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A3502.jpg
0204A3503.jpg
0204A3501.jpg
0203A2703.jpg
□首席记者姚伟通讯员郭宝光文图 据说石锁与李元霸有关。李元霸小时候性情古怪,经常惹是生非,他爹李渊不胜其烦,就命人造了把沉重的石锁,用锁链把他拴在上面。李元霸好动,每天掂着石锁到处跑,天长日久,力气大增,最后竟成为隋唐第一英雄。 这个传说真实性无法考证,不过,作为武术功力训练器材,石锁确实早已在民间流传。过去练武,不管是练拳、练刀、练枪,还是玩摔跤,都很重视素质训练,那时候训练条件不行,没有现在品种繁多、功能各异的器材,石锁就成为习武必备的东西。别看这石锁简单,却不仅能练力量,还能锻炼柔韧性、灵敏性、平衡性。 顾名思义,石锁用石头制成,长方体,状如古代门锁。据沈少三先生介绍,石锁的构造很讲究,不是随便凿凿就成。整个石锁刻成后,前、后、底部的重量配合得很好,重量、厚薄不均匀,翻转时就受限制。把儿的粗细,要合使用者的手;把儿应稍低于头部,低的分寸要恰到好处,不然或容易断,或容易“咬着手”。沈先生说:“石锁的形状,是前辈们经多少代、多少年使用经验积累而成,臻于完美合理。可惜这种制作知识缺少文字记载,只靠口传心授,现在有的石锁做得就没那么讲究了。” 沈少三先生说,过去石锁非常普遍,全国各地练武的几乎都离不开石锁,考武状元就考弓、刀、石、马、步。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石锁却逐渐被冷落,如今人们看到石锁就觉得新鲜,更别说练了。 幸而,在开封,在东大寺,石锁技艺还在延续、发展,东大寺回民把练石锁当成了游戏,当成了玩耍,练出了趣味,也练出了精彩。他们成年累月地提高难度,琢磨新花样,将石锁玩成了绝活。如今,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他们的石锁亮相,肯定惊艳一时,倾倒一片。 “东大寺的爷们”亮相央视 1994年秋,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组派人来到开封,找到东大寺里,表示想拍石锁表演,希望他们配合。东大寺的人有点纳闷:石锁年轻人练得多,中年也有练的,你《夕阳红》怎么对这个感兴趣? 一问之下才弄明白:原来此前省体委群体处来东大寺检查工作,看到东大寺武术馆一帮人在玩石锁,觉得这项目不错,就录了像。那天,适逢沈少三回东大寺,众人就邀请他一起来练,沈少三当时已66岁了,但功夫没搁下,一时兴起,就上前掂起石锁耍将起来。后来,开封电视台得到了这个录像带,加以剪辑,起名《回乡盛开石锁花》,在电视上播放。央视《夕阳红》的人不知怎么看到了这个节目,他们是奔着沈少三来拍摄的。 于是,退休后在郑州居住的沈少三被请回东大寺,再次带着徒孙们玩起了石锁。 饶是央视的人见多识广,也被他们的表演惊呆了,只见笨重的石锁,在他们手里显得轻轻巧巧! 他们可以一个人练,也可以两人对练,还可以众人齐练,石锁高高撂起,翻出打头花、托底花、云花(飘花),然后用拳头、肘、脚,甚至头去接着,接的花样有托塔、抱印、挂印、手托元宝、脚踢花篮、过桥、三指卧鱼,等等,花样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来自北京的拍摄者被折服了,他们为这个纪录片起了个名字,就叫《东大寺的爷们》。这个片在央视、河南台、开封台多次播放,令无数人大呼“开眼”。 这不是石锁绝技第一次“被发现”了。沈少三先生说,自从习练石锁之后,经常听到有人惊呼连连。 少三先生练石锁,是从60多年前开始的。那时他随父亲沈友三到开封传授摔跤,就住在东大寺里,先在前院,后来挪到后院。当时东大寺里,周开元、马五庆、赵七等喜欢玩石锁,他们都是老人儿,年轻人练得不多。沈少三看着好玩,就喜欢上了,与弟弟一起跟着玩。那时沈少三正当十五六岁年纪,学什么都快,几位老师就不断给他提新要求,马老师思路多,想了很多新花样让他练。后来一些年轻人也来练,练石锁越来越热闹,气氛很好,他练的劲头也更大了。这样学了两三年,沈少三的石锁已经玩得炉火纯青。 父亲因病去世后,沈少三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在相国寺“撂地”摔跤养家,为了吸引观众,在跤场经常演练石锁。 1953年,沈少三入选河南代表队,前往天津参加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会,其间他表演石锁,引起观众极大兴趣。当时郭沫若也去观看,说“这个练得少,别让失传了”。随后他被选入民族体育莅京代表队,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等表演石锁。 他父亲当年的朋友听说他回了北京,来找他,都要看他的石锁,纷纷称赞:“少三,不简单,把这继承下来了,还练这么好!咱北京过去也练,现在基本没人练了。”后来他多次去北京,常有人拉着不让走,留他住几天教玩石锁。 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会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在入场排练的时候,河南代表队发现了问题:人家每个队都有表演节目,唯独河南没有。这时候排练啥节目都来不及了,带队领导急中生智,想到了沈少三的石锁,指定让他表演。 本来说好,从入场开始撂石锁,边走边撂,走到主席台前表演十秒就行了,但没想到这个临时拼凑的节目引起了观众巨大的兴趣。等走过了主席台,按照预定安排,沈少三收起了石锁,谁知观众不干,满场吆喝。他只好再拿起石锁,边走边练,在运动场走了半圈,实在扔不动了,喊话又听不见,只好给观众作揖,才算拉倒。 沈少三说,练石锁就两个字:“轻”、“巧”。石锁笨重,小的7公斤,大点的二三十公斤,扔起来会让别人觉得很轻。一次一个女记者走了眼:咦,这么轻,木头的?过来一掂,差点岔气,哎呀,这么重?! 要想达到“轻”,那就必须“巧”,借石锁本身翻转的惯力,哪种情况抛、哪种角度怎么接,必须顺着它的劲儿,“硬碰硬肯定不成。它是石头你是肉,怎么碰得过它?” 也许正因为用的是巧劲,沈少三先生六七十岁的时候,还能将石锁翻转如飞。 “中国式举重”成正式竞赛项目 沈少三的石锁表演,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会上引起轰动,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从第四届全国民运会开始,石锁成为表演比赛项目,沈少三获得了这个项目的一等奖,得铜鼓奖杯一个,奖牌一块。之后,开封成立了石锁表演队,石锁作为集体项目参加了之后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民运会,都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沈少三常被请去辅导,有了技术问题,爱好者也喜欢找少三先生求教。这期间,一批优秀选手,如马青海、李宝润、古国宾、张利军、郭宝光、鲍峰等脱颖而出,成为石锁运动的佼佼者。 2003年,为探索武术运动发展新路,寻找散打、散手之外武术适合比赛的项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拟开发全国武术功力大赛。时任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科研部主任的康戈武到开封挖掘项目,首先看中了东大寺的石锁,令人眼花缭乱的石锁惊险动作,让他赞不绝口。他认为,石锁古老、传统、实用,具有民族性、群众性,是增强武功胆识的好项目,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两个动作进行功法比赛。 抓住这个时机,开封市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东大寺武术训练基地负责人郭宝光,亲身组织习练,在复杂的石锁花样中,选择有可比性的动作,经过反复斟酌、考证,最终选取了“石锁上拳”。这个动作是抛起石锁,翻转270度,然后用拳面直臂顶起。根据所用石锁的重量确定输赢。这个动作能代表石锁项目力量加技巧的特点。郭宝光精心编制“石锁上拳”竞赛规则,并被采纳,石锁由民间爱好,演变为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规定竞赛项目,有人誉之为“中国式举重”。 这个大赛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举办六届,开封石锁队获得了五次第一名。选手所用石锁,从22公斤提高到36公斤。 如今,开封石锁队经常应邀到外地演出,还曾在河南电视台《武林风》节目中展示。2008年7月,奥运火炬在开封传递之时,撂石锁被选定为表演节目,古老的中国武术项目,与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交相辉映。 (全文完) 石锁是一种传统的武术功力训练器材,过去练武的几乎都离不开石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石锁却逐渐被冷落。从2004年开始,石锁由民间爱好,演变为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规定竞赛项目。图为开封石锁佼佼者鲍峰、李维琦表演石锁双人组合。 民国时期的石锁名家周开元 石锁功练习 抛石锁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