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A2702.jpg
0203A2701.jpg
□首席记者姚伟 通讯员郭宝光文图 郑州市黄河南街省体工大队家属院里,一套老式的两居室里平静而温馨,在那怡人的氛围中,沈少三和他的老伴儿安享着晚年生活。 一个月前,这对老夫妻度过了结婚60年纪念日。结婚60年,人称“钻石婚”,如果把他们的故事编成电视剧,可能比《金婚》更真实感人。他们是患难夫妻,在沈少三最艰难孤苦的时候,她嫁给了他,从此他们相濡以沫,携手走过60年苍茫人生路。 在摔跤界,沈少三先生大名鼎鼎,被视为“泰斗级”人物,前几年,中国摔跤协会曾授予他“中国式摔跤杰出贡献奖”。他是沈友三的儿子,在北京长大,抗战时期,随父亲及家人迁到开封。1946年年初,沈友三因病去世,沈家生活陷入困境,这时,开封东大寺回民伸出援助之手,助沈家渡过难关。回忆往事,82岁高龄的沈少三仍心存感激:“落难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太好了!闫子亮阿訇、马二伯、马三伯,寺门外做生意的周家、赵家、张家等,还有各位师哥,对我们照顾得特别好!对东大寺门,感激之情,牢记不忘。” 在东大寺回族人的帮助下,沈少三在开封娶妻生子,带着弟弟妹妹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后来,沈少三在摔跤界也闯出名声,为河南创建男女摔跤队、男女柔道队,带出了一批优秀运动员,其中不少是东大寺回族人。继父亲之后,沈少三再度与东大寺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开封摔跤扬威上海滩 坐在位于郑州市黄河南街安静的家中,沈少三先生跟我们说起往事,他的讲述生动而清晰,远逝的岁月,似乎又呈现在这位八旬老人的面前。 沈少三出生在北京牛街,从小练摔跤。父亲在天桥“撂地”摔跤,没工夫教他,他就跟着爷爷练。爷爷沈芳曾是满清善扑营的二等扑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级别专业运动员。少三跟父亲学摔跤,是到开封后的事。父亲教东大寺的学生,他跟着听讲、训练,功夫进展神速。 1946年年初,沈友三患了急病,光喘气,不能躺,一周就过世了。沈友三平生豪爽侠义,令东大寺回族人十分敬重,他死后,很多人把生意都停了,来送他,人太多了,只好用两匹土布做成左右各二三十米的长条,让大家扶。坟地边,跪满了人。 沈友三再度来开封,尽心尽力教了两年多,带出一批摔跤高手。1947年,河南省国术馆举行摔跤比赛,这时已经分了级别,他的学生杜克勤、马永功、白东嬴分获重量级一、二、三名;沈少三、许守信、李秀岭分获中量级前三名;曹国仁获轻量级第一名。1948年,中断13年的全国运动会再度举办,杜克勤、白东嬴、沈少三、许守信通过选拔,进入河南代表队前往上海参赛。 当时上海摔跤队有五个队员,实力强劲,号称“上海滩五虎上将”。但由于沈友三名气太大,人们普遍看好河南摔跤队,很多人传言:“沈三儿的儿子和徒弟们,是来拿金牌的!”或许是因为这个,临近比赛时,河南摔跤队遭遇了意外:裁判竟然不让他们上场比赛,说他们没有报名。沈少三他们当然不服气:号码布都发给我们了,怎么会没报名?!双方当场争执起来,沈少三他们浑身的“跤劲”,却拿裁判没办法。 正当他们无奈之时,现场一位河南籍警察提醒他们,看台上有不少河南学生,还有河南同乡会的人,去找他们!这时候,看台上的河南学生也看出问题,过来找他们问明情况,学生们不乐意了,集体找组委会询问,组委会查证,河南摔跤队报名手续一切正常,要求摔跤裁判让河南队正常比赛。裁判长没办法,只好允许河南队第二天上场比赛。 那时法币已经贬值,一小碗面条5000元,上趟厕所1000元,代表队成员都是自费前来,根本吃不饱饭。学生们听说情况后,向河南同乡会发出倡议,捐了几个亿给河南队,大家这才吃饱了饭。 沈少三第一场对上了“上海五虎将”的“第一虎”。因前一天的事情,他心里有气,第一跤他摸清对方底细;第二跤来回拉,来回扯,逗着对方玩;第三跤对方不摔了,“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吗”? 接下来意外再次发生,沈少三突然拉起肚子,拉得站不起来,只好放弃了比赛。好在师兄弟没出问题,杜克勤以压倒优势获得重量级第一名,许守信获得中量级第二名,本来应该第一的,被裁判“黑”掉了。不过这一金一银已是河南代表队最好的成绩,其他项目基本没有取得好名次。 比赛完,沈少三等人听说家乡“紧张了”,没等闭幕,要了奖牌,匆匆回家了。 大阿訇“包办”幸福婚姻 回到开封,沈少三他们马上感觉到了“紧张”:城墙外的民房全扒了,护城河上加了吊桥,进城门要检查。几天后就开始打仗,他们后来才知道,晚几天就会回不来了,陇海线中断了。 解放开封之战十分惨烈,城门都“打卧了”,鼓楼着了火,烧得只剩下四个墩的底儿。然后就是巷战,对脸胡同,这边解放军,那边国民党。 沈少三的母亲被炮弹炸死了,他只好带着弟弟妹妹,随着寺门口的人逃出去,在黄河边的小庄、陈寨躲了7天。战事平息后,兄妹四个想着父母都没了,商量沿途卖艺回北京去。但又想着正打仗,只好回了开封。 那年沈少三20岁,他的大弟弟18岁,妹妹14岁,小弟弟只有9岁,四个孤儿,漂在异乡,走又走不了。危难的时候,他们再次感受到了回民互相帮助的温暖。 父亲去世前后,当地回民就给了他们很多的照顾。沈友三临终时,看着家小生计无着,心里很苦。守候在身边的学生们看出老师心思,安慰道:“你放心,沈老师。你无常(去世)了,决不能埋义地,我们这几家的坟地,你挑!师弟、师妹们你也别担心,我们帮着养活!” 这次沈家再遭重大变故,街坊邻居和师哥们看着沈教练的四个孤儿,给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闫子亮阿訇对沈少三说,你要去相国寺卖艺,小弟小妹没人管怎么行?说个媳妇吧? 沈少三听了苦笑:“我家现在这样,谁能把姑娘给我?”闫阿訇说:“别管了,我给你办!”老头儿说完就去了自己外甥洪进贵家,进门就说:“你家三姑娘小果儿不错,嫁给少三吧!不给不行!” 沈少三爱练摔跤、武术,对宗教虔诚,给人印象很好,人家又看他父亲老面子,就同意了这门婚事。沈少三回忆说:“结婚时我什么也没有,老岳父对我太好了,像对儿子一样,从我成亲到有孩子,都是他们操心帮忙,是他们家把我拉起来的。” 这桩阿訇“包办”的婚姻,后来证明非常成功,沈少三与妻子已恩爱地共度60年,他们的两个儿子先后考上大学,一个留在北京体育大学,另一个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中层。他们的孙子辈中,已有了三个博士。 沈少三说,他爱人年轻时吃了很大的苦。1953年,他去参加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随后被选到北京,走了一年多,“家里所有的事,都靠我爱人。她要带两个孩子,还要管我弟妹,还得给人纳鞋底,干零活,挣点钱过日子。”他老伴儿在一旁静听,微笑着,不言语。 沈少三荣获“杰出贡献奖” 1953年,沈少三一度被选拔到国家运动队,但一年多后该运动队解散,他又回到开封的家中,一时生计无着,有人建议他还去相国寺卖艺,他觉得干那个行不通了,适逢三门峡大坝建设招工,就去当了工人。 三年多后,全国运动会将要召开,河南急需摔跤方面的人才,经人提议,沈少三被调到郑州,出任河南武术摔跤队教练。从此,武术和摔跤方面有什么比赛,都是他担任教练。其间,他提出河南武术应突出自身特色,重点发展少林拳、太极拳和查拳,这个建议被采纳,效果奇好,在全国引起注目。 沈少三率领的河南摔跤队也在全国保持较高水平,而摔跤队员一半以上是开封东大寺回族人。这倒不是沈少三有私心,而是东大寺积淀深厚,当年沈友三的学生在那里教摔跤,上世纪70年代再次形成热潮,出现了穆文明、孟扎根、马尔德、王忠强、张振芳等摔跤名人,在全运会或全国摔跤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此后,沈少三受命组建河南男子柔道队,取得成绩后,在有关领导安排下,他将男子柔道队交给学生,自己又创建了女子柔道队,“这帮姑娘特爱练,得了两个全国冠军”。1988年,沈少三退休,但国家体委又聘请他担任摔跤、柔道比赛仲裁,第九届全运会后,70多岁的沈少三才真正“解甲归田”,安享晚年。2005年,为了表彰沈少三为摔跤运动付出的心血,中国摔跤协会特授予他“中国式摔跤杰出贡献奖”。 沈少三的体育才华不仅表现在摔跤上,而且他平生还喜欢武术和石锁,他的石锁花样翻新,令人叹为观止,是开封石锁重要的传承人之一。 60多年前,沈少三父母双亡,带着弟弟妹妹艰难度日,东大寺众多回族人给予他们温暖的帮助。东大寺闫阿訇为沈少三“包办”婚姻,从此,沈少三夫妻相濡以沫,恩爱地生活了60年。图为沈少三夫妻结婚照。 说起往事,沈少三的讲述生动而清晰,远逝的岁月,似乎呈现在这位八旬老人的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