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孔德
(接上期)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旱已。
【释解】
本章讲经国治世的“武用”之度。
据说,在上古之时,各个部落自然择处,形成各个不同的自然之国。那时一个国家,小的也许就只有上千户或几千户,大的上万和几万户,人口几万几十万不等,各自居住在一个空间、环境、生态完全使生存条件得到满足的那样一个地盘里。国与国的边界上也许相距连一箭之遥也没有,鸡叫声狗吠声互相都能大听见。但各国的人民都过着各自的安稳日子,国与国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所以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是礼乐性交往。比如这个国家(部落)会跳什么舞,会唱什么歌,就会把本国(部落)的歌舞奉献给邻国人,以供邻国(部落)人分享。同样,也可将本国捕猎到的美味或采集到的独特食果,送给邻国人分享。这就是现在历史学家所说的原始公社社会。随着原始公社的发展,原始财富积累和人口在一个国家之内会不断不平衡地增加,逐渐形成分配和拥有的不公平,从而产生权力和贫富的悬殊差别。财富和权力的国内之争,逐渐扩大为国际之争,武力和战争由此爆发。此即历史学家们所说的奴隶制社会。老子所处的时代是被今天历史学家称为封建社会制度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中华民族已进入高度思想文明的时代,国家及天下治理都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文武兼备也是每个统治者必备的政治韬略。当然文武兼备的政治韬略对每一位统治者来说,会用不会用,用得好不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老子在本章里就是用道家思想谈用兵的韬略。
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以道佐人主者”,这句话不是指大臣用道辅佐君王,而是指一个善于用道来辅佐他治理天下的君王自己。全句字义可译为:一个善于用道来帮助他治理天下的君王,他就不会以武力征服来统治天下。正因为如此,他治理天下才会有好的结果。
为什么不以武力征服才会有好的结果呢?老子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师”,在这里是泛称,指大部队。在商周时,“师”已作为军队编制的单位名词。如商代有三堆,西周有六师。那时一师为二千五百人。据知,现在的师有六千人者,有一万二千人者,各国不等。
老子这里是说,大部队大战争经过的地方,血流成河,尸骨遍野,房舍倒塌了,人烟绝迹了,田地荒芜了,最后成为荆棘丛生的一片荒野。而这仅是就战争经过的地方而言,战争过后给一个国家带来的严重灾难,远不至战争经过的那些地方,还会波及很广,甚至波及整个国家。为什么?一、战争会消耗一个国家的大量财富储备,如武器、战马、军装、粮草等。有时长期的战争会使国库亏空而重新加重老百姓负担。二、要征用大批士兵,而这些士兵都是社会、家庭的劳动主力。士兵在战场上伤亡,会削弱一个国家的生产创造实力。三、战争会破坏一个国家原来有序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使一个国家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恢复。四、战争中人口和牲畜的死亡,会污染环境,引发和传播各种瘟疫,会使更多活着的人染上疾病和死亡。如此等等。故而老子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但是,从客观上讲,天下秩序的建立,天下秩序的维持,武力的采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从“道”上讲,治理国家采用文武兼备的手段,也是合于道理的。一文一武,就像太极的一阴一阳,文者为阴为柔,武者为阳为刚,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相互为用,不使其极,当然会收到很好的治理效果。问题就在于,一个君王他该如何去把握这个不使其极的用武的度。
因此老子就开出药方了。
首先是一个原则的制定,这就是“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善者”,指善于以道行武的政治家;“果而已”,就是说不用兵则罢,一用兵必须果敢神速。也指要获得的只是胜利的结果,而手段与过程不一定必须杀人。“不敢以取强”,就是不要把用兵动武视为是强大的一方对付弱小的一方的强势手段,怀有自强自大的心理。为什么?因为“强”都是相对的,你的装备强,不一定兵员素质强。你今日强,难保明日还强。还有,以强欺弱会激发弱势一方的复仇心理,会爆发难以想象的反抗精神和反抗力,很可能由弱变强把你打败。这种复仇心理也会使弱势一方忍辱一时而暗暗积蓄实力,也许过十年八年,弱势的一方变成了强大的一方,回头来又把你给打败了。由此也可推断出,在这个原则指导下的战略就是,以推翻和摧毁敌方的首脑机关与首脑人物为目的,不伤及大众百姓。相反还要让敌区的大众百姓感到,这样的军事行动,结果是对他们有好处的,是替他们除了害。战术是兵贵神速,迅雷不及掩耳。
老子在前面的原则上又特别补充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果而勿矜”,要果敢坚决但不能傲慢。傲慢就会轻敌,轻敌会使战术出现瑕疵,胜仗有可能打成败仗。
二、“果而勿伐”,要果敢勇猛但不能自我夸耀。因为战争就是杀人,人与人之间的杀戮并不是值得称道的好事,不能夸耀。夸耀就等于喜欢杀人,这会引起公愤。所以古代的人打了胜仗不是开庆功会,而是开追悼会,追悼那些无辜死去的亡灵。
三、“果而勿骄”,虽然由于果断神速打了胜仗,但不能骄傲。胜败为兵家常事,没有哪位军事家有常胜不败的记录,胜要总结胜的经验,败要吸取败的教训。如果打了些胜仗就骄傲起来,未来吃败仗就是必然的。故古人有“骄兵必败”之说。
四、“果而不得已”,之所以采用这种果断神速的军事行动,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如果提前造声势,敌人就会有防备;如果战争拖的时间长,就会伤及更多无辜生命,就会消耗太多供给,于治理天下不利,于是不得已才采用这种闪电式军事行动。
五、“果而勿强”,这有点像“不敢以取强”的重复意思,但它指的是要用少而精的兵力出奇制胜,不要采取强大攻势,逞强霸道。如果攻势强大,气势强霸,会给敌区民众以心理压力,你即或把这个国家或地区吞并了,被吞并的民众难免有人服心不服之情况,必是治国之隐患。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是老子最后的忠告:用兵、治国跟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相似,显示强大时已经把衰亡隐含其中了。这就走向了道的反面。因为走向了道的反面,所以就会很快结束其生命存在。比如一棵植物,幼小时枝叶都是柔软的,但生命体征很旺盛;等长到干强枝硬时,离老枯死去也就不远了。治国、用兵亦同此理,不论再强大的国家,你若保持柔和、亲善、谦恭心态,你就会得邻邦的亲近拥戴,你这个国家就会长久维持。反之,你如果白恃强大,你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欺凌邻邦,积怨日久,邻邦可能会结盟反抗把你打垮。
本章也有内丹养生可借喻的法诀,这就是武火的用法。
“武火”“文火”指的都是人的意念。“文火”是温和平静的意念,主要是明神真意主事;“武火”是强猛专注的意念,主要是识神凡意用事。在内丹修炼过程中,如果心里不生杂念,体内气运正常,常常使用的是文火。文火是一任先天机制自然运作,就像一个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天下,君王就没必要多事地加以干扰,而是顺其天下万民自在的生存。如果练功中杂念纠缠不休,或是元气在循环运行的路段上遇到病灶或经络不通而受阻,就要适当采取武火来处理。比如纠缠不休的杂念,丹诀称为“意马心猿”,武火的用法就是以凌严的正念拴住意马锁住心猿。比如气行受阻,可在受阻处附以专注性地关注,以加强元气的力量聚集,继而通过受阻的地方。但武火是不得已而用之,因为它是后天识神,短暂地用一下起到作用就撤兵,还是可以的。如果恋战不休,那就会勾起后天,入不了先天境界,遏制了先天自调自控的机制运行。武火虽属正念,但它仍是后天意念,用正念除杂念是以后天克后天,如不能一枪毙敌,反不如让杂念慢慢消除。不然,反如干柴浇油越烧越烈。又比如气行受阻,小问题专注一下,气就通过了。真正大问题,则必须靠内气的强大才能逐步解决问题。否则,专注过久,就会发生出偏。所以武火的使用同样要注意勿矜、勿伐、勿骄、勿强,它只不过是为文火使用铺平道路而已。如果本末倒置,弃文火而惯用武火,那就是“不道”,无益而有害。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释解】
本章是前章意思的延续和深化。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这段话是说,不管什么样的精良先进武器和装备,它们都是用来杀人和破坏人生存的,所以都是不祥的东西。不祥的武器与战争,不仅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还会殃及到许多的生灵,例如牛啊羊啊狗啊猫啊猪啊,等等生物都跟着一起遭殃,不是死在屠刀之下,便是死于瘟灾疫疾,冻饿途中。你看战争爆发的地方,不仅人们四散逃散,就是鸡犬也惊恐逃窜。连畜生对战争都是厌恶的,那对于有道的人来说,当然就不会感兴趣于战争,也不会以欣赏的心态去看待那些装备精良、性能先进的武器了。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古代的礼制就是根据“以生为本”的道德观念来制定的。以生为阳,以死为阴;以吉祥为阳,以凶灾为阴。在方位上,把左视为阳,视为正,视为生,视为吉;把右视为阴,视为偏,视为杀,视为凶。所以君王平常居住和办公的地方都在左边的宫室,军事机关则设在宫内的右侧,君王召开军事会议也会选在右侧的宫室。这是因为,左为阳,是生机所在;右为阴,为杀机所在。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老子说:凡是武器都是不吉祥的用具,这不是有道的君子爱好的东西,只不过万不得已才会用上它。所以,对待武器和战争要以平淡的心态来对待,即便打了胜仗也不要感到高兴。为什么?因为你对战争的胜利而高兴,你就是乐意杀人。乐意杀人的人心就是残忍的,没有仁慈。你如果是一个君王,具有如此的心态,你只能一时称霸天下,最终你会失去民心,随之失去天下。
所以古代有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与敌方对峙的情况下,常会采取文攻武备的战略。文攻,即向敌方发动政治和外交攻势,让敌方知道,如果战争,敌方必败无疑,还会殃及无辜,不如拱手投降,不仅免死,还可以有一官半职和封赏。敌方权衡之下,觉得事实确实如此,就会乖乖投降,免却了战争和战争带来的灾难。此可谓“大武不兵,攻心为上”。中国的文字很有趣,许多字体现着道家的思想观念。比如“武”字,实由“止”“戈”二字组成。也就是说,造“武”字的是个道家人物,他所希望的“武”是平息战争的,最好是大家都放下武器,化干戈为玉帛。如果战争真不可避免,一是兵贵神速,闪电式斩其首脑即结束战争。二是行仁义之师,兵之所到之处不惊扰百姓,甚至还会给当地老百姓一些钱粮,以感召民心。这样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的战争目的,就不是为了行杀戮之乐快,逞抢掠之蛮野,而是为了解黎民于倒悬,救大众于水火。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此段文是解释古代体现道性的礼制。文义说:正因为上述原因,所以古代礼制就把左定为吉祥,凡是办吉庆的事都崇尚左;把右定为凶灾,凡举办与凶灾有关的活动都注重右。军营的座位和其他官场座位的座次是相反的。比如,一般官场上,左位为大,为正;右位为次,为偏。而军营里偏将军则会坐在左边,大将军则要坐在右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因为大将军是指挥战争的,战争是不吉祥的,是不受重视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所以不能坐在阳位、大位。而偏将军是服从指挥的,不拥有战争主权,不含杀机,所以他就可以坐在阳位、大位上。这跟举办丧事的礼仪是一样的。以往,战争胜利以后,战胜方不是举行庆功会,而是要举行盛大的丧礼,全体官兵要向死者默哀,甚至恸哭痛泣。因为他们知道,太多太多因战争死去的人,太多太多都是无辜的。他们死了,又会给太多太多他们的亲人带来无尽的灾难与伤痛。这是战争之伤痛,也是国家之伤痛,更是天下之伤痛。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的心也是沉甸甸的。当今世界,经历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增强,战争逐渐为和平所取代。但也不能不看到,由于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的贫富差距、信仰价值观的差异、资源享有的不均等,使得局部战争不断,恐怖危险时时存在,区域性大战争的隐患随时会升级,世界和平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愿道家思想能为世界和平奉献最好的妙方,但愿联合国能将“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战胜以丧礼处之”的礼仪,运用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礼仪之中,并向世界各国宣传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