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拳谱》,是终南派心意六合拳经典著作,又被称做拳经。该拳经全面的介绍了心意六合拳拳理、拳法、枪法、练拳十六法、十法摘要、练技要诀、去势虚实论、五行合一处法、十六灵法、打法权诀、内功四经等诸多方面论述。而其中姬祖与历代先师之原论是该拳谱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习拳指南,历来被门内视为珍宝,秘不示人,故知者甚少。 为使广大习武者对该拳有深层的了解,特以秘传谱论中,摘其精要(典)论述五篇,以供习者参考,并与同好共勉。 五篇目: 一、 姬祖《四拳论》 二、 姬祖《演武思悟之道》 三、 曹继武先生拳论 四、 王自诚《拳论质疑序》(十法摘要序言) 五、 戴龙邦《心意六合拳序》 (一) 姬龙峰祖师著述《四拳势论》 曰: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以此做身法。 此捶(四把捶,也即心意六合拳)名曰七捶:咎(斩)、捷(截)、踝(裹)、胯(挎)、挑领,去势如虎扑,把把如鹰捉。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如妇,动之如虎。猛虎步行,猴气与神,俱往捷如腾兔,纵横往来迢形随影,目不及瞬。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五行一发响雷声,拳去雷动风响山林,不能阻隔。风吹浮云散,雨打灰寺清,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墙倒容易顶,天塌最难擎。 拳打遍身是法,脚踢浑身是空,远去不发脚,发脚也不打人。见空不打,见空不上,先行顾法后打空。顾法浑身是法,欲打哪里是本心。随机应变查(察)真情,手起莫往空里去,脚落莫往空里落,脚踩最忌往远控。闪落两边,提防左右。欲闲者还堪相迎。强退者,当后跟,十连环紧追,随高打高,随低打低,随起为横,落为顺,为其方正。 曰:但与人者交手,心不勇,手不催,磕不上多出变化。未起先居摘物意,未落预存附地心。三存者不上,心里所悟,原来是身心本不明。 蜇龙未起雷先动,风吹大树百枝摇。一枝动,百枝摇。心要动,内要提,外要随,起要横,落要顺,打要连,气要催,躜身平进中间,手起似虎扑,脚起不落空,遇敌防奈(耐)战,放胆尽成功。 曰:有反心必有反气,有反志(气)必有反力。其形未动,后有随反之心,笑脸眉喜不动唇,提心防他必有意。会意之心,能合气归一,合顺者,天地之事无不可揣也。见识不可随时变,无事不到头。 曰:拳打三节不现形,倘若现形艺不能,能要不是莫要停,能在一思前,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心多一力。三回九转是一势,势起哪五行,三心三意是一势,只怕人间多一精,一精知其万事(势)精,万事要为终身用,百定一定,好字里面多加真。无价之宝也。 有钱将往如处买,要知好之路,走在四梢求。四梢俱齐,五行乱发。血梢发起不知凶,牙骨肉梢不知情,筋骨发起不知劲,身起未动不知情,才知灵山大四明。三心里边有三意,意起火身之傍要报恩,义到人前一切公议,义到世间为生理,生理里边都要成君子行。其三,好钢用于刀刃上,用了它,有了它,有何故也。用了经,再打磨它,快如风。断了它,永无祸生。成为人美之人,时时考练自己身心。 一件通,件件通,务要起落进退精。眼见耳听语中情,筋骨身未动,四梢无远近,明了四梢不知息,闭住动静永无凶。 封闭难以进,他傍四梢即挑领。眼前不可封闭,不可捉拿,催右手拿杆莫用情,千万不可拘长短,三起不见,进到原来是本心。不明四梢,三起不见,三进不见,可见也好,不可见也好,能见于言,莫见于心。立志未动,能交于身,莫交于心。在中见他不锁门,势必实定于咽喉。天地交合,云遮日月,武艺相战,闭住五行。好树成林在其主,巧言须要强出头。架梁避闪不重,有秤定打百余。行动女之事,丢去虎狼之威,凡事无理自己悔,保住身体现金福。 曰:解劝世人莫习武,凶多吉少难以知,丢财惹祸在眼前,不如息气养身却自然。千样知吾也,不知可破乎。用好心肠一条,勇气胆宣,风日报事尔。三思四维可也,惟进退精于严也。猛然见了三条路,可该往前进,不该往后退。好钢而多折,能柔而成锋。知进者必胜,知退者必不受辱。 与人相战,须明三前:眼前,脚前,手前。踩定中门夺地位,如蛇吸食。起如蜇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望高,高中望低,起落二字要与心齐。死中能反活,活中能反死,明了四梢永不惧,蔽住五行永无凶。 起落二字自身平,盖世一字是中身,手足身法快如风,疾上尤加疾,打上不嫌迟。 熊出洞,虎离窝,勇似穿山过大江。牮(音剑,斜意)柱之势必有所取。势正者不上,势远者不上,因其远近,视共老嫩,因其高低,视其宽窄,浑身一气,上下相连。身动心不动是枉然,心动身不动也是枉然。 同场施技者,诸处要留神。试拳,试兵器,有触即应。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打遍天下,就如母鸡,行如槐虫,起如挑担,落如分砖。(全文完) (二) 《姬祖论演武思悟之道》 姬祖戒语:学者六合自古无双传,多少奥妙在其间,谈君妄传无义之人,招灾惹祸难保安。 演武思悟之道: 曰:演武思悟之道,依吾之言,总无大害,思其理而自尊。交勇者莫要失悟,失悟者寸步难行。怕只怕大阵里边孙武子哪样用法;韩元帅十面埋伏,擒霸王无处逃生;昔周朝姜太公哪样神机,领一千众徒弟尽丧诏州;班花女凭刀法报子私仇。那一武不因思悟者有失。 思悟者有大才,能用此语言俱照四梢,四梢一定要依行,行起一气要直往,直往要齐备,齐备要一处往前行。行何往?到阵前。 学武艺依着此论,不怕泰山势压顶,君子用意再思维。 行到四梢要一精,好心之人常用孝顺之习,常存公道之心。不别三意不时常用,可能调治百病。 四梢循环:血梢发自脚心到天门,再无别疑,真豪雄。牙肉梢仔细评,评出理来是一通,筋骨一气要一合,天地阴阳通。天地阴阳凭一气,气能皆通,万事皆通,一气皆复,万物皆复。哪有痕迹,哪有阻隔,以和为始,以和为终。 明天地之理,则知吾术之心意,不知吾术之心意,还往四梢寻。 目中不时常轮转,行坐不时常小心,耳中不时常报应,语中不时常调和。和者何也?万和万事去吉凶。 吾有栽树之心,育苗之意,奈何他人不能如松柏四时常青。松柏常青因何严霜不打?缘它根深心实,自可腹严霜。可喜忠孝两全,礼义廉耻之人,学艺之事,无狂妄之气,骄傲之心,遇敌之日,思谋所学,可以动则动,可以止则止,凡事皆得其中和美。而今习武轻狂躁率者,可鉴诸君也! 吾拳术之法,非是人与人争之事,但能扫诸不平。虽路途交合要存心,到晚宿店要防备,一切凡事存在心,一时一刻不放松。逢桥头须下马,过渡莫抢先;一人莫上舟,搬稳且慢行,宁走岗远十里,不走低洼古路径;未黑早住店,鸡鸣且看天;黑夜烈风莫行路,强行必有祸与凶。人量人切莫小量,可比韩信楚霸王。 十人群着一人难,一人存心要占先,如若猜透这句话,万能胶般祸患俱消散。此数语,良药也。 并无此心,妄行别意,见其何?切自思不到,万思无心,不可以转。自思不到,道我无理。 能见一身,莫见于心,贤者可也,不肖者不能。 雪里泼黑自然黑,蜜里黄连终是苦,自己久悟理不通,每日迷来枉费功。树大名大多人望,望它清冷遮日光,狂风损枝人不见,不胜滋长在山岗。 人比花开满树红,后来结果几个成,天生奇才多好用,惜乎奇才不多生。
(三) 《曹继武先生拳论》 歌曰:"手起横捶势难招,展开四平前后梢,望眉咎加,反背如虎搜山。斩手炮形如风,鹰捉四平足下存身,进步踩打莫容情。" 抢上,抢步十字立,剪子股势如擒拿。进步不能取胜,必生寒怯之心。退步足定要防跌扑之虞。进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打人如亲嘴。胆上如风响,起落似践绳。遇着要取胜,四梢俱要齐,手起脚不起,进人是枉然,手落脚不落,进人也是枉然。 起而未起加摘之,落而未落加坠子,三意不连,必定学浅。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兵行诡道。抢夺如放箭,拳打一气,兵战煞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君与臣合,将与兵合,为一气盖乾坤,并无反忌。 远进一大步为捷,两头回转一寸为先,早知回转这条路,尽在眼前一寸中。守住一心行正道,小路虽好车难行。 手起脚不随不能打人,脚进手不随,也是枉然。思此,总由于三节不明之故。上节不明恐中人擒拿,下节不明恐中人盘跌,中节不明浑身是空,故必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总之,欲动占中先,只在中间在其间,起落不见形,见形不为能。心比玄胆镜,手似如意钩。君子善学文武艺,全凭之情会其真。 姬师云:"文武古今圣传,切分国家之大典,上有盖社稷,下能趋吉避凶,此生不可缺也!今之练武者,揣论架势,封闭躲闪之法,不知日间了然在目,尚可小用,黑夜之中伸手不见,则难防御,必至自误自身,悔何能及!惟刚正之气,养之有素,而然然萎萎于一旦,依本心本意直扑上去,随高打高,随低打低,不怕他身大力勇,一动败败矣。 诗曰: 武艺却道无真经、任意变化势无穷, 岂知悟的婴儿玩,打法天然是真情。 (四) 《拳论质疑序》--"十法摘要"序言 河南新安进士王自成,男王益恺校 清·雍正十三年正月 闻之不语力者,盖因尚德不尚力之意也。然夹谷之会,必用司马曰:武门有恶言不入于耳,诚武力则不可少哉!于是顾其身家,顾其性命,拳为尚焉。 拳之种类不同也,他端亦(也)不知创于何人,惟此六合之拳,传自山西姬龙峰。先师艉系明末人也,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而先师犹有虞焉,吾处乱世可操枪骑马,有万夫不挡之勇,若太平之日,刀兵销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哉!于是将(变)枪法为拳法,会其理为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此谓之六合,内外贯为一气也。 最重要者,为前后各六势,且又有刚柔之分。刚者在先,固征其翼,柔者在后,尤寄其妙。由浅入深,由粗得精之意也。 其近世司武者,多惑于异端之说。而以善走为奇,亦知此拳有退法乎?以能闪为妙。亦知此拳有动之而不见形,一动即至,而实不及封闭乎?且即云:能去,能闪,能封,能闭也,必目见而能然也。 故曰:白昼间遇敌犹可取胜,若黑夜之间,倘遇盗贼,猝遇仇敌,吾本未见其形,将何以封而逃。岂不反误自身乎! 惟我六合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练上法与进法为一贯,虽黑夜之间,风吹草动,有触即应。其机自灵,其动自捷,也不知其所以然也。惟精于此技者能尔。 然得姬老师之真传者,只有其徒南山郑氏一人焉。郑师于姬老师之拳、刀、枪、棍无取不精,会其意,究其理,因述为论,乃知一切武艺,俱出于拳内。 近世习六合者,亦各不同之,不类欤谅之,此者,未得其真,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况乎愈传愈讹,且不仅差毫厘耳。 余幸得学于郑师之门,以接姬老师之真传者也。传之觉其法最真,而得之颇详,愿就其论而释之,著为十法摘要,非敢妄行诸世,聊以教诲复进之人云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