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印象马雷石先生/李昌
·记陈发科早期弟子杨益臣 领
·悟赵斌先师的“静松正慢匀稳
·香港财爷曾俊华分享武术真谛
·诗化的生命与艺术化的养生
·从病弱\悲戚女子到健武\乐天
·吴秀峰的宿命(一)/韩起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人物回忆> 正文
忆武友德泉/陈平秋
来源:精武2009年6期 作者:陈平秋 点击: 发布时间:2009-06-19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德泉都走了十八年了,我仍然情不自禁地时常想起他,他是我武术之路上真正的知音,我同《精武》最早的接触也是从他送我的武术书中有两本《精武》开始的,认识他后,我的眼前就展开了一个广袤的武术世界。
  有了他的帮助,我才能从当年那个会点功夫的武夫逐渐磨炼成如今能为武术而思索的武者。他广博的武学,他对武术的不懈追求,他的胸怀和境界,不但成就了属于他自己的武道,也帮助我成功地融入了武术,融入了青藏高原上“康巴”这块纯洁而神秘的土地。
  每到夜深人静,我眼前会常浮现出他那热情明朗的脸,会一点一滴地回忆起我们当年在一块度过的日日夜夜,回忆起在他的陪伴下一步一步地艰难向前的武术之路……
  1978年初,上大学时,陪一位同学为老乡送点东西,认识了德泉,他是公安干警,个子不高,但显得强壮,精神抖擞,两眼有神。
  第一次见面,他一边握手,一边就直率地说:“我这人没有别的爱好,就两样:一是武术,二是书法。”
  我听了很不以为然。当时的年轻人都爱吹自己会一点武功,其实大多是只知皮毛。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下的功夫也不少,已经跟至少有六个师父学习过,打败过不少当地爱吹牛的所谓“高手”,所以,我对自己的武功也满有信心的。
  我们可以说不知是什么原因,一见如故,尽管我一般不表露出自己会武功,他和我似乎是有缘吧,特别谈得来,他也是一个人远离家乡,好不容易看到这样多的重庆老乡,爱到我们班来玩。
  就这样有两个多月,我都从外地实习回来了,假日里的一天晚上,同学们都不在,我听他讲他的武术,他如何为了学武,走遍了好多地方,听到有谁会武功了,就千方百计地要和人家较量,输了,就赖着不走,一定要学不可,随身都带了钱和粮,经常在刚刚认识的武友那里,一住就是几个月,可真是个“武痴”呀!
  我们说着。已经不早了,都关了灯上床休息了,我终于忍不住随口说了一句:说到武术,我也会一点。老实说,我当时觉得自己够谦虚的了,像他这种个头的人,三五个我实在也没有瞧在眼里。
  没想到他马上就来了兴致,非要起床,无论如何要和我切磋。推却不了,我只好和他在月光下摆开了架势,我想手下留情,以为不过三招两式就解决了他,没有想到几个照面下来,我一点都没碰到他的身子。胸前脸上倒挨了不轻不重的几下,倒有点像他在让我一样。
  后来,他打得兴起,身法手法越来越快,翻花掌、隔山打虎、刀尖腿……简直是把我当做一个学员或者靶子。我心里无可奈何,差不多每次身手的接触都得挨一两下,却无论如何都拿他没有办法。他的三角步、扭身捶等招数用力之准、时机掌握之恰到好处,让人防不胜防,实在令人佩服,这远远不是我当年在农村插队时所遇到的三脚猫式的所谓“高手”所能比拟的。
  后来,他也分析过我的武功,认为我的苏派功夫其实并不赖,输在经验不够,所以不能放开,不像他那样“身经百战”。我从来没有见识过梅丝这种巧打,难免束手束脚。如果我的经验充足一点,大胆发挥,按他的说法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人当无人,不要受任何人的控制,凭我出手的速度和分量,应该是够他受的。
  就这样,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我在他那里学到了著名的四川梅派武功。
  一年之后。我的功夫大有长进。他经常从城里步行五公里,到我的宿舍里来陪我练功,累了,我们就挤在小小的单人床上。他说他是我班的“编外学生”。
  四月初八的转山会,他陪我上了跑马山,但他对满山遍布在树丛和空地上的帐篷,对藏族妇女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围在不太宽大的空地上载歌载舞一点不感兴趣,他说到高原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上来,主要是陪我。他随身带了一大叠武术书,在我们到四处看热闹时,找了一处有大石头的山崖。坐着看他的书。
  十月里,有名的沪定核桃熟了,他提了一大口袋到我的宿舍。招待所有的男生。都是正宗的好核桃:壳像纸一样薄,放在床头拿手掌心轻轻一按,就裂开了。也是特别的好吃。我们班上的同学大多来自农村,穷学生特别多,从来没有人这样大方过,所以,大家都吃得很开心。
  有一次,他煮了一大锅牛肉,请我们几个同学吃,由于他是单身。就在办公室的电炉上煮,没有碗筷。就拿把藏族用的小刀割成二三两一大块的,勉强可以进口,牛肉没有煮透,好不容易才能伸长了脖子吞下一块,过了两三天,嘴里牙齿还觉得软软的没有恢复,咬东西都没有劲。
  还有一次,他在关外的朋友给他捎了两腿绵羊肉,他就红烧了一腿装在一个大口盅里给我送到学校,叫我平时偶尔吃一点,增加些营养,免得练功耗了太多的精力,体力会下降。
  他看我写的字不好,就直率地说,是无比的难看!让我只好下决心练字。他怕我没有恒心,就一次又一次地带了许多叠裁好的粗纸供我练字,送了我几支他最喜爱的纯羊毛笔,还送了几本他用过的颜体字帖。更有趣的是:我毕业后,一次,他借了我几十元,干脆就用那钱买了一套毛笔还我,还鼓励我参加各种书法比赛。
  晚上,为了不影响别人。我们时常就在半夜里三点钟偷偷地起身在学校旁边的折多河边练功,折多河是我见过的最湍急的河流。我曾经在一封家信里写道:那是一条差不多是乳白色的河,从我们校园旁边流过。因为水太急了,河底又全是乱石。别看它只有十多米宽,平均不到两米深,却是极端危险的地方,不小心下去的人和牲畜没有能够幸免的,经常都听说康定城里有洗衣或者别的人掉下去再没有上来的事发生。德泉的一位女同事,掉下去,两天后在几十公里外的大渡河边找到,已经根本没有人样了。
  有一天,康定的气温降到了零下15度,河边乱石上全是厚厚的冰,我俩就在冻硬了的操场上摔打着自己的身子,身上只穿一件单衣,两个小时下来,浑身却热气腾腾。
  梅丝拳相传是一峨嵋老尼所创,专走偏门,攻红门,对脸部和下身的打法极其丰富。属巧打的拳术。德泉的师父就是一个老尼姑,只教了他两路入门拳法,其它就是众师兄弟间的实战训练,不太注重基本功,平时有百分之九十都是以实战为主。德泉在其中加进了他学到的铁臂掌的打法,用上了硬功,所以在同门师兄弟中,他的武功自然是最好的。
  他每天坚持练功两个小时以上,从不间断。听他说已经有十年这样坚持不懈的功夫了,所以他的出手和一般人完全不一样,极快且重,也特别准确,力道运用都恰到好处。
  有一次星期天,我到拘留所看他。刚进值班室,听到里面的犯人在喧哗,当时只有他一个人在值班,他便冲进去了。接着又跑了出来。苦着脸说:“糟了,我恐怕惹祸了,快来帮我看一看。”我犹豫着,他说没关系,现在没有外人。
  我赶忙进去,看到右边走廊第三间牢房门开着,门口有一个犯人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呼吸非常微弱。周围四五个人都紧靠在床边站着,不敢乱动。原来这是个屡次逃跑的惯犯。刚把门撬开,钻出来,正碰上德泉。他随手一个掖掌。那犯人就成了这样。德泉不懂医术,以为打死人了,所以吓坏了。我看了看,安慰他:“没事,暂时昏迷。”我帮他救醒了犯人,才知道武功这么好的德泉居然一点不懂急救知识。
  几年后的另一次意外,使德泉的名声更大了:当时,他已经调到看守所。那天,所里新押解来一个人犯,在值班室里,刚解开手铐。那人可能会点武功,一出手就打倒了押送他的两个武警,冲出值班室,奔向大门。德泉的家正好在看守所大门旁边不远处。听见里面传来吵闹声,德泉丢下碗,几个大步就站到了大门口。双手叉腰,对已经冲到门口的人犯喊:“回去!”扑过来的人呆了一下,站住了,又咆哮道:“你走开,没有你的事!”可能是看到他当时穿的便装,对方吼着扑向德泉,只见德泉身子不动,扭腰一侧身闪开来拳就是一个栽捶,正打在对手胸前下方右边的游走穴位上,那个身高足有一米八的大汉轰然倒地,一动不动了。
  这回他有经验了,对追上来的武警挥挥手:“抬进去!”然后回头对匆忙赶来的妻子和其他人说:“吃饭吃饭,没事了。”
  就在那一年,德泉荣获当地公安干警业务考核第一名。
  在读书期间,暑假里,我离家太远就没有回去,他帮我找了一份建筑工地上小工的工作,我白天打工,晚上就和他的一位朋友一块练他刚在武警集训那里“偷”来的擒敌技术,大家一块分析动作的好坏,然后就在地上对练,弄得全身又是泥又是汗,累得实在受不了了,才回家洗澡睡觉。
  暑假里,他还教会了我开汽车,在我开车时,他就紧紧地贴在车门边侧身挤坐在我旁边,生怕我出差错,我爱开快车,他就更加紧张,几十天下来有上千公里吧,真的难为他了。
  毕业前夕,他开了一辆大卡车接我们全班到当年四川军阀刘文辉建的二道桥温泉洗澡,大多数同学都来自农村,从来没有去过那么远的地方。到了地方,大家下车后看到开车的是我时,都吓了一大跳,因为全是崎岖的山路,路况相当复杂,女同学们坚决不准我再进驾驶室开车回去,她们不知道我在德泉的“贴身”指导下,在大渡河边比这困难许多倍的路上,我都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
  毕业分配后,每年回家都少不了经过他在康定的家,除了顺便看他,也因为当年康定到成都和到关外常常都一票难求,需要他帮忙。他就换了便装,和我一块到车站窗口去挤票。运气最好时,找到熟人买票了,就借等票的一两天时间向我“推销”他最近学会的武功:有铁臂掌、五花炮捶、太极连环掌等。铁臂掌主要是运用前臂和手肘的刚力,加上身法的运用,打起来相当霸道;五花炮捶我在其它文章中介绍过,动作简洁实用,德泉练的估计是猎手们同野兽搏斗时总结出来的东西;这两种拳都非常适合混战,很有实战价值。太极连环掌比太极拳简单,动作要紧凑一些,原理差不多,没有推手部分,但特别强调实战和对打训练,这当然最适合德泉的性格。
  他最喜欢的事情是找人过招,甚至只要听到所里带来的人犯中有会功夫的,就禁不住手痒,要找机会和人家切磋。经常是半夜把人叫到宽大的保管室里,和人家开练。如果落了下风,他就虚心请教。他为人随和,单位上的警察和监狱里的人犯都亲切地叫他“余哥”,人犯也特别听他的话,不过他也把私交和公事分得很清楚,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徇私的事。
  几年后,他的武技更加成熟了,他爱在单位的一间平时没人的大大的保管室里打拳,随心所欲。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他在他的境界里常常如醉如痴,动作如行云流水,无形无势,逐渐开始有一种特殊的神韵,俨然具有了大家的风范。
  有时候,我们在满是冰雪的公路上散步,他说着说着,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一次,他双手揣在兜里就突然一个侧滚翻又瞬间站立,把旁边几个过路的人吓了一大跳。他却满不在乎,对我说,这一招也许没有实用价值,但会了总比不会的好,有时候,也许只有这样才能避开攻击,争取主动。
  我想,要不是德泉。我可能早就不练武了,由于工作忙,我曾经有一段时间里放松了练功,可是,每次经过康定,都少不了要和他交手切磋,受他的影响,也不好意思让他失望吧,所以,我才能够坚持下来。
  我的寝室后面有个不小的后院,夏天就用它种菜,其它时间就平整出来练武。即使是在高原冬天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我都坚持在半夜里没有人干扰的情况下,光着脚,只穿一身专门用于练功的单衣,在后院里随心所欲地练拳,在冻硬了的地上滚打一个小时。而光脚练拳是他的经验,说是可以养成不依赖任何武器的习惯,到时候,穿上皮鞋,当然会威力倍增。
  所以,即使是在高原那样恶劣的环境中生活,我也能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直到如今,也有了坚持每天练功的习惯,回忆起来,应该说,都得归功于德泉的激励和鞭策。
  这样直到1984年,我放假刚回重庆,就收到他的一封急信,说是刚从上海出差回来,没有来得及和我交流,不过。他接触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真正的武功,和它相比,我们以前学的只是小儿科,我急匆匆地提前赶到康定,终于看到了他刚入门的余拳。德泉平生和人交手无数,从未大败过。却被刚结识的一位朋友一招击倒,简直是闻所未闻,更让他心悦诚服。所以他对余拳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余拳是一个在民间几乎是失传了的拳种。相传来自元朝初年的蒙古,当时蒙古宫廷内乱,铁木尔后人逃到云南,四兄弟相约在一棵大树下分手,十年后的十月在此相会,并从此按铁字的偏旁“金”字去掉底下一横改姓为余,大家发誓要把家传武功代代单传,可惜十年后,只有一家到了约定地点,其他人均不知下落,在那个无法通讯的年代,就成了余拳唯一传人一家永远的疑问了。
  那位朋友就是余建华,他因感于德泉的相助之恩,加之德泉也正好姓余,也是蒙古族人,说到家世也有类似的说法,所以,对德泉略示皮毛,德泉已是欣喜若狂。在他的一再纠缠之下,建华倒也教给了他不少的余拳绝技。
  最让余建华哭笑不得的是:德泉好不容易在他那里学到的,建华反复叮咛要保密的一点东西,他很快又会毫无保留地传给要好的朋友,甚至当着建华的面也教我一些东西,一点不知道顾忌。建华开始还阴沉着脸,后来知道他那德行没得改,到底都是年轻人,也就习惯了。有时他高兴了也会直接教我一些重要的余拳技术。
  当然,自从接触了余拳,德泉的武功更是如虎添翼,进展的神速是可想而知的。
  德泉在防身问题上和我观念完全不同,我因为亲眼见到过太多的流血事件,所以特别喜爱自卫武器,尤其是刀,在插队时,认真地练过各种长短刀,特别是匕首和飞刀。到了高原,跟随那些优秀的猎手在原始森林里打猎,常有时必须单独面对野猪、熊、豹等猛兽,自然就逼出了一身胆量和一手快枪。我认为,一个武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智者,要善于利用所有物质条件保护自己,战胜敌人。适当地利用手上的武器可以简化许多复杂和困难的形势,不到万不得已,我不喜欢“暴虎冯河”式的蛮干。
  一个在省运会上打过第三名的运动员教我立姿打靶的技术和经验,但我的成绩很快就超过了他,德泉并不意外,他说一个合格的武者早就已经具备了神枪手所必须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打枪对武术家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我反驳他说,没那么简单!德泉没有进过真正的原始森林,不知道打靶冠军对真正的猎手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他们通常是爬山越岭一整天,在最精疲力竭,累得连枪都不想举起时,可能正好突然出现只有几秒钟的开枪机会,我看到县里最好的那位猎手从来都只把猎枪单手夹在腋下,看到猎物冲出树丛,只默数一二三(避免误伤人)就瞬间开枪,从来只凭感觉瞄准,这才是真正的神枪手。更奇怪的是,他自己也没法说清是怎么练出这手绝技的。
  让我特别意外的是:德泉就和我完全不同,他从来不爱,甚至可以说是顽固地拒绝使用武器。
  当年,康巴地区差不多家家有枪。有小口径步枪、猎枪,也有一些过时了的军用枪支。贡嘎老师的一支苏式步枪就曾经在我家里挂了几个月。有一次我在社会上为一个单位上大课,就在课堂上收缴过一个青年干部上课玩的一支压满子弹的三号驳壳,过后才知是他的配枪,当然必须还给他了。平时学校春游呀,夏令营呀,老师出面到文化馆,公安局借几支枪是常有的事。
  德泉呢,单位发给他的手枪他却从来就不佩在身上,一次我帮他擦枪,才知道他的枪竟然要在箱子里找上半天。
  他的理由很简单:没有我余德泉用枪的场合,能在我手上走掉的一定是少见的好汉了,不过这种人应该差不多绝迹了吧。
  更可笑的是:执行任务时,他也,“阳奉阴违”,通常是有枪没子弹。为此习惯,他居然还走过一次火。
  他表弟是县刑侦处的,一次在他家里擦枪,习惯性地为他装上一发子弹,他没有发现,回头就照例朝没有人的角落里扣了一下扳机,把墙壁打了个不小的洞,大家都吓了一大跳。
  作为朋友,我都批评过他的固执,说他不该不考虑他自己的工作的特殊性和危险性。没想到他有一套理由,还顺便给我上了一节康巴民俗课:
  你不懂,“安多的马,康巴的汉”!这句话都传了上千年了,康巴男人的耿直、漂亮都是藏区有名的,康巴人的懂情重义也是天下闻名。和他们打交道可以说是天底下最安全的事。和康巴人交往讲究以心换心,因为他们的思想像高原的天空一样纯净,没有一点杂质。
  不错,你看到他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带刀!这不是野蛮,只是一种风俗。据说刀对他们几乎是生命的象征,康巴是牧区和猎区,他们生活中用刀的机会相当多,有时也必须用刀,用鲜血来捍卫尊严,这种人理所当然地被他们当做英雄,而拿枪远远地杀人,肯定是人人都瞧不起的懦夫。他们最佩服的是真感情,真本事,最瞧不起我们内地许多人那种虚伪和勾心斗角,更瞧不起乱拿枪吓唬人的家伙。
  我不禁对他特有的见识刮目相看,也许他是我青年时代里对我影响最大的兄长吧?他的思想难免会影响到我的许多关于藏族文化的观点,甚至影响到我的教学工作,我对藏族同事和学生的态度。
  老实说,我这个人性格内向,口才也差,仅有的优点不过是好学,根本不具备一个好教师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但由于我能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热情,一视同仁,所以,我很快适应了教师工作,教学能力也在一点点提高,逐渐成为最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老师之一。
  1983年冬天,我有事提前回了重庆,但县中学仍然把数年才有一次的全县唯一的“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的荣誉留给我,给我的工作以肯定和鼓励。
  可以说,由于德泉的影响,让我对“康巴”这块对我来说曾经陌生的土地有了感情,在我的第二故乡里,我终于觉得自己在许许多多的各族朋友中有一种幸福的归属感,因此活得充实,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还记得,当年我的飞刀练得还不错,出门都爱带几把飞刀和匕首以防万一,还教过他飞刀的技术,送了他两把,可能是他对刀不太感兴趣,所以一点没有学会,没有准头,更别说力道和出刀速度了。他说他对刀没有感情所以就说不上悟性。他的口头禅是:我一对拳头随身带,要多方便就有多方便。
  要说关于武者的智慧。德泉不一定比我强多少,但说到武术家的“大气”。他就肯定比我高多了。
  也许德泉是对的,杜甫诗里说过“兵者是凶器”,所谓“凶器”,就是不祥之器,在任何场合使用,都可能给对手和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可能我受了他的影响,开始不再依赖刀子之类的利器,改练二节棍了,我把最凶猛的敌人,甚至是野兽当成我的假想敌,差不多用了两年时间才练成了自己简洁实用的二节棍术。
  德泉见了我的二节棍,有些惊讶它的威力,他说看过李小龙的片子,并不以为然,没想到二节棍摧毁力竟然有这样大(他家的门差点就击穿了)。他说我的棍已经不是李小龙的了,完全就是加了武器的余拳,他在棍里看到了太多余拳的影子。
  他不由分说,强行要走了我最好的那副棍,说是必须得送给他,还警告我不要轻易把棍术传给外人,因为他虽然以前对空手对刀棍相当有自信,看了我的棍后,第一次感到教武术有时也必须要对个别技术有所保留,他说对付像我这样用棍的人他感到根本没有一点把握。
  他说那段时间里正好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和州里几个功夫最好的武警切磋后。认为用一般常规的打法攻击掌握了余拳的人简直就像是自杀一样可怕。所以他正要和我商量,对余拳中一些杀伤力太大的技术也需要保密,不能见人都传。
  我同意他的建议,这对我并不困难,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教人武功的习惯。倒并不是保守,而是怕麻烦,也感到自己总是有待提高,也还没有到教人功夫的时候。倒是德泉那种性格的人,要他保守,对他来说反而是一种折磨。
  但一年后,正当他的功夫急进之时,他却突然被病魔击倒了。
  德泉不爱练内功,自恃身体强壮,建华其实教过他内功,他一点没有放在心上,认为不是打的东西总感觉不过瘾,算不上功夫。加之他工作相当勤奋,常常熬夜。终于有一次,他三天三夜执行任务没有休息,一下子引发了肾病,他平时几乎从来没有生过病,可这次一病就差不多把他击倒了:原来是肾功能衰竭。
  一年后他在成都做了肾移植手术。
  手术期间,正遇上成都解放后第一次擂台赛,他在隔离室里写信给我:几十年的等待,好容易遇上这样真格(比赛规定,以倒桩为度)的比赛,他说,感到自己的血液都要沸腾了。
  可惜,他没有能亲眼看到比赛的现场实况。这对于爱武如命的德泉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不能亲自在擂台上结识天下英雄,对他来说真是最大的遗憾。
  他的身体稍有恢复,刚一离开隔离房间,居然就在病房里收了几个年轻的病友做徒弟,以教拳为乐,可见他爱拳习武痴迷到了何等程度。
  半年后,我们在他的家乡龙水,在他的主持下举行了一次武术盛会,几十个年轻人在一块练武,我们学习各种拳术,主要是练习余拳,那几天,我们练基本功、对练,累得人都快趴下了,走路都站不稳了,这就是德泉想要达到的效果!他知道余拳实在难得和珍贵,想尽量把他学到的东西流传下来。
  记得当时交通不太方便,我从重庆乘车近八个小时到龙水镇上。天已经完全黑了,他却不在家!费了不少周折,才在一个陌生的朋友家里找到他,他正和一群练武的朋友们聚会。问他一句,你的病好些了吗?他不出声,给我一个出其不意的掖掌。我没有提防,被打得瞬间失去了重心,倒退两步后,疼得蹲在地上,他哈哈笑着,我只用了二分力,你看我好了吗?我看你连身子都没有吞一下,反应速度倒是大大下降了。
  在那次德泉生前最后一次武术盛会中,我也认识了许多热爱武术的好朋友。
  后来德泉的病越来越严重,不能再练武了,但他仍然咬着牙在龙水办了一个武术班,收了四十多名学生,想把他的平生所学流传下去。我看过他办在一个学生家里简陋的武馆,见识了他一丝不苟的教学风格。他的训练仍然是以对打为主,只有简单的拳套等护具,打昏了的就当场抢救。他的经验是:只有打,才能出高手!
  半年下来,培养出了好几个少年好手。他还拖着病体,制服了好几个前来踢馆的当地好手,有的就干脆当场拜师成了他的徒弟。
  德泉从来就毫不隐瞒他对武术的热爱,“我是武迷!”他见人就说。
  那年,他抱病来重庆看我,在火车上认识了几个可爱的年轻人,他们听说德泉会武功,很想见识一下,他满不在乎地答应了,说着就站起来,一腿两手,把三个年轻人制服在了座椅上,使之一动不能动。
  放开手后,大家问他,当警察的都有你这么厉害吗?他哈哈大笑:当然了,要不怎么敢吃这碗饭?
  我们相隔太远,平时只有书信相通,他的信都用毛笔,字苍劲有力。言必讲武术和武学的心得和体会,在有的信中我可以看出,他是半夜起床,迫不及待地想把最新的体会写给我,让我不能不感动于他的诚意和对武术的痴迷。
  我们就这样“笔上谈兵”,相互交流,大家都感到乐在其中。
  突然,一连数月没有了他的信息,我赶快去信一问,才知他已悄然去世。自从他生病,我就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但我实在不希望这一天来得这样的快。
  我驱车几百里到龙水,在龙水湖附近的一座高山公墓里,半山坡上,我找到了他的墓碑,只说了一句:德泉,我来看你了,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几十年来,我有过许多最好的朋友,但最好的,最能知心的武友,非他莫属!
  德泉是幸运的,一生中能与武术这样高尚的艺术相伴,又复何求?
  德泉又是不幸的,当他正要登上武术的高峰时,却被病魔击倒,未能如愿以偿。一生热爱武术,一旦见到了真正的武功,却未能完全成功,对他来说,也许是最大的遗憾和悲哀!
  我佩服德泉,他对武学的那种坚持不懈、那种投入、那种忘我,实在是难能可贵,以他的这种精神,无论在什么领域里,都会成为真正的高手,成为人中之杰。
  不久前,一个已是县委书记的学生通过一些渠道联系上我,她说好多同学都想我了,希望我抽时间重回康巴看看他们。说成都到康定如今已经不再需要两三天,只要半天就可以到达。
  于是,我一时兴起,连家人都没有通知,就再次踏上前往康巴的旅程。
  过二郎山再也不需要好几个小时的翻山越岭,提心吊胆了。德泉说,当年有人统计过:在山上翻的车,足足可以一辆接一辆地从二郎山顶排到炉定县城。
  现在只要十分钟,就穿过了二郎山隧道。头顶已不再是阴沉的天空。
  二郎山简直就像另一个世界:放眼看去,灿烂的阳光下一片辽阔,天边是皑皑的雪峰,头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无比纯净的蓝天和白云,老实说,离开几十年,如今感到这高原清新的空气真让人心旷神怡。
  近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已经长成大人,他们中好多人都远远地超出了我当年的期望。孩子们为我献上最珍贵的哈达,在热情洋溢的盛会上,一阵阵的祝酒歌中,我这个自认为够坚强的男子汉,竟然热泪盈眶,出尽了洋相。极少饮酒的我居然和男女同学们拥在一起,尽醉方休。那场面,让陪我随行的两位朋友都感动得流了眼泪,说是能留下如此动人的师生情谊真的不枉此生……
  临别时,几天来一路陪我们的司机才对我说,大家都知道我是个马大哈,叫他一定要提醒我:我没有打开看的礼物里有珍贵的虫草、天麻等土产,还有一对贵重的纯金碗,一套精致的镶着金花的银杯,这些都是同学们共同的心意。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记陈发科早期弟子杨益臣 领会先学做
·真实的“燕子李三”
·缅怀一代武派太极拳大师吴海清先生/
·诸葛亮学艺武当山/迟君子
·李景林是蒋介石暗害的吗?/郑志鸿
·29军大刀队传奇(下)/庾莉萍
·29军大刀队传奇(上)/庾莉萍
·纪念形意名家吴殿科诞辰一百周年/吴
·王培生对中华武学的重大贡献(下)
·“鼻子李”李瑞东
·中国历史上最深藏不露的8位绝世高手
·杨澄甫 一段尘封的秘密
·与众多太极大师“亲密接触”
·王培生对中华武学的重大贡献(上)
·中华武林百年英雄榜_金榜第一人:虎
·“铁佛脚”尚云祥
·一代太极拳宗师褚桂亭的轶事趣闻
·两年前的一封信[今日回首,感慨良多]
·天童寺的禅缘/蛰龙
·感师恩/张子英
·跟李驻军学拳有感/毛 敏
·最接近陈王廷拳术原貌的“小架”太极
·谢苗,期待再次闪亮/朱家华
·立心立命继绝学,要为万世开太平/陈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