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文化丛谈> 正文 |
浙江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张同宽 |
来源:体育学刊08年4期 作者:张同宽
点击:
发布时间:2008-06-05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
|
摘要: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海岛渔村民俗体育的形成、变迁与发展。海岛渔村民俗体育的形成与海洋地理环境、独特的生产方式、抵御外侵、海岛民俗民风及节日庆典等密不可分。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具有涉海性、传承性、地域性、劳动性、风险和刺激性、娱乐性、竞技性、交际性等特征。提出要充分利用海洋文化,挖掘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潜力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海岛渔村民俗体育;体育文化;浙江 中图分类号:G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04-0107-03 Formation of Zhejiang island village folk sports culture and measures for its development ZHANG Tong -kuan (Department of Sports and Art,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4,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he author probed into the formation,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sland village folk sports. The formation of island village folk spor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ean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unique production manner, foreign invasion resistance, island folk customs, and holiday celeb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sland village folk sports culture is provided with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ocean related, heritable, regional, labor related, venturous and exciting, entertaining, competitive, and communicativ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uch measures as exert island village folk sports potential by fully utilizing oceanic cul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oceanic folk sports;sports culture;Zhejiang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各种祭奠、祈福、庆典活动,以后逐渐形成各种节日。在反映各地风俗习惯活动的节日期间,常常有活跃身心的体育活动,民俗体育也就应运而生。浙江是一个海洋大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同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文化,它不仅是民俗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岛渔村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民健身有重要意义。《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界定为“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1]。借鉴民俗体育的定义,可以诠释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是在海岛民间风俗活动或海岛渔民生产生活中产生,依托多种需要发展起来的,在海岛渔村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休闲、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 1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变迁 人类的社会生活与原始体育形态有着血肉联系[2],同样,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活动的产生与渔民的海洋活动是分不开的,渔民长时间在瑟瑟寒风中远航,为寻消遣便想出一些游戏以打发时间,如麻将、敲锣打鼓、猜谜语、行酒令等。另外,渔民依海而居,以海为生。在嵊山和东极等岛屿,有些大的贻贝生长在礁石的底部,约在海下3~4 m深处,采贝人必须潜入水底才能采集,俗称“攻淡菜”,又称“水底攻”或“潜水”[3]。随着生活富裕,现在采贝人已有潜水工具来辅助采集贻贝,这种项目逐渐不再流行了。 海岛渔村的民俗体育也表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赛泥马”,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创,在抗倭战斗中屡显奇效。后人效而仿之,流传至今,从滩涂移到岸上,成为海岛渔村民俗体育项目。再如船拳,起源于吴越春秋,流行于明清时期,因当时倭寇横行,海盗猖獗,海岛渔民为护船、防身、御敌等需要而盛行[4],但现在和其他拳种一样作为表演和健身之术。 以风能为主动能的时代,一旦渔船的主桅或帆篷发生了故障,渔民必须爬上桅顶去处理,久而久之,产生了谁爬得最快、最稳、身手最敏捷的技能比赛。爬桅、抛缆、升帆、摇船等带有渔民行船特色的生产竞技,这些与海洋性渔业生产独特方式密切相关,慢慢演变为海岛渔村民俗体育竞技。一方面是渔船在海上捕鱼作业固有的程序与行为,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所以,像海滩拔河之类的运动其实是对海上劳作行为的一种预演和锻炼。 此外,还有许多项目与海岛渔民节庆礼仪及酬神、宗教与娱人的需要相配套。如春节的赛龙灯、调船灯,清明踏青、立夏斗蛋,端午闹龙舟,七月半放水灯、七巧夜穿针,开洋大典、谢洋大典,逛关帝庙、唱庙会、采高跷、跳蚤舞。 已连续举办5届的舟山民间民俗体育大会上,举行的项目有攀缘缆绳、爬桅杆、搬酒坛过海、拉渔船、缆绳抛准等具有渔民生活特色的比赛[5]。 2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特征 2.1涉海性 涉海性,既包括海洋的自然属性,又包括民俗体育文化属性。爬桅、抛缆、摇船、车筒、升帆、海滩拔河、赛泥马、织网、攀缘绳索、攻淡菜等项目与海洋渔业的生产方式、地点密切相关,充分展示了海洋文化,并随着海岛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发展。一个时期的海洋文化本质特征,到了另一个时期可能成为非本质特征[6]。 2.2传承性 一个民俗体育一经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虽经流传演绎而难免变异,但其核心和主旨总有因袭的内涵和固定的仪式,代代相习,绵延传承[7]。从海岛渔村民俗体育竞技的产生、类型和变迁上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海岛渔民竞技以船、桅杆、绳索、石块、海水等常见物为工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2.3地域性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体育的丰富多彩和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特征相关。由于各地区条件和习俗的不同,民俗体育活动形式各异、多姿多彩。船拳在舟山被称为“舟山船拳”,而在湖州则被称为“湖州船拳”,在江南则为“江南船拳”。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多达977种,其中,汉民族的项目有301种,其他55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多达676种[8]。而各种民俗文化特质也就千差万别。民俗体育的地域性差异正是民俗文化地域性差异的一个表现。 2.4劳动性 海岛渔民以捕鱼为生,在特殊环境下,一方面要调解寂寞、劳作带来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在出海捕鱼和生产中少不了同大风大浪搏斗的技能。这就有了“海腥味”十足的爬桅、抛缆、摇橹比赛,滩涂织网比赛,海滩接力、船头套缆、船头打靶、手拉起锚、拖网比赛等。这些贴近渔民生产生活实际的项目被融入了体育竞技中搬到了赛场,充分体现了渔家人吃苦耐劳、凝聚合力、拼搏向上的精神。 2.5风险性和刺激性 渔民操舟出海捕鱼与风浪搏斗,本身就有冒险性和刺激性,练就了一副粗犷、豪迈、刚毅、不服输的性格。海岛渔村民俗体育项目正适合他们的性格特点,如攀缘绳索,是最惊险刺激的一个项目,徒手经过一条绳索从船上攀爬到岸上,还要比一下谁的速度快,不能掉下来落入海中;“攻淡菜”者在不借用潜水工具下,憋足一口气,看谁在海水下呆的时间长,采到贝最大,为胜者。 2.6健身和娱乐性 海岛渔村民俗体育的内容丰富生动,形式活泼多样,不少项目除了强身健体,还可以自由娱乐,尽享其中的快乐。如现在的“赛泥马”从滩涂搬到岸上,泥马底板装上滑轮,作为一种比赛器具,锻炼人们的协调和平衡性;“拉船”变为在陆地上拉船工模型,锻炼了人们的力量、耐力。因此,它们才能成为广大海岛群众锻炼身体、缓解紧张精神、宣泄郁闷心情的主要活动方式。 2.7竞技性 海岛渔村民俗体育具有一定的竞技性,如爬桅、摇橹、攀缘绳索、游泳、赛泥马、织网比的是速度,升帆、车筒、滩涂拔河比的是相互配合的默契,类似团体比赛,而抛缆、攻淡菜则是个人的技巧性项目。 2.8交际性 渔船是流动的,港口是接纳渔船的家,来自不同地方的渔船,带来了不同的民俗体育竞技项目,在渔船出海拢洋、逃洋(避风)时产生了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因此,海岛渔村民俗体育具有一定的交际性。 3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 3.1充分利用海洋文化,挖掘海岛渔村民俗体育的潜力 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文化是海洋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内容十分丰富。浙江的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应从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传统习惯、活动形式等方面入手,到海岛渔村实地考察,发掘收集原始素材,通过研究筛选出适合本地区开展的项目,制定相关规则并加以推广。 3.2组织化运作发展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文化 海岛民间体育组织还不够成熟,资源不足,政府行为的指向性成为海岛民间体育组织化运作初级形态的主导力量,在组织建设和资源投入上起着推动作用。海岛渔村各类体育组织在发展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文化上发挥着主要作用,应成立海岛渔村民俗体育研究会,以体育、经济、旅游、民俗等方面专家对海岛渔村的民俗体育、体育产业、海洋体育旅游业等进行长期综合考察研究,夯实基础,凝练课题,协作攻关,加强海岛渔村民俗体育的研发。 3.3塑造以滨海体育休闲旅游为主要特征的市场 与海岛渔村民俗体育相辉映的是以“海、沙、泥、浪、俗、舟、景”为特色的体育休闲旅游市场。应尽快建成与之配套的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活动基地,建立与当地政府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机制。必须着眼于增强休闲体育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挖掘和体现海洋文化的内涵。整合和拓展国际沙雕节、海鲜美食节、观音文化节、民间民俗大会等一批节庆活动,改静态展示为情景体验。举办赛艇对抗赛,同领近海岛县市建立摇舢板接力对抗赛、船上拔河等,树立海岛渔村民俗体育品牌,锻造海洋旅游精品。坚持目标一致、利益共享、行动协调、投入多元,发挥各自拥有的资金、技术、区位、人才、信息、知名度、营销和社交网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产生“合力效应”。 3.4建立健全海岛渔村民俗体育专业人才的储备机制 浙江是海洋大省,舟山市作为海岛城市,必须明确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尽快建成与之配套的海岛渔村民俗体育专业人才的储备机制,加强科学指导,增强活力,以点带面,梯度发展。建立和培养市、区、社区民俗体育指导员队伍,如:舟山船拳的传承人、普陀民间民俗体育大会和秀山的“滑泥”特色体育节日的组织指导、策划人才等。 3.5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4大旅游客源输出国,第1大旅游目的国,将有1.57亿国际旅游者到中国旅游,又有2.5亿以上的中国人到各地旅游。2010年上海世博会预计参观人次为7 000万。其中国内旅游者约为6 550万人[9],国内旅游者中将有一半来自长三角地区。将海岛渔村民俗体育作为海洋文化旅游一部分,突显海洋文化旅游的特色,吸引四方来客,造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效果。 3.6与社区建设、乡镇建设相结合 把发展海岛渔村民俗体育与社区建设、乡镇建设紧密结合,正确引导群众投入到海岛渔村民俗体育活动中,使民俗传统体育真正为丰富节庆文化、丰富群众生活服务,在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官钟威,李红梅.论民俗体育文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10-11. [2]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奔.“浪里白条”邵根昌的海里人生[EB/OL].(2004-08-10). http://www.zjol.com.cn. [4] 威剑.舟山船拳[EB/OL].(2005-07-22).http://www. tianyablog.com/blogger/post. [5] 张捷,孟阿荣.东海沈家门渔港的文化霓裳[EB/OL]. (2007-07-19).http://jjckb.xinhuanet.com/2007-07/19/content_58595.htm. [6] 吕利平,郭成杰.从体育考古看我国古代民俗体育文化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4):12-15. [7] 孟庆宁.民俗体育的当代价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1):134-135. [8] 吴明,陈颖川.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考察与开发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2(6):46-49. [9] 张同宽.开发海洋体育特色旅游支持系统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7(4):396-397.
|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
|
|
|
|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