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体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2008年武术被定为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武术的传承、发展愈加引人瞩目。日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立德武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纪念形意拳明师杨立德百年诞辰活动在北京举行,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兼国家武术研究院院长、亚洲武术联合会荣誉主席徐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香等共同为立德武术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引发了体育界及习武人士对武术科学研究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经济腾飞,国家重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武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登上国际体育的殿堂,亚洲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东亚运动会都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全国性武术研究机构逐步成立,国际上成立了亚洲武联、国际武联;每年有众多的商业性武术比赛和国际性大赛;全国各地多所武术馆、武术学校、民间武术团体及各种研究会的成立以及武术活动的开展,使不同职业、年龄的人们参加到练武活动中来。据统计,至上世纪末习武人口已超过6000万。此外,不少武术项目列入国家及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武术传承与发展正在实现一个历史的飞跃。
对比武术锻炼、运动的红火,武术科研滞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革”十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武术也未能幸免。许多民间珍藏的武术古籍和手抄的拳谱、拳歌遭到损毁,许多老武术家、老拳师受到迫害,武术在极“左”政策的误导下,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背离了武术的人文传统和体育精神。上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对散落在各地民间的武术遗产进行大摸底、大清盘,一定程度上推动武术科研工作。
在对武术科学研究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武术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些缺乏文字资料,有些在理论和技术上不够系统完善,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其得到完善和提升。
另外一个方面是“重武轻术”倾向,导致伴随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在诸多的武打赛事中,好多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体育运动员经过短期培训登上擂台,比武者按照规定套路来进行比赛,造型漂亮无与伦比,离真正的传统武术却越来越远;影视作品把武术引向另一个方向,艺术化的东西成了“真”功夫;武术馆校虽然遍布世界各地,拳棒武功推向了世界,武术文化内涵却相对被忽略了。
实际上,我国古代哲学、伦理、中医理论和兵法思想等都是武术的理论基础。如武术师法造化、师法自然的鲜明特征,各种象形取意的拳种和拳式,都受到“天人合一”等观念的影响,而各种民间拳法,与宗教、民俗文化和民族、地域风俗特色相依互存,负载着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面对武术发展的新形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武术科研的突破已经提上日程。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原社会武术部暨气功部部长郝怀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在更深层面研究、理解传统武术真谛。我们需要及时调整比赛规则,方能给武术发展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一些民间武术研究会在全方位研“武”方面已经开始了有益尝试:运用现代科研手段,以科学实证的方法揭示传统武术健身、养生价值。尤其是针对太极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立德武术研究中心强调深入挖掘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立德武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武术七段张旭光介绍了该中心的目标:“以继承中华武术精神、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为宗旨,围绕武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致力于培养文武齐修、德才兼备的国际化精英人才,让中国传统武术服务于现代社会。”
中国武术正走向世界,除了作为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中。诸多海外武术中心不只吸收运动员参加,而且吸引了汉学家、医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参加。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理解中国武术,必须理解中国文化。
传统武术实现新的腾飞,有待大家一致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