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明 著 吴家新 荐
(接上期)
练步之法
练步之法,以马步为基础。马步,又名马裆,又名地盆,又名站桩。何以马步为练步第一要径?因其步稳气沉,不但可免血气上浮,呼吸短促之弊,且可得浮力逝天,沉力重生之效。拳术虽为手上工夫,然步法不固,基础不坚,一动即摇,上重下轻,络如风絮水萍,毫无根蒂。不须勾拨,尚有颠蹶之虞,一经交手,能无损己之虞?欲其取胜克敌,秋叶临风,冀其不落,岂不瞠乎其难哉。练步者何?练其举足轻如鸿毛,出步重如泰山,其快也。若惊鸿一瞥,其固也,若磐石之。安故习者于马步一式,宜下刻苦工夫,加意以练习之。
练马步之法:一、分其两足,相距约尺余,如坐马势,平行蹲下,听气下沉,目直视,不用藉力,亦不用着力。二、每曰朝夕两次,蹲下时,默数字数,由少至多,倦则少息再蹲。三、两大腿要相等,呈水平形。小腿面要呈直线,身腰要挺直,双手插腰,或成拳,向前平伸。四、酸苦到极点,始可休息。逐曰行之,不到百曰,自将浮力换去,新力重生。然后练习其他十七种步法,则游刃有余,毫无痛苦矣。最忌者,两腿蹲下,不能平正,曲背弯腰,阻气下行,一站即起,难收功效,每为初习者困难之要点。内家练步之法,共十八种,故须以坐马步为其首也。
所谓十八种步法者,曰坐马步、曰钓马步、曰前驰步、曰后驰步、曰碾步、曰冲步、曰撒步、曰曲步、曰踏步、曰敛步、曰连枝步、曰仙人步、曰分身步、曰翻身步、曰追步、曰逼步、曰斜步、曰绞花步。惟练步之时,大都吞吐身势,沉着气力,提活腰腿,走行步法,步短而快,足低而稳,手法与之相应,腰势与之相连,伸缩自如,进退敏捷。不因翻身而呆滞,为因变向而停留。兹将十八势之步法不同点,分述于下:
一、坐马步练法
拳法何以重在马步?因直立之姿势,仅能固定上中二部,不能兼及下方,是以马步一落,则上中下三磐,左右前后,手法均能施及。故马步为十八式中第一式。其练习之方法前已述及,兹不重叙。
二、钓马步练法
钓马步,系由坐马步中化出。坐马只在根生蒂固,而钓马必须左右推行。练习之时,先提左足,足尖点地,用悬力,钓着左腿,仍如坐马势。如欲左进,左足尖向前点地,右足在后推送前进,碎步快行,驰驱不定,遇隙入门,随机变势,因时换步,左右咸宜。此种步法,拳术中用之甚广。
三、前驰步练法
前驰步练习之时,可分前面左右两方,如右足向左前方斜进一步,偏身出左足前驰,足尖向右,足跟向左,搓身前击;反之,左足向右前方斜进一步,蹲身出右足前驰,足尖向左,足跟向右,搓身前击;此步有勾挟封逼之能、锁闭截拦之效,习者可揣而得之。
四、后驰步练法
后驰步练习之时,亦可分左后右后两方。如左足向右后方偷进一步,右足亦向右后方驰进,身手右展;步之右足,向左后方偷进,左足亦向左后方驰进,身手左展。此步与前驰步适成反比例,互相练熟,妙用无穷。
五、碾步练法
碾步,亦有前后左右之分。如左足左碾,则左足足面外方用劲;右足右碾,则右足足面外方用劲。久久练习,吞吐有风,自觉得力。其碾时宜低撇,不宜高挑。又有左足跟裹磨,右足向左后方碾出;或右足跟裹磨,左足向右后方碾出,吾杨陈氏弟兄,练之颇熟,尺围大树,碾之枝叶纷披,亦非一日之功也。
六、冲步练法
冲步,即足尖向前低铲而出。练时须身体蹲下,两大腿相并而行,可进可退。腰宜挺直,沉气吸腹,手足相应。赵海屏云:“衡阳黄逢春于此步练习有年,疾走庭廊,整砖为碎。”此步有铲、吐、封、逼之能,倾身使前。
七、撒步练法
撒步,即展开姿势,低身蹲下,左足尖朝左,右足尖必须朝前,腰坐在右;如右足尖朝右,左足跟必须在后,腰向左坐;庶重量能称,撒步当先,方无危险。练之久熟,自能起落相均,潇洒自如,前进后退,踊跃随心。惟落足之时,均宜足尖点地,两足跟不可全行踏实,实则步骤难变,亦须注意。
八、曲步练法
曲步,练习之时,两大腿不仅相并,且须夹紧,身腰下坐,如左足在前,身欲右转,可将足跟微提,足尖着地用力一磨,不须换步,即可转身;反之,右足在前,足尖微提,足跟一磨,不须换步,亦可左转。
九、踏步练法
踏步者,即于身腰沉下之时,两足向后互踏,似退实进,趁敌人之虚空,撒步进攻,待他方之露隙,逼步追封。此步有以逸待劳之妙,观风望势之用,可虚可实,可退可攻。
十、敛步练法
敛步,例如左足撒步向前,敌用冲步铲来,我足一点即敛向左。又如右足撒步向前,尚未落实,敌用逼步踩来,不须落地,即已敛步向右。或左足划半弧铲出敛右,或右足划半弧铲出敛左,旁钩侧拨,能锁能封,皆敛步之法也。
十一、连枝步练法
连枝步,例如右足横行向左外方,左足再横行向左;或左足横行向右外方,再右足横行向右,忽焉右足左进,左足右进,互换前走,呈交叉式,如连枝形,务宜提活腰劲,注力足趾,练习纯熟,始能行步自如。
十二、仙人步练法
仙人步,如右足横行向左外方,呈丁字一横行,左足尖磨转向左,必须呈丁字一竖形,左足尖直对右足右外方。若反之,左足横行向右外方前进,右足尖必须直对左足左外方,一旦行走成熟,既有进退封逼之能,且有助势提劲之效,瞻前顾后,左右翻身,均能得势,可高可矮,悉听自然。
十三、分身步练法
分身步,例如左足撒步当前曲下呈半弧形,右足在后挺直,如前弓后箭势(面东背西),忽然左足跟一磨,足尖本是朝南,变为朝北,右足身腰同时向前左转,而左足未离原地,此时前弓后箭式,已变成面西背东。有云:系两腿平分,裆能贴地,日分身步,殊不知此种一字腿,系练裆筋吐出之腿法,与分身之步法,自属不同,不可以一例目之也。
十四、翻身步练法
翻身步,有用左足由右后方斜退向左回身者,有用右足由左后方斜退向右回身者;亦可左足踏步,右足跃左,左足后退,翻身左转以迎敌者;亦可右足后踏,左足跃右,右足后退翻身右转以迎敌者;述之诚难各尽其势,习之或可各得其长。
十五、追步练法
追步,即跃步,或称箭步。练习之时,宜用足尖点进,或前进三步,后退三步,进步轻便,退步灵活,不必拘于马步坐功,致嫌呆滞,反有能发而不能收之弊。故于追步,特单举之。
十六、逼步练法
逼步,例如左足尖朝左,右足尖朝前,丁字正步立下,敌人进右步强进,不必因其猛而避让,必再发右足铲进以逼之,或右足碾步以撇之,或右弓入门,拗勾以抉之。他如以步克步,就腿发腿,遇足进足,皆逼字类也。
十七、斜步练法
斜步,身腰沉下,或以自己右足迫己左足向左斜行,左足已作快步前行,右足催之。或使自己左足迫己右足向右斜行,右足已作快步前行,左足催之。惟两足踝不宜使劲击撞,庶免伤创之虞。
十八、绞花步练法
绞花步,先将右腿架于左腿上,呈连枝交叉式,身腰蹲下,面本朝北,足尖提劲,两腿一绞,即变朝南。反之,左腿架于右腿上呈交叉式,身腰蹲下,面本朝东,足尖提劲,两腿一绞,即变朝西。练之使熟,则旋转无不如意。以十八步之大概职此,举一反三,要在习者精求之。
六路与十段锦之诠解、
内家拳之精品,总集于六路拳,于十段锦之中。世有传六路拳歌诀曰。
佑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
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
扬鞭左右人难及,煞捶冲掳两翅摇。
黄百家诠解云:通臂,长拳也。右手先阴出长拳,左手伏乳;左手从右拳下亦出长拳,右手伏乳,共四长拳。足连枝,随长拳微搓挪左右。凡长拳要对直,手背向内,向外者,即病中截法拳。
斗门左膊垂下,拳拳相对为斗门。右足踝前斜靠左足踝后,名连枝步,右手以双指从左拳钩进复钩出名乱抽麻。右足亦随右手向左足前钩进复钩出,作小踏步还连枝。
仙人朝天势,将左手长拳往右耳后,向左前砍下伏乳,左足搓左,右手往右耳后,向右前砍下钩出,拦左拳背,拗右拳正当鼻前,似朝天势,右足跟划进当前,横向外靠,左足尖如丁字样,是仙人步。凡步俱蹲坐,直立者,病法所忌。
抱月,右足向右至后大撒步,左足随右转,作坐马步,两拳平阴相对为抱月。复搓前手还斗门,足连枝,仍四长拳,敛左右拳,紧叉当胸阳面,右外左内,两肘夹胁。
扬鞭,左足搓转向后,右足在前,左足在后,右足即前进追步;右手阳发阴搏,直肘平屈横直如角尺样,左手扯后伏胁,一敛转面,左手亦扬发阴搏,左足进同上。
煞捶,左手平阴屈横,右手向后兜至左掌,右足随右手齐进至左足后。
冲掳,右手右后翻身直斫,右足随转向后,左足揭起,左拳冲下着左膝上,为钓马步。此专破少林搂地挖金砖等法者。右手掳左撑,左手即从右手内竖起,左足上前逼步,右足随进,后仍还连枝,两手仍还斗门。
两翅摇,即随用两手摇摆,两足搓右,作坐马步,两拳平阴着胸,先将右手掠开,平直如翅,复收至胸,左手亦然。
王征南之内家的十段锦歌诀云:
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回。分身十安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纽拳碾步如初,滚斫退归原路。入步蹈在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黄百家诠解十段锦云:
坐山虎起势斗门,连枝足搓向右,作坐马,两拳平阴着胸。
急步三追,右手撒开转身,左手出长拳,同六路。但六路用连枝步,至搓转方,右足在前,仍回连枝,而此则用进退敛步,循环三进。
双刀敛步,左膊垂下,拳直竖当前,右手平屈向外,搓左足,内两足紧敛步。
滚斫进退三回,将前手抹下,后手斫进,如是者三进三退。凡斫法,上圆、中直、下仍圆,如钺斧样。
分身十字,两手仍着胸,以左手撒开,左足随左手出,右手出长拳,循环三拳,右手仍着胸,以右手撒开,右足转面,左手出长拳,亦循环三拳。
架刀斫归营寨,右手循叉,左手内斫,法同前滚斫法。但转面只三斫,用右手转身。
纽拳碾步,拳下垂,左手略出,右手下出上进,俱阴面,左足随右手,右足随左手,搓挪不转而两纽。
滚斫退归原路,左手翻身,三斫退步。
蹈随前进,左手平着胸,略撒开平直,右手覆拳兜上,至左手腕中止,左足随左手入敛步翻身,左手亦平着胸同上。
滚斫归初飞步,右手斫后,右足搓挪。
金鸡独立紧攀弓,右手复斫,左足搓转,左拳自上至下,左足钓马进半步,右足随还连枝。(即六路拳冲钓马步)。
坐马四平两顾,即六路两翅摇摆,还斗门,转坐马摇摆。六路与十段锦多相同处。大约六路练骨,使之能紧;十段锦紧后,又使之放开。
练拳秘诀
练拳者,习斗之良方也。孔丘云:“戒之在斗”。故昔之君子习之,反见鄙于同俦;贪夫习之,反因之而贾祸,几使秘诀失传,史书不载。噫!麝因脐而见逐,象有齿以焚身,斯术之所长,即斯术之所短也!何以迄今复昌明于世,提倡国术者,风起云涌,且不乏其人哉?诚以学术竞争而拳术未必无能;武装和平而武技未必失效。今之练习拳术者,且不仅用之战斗一途,实因其术之益处,除合用于军旅而外,尚可为强种强身之具。同为一拳,今昔练习趣旨之不同者如此。苟练拳用为他日雪耻之图,则正所谓用之得当,若仅知一二法门,而作好勇斗狠之用,固负著者之苦心,且有失提倡者之本旨,窥为不取也。兹将练拳秘诀述之如下,用备他日保我国防,一显男儿好身手也可。
1、练拳之时,须先运动全体,伸缩四肢,舒展筋骨,流通血脉,庶可以免内体猛受逼迫,致生血液暴激之病。
2、练拳之时,须先心沉志稳,吐浊纳清,气行周身,体于四肢,顺其自然,不用胁迫,以免伤肺。
3、练拳之时,气行短促,可用鼻吸口嘘,互相运动,不宜紧闭,务须随其势以运其气。
4、练拳之时,虽为个人独可,但心目中必须以为有一某个仇人在场中,与我格斗,故一拳一腿,均不能随意乱发。
5、练拳之时,必须沉肩吸腰,出手略弯,推手挺直,将肩放松,劲贯掌指,则手去自长。
6、练拳之时,必须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步与手合,所谓手眼身腰步,要同时并用。
7、练拳之时,必须默想发拳之理,破拳之法;彼如一拳对心打来,须让开其拳,同时须取何种方法,对其进攻,以击败之。
8、练拳之时,必须取弹力,不取直力。直力是呆力,弹力是活劲。、故手足之运动,须一发即回,用力不满,其劲常蓄。
9、练拳之时,必须心里念着不黏不贴,才贴即吐,此着似虚,然亦可实;此着本实,亦可变虚。
10、练拳之时,必须知道拳术工夫。有用声势进逼,务宜不急不忙,照势解势,消肩直腕,盖身进步,以击去之。
11、练拳之时,必须放大其胆量,抱定不屈不挠之自信心与志气,不至奏凯而旋,绝不放松一步,视白刃如不见,聆枪炮而不闻,有如斯心胆,然后大敌当前,运用所学,则其庶几乎?
12、练拳之时,仍宜空练为佳,不宜与人戏练,因有对手,转生顾虑与阻碍,且拳术反无精进。
13、练拳之时,虽无对手,但心目中总须以为有一顽强之对手在前,稍有疏处,必被蹈瑕指隙以进,故时时须存厌恶击去之心。
14、必须想对于仇人方面,务要分上中下高低进取,彼如内来,即用援法,粘面分推;彼如外来,即用夺法,粘面分推,不可抱定呆势,须知我一转身,彼亦同时换势前进矣。
15、练拳之时,必须自揣其姿势,何处为生门?何处为死门?我前进攻彼,彼必取我死门。所以要攻外防内,彼变化亦要随其变化而取之。若能如斯,即得其练拳之秘窍矣。
16、练拳之时,必须默记其方向,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如系一敌在场,如何击之?如系二敌在场,如何击之?不如此,不足以成名家。凡名家巨手,未有不由此现象中产生。故练拳者,宜注意也。
17、练拳之时,必须镇静,不必因其敌众而惧怯。彼虽来如猛虎之势,我急逼其势而轻粘之,在劲不在力,在巧不在勇,彼虽勇猛,其奈我何。
18、练拳之时,必须手快、眼快、心快、身快、步快,其来如风,其去如矢,身轻脚便,全无凝滞,洒脱自如,所向必克。
19、练拳之时,脚步不宜提高,脚尖务须铲进,纵跳贵乎敏捷,换势尤贵神快,眼观四面,耳听八方。
20、练拳之时,必须想到我如此着失败,应更他法以救助之。彼知此法为我所破,彼亦应更何着以补救之。
21、练拳之时,必须周身上下,均不容敌人黏贴,如已为敌人所贴,则照其来势,用法以解破之。
22、练拳之时,必须想到我如连身尽力击去,彼必借势用牵;彼如连身用力向前打来,我亦借其凶势,顺手牵使外倾。
23、练拳之时,必须想到我手如被砍落,不可于砍落后再更他势,仍须于破落前粘近之处,取步前进以击去之,此内家之秘传也。
24、练拳之时,必须明白高来则挑托,平来则拦路,低来则砍斫,吸气提劲,吐气发掌。
25、练拳之时,须明白敌人之力,超胜于我,则须走旁门以入;敌人之力,实弱于我,方可走中门而进。
26、练拳之时,必须明白敌人如用虚势来引,即趁其虚以击进之;敌人如用猛势来扑,亦乘其猛以还击之。
27、练拳之时,必须在大小便之后。若于饱食盛醉之后,皆不可行,尤须减少色欲,以免精神缺乏。
28、练拳之后,务宜行走十分钟,待血气既定,然后方可再进饮食,随意自如。
29、练拳之后,切不可随即坐卧不动。若于百脉震动,气息方炎之时,骤然使之宁静,则血气不匀,每每因此而发生头晕气急等症。是于养身之道.大有窒凝。故练拳者,不可不注意也。
30、拳术一道,所以增长体力、脑力、胆力,而养成民众有果敢冒险之心者也。练之得法,其术益精,其体日强。练之不得法,则非徒无益,而反害之。吾愿吾同志,练习纯熟,精益求精,熟能生巧,收其微效,用以强身;收其大效,用以雪耻,著者实有厚望焉!(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