量。
窗外,细雨梅花欲断魂。 坚强的人流露软弱只是不动声色的一刹那,因为他的性格不允许自己被压倒。谈起父亲,韩建中难以掩饰无尽的想念。
韩建中著作颇丰,多年来为武术传播笔耕不辍,著有《梅花桩》《梅花桩续集》《五势梅花桩》《五势梅花桩实用技击术》《擒敌制胜八十八法》《神招克敌》《实用擒拿术》《擒拿反擒拿》等十几本著作,并参加公安部擒敌技术教材的编辑工作,在全国多家刊物上发表近百篇文章。 韩建中说,自己多年来勤于写作,是因为他知道,父亲希望他这么做。
“父亲曾说,他一生得力于三个人,一位是引他入门的师父,一位是我的生母王凤仪先生,还有一位便是我。”
1987年,韩建中的第一本书《梅花桩》出版发行,父亲非常高兴,顺口吟了首顺口溜:“早岁习武赖师父,中年事业有贤妻,晚年又得儿子孝,扶我梅拳万里飘。”
后来,韩建中每写一本书,父亲都会特别高兴,开心地夸儿子“灵气”,能“手持生花之笔,书海举神力而传世”。
1988年8月,一向很硬朗的韩其昌突然感冒,高烧39℃多,在儿子和弟子们的劝说下住进了医院。在这段最后的日子里,韩其昌最牵挂的还是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武术。
“在医护人员查房的间隙中,他让我背诵拳谱中的技术格言,遇有一字之差,他就马上让我停住,亲自背给我听。他反复对我强调武术是咱们国家的宝贝。”
1988年9月1日晚,韩其昌去世,享年96岁。弥留之际,韩其昌说出的最后关于武术的话是:“只要团结,中国武术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
韩建中没有让父亲失望,1983年,他荣获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武术辅导员;1988年编导24届汉城奥运会“空中彩虹”武术交流节目,让梅花拳的魅力传播四海;1990年任亚运会大型团体操“中华武术”刀术表演总教练;1991年代表北京市赴日本进行武术交流表演获得一等奖。1995年7月和1997年4月任两届河北省深州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开幕式总编导、总教练和副总评议长;1999年10月任首届中国武当拳国际联谊大会武术比赛副总评议长。韩建中先后被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全美国少林拳法总会、北京大学武协技击研究会、广东省梅花拳研究会、武当拳拳法研究会、峨嵋拳拳法研究会等几十个单位聘为顾问、名誉校长和名誉馆长。
多年来,韩建中在对外交流中展示中国功夫,传扬中华武术。1999年,法国巴黎市长特别授予韩建中“体育贡献奖”奖章。 韩建中,名门之后,却是一位高调平民。低调在外,高调居中。 韩建中说自己的性格很像父亲,天南地北为武术奔忙,快人快语、古道热肠,走到哪里都有朋友。 1946年,父亲50岁的时候,曾经和“风尘三侠”中的另外两位老伯——形意、太极大师李剑秋、八卦掌大师刘志刚三人畅快豪饮,一个晚上喝去三斤多白酒。他们倾吐肺腑,谈古论今,就像武侠小说中的大侠把酒言欢,指点江山。韩建中说:“父亲一生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他的头脑和身心都让武术占据了,而且总是为他人着想,没有空隙来考虑诸多琐事。”
“父亲一生朋友很多,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宾客盈门,或师生、或武友、论武说道,谈笑风生。”韩其昌豁达开朗、潇洒闲逸,身上有武林中人的豪情奔放。
耳濡目染,言传身教,韩建中的性格中有很多父亲的影子,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梅花拳技艺,也遗传了父亲快人快语的武林中人豪爽本色。
为了武术的传播四处奔走的韩建中,看到了武术界很多令人担心的现象,也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他感慨,“武术要靠真本事吃饭”。 “靠真本事吃饭这句话,不要说几十年前,就是现在也会有不少人听了刺耳。中国的远古时代,有巢氏构木为巢、神农氏遍尝百草,这都是靠本事吃饭。当然,也有不靠真本事吃饭的:皇上老子吃特饭,凭的是世袭;豪门权贵吃霸饭,靠的是门第;寅缘附会者吃软饭,靠的是钻营巴结。到了商品时代,便有了一些人靠权术、手段、裙带、嘴皮子、甚至‘现炒现卖’等混饭吃。这些人听了靠真本事吃饭之语,自然会觉得刺耳。”
武术有一个积累过程,有一个向高手名师学习、苦练,到自身消化、吸收、总结、转化为个体内在本领的过程。“武术之心随意而动不逾矩”,武术到了随意而动、随欲而发的程度,必须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些本无武术之心,更无行武的道德和本事,只不过仅仅学习数日,粗知一些武术门派,记下几句武术术语,背诵几段拳谱,得了些皮毛就冒充行家而夸夸狂侃炒作自我的人,只能是暂时蒙蔽一些外行人罢了。虽然这种饭比靠本事吃来得快,也来得容易,但终究有砸了饭碗那一天。” “武术要靠真本事,武术界需要纯洁空气。”
“擒拿一招”“功夫之星”“武林大会”,可以说是韩建中“触电”的“梅花三弄”。
占据体育频道黄金周时段的“武林大会”日益受到观众的关注。这档于3月6日开播的武术节目已经进入体育频道收视率的前十名。 2007年,韩建中一直在为“武林大会”奔忙,话题自然转到了“武林大会”上。
早在几年前,韩建中就和中视体育的阮伟共同策划一档传统武术的节目。“体育频道里有篮球天地、足球天地,为什么没有咱们的国粹?” 这个创意直到五六年后的今天才审批通过,得以和观众见面,“‘武林大会’就是咱们传统武术的阵地。” “任何事物的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比如散打运动,它的规则是二十年慢慢形成的。这么多年来,传统武术的实战赛事‘武林大会’是第一次,规则等一系列相关的内容都需要通过不断实践、不断修改,逐渐完善,不可能一下就成熟。”
虽然目前“武林大会”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敢于顶着社会的压力迈出这第一步才是关键。”
节目首播的那天晚上,韩建中收到了全国各地朋友给他发来的信息:
老韩!这个比赛搞得好! 很多人担心打不好、打伤人,您冒大风险,为武术做了大贡献。
传统武术应该早些有这样的比赛。
得到了社会各界武术人士的大力支持和鼓励,韩建中心里很欣慰。
武侠小说、武侠片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从一个角度促成了武术的传播,但是夸张了武术,娱乐了武术,模糊了武术的概念。究竟武术是什么?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武术世家,有机会接触到一些著名的老武术家,也在一边看过他们练功,确实和现在的武术不同。” 韩建中说,练武的人天天都在进行刻苦的训练,在“武林大会”看到的绝对不会是武侠片中所展示的武术,那就不叫真正的实打擂台了,就变成电影了。
“所以,我常说,观众对‘武林大会’的期望值不要过高,我们只是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大家看到质朴本色的中国武术。
“去年搞的‘功夫之星’大赛,我做裁判,‘功夫之星’有选星、选秀的意思,由裁判打分、个人综合素质评分等几部分内容组成。央视这次的‘武林大会’定位不一样,主要就是通过节目介绍各个拳种的传承关系、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介绍各个拳种的风格。”相比之下,“武林大会”会更知识化,把传统武术本来的面貌还原给大家观赏。
“武术发展到今天,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是打练结合的,练什么拿出来就能用什么,无论是磨练手眼身法步还是锤炼精神气力功,都是在进行针对性练习。
“如今,传统武术逐渐向健身的、表演、竞赛三个发展方向,而传统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武林大会’的创办,就是要还武术最真实的属性,因为不讲打的武术就不是武术。”
武术的不同门派、不同拳种都拥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的门派在技击风格以及劲力上各不相同,呈现出不同拳种流派的特色,这应该是“武林大会”最大的魅力所在。“但是现在打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没有突出各门派的风格特色,这是非常可惜的。”韩建中深深叹了一口气,“我想,如果像.‘武林大会’这样的节目能够越来越多,让广大民间的武术爱好者拥有展示技击的舞台,那传统武术一定会发扬光大。” 今年已66岁的韩建中,依然行走在山水之间,奔波于大江南北,沿羞父亲的足迹,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对武术的追求始终没查停止过,宛如早春之梅,凌霜傲雪,历经寒冬,因为沉淀了岁月,凝结了风雪绽放得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