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佛汉内家拳初探
·民国年间太谷县的学校武术概
·十三太保武艺述真/圆真
·“武术”的文化内涵在哪里
·磨沟民间传统少林武术
·必然所得 深层发现(上)/李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新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发源盛地> 正文
“开封东大清真寺武学寻踪”系列之二 七势门,简练实用威力无比
来源:大河报 A46 厚重河南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0-01-29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李树林.jpg

李树林.jpg

 

0128A2901.jpg

0128A2901.jpg

 

0129a4601.jpg

0129a4601.jpg

 

 

  □首席记者姚伟通讯员郭宝光文图
  对回民来说,清真寺不仅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还是重要的公共空间,穆斯林的教育、日常生活、社会交往都离不开清真寺,同时又为回民习武提供了场所。
  据开封市伊斯兰协会副会长刘景武先生介绍,东大寺的三进院落形成“前武后文中间宗教”的格局,前院设有武术馆,每天下午五点,一些武术爱好者前来习练石锁、沙袋、摔跤等,回民的这种习惯由来已久,如开封武术名家马炳君先生所言,“(过去)回民一是做生意,安顿生计;二是去寺里礼拜、练拳”。上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主编的《禹贡半月刊》刊载了卢振明的《开封回教谭》,其中说道:“武术在国内回民方面可以说是一种嗜好,开封东大寺所属下的回民,尤为爱好……本处的回民是不论大人幼儿,于此皆有嗜爱性。他们特往各地聘请些会拳脚的人来做他们的导师。每日白天出街营商,夜晚回家后还要到场中去,练上几个钟头的拳脚,才肯安寝。”
  这个“习武场”的存在,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使回民以习武为荣、以习武为乐。与一般武术世家世代只钻研一个拳种不同,东大寺武学形成风尚时有转换,拳种并存,得益多师,二百多年来,六路钻、七势门、查拳、摔跤、石锁等先后成为盛行的风尚。
  七势拳源自朱仙镇
  “掌如刀,勾如镰,扣如锁,指如钳。”马炳君老师边说边比画起来,动作轻快敏捷,刚劲有力。马先生50多岁,中等身材,戴一副茶色眼镜,面容沉稳安静,一副教师打扮,但为我们解说什么是“沿脚步”、什么是“跑七势”、什么是“汤瓶势”的时候,他步伐之快,动作之劲猛,让人顿时意识到果然是武术名家。
  马炳君11岁跟随名师李树林学习七势门功夫,至今已习武45年。他26岁开始授徒,如今是开封七势门为数不多的名家之一。20多年前,他曾在开封、西安等地遍访老一辈回族武术家,并在去年写出《回族七式门》一书,对该拳种很有研究。
  七势门的“势”,马炳君在书中写成了“式”,今采李伯安、郭宝光等人的看法。七势门是以七势拳为代表,兼具特有的训练技击功法的拳术门派的总称。这是由回族人独创,曾在河南、陕西等地穆斯林中广泛流传的拳种,又名汤瓶拳、汤瓶七势拳、骑(势)士拳等。汤瓶是穆斯林礼拜前洗浴用的一种特有器具,又称汤瓶壶,是回族的一种象征标志。叫汤瓶拳是因该拳以汤瓶架作为第一势,这种称法也为穆斯林所喜爱;叫骑(势)士拳,据说此拳有关七势门的创立,有说是元代穆斯林骑兵随忽必烈南征北战时所创,也有说源自明代抗击倭寇的回族将士。但据马炳君先生考证,此拳是明末清初,由开封朱仙镇回民李拜斋所创。这种说法比较确切。
  马炳君随师学艺时,师父们练功后喜欢说故事,曾说起李拜斋创七势拳之事。李拜斋,名忠信,字敬儒,是当时朱仙镇北大寺的阿訇。有一天他突然“猝死”,人们按照宗教习俗将其“尸体”移到水盆里。出殡前,正要洗“爱斯礼(使水)”,他突然睁开眼说:“哎呀,我的真主啊,累死我了!”
  惊吓落定后,在场的人问怎么回事,李阿訇说,他在外面转了两天,遇到一位仙人,教给他一套拳法,他练得太累了。在众人的要求下,李阿訇在清真寺大殿卷棚下演练了一遍,这就是七势拳。拳法由汤瓶势、插花势、夜行一张犁势、抹手势、辘轳势、兽头势、旱游船势等七个武术架势组成,包含抓、打、擒、拿、摔等基本功,十分实用。这个故事在朱仙镇一带广为流传,与很多拳种一样,创拳过程被神化了,其实是创编者长期习武深思顿悟的结果,它至少说明此拳起源于朱仙镇,是由回族人士创立。
  七势拳创立后,逐渐在朱仙镇回民中传播开来。清康熙年间,该拳种第四代传人徐庭桢总结前人智慧,以简明上口的歌谣形式,写下拳谱,传承至今。
  到乾隆年间,七势门达到鼎盛,出现金小亭、常玉亭等“七势门八杰友”。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决口,冲毁朱仙镇上大部分房屋,更要命的是贾鲁河被溢漫,通航能力大减。靠贾鲁河航运发展为华北最大水陆码头的朱仙镇从此开始衰落,二三十万人口逐渐迁移。不少原籍陕西、甘肃的回族迁回家乡,更多的回民拥入开封城,七势门的中心,也随之从朱仙镇迁移到开封城,东大寺成为其重要的传播地。
  清代中后期,七势拳在河南回族中广泛传播,与周口的“心意门”、怀庆府的“遇春拳”合称中原回族三大拳种,受到武林的高度重视。
  初学者苦练“沿脚步”
  七势拳往返七趟,看似简单,但每个招式都暗藏奥妙,只有苦练才能理解其精妙之处。这个拳种要求长期苦练基本功,强调功力与技巧的配合。
  “练功两年半,双手抱个蛋”。初学者开始不练手法,只练步法,双手相扣,置于小腹,进行“沿脚步”训练。所谓“沿脚步”,也有人写作“演脚步”,在我这个外行看来,就是左右腿弓步交错行进,但经马炳君老师解说,知道它是一种独有的“步形”,有“顺步”、“丁字步”两种练法,前者起步快,后蹬前顶近身快,适用于近身跟打;后者转身快,落步稳,管、封一步到位,便于“擒、管、转、拿”。常年训练,令人脚步异常快捷、身形异常灵活。
  初学“沿脚步”一年两年,老师根本不理你,几年后,老师看练得行了,才教一两个“势”,这才“跑势”。
  马炳君说,为了提高“沿脚步”、“跑七势”的难度,七势门老前辈经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踩胶泥”,在练功房铺上胶泥,习练时泼上水,胶泥见水又稀又滑,十个脚趾如不死抓地面肯定滑倒;二是“踩乏地”,就是在刚翻犁过的耕地上练起脚,那地比沙滩还费劲。
  七势门中传颂最多的先辈是乾隆时期的金小亭。相传他每天从朱仙镇到开封做生意,夜间去,夜间归,45里路,他都是“沿着脚步去,沿着脚步回”,天长日久,步法快捷无比。指功、抓功,也是七势门的基本功法,金小亭也是苦练不辍。开封城南十里有个茶庵村,路旁有棵大槐树,金小亭每天走到那里都要停下,对着树先兜几百把,再劈几百掌,久而久之,对着他的一面,树皮没有了,露出的树干也被他抓得油黑发亮。
  金小亭时代,是七势门鼎盛期,同时的七势门名家,还有“五爪鹰”常玉亭、“铁指头”胡洛哈、“双爪风”刘弯腰等。从这些“绰号”,可想见这些先辈功力之深、练功之苦。
  后来出现的七势门名家,如狄进宝、杜明、姚德林、李树林等人,也都具深厚功力。上个世纪80年代,马炳君先生曾遍访在世的名家,他回忆说,当时那些前辈都已是80岁以上的老人,但仍腰杆笔直,脚步轻快,身体灵活,握力过人,特别是交起手来,干净利落,手到人翻,令人感叹不已。
  七势门今日之困境
  2009年11月23日上午8时,开封南郊杨楼回民墓地庄严而肃穆,开封武术界在这里纪念七势门著名拳师李树林先生诞辰100周年。
  李树林如此受重视,是因为他是近半个世纪来七势门传承的纽带式人物。他曾先后跟随狄进宝、郑德顺等老师习武,得到过诸多前辈名家的指点,七势门各路功法都极有心得。上世纪60年代初,七势拳在开封基本没人练了,李树林很是着急忧虑,开始收学生传授七势门各种功法,马炳君先生就是在这个时候随他习练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安部门曾一度严禁习武,李树林就暗中偷着教。他把自己家的两间房腾出一间做场地,但学生太多,只好让一部分先藏在院子里,该谁练的时候,赶紧跑进去。
  李树林严守回族传统,教武术不收一分钱,还倒贴茶水。他为人谦虚,从不摆架儿,不让叫他老师,只让叫二伯,把学生看成“自己孩儿”。马炳君说,面对这样的老师,不好好练,自己都不好意思。
  1980年,马炳君也开始收学生,至今仍坚持业余时间传授功法,但愿意下苦功学习七势拳的人越来越少。此外,七势拳不像有的拳种讲究高飘好看,不适合表演;各种散打比赛中,禁止使用反关节,七势拳的手法多在禁用之列,因此也不适合比赛。由于这些原因,目前七势门的传承遇到相当大的困难,长此以往,必有断代失传之虞。
  七势门盛行之时,开封黄派查拳曾与之同时发展,有人将两派并存称为开封武术的“风搅雪”时代。相对而言,黄派查拳稍微幸运一些,已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
  著名拳师李树林是七势门传承的纽带式人物 马炳君先生提供
  七势拳最初是由回族人士在朱仙镇创立,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道光二十三年,七势门中心从朱仙镇迁移到开封城。图为七势拳发祥地朱仙镇清真寺
  七势门老拳师穆湘元在演示拳法 马炳君先生提供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佛汉内家拳初探
·民国年间太谷县的学校武术概况
·十三太保武艺述真/圆真
·磨沟民间传统少林武术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新探/史美
·《张三丰承留》探释/魏坤梁
·中华武术瑰宝 少林、武当一脉相传
·经典告诉我们的历史事实/李 滨
·中国武术各门派的形成与发展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拳术历史资料
· 韩鹏尧与五行通背拳
·江西名拳“字门拳”
·电子版:太极圣地--陈家沟/崔春冬(
·谈谈“吴图南”/颜紫元
·洪家拳
·辽沈地区的武式太极拳/傅仁东
·开封东大清真寺武学寻踪
·“开封东大清真寺武学寻踪”系列之五
·“开封东大清真寺武学寻踪”系列之六
·杨式太极拳沿革(全)
·螳螂拳赞 /吴宪民
·合一通背门考略/闫永发
·“双手刀之连环十六刀法”惊现沧州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