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经”是武林前辈长期习武用武的经验之谈。行意拳经是行意拳各项技术的总根底。是练功的基本依据。以拳经为指导进行锻练,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过去由于门户之见和保守思想的影响,诸武林前辈在传徒授艺时,多采用身传口授,只准默记而不许录,传之久而不免遗失或谬误,且歌诀简单,令人费解,给后学者带来话多困难。笔者现将前辈所授拳经原文加以整理,分成练功八字诀、手脚身法步、八门打法、论交手,总要十六诀、五行与六合、内功,论气等八个部分,结合马礼堂老师及诸位前辈耳提面命之教导与个人四十年来实践的体会,加以解说注释,供形意拳爱好者参考。
一、练功八字诀
(原文)顶、扣、垂、抱、月、圃、挺、尖,是谓桩功八字。八字者实乃桩功之要点,行意拳之基础。几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备。 歌曰: (一)头往上顶项要直,舌顶上颧调呼吸,手指外顶腕放松,三顶齐顶是真机。三顶身法脚提起,肛门提起如千飞,腰起高行如槐虫,身落鸽子钻树林。 (二)脚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鹰爪力,两膀合扣往外送,明嘹三扣岁一力。 (三)气沉丹田气之根,两肘下垂双肩沉,两膀垂坠往里夹,三垂齐垂诀窍真。 (四)丹田气抱诀窍真,心意把定聚精神,胳膊要抱有撑劲,三抱齐抱气贯身。内外一气坚如铁,四梢齐发方为真。 (五)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明除三月多一巧,三月齐动敏力发。 (六)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似猴身,虎口撑圆掌心空,三圃齐圆是真形。 (七)挺腰竖项劲抖擞,腿膝要挺树生根,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钟。 (八)出乎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三尖齐照如一线,落步六合是真奉。.
注解: 头顶、舌顶、指顶,谓之三顶。顶头竖项不但是行意拳的要求,也是各拳种和各派气功在姿势上的共同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勾通任督二脉运行的气路。头为三阳之会,头上顶则真阳上冲。正头起项,壮面凝神,则真气自海底升起,下会阴向后过命门而直上夹脊,经玉枕达聪门。舌为心之苗,舌顶上颚则心火沿任脉而下降,可收水火既济之功。舌顶上颚以鼻呼吸,使任督二脉在上部接通。气自聪门而下,从口入,经舌,沿任脉下于丹田。自腰椎以下将骨节开,尾闾向前上兜转,提肛缩肾收小腹,则任督二脉在下部勾通。于是气行滚滚形成小周天循环。指顶则气贯四梢而感觉灵敏。手腕不用力,同时沉肩坠肘,掌心微向前塌,叫做松腕。指顶腕松,有前伸之意无前伸之形,则气自肩井、曲池两穴,沿臂而下,直贯掌指。气势吞吐,掌中旋转,有推山入海之功。三顶之中,头顶尤为重要,顶头竖项蹬足,是发力的根本。试看马拉重车上坡时,塌腰、蹬后腿、顶头竖项以出力。练拳者,为了内顺外合,气充力足,其拳式动作也必须符合这一生理上的特点。在作到三顶,内气畅通顺遂之后,足心上提,两腰眼同时微微上起,则气自脚下而超,便觉身子轻灵步履轻便,动转无迟重之虞。如同快步履薄冰一般,提气疾行如飞而过。昔日刘奇芝老先生有云‘蛰龙升天机关在腰”,斯之谓欤!
脚趾弓扣抓地,手指如鹰抓物,两膀向前合扣,谓之三扣。此乃练鹰爪大力法的姿势,是行意拳的特点“虎威鹰猛,以爪为锋,爪之所到,皆可奏功”即是此意。两膀合扣如熊膀之势,则自然能拔背涵胸。所谓合扣并非用力前合,而是将肩放松,微微下沉,松开胸大肌、背阔肌和双头肌,拉开两片扇子骨(肩胛骨),将两肩并穴软意松开向前一送,则背自圆而劲自出。这就是内功经上所说的“松肩以出劲”同时还要惊起四梢,一齐用力,这即是练大力的方法。
气垂、肘垂,肩垂,叫作三垂。三垂之中首要的是气垂。气垂即是气沉丹田,能气沉丹田则下盘稳,中盘活,四肢灵。所谓“气沉丹田,身稳如山”是也。欲气沉丹田,首先胸要虚、腹要实,横膈下降。太极拳名家郝家俊先生称这种状态为“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行意拳前辈孙禄堂先生管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气垂丹田的关键在于将腰胯以上部位放松。而将这些部位放松的关键,又在于沉肩。沉肩与坠肘是一个动作,肘坠而后肩能沉,肩沉而后胸肌、背肌才能放松,背自拔而圆,臂自长而活,整个身躯与上肢乃能灵活自然,无丝毫抽扯游移之形了。两肘下垂则两膊自圆,既可增强两臂发力的吞吐之势,退又可以固两肋。三垂之势一作,便可意帅气,气催力,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内外上下,浑然一体。肩肘之作用甚为重要,前臂被制,必用肘化,大臂被制,必用肩化。肩肘僵直不灵,则整个上肢即失去攻守之能力,此不可不知也。
丹田抱,心气抱,两膊抱,谓之三抱。气自涌泉升起降入丹田之内,要将气抱住,存于丹田之内,如同一个球一般。所谓抱住,是指气在丹田势如沸鼎,在存与放、动与静之间,千万不能形成“气贯丹田”或“入力丹田”。抱是出于自然,贯乃出于勉强,要切实注意,欲发人时,以我之气球对准他之球,照直而去,击发必准。心抱而精神聚,又叫“神抱”或“神凝”。必神凝而后气才能通,所以神抱是丹田抱的必要条件,二者要同时体现,相辅相成。神凝时,精神高度集中,犹如一.支部队下达了战斗总动员令一般,全体处于戒备状态,虽外似安逸而内中则气势腾挪,处于一触即发之间。这是每一武术家必需具备的功夫,非有此,在格斗中不足以取胜地。胳膊抱圆,肩沉、肘坠、背松,则两臂相通,所谓神通在背也;欲思作到三抱,在站桩时必须顶头、竖项、抱胯、提肛、沉肩坠肘、拔背涵胸、提膝,还要提起全付精神,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祁州张鉴塘先生管这叫“站功集力法”。练之日久,自能心凝神聚,气不外散,力达四梢。
胳膊微屈、腿膝微屈、掌向前塌而腕子微屈,总称三曲或三月。行意拳每个拳势,都取既舒展又曲蓄之势,而不许挺直僵硬。故每一出势,要做到三屈。胳膊曲即是沉肩坠肘,肩向前送以出力的结果。膝曲乃松腰、抱胯,膝下沉而又前纵之势,腿便弯成半月之形,下盘力富而稳健。坐腕塌掌,伸缩自如,出力有吞吐之势,则手腕自成半月之形,力凑而绵绵不断。总的说来,三月乃内家拳“力以曲蓄而有余”“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势。四肢发力是肌肉纤维收缩的结果。肌肉若预先拉长然后再收缩,就可发出更大的力量。实验证明:当肘与膝微屈到135度,有关的肌腱正好预拉到生理上所谓的“适宜长度”,此时肌腱收缩之力最大,作“功”最多。因此我们规定行意拳式的“曲”多在120度-150度之间。以“三月”之式与人接手时,浑身有圆而整的堋劲,关节富于弹性,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以之为守,只须用腰腿的拧转即可很容易地化开对方之力,以之为攻,可应时而发,不须再蓄,又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肌肉的收缩力,故其力迅且猛也。
背圆、胸圆、虎口圆,谓之三圆。这是内家拳用以接通任督二脉,以气催力发出内劲的真形。胸圆并非挺胸凸肚,乃是既挺拔又要心窝微收,胸出而闭之意。胸圆而后两肘得力;缠裹收放,攻守皆宜。作得适宜则两肘力全,呼吸畅通,作得过分则肺部受挤压而有碍健康。背圆又。叫“猴背”,背有拔之意,松开肩胛骨,肩向前送,则脊椎自能节节松开。这就是内功经—上说的“撤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此时再松开两胯,气聚于丹田,桩步稳实,任督畅通,精贯于顶,力自命门上至夹脊,分左右布于两膊。虎口撑圆,松腕塌掌,气贯掌指,势一动便有吞吐蓄发之意。
身挺,膝挺、胳膊挺,谓之三挺。只可有挺之意,不可有挺之形。肘仍要下垂,膝仍要微屈,腰仍要下塌。全身在放松之中不是往一起疙就,而是有伸张挺拔之意,宛如黎柱支倾有立木顶千斤之势。发力时,顶头竖项塌腰谓之身挺。身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脊骨拨开督脉畅通。后脚蹬劲谓之膝挺。此乃力之源泉。沉肩坠肘往前送劲,是胳膊挺。拳家术语叫做“松劲”。三挺齐挺则命门真气直贯于顶,后下于丹田。力自脚眼而起,既正且直,直贯掌心与指梢。作到好处,其劲又软又硬,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妙不可言。
鼻尖、手尖、足尖谓之三尖。凡一举手,先要三尖是否对准,是否在同一个垂直平面中?三尖是否与发力方向一致?三尖对正,才能发劲如放箭,得行意拳中“直”之妙用。凡发力必起于后脚跟,上过命门到夹脊分别左右顺胳膊贯于掌指,如同一根钢性杆件一般,足跟微微一蹬,力便从指尖那里冒出来。传递极快而且所传主力极大。为何三尖一定要在同一垂直平面中?这是由于力学中的平衡原则所规定的。发力以进击对方时,总以能将对方击出去而自身则稳如泰山,方为得体。从力学观点来看,—当我击中刘‘方时,我自身的重力、我后足蹬地之反力与击中对方时来自对方被击点之反力,三者应成一平衡力系,我身才能稳固。而三力平衡的必要条件是共同作用于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点,只有三尖相对才能达到上述三力之平衡。反之,如三尖不对,此三力便有可能形成对自身重心的不平衡力矩,在此力矩的作用下,于击中对方的同时,自身也将产生旋转或移动而不能中正安舒,此乃拳家之忌,不可不知。三尖对正是对已的要求,将劲放到对方身上是否能打得动,还要掌握“端、的”二字。我发力时,我掌与对方身体相接触之点,即着力点,叫做“端”。我力发出后要从着力点直贯到对方身上另一点,那个点叫做“的”。端和的将连成一条直线。能否打动对方与“的”的选择有密切关系。根据我个人实践经验,如将掌放到对方前胸而意在对方后背,即的在后背,是打不动对方的。对方稍一涵胸转腰就可化开。如我意在对方命门,也就是说我打的是从对方前胸直贯对方后腰的这条直线,则对方上半身便僵而不化,非换步不能化开。如我将的放在刑.方后脚跟上,则对方全身便如同一根硬棍,既不能转腰也不能换步,一发力便能打出去。二人作研究性实验,很容易证明这一点。如在二人较技之时,化发在瞬息之间、毫发之际,时机稍纵即逝,非平时刻苦锻炼有深功夫的人,是颇不易作到的。
周身八字二十四法是一个整体,没有先后主次之分。每一作势,便要处处合乎要求,不能有所侧重或有所偏废。因为人体是一完整的机体,一肢动而百骨随,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方面的太过或不足,往往会导致其它方面的不足或太过。一点不对,常引起整体姿势与劲路的悖谬,要切实注意。初练时要慢不要快,要严格不可大意。每一势在基本正确的基础上要反复练习十几万到几十万次,甚至上百万次,才能形成动力定型,少丁是不行的。望学者要有耐心、有决心、有恒心,万勿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也。
昔日刘文华先生在清华大学教拳时,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特提出了练法八要:.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三尖对、五行顺、四梢齐,心要晦,眼要毒。谷道提即提肛。三心并者乃顶心往下,脚心往上,手心往回三者合于一处。顶心往下则上之气可下注于丹田,脚心上提则下之气可上行而注于丹田,手心往回缩则外之气可回聚于丹田。三心并,气乃归于一。三意连即心意、气意、力意连而为一。也是要作到内三合之意。三意中以气意为主,气意练好则可内应心意外帅力意。三尖对即—卜边所讲的三尖。五行顺即“内五行要顺,外五行要随”,架势所至而力气注之。四梢齐即舌齿爪甲毛发一齐发动。心晦指的是练功时心意安静,不遑不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神不外散。目艮毒有疾敏之意。练功时要提起精神,内气充盈,气下于海,光聚天心。目有神光,芒可射人。切不可萎靡涣散。
以上八要,虽非老谱所载,然实系刘文华老先生数十年实践的切身体会,书之于斯以供练功者参考。.
[注]刘文华乃八大弟子中刘奇兰先生之子,曾任天津武士会总教练,清华学堂武术教授。 手眼身法步
形意拳如同其它拳种,也讲究手法,脚法,身法,步法,交手法等等。但形意拳之法与其它拳种之法迥乎不同。形意拳着重于拳法之基本原则的应用,而不是追求其一招一式的长短高低。兹按拳经所载,分别叙述如下:
一,手法 [拳经云):手法者何? 单手、双手,起手、领手是也。束身而起,翻而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筋梢发劲谓之起,筋梢不发劲谓之领。手撩阴,肘护心,有曲有直,如虎扑人。
[注解):对形意拳的手法,必须彻底弄清起落钻翻、横顺。若用单手,起为钻,落为翻,起是横,落是顺。手一动即谓之起,由动而直上而出谓之钻,钻之后小鱼际稍外扭谓之横,由扭而至虎口向上时即为翻,此时劲为顺手亦近乎落矣。这即是起横落顺之意。打劈拳时最为明显。若用双手出势,仍是起钻落翻,起横落顺。或双手交插而起,至顶上,然后向两边分而落,如鸽形振翅一般。若自胸前起向前翻而落,必须起如虎之扑食,落如鹰之抓物,起钻落翻要分明。在打起落时,如筋梢发力则叫作起手,若筋梢不发力,手起而不落,则谓之领手。无论哪种手法,胳膊都要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总以肘能护肋,手能护心为妙。 ’
二、脚法
[拳经云):足法者何?起钻落翻,忌踢宜踏而已。起足望膝,起膝望怀,起似伏龙升天,落如劈雷击地。
(注解):以脚法言之,仍然是起钻落翻。要和手一齐动作,紧密配合。起脚如同手之撩阴,其劲上翻,落脚如巨石入水,其劲下扎。用脚时最忌上踢,盖因脚踢一身皆空,自己先拔了根而易为人所乘也。脚打时宜用踩,起脚便向对方脚面,两臆或两膝直踏下去,如同狸猫上树,四肢并用。如用狸猫上树,四肢并用。如用膝打,则提膝直向对方阴部,小腹或前胸顶去,其力极大。手法,足法,本自相同。不过用足法时尤须知动脚如虎行之无声,龙行之无踪,方到好处。
[拳经云);起无踪,落无形,足去好似卷地风。远处不发足,发足必定输。若遇人多莫心焦,踩足二起鸯鸳脚。后脚趁前脚,后脚踏腿弯,后脚趁前脚,前脚未实后脚起。先进左腿,左脚未落右脚起,先进右腿,右脚未落左脚随。
[注解):进脚时,不可向前迈步,应先将脚稍提离地,使脚底与地面平行,相距约一寸半之高,然后照直向前?去,若无物然。不管遇到何种阻拦,要象推土机一样,照直向前铲进去。如与对方相距较远时,切不可发脚,发脚必为人所乘。这时应该使用郭云深老先生“远地宜缓之法”,聚精会神,缓步迂回接近对方,然后再猛扑上去,接手后仍要钻进去打,用踏,砍。拥诸腿法。倘遇群战之时,对方人多或有棍,棒、器械,则不可直取硬进,要三回两转,连腿带脚并剪而上,即所谓“踩足二起鸯鸳脚”也,曹继武先生常用之。其法为前脚未落后脚即起,或先脚未实后脚即随,行之甚为有效。
三、身法
[拳经云):身法有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
(注解):在身法上,同样是起为钻为横,落为翻为顺。如鹞子入林束身而起,藏身而落。从意和气上来说,起则高扬其身,若有增长之意,落则低抑其体,如有攒捉之形,当进必进,要侧其身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应领其气而回转伏势。进步要低,退步要高,起如挑担,机关在腰,—收一放,行如槐虫。还要切记顶头竖项以通督脉。前脚要平直出,如铲车之铲钢板然,后脚要跟,宜平移而勿拖拉。浑身之劲一齐向前伸,贵直,贵速,贵整。反身顾后,后即是前,侧顾左右,左右不分。斯之谓“进、退,顾,盼”。回身时必须在扣步摆脚转身的同时,边接手、边护裆、边护面,有接有护有打,三者合一,方为妙用。拳式中之“狸猫倒上树”“白蛇缠身”“鹞子翻身”等,莫不如是。收纵者,敛伏虎,即如灵猫捕鼠时,收身后敛待机而动之势,此所以蓄劲也。纵如攫食,此是蓄而后放也。纵时以中平为宜,以直去为妙。这就叫做“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从收到纵,从蓄到发,似乎中间有停顿间断之处,其实内中之意气仍是连续的,而且连得很紧,绝无停顿。这就是拳经上“收即是放,断而复连”之意,也叫做“劲断意不断”。纵力时要不俯不仰,不偏不倚,向前则一直而去,向后则一直而落。所谓纵横因时以变迁,高低因势而转移,机关在腰,变通在心,不能一概而论。
四、步法
[拳经云):步法者何?寸步、快步、垫步,过步、践步、剪步是也。
[注解]:形意拳式虽简,其步法却有六种之多。寸步者,当离对方只有尺把远之时,脚只微进一寸之远,或者只一抬一落而不进步,手足一齐发动,势如点炮,又如鸡之抖翎,虎之抖毛,四梢齐发,谓之寸劲。快步者,当距对方五六尺远时用之。其法为起左脚,急上右脚,左脚用力一蹬,平飞而去,如炮拳之步法。垫步是一小步两大步,共三步为一步。如左脚在前,仍先进左脚,急上右脚抬起左脚,右脚用力一蹬,同时左脚进一大步,右脚跟步。虎形之第一步便是这种步法。昔人云郭云深先生打虎形,“一步三丈五”,指的即是垫步也。如遇对方身大而力猛者,则用过步。不论起前脚或起后脚,应即将所起之脚攒进,直踏过对方后脚,手到力发,则对方自跌出而我自己则颇不费力。这就是拳经上说的“脚踏中门抢地位,便是神仙也难防”。践步,也叫野马迹蹄之步。如鹞子入林,左脚在前,仍进左脚,急上右脚蹬左脚,照直而去,右脚落地同时左脚提起,置于右脚内侧,磨胫。此即马奔虎践之步也。剪步即龙行步。遇对方急退,我赶打时用之。起前脚,后脚起而未落之时,前脚仍向前格楞一步,后脚而横踩落地,两腿成剪子股式,手与腿相合。此即神龙游空,乌龙摆尾,追风赶月不放松之打法也。总之,步乃一身之根基。身欲动而步为之周旋,手欲动而步为之催*,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进退转换,无不以两足之行动为之转移,故步实为身之砥柱;至为重要。
五。一身之总法
[拳经云): 勾拦棚架不为能,顾开截追是英雄。上法手为妙,进法步占先。工,顺、勇,急,并狠,真,内外一气紧相连。三姓调养多妙用,遇敌取胜不为难。
[注解),所谓“一身之总法”,即攻守之总法也。各人之体会不同,经验有别,故其法亦有异。按形意拳第二世传人曹继武老前辈之传于后世者,计有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上法,进法之不同。顾法亦即破法,可分单顾、双顾,顾上,顾下,顾左右,顾前后。单手顾用截手,或里截或外截。双手顾则用横拳或马形,或用双截手,或用八字功中之‘“裹”之功。顾上用冲天炮或乌龙倒卷水,顾下用扫地炮。顾前后则用前后扫锤,撇身反背,望眉斩甲。顾左右则用填透:炮,鼍龙戏水,乌龙翻江。拳一触即发,顾中有打,顾即是打。绝不象其它拳种先勾拦棚架而后再进招。开法用熊形,肘开,肩开。用进劲者曰刚开,如豆角炸开豆子进出。其劲柔者曰柔开,劲涵蓄于胸而松活于肩背。截法者,有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诸法。截手者,彼手已动而未到,我急截之。截身者,彼微动我即先截之,使不得出。截言者,彼言方露其意我即截之。若彼面露其色我即截之者谓之截面。彼目笑眉喜意甚恭而心有杀机,我能察而迎机以截之者,谓之截心。上法以出手为妙,进法以动步为先,而总以身法为要。行意拳离远不发招,发招必是钻进身去打。意动而身动,手动而脚随,手脚齐到方为得体。手起如丹凤朝阳,进步抢入,抢上踩打。气势要雄壮,身法要灵活,手足相连,内外一气,倏然即至。上法有六方:曰工,巧妙也,曰顺,顺敌来势之自然也,曰勇,果断也,畏惧迟疑,兵家大忌,曰急,快也,手急也,当发即发,刻不容缓。曰狠,举手不容情也,心一动而内劲即出,曰真,发心中得见之真,使对方难以变化,为我所制。六方明,则可得上法进法之妙用。在以上数法之外,还有所谓三性调养法。眼为见性,所谓眼观六路。耳为录性,所谓耳听八方。心中时常惊醒,所谓高度警惕。此三性者武艺中所不可缺少者。知此三性,则精灵之意在我。先事预防,不至为人所算,则可无失机之虞。人体各部是一个整体,大脑为指挥官。手足身步法五者,自有其内在的密切联系。大体上说来,手管上下,腰司左右,脚主前后进退。肘管护肋,膝管护裆,手管护面、护心。又两手各管半边,以自身中线为界,各有防区,不相逾越。各部分如能克尽己责,配合恰当,则动转挪移,攻守进退,自能圆通括泼,得心应手;如不明隙其中关系,各部分不适当地乱动,不能各尽己责,却去多管闲事,必将互相干扰,互相牵涉,发挥不出各自的潜在能力,而终归于失败.学者不可不知也。
论交手
原文: 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落顺不见顺,起横不见横,起落二字要分明。起似伏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起如挑担,行如槐虫。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起?落不落何用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起落二字与心齐。未起身先侧,未落身先坠,未起如摘予,未落如坠子。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手如如钢锉,手回如钩竿,能叫我先动,莫叫他起拳。不钻不翻一寸为先。破中即是打,打破紧相连。
注释: 练行意拳,打的是起落,钻翻,横竖,升伏。起落钻翻是外形,横竖是劲路,升伏是内气。外形是内气运行的外在表现,内气是变势发劲的原动力。升,是指吸气时真气自涌泉升至聪门(前额上方,伏、是指呼气时真气仍下降而归于丹田,复降至底,觉周身之气渐小,如龙蛰虎伏。竖也叫顺,是指自肩至足底,横是指自两背骨至两手。钻翻是指两手的阴阳变幻。手背为阳,掌心为阴,胳膊内侧为阴,外侧为阳,与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络暗合。起手为钻、为升,为横,落手为翻,为竖、为伏。所以手一起一落,一去一回,则劲有横竖,气有飞腾。在劲儿之横竖变化时,内气亦同时有横竖之变化。个中滋味需细心体会,才能有所得。起时用劲儿如挑担,其跟在于脚,全体一齐用力上伸,要侧身而起。其内气之升则如伏龙升天。进步如槐虫之行,劲在足在腰,其身下坠,其气亦下如霹雷击地。意之起,气之来,无形无踪,倏然而至。起手要沉实,虽是向上向前,肩肘仍要有沉坠之意,犹如钳工推动钢锉,劲匀而沉。回手亦不是随便向后撤,而是向下向后,有腰臀之力,如钩竿从高树上勾落果子一般。去是打,回也是打。如对方来手甚快,我则前手连接带拨带打,以打中为破,破即是打。自夕彤上看,起落钻翻甚不分明,这就是“起横不见横”、“起不起何用再起”和“落顺不见顺”,“落不落何用再落”的情况。但内气之纵横和劲路之变化仍甚分明。如对方距我甚近,出手便能伤及我身,我来不及换步,出手也来不及钻翻,则只能用意、气之起落钻翻横竖,助之以寸步,接定对方的劲,浑身一抖,将对方发出去。所以叫作“起无踪落无形”。这就是“不钻不翻一寸为先”的意思;
(原文); 出手横拳,势难招展,前后四梢望眉展,撇身反背虎搜山。斩手似炮行如风,把把鹰捉开四千。剪子股十字立,进步踏打不留情。拳似药箭身如弓,踏进中门去打人。上法须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拳似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
(注释): 横拳为诸拳之母,故出手便是横拳。横拳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横是无形的横拳,如运用三体式的形式,将浑身放松(要松而不软)不用一丝拙力,精神内守,气势腾挪,圆满无亏,以意行气,以气帅形,可以变成各种拳势,精,气,神皆在其中。这就是“起无形,起为横”。如外形一动,手足一出,但横劲未发,此即成后天之横。各种劲路皆在其中。后出手便发出横劲,是之谓一行一横,为名家所不取也。撇身、反背,拳砸,或扣步、转腰、提膝、拳砸,在行意拳叫作“望眉斩甲”。步一动即变成鹰啄之式,出拳便是“四平炮”。此诸式自始至终贯穿着八字功的“展”法,可以连环使用,是一种比较厉害的打法。所谓“展拳勇猛不可挡,截梢劈面取中堂”就是指的这种展法。上用鹰啄,下用剪步十字扁踩,同时并举,如狸猫上树,直。取对方两足,两臁,两膝,十分厉害。行意拳的进攻特点之一是近打,即拨开门户,钻进去打。要想钻进去,必须束身而进,如鹞子入林一般。又如蛇之弯弯曲曲,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以头领身,以身带步,脚踏中门,直向对方裆中插入。进身的同时,既是顾又是蓄,要蓄如伏弩;进去后手脚齐落,动如发机。浑身—匕下顺着一个方向,同时发力。在此一瞬间,四梢一齐发动,不许有丝毫畏惧迟疑,犹如受到火烧蛇咬一般,浑身一抖,如火炮爆炸,打出一个整劲来,这就叫”惊起四梢”。
(原文):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遇敌要取胜,四梢俱要齐。内要捉,外要随,打要远,气要催。远践近钻进合膝,敌人沾身要纵力。起手如虎扑,下脚不落空,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墙倒容易推,天塌最难擎,雨过尘灰尽,风吹暴雨倾。架梁闪折不为重,有称打起千百斤。身体来动可知情,才知足心大光明。
(注释): 与人交手时,首先要气势胜过对方,如关云长之斩颜良诛文丑,视敌人如插标卖首,勇往直前一?而过,如踏草芥。有胆才发得出力,有胆其技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行意拳养气之功。内要提是指内中之意一动,精神即提起,不可散乱。肛门微提,真气聚于丹田,腹如沸鼎,真意萌发,气势腾挪。所谓“随”,有两重意思:一是指外形随内气之动而动,二是指在接手后不能主观,不能硬顶,要随对方来势,因势利导。如对方猛力来攻,我不撄其锋,先顺对方之力稍稍一引,即乘机钻进。郭云深老先生谓之“随”,即随而后打也。打时身虽近而意则远,才能放得出入去。比如我距对方只有一,二尺远,一拳打去要如同打六尺开外之物一样。如此则气长劲也长,平时自己走架发力也要如此。意到气到,气到力发,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发力时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腰催胯,胯催膝,周身合成一家,三节连通一气。如与对方相距较远,则用马奔虎践之步;如与对方相距较近,则用起钻落翻,进步合膝护裆。如对方已进来将我*住,我仍用身将对方引进,同时自己合而蓄,如同被捆住一般,继而突然一炸,其劲又整又脆,短而迅猛,常可将对方打起来抛出去,我势一动,直如天塌雨倾,使人无法擎、无处躲,则对方自败之无疑也。行意拳的打法要明三节:上节不明则拳无所宗;中节不明则全身皆空,上下不能贯通一气,下节不明则发力不能沉实有力。三节一齐发动,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则浑身都打人,无处不打人,故曰“拳打三节不见形”也。若遇对方身长力大,亦需以巧取胜,不可拚力。用巧之法是根据力学上的杠杆原理,也就是搬运工使用撬杠之法,以四两拨千斤。对方力虽大,贵在使他放不到我身上,或不能完全放到我身上;我力虽小,贵乎能全部放到对方身上,而且放到薄弱的环节,放在对方最不稳定的时机。此法之运用,必须以能听劲为前提。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