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佛汉内家拳初探
·民国年间太谷县的学校武术概
·十三太保武艺述真/圆真
·“武术”的文化内涵在哪里
·磨沟民间传统少林武术
·必然所得 深层发现(上)/李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新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发源盛地> 正文
王宗岳蒋发考辨/路迪民
来源: 作者:路迪民 点击: 发布时间:2009-07-03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接上期)
  
  “走出传说”,值得商榷
  
  康戈武先生在《发言》的第三部分,用了“脚踏实地,走出传说,尊重武术遗产的创始人和传承人”的标题。这里把“走出传说”作为一个口号,值得商榷。
  什么叫“传说”?《辞海》的解释是“指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而《辞海》的“史料”定义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主要来源有:实物的(如考古遗迹、遗物)、文字的(如铭刻、文书与著述)和口传的(如民间诗歌、传说)。”这就是说,“传说”是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史料。实际上,多数“文字的”史料也是由口传而来。中华武术,自古就有秘传习俗,且因习武者多不善文,记述很少,故应更加重视传说的作用。对于传说,当然要作分析,要实事求是地分辨真伪,而康先生“走出传说”的口号,实则是对“传说”的排斥态度。例如:
  康先生在《发言》中说:“有文章认为,《王征南墓志铭》出自明清之际大儒黄宗羲,所记应是‘事实’。然而,黄宗羲在文中明白地写着‘高辰四状其行,求予志之’。《宁波府志·张松溪》中写道:‘张松溪,……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显然,尊张三峰为内家拳始祖,是张松溪、高辰四等内家传人的‘自言’……因此,很难相信,所记关于张三丰的传说是‘事实’。”这就是说,即便同一件事有两个不同记载的“自言”,都不能算是“事实”,这就是康先生的“走出传说”。
  “自言”是什么?就是亲自说的,考证学称其为“第一手资料”。若把一切自言都排除在外,那就不会有中国武术史了。“挖掘整理”,岂不是一句空话!如果自言不算数,关于陈王廷创拳的一切“事实”,哪有一点一滴的历史记载?请看唐豪在陈家沟“考证”的来源:“1930-1931年冬末春初,予居陈沟陈承五家月余,调查太极拳历史,始备悉其详……以上除德瑚官阶由族谱考得,余则承五亲述。”(见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唐豪跟陈承五睡了几天,就以“亲述”而“备悉其详”,难道“亲述”不是“自言”,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显然,康先生“走出传说”的口号,只是一个掩埋事实的工具而已。然而,历史考证确有“走出传说”的事,它是指通过新的发现,对某种传说的证实或修正,而不是排斥。例如,中国历史把夏代以前称为“传说时代”,近年在湖南宁远九嶷山发现的一处古遗址,经考古发掘证实为年代最早的舜帝陵庙,进一步证实了《史记》中关于舜帝与九嶷山关系记载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潇湘晨报》的报道标题就是《“五帝”历史走出传说》。如果把杨家和赵堡关于张三丰创拳的说法称为“传说”,那么,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的发现。难道不可以认为是“走出传说”,作为张三丰创拳说的新证据吗?
  
  王宗岳是近代太极拳的开拓者
  
  康戈武先生在《解读》中提出一个论断:“王宗岳是位查无其人的托名符号”,这是前人未曾有过的看法,可谓批判张三丰创拳说的“最新成果”。然而他依然忽略或有意回避了一些重要史料,并不能解释与王宗岳有关的诸多问题。
  王宗岳名字的出现,据笔者所知,最少有以下几个渠道:
  第一,当属杨家的传说和记载。杨家的祖传说法,不是靠别人“考证”赋予的,王矫宇就亲自听到过杨禄禅讲述王宗岳收蒋发为徒的故事,《北平实报》的访问记就是“记载”。许禹生、陈微明、杨澄甫的书都有记载。这比陈王廷创拳说属于外人“考证”得来要可靠得多。如果硬要说杨家的传说和记载是错误的,你得讲出个道理来。是杨禄禅数典忘祖,出卖陈王廷,编造了一个师爷蒋发和师爷之师王宗岳吗?有何证据?杨禄禅为什么这样做?这对杨家有何好处?否则,杨氏传人能够欺师灭祖地认为杨禄禅是数典忘祖吗?
  第二,是赵堡太极拳的传说。赵堡太极拳有蒋发以下的明确传承顺序,蒋发之师,在杜元化《太极拳正宗》中称王林桢,其他著作将王林桢亦称王宗岳。西安侯春秀先生(1904-1985),是赵堡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张应昌的后传弟子。张应昌是张彦之子、陈清平的师弟,其传授与和家无关(和兆元是陈清平弟子),也与杜元化无关(杜元化从学于陈清平再传弟子任长春)。笔者早年得到侯春秀弟子传抄的“武当赵堡太极拳源流”,称“祖师:张三丰,宗师:王宗岳(林真)”,后面是蒋法(发)—邢西怀一张初臣一陈敬柏一张宗雨一张彦一张应昌、陈清平等。其中一些字的写法与杜元化不同,如把“蒋发”写成“蒋法(发)”,“邢喜怀”写成“邢西怀”,“张楚臣”写成“张初臣”,“张宗禹”写成“张宗雨”。这显然和杜元化所传是两个相似而互补的记载。其中的宗师是“王宗岳”,只把“林真”作为王宗岳的别名,说明“王宗岳”和“王林桢”是赵堡传人早就知道的同一个人。康戈武先生在《解读》中认为杜元化的书中有“王林桢”而没有“王宗岳”之名,就断定“‘山右王宗岳’再次失去了实际存在的可能”,只能说明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罢了。
  第三,是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王宗岳论详且尽矣”的记载。李亦畲的记述,必来自武禹襄,而武禹襄所闻,从杨家、赵堡,或舞阳盐店都可能得到。康戈武先生对王宗岳的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也有两说。他先认为姚继祖在《武氏太极拳全书》所载的李亦畲《探太极拳之源》,“是读聊斋李超武技传后……把王渔洋原文中的‘关中人王宗’,写成了‘关中人王宗岳”’。后面又根据姚继祖“文存”中武秋瀛为《太极拳论》写的《跋》:“右论不知创自何人”,认为“山右王宗岳仅仅是出自武禹襄一人之口的人名符号”。到底是武禹襄作假,还是李亦畲附会?康先生也是一笔糊涂账。那么,杨家、赵堡、吴式、孙式太极拳传人,包括唐豪顾留馨,是否都昏了头,去盲从武禹襄和李亦畲的造假呢?
  再说,李亦畲《探太极拳之源》和武秋瀛为《太极拳论》写的《跋》,都是姚继祖前些年才说的。笔者问过李亦畲的曾孙李光藩先生,他否认李亦畲《探太极拳之源》和武秋瀛《跋》在李家的流传。若有,李亦畲必然写在“老三本”中,李福荫、李怀荫及武禹襄之孙武延绪也必然收入1935年的《李氏太极拳谱》中,但是都没有。李光藩先生说,李亦畲的小序是写给李氏后人看的,不涉及争论。若要造假,为何不把《太极拳论》的作者加到自己头上?徐震在《太极拳考信录》中,也充分肯定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王宗岳论详且尽矣”的记载。他说:“武氏之学,出于陈氏。李氏既不讳言,宁需无端引王宗岳以自重。既不需引王宗岳以白重,自无伪造授受以欺人之理。然则谓王宗岳后传陈家沟者,可为实录矣。”
  第四,是唐豪发现的《厂本拳经》。此本虽然发现较晚,但属于乾隆抄本,其中太极拳经的标题就是“先师张三丰王宗岳传留太极十三势论”(见唐豪《太极拳宗师王宗岳考》中的照片)。有人怀疑《厂本拳经》的真实性,笔者以为,这本书在考证王宗岳的同时,也是张三丰创拳说的证明,这是唐豪不希望的。而唐豪保留了全部原文,说明唐豪造假的可能性不存在。唐豪只是根据《厂本拳经》中的《阴符枪谱序》断定“山右王先生”就是“山右王宗岳”。康先生却用王宗岳“是明代人”的说法否定了唐豪的考证。而《厂本拳经》中“先师张三丰王宗岳传留太极十三势论”的标题,又该如何否定呢?
  综上所述,王宗岳是无法否定、确实存在的太极拳大师。杨家和赵堡所说的两个王宗岳的传承关系都很清楚。无论按杨家或赵堡之说,王宗岳都是近代太极拳的开拓者。如果把张三丰及其以前的韩拱月、许宣平、李道子所传称为太极拳的“传说阶段”,则有清以来的太极拳,就是有连续记载的发展阶段。当然,《太极拳经》的作者只能是一个王宗岳,但是由于人名相同,传说亦有混同,只要大家都承认著有太极拳经的王宗岳,具体细节就是次要问题了。
  顺便说说,近几年来,河南博爱县唐村又出现了一个王宗岳,说是唐村李氏第十二世李鹤林(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初五日出生)的弟子。李鹤林七十八岁生日时有人赠“武元杰弟”匾一块,“据村民回忆”,匾上的署名是“弟子王宗岳”,但是匾牌毁于“文革”。温县有人将其作为唐豪考证的佐证,博爱有人又有争夺太极拳发明地之意。笔者不想对此作出任何评论。
  
  一个费解的“解读”
  
  提到河南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并由中国武术协会为其挂牌,使人不禁想起“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埋了三百两银子,反要插上“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牌子。隔壁张三偷了,又换上“隔壁张三没有拿”的牌子。河南温县的“太极拳发源地”,不正因为愈来愈多的遭到驳斥,才要命名、挂牌,还得“解读”吗?而康先生的权威性《解读》,倒使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这块牌子到底有多大价值!
  首先,作为对“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解读,却没有拿出一条“太极拳发源”的证据。为什么《陈氏家谱》中根本没有“太极拳”的字样?为什么直到《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出版,陈氏族人也未提出陈家创太极拳,反而把《杜育万述蒋发授山西师传歌诀》作为附录?《陈氏家谱》中陈王廷“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的“旁注”,是否可靠?如果可靠,为何是“旁注”?而且一直注到二十世纪的陈鑫兄弟,后面还有“森批”二字?陈王廷的长短句“闷来时造拳”,出现在陈鑫所写的《陈氏家乘》中,有何理由证明这是陈王廷几百年前的原作?陈氏《文修堂本》只记载了五套“捶”,没有太极拳;《两仪堂本》才把“头套捶”亦称太极拳或十三势,而唐豪顾留馨说陈氏拳有“五套十三势”,算不算欺骗?所有这些关乎陈氏创拳的重要问题,康先生哪有一点一滴的“解读”?
  其次,康先生“谨取各式太极拳传人的文据为凭”,证明“现传各式太极拳皆溯源至河南省温县”,但他只叙述了各式太极拳自温县之后的“流”,而回避了各派所述的太极拳之“源”。比如在叙述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文据”时,都引用了李亦畲的《太极拳小序》,但都从原文中摘取拼凑了这样一句话:“我郡杨某从‘河南陈家沟陈姓’学太极拳”。而李亦畲的原文是:“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康先生颠倒顺序,改变原文的做法,实难掩人耳目。对于赵堡太极拳,康先生干脆排除在外,改用了新近树立起来的“和式”太极拳。试问,除了陈式和“和式”之外,杨式、吴式、武式、郝式、孙式、李式太极拳,哪一个主要传人的“文据”认为太极拳创自陈家沟?没有!黄河经河南省流到山东出海,能否说黄河发源于河南?
  康先生自然明白,回避“源”的论述,只叙述温县之后的“流”,实属空谈。于是他还要“截流”,截流的着眼点就是否认王宗岳蒋发的存在。截流的工具,就是“1+1=0”和“走出传说”“查无史据”等。如果说发展,康先生在这一点比唐豪顾留馨多了一点技巧。可惜这些技巧,谈不上真正的学术考证。《解读》难解,也好解,“弄巧成拙,原来如此”而已。
  最后,笔者想说一句话:太极拳源流的争论,也许还要长期进行下去,但是,即便再来一次“焚书坑儒”或“焚书坑道”,张三丰、王宗岳、蒋发的名字,也不会从中国太极拳的历史中被抹掉。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佛汉内家拳初探
·民国年间太谷县的学校武术概况
·十三太保武艺述真/圆真
·磨沟民间传统少林武术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新探/史美
·《张三丰承留》探释/魏坤梁
·中华武术瑰宝 少林、武当一脉相传
·经典告诉我们的历史事实/李 滨
·中国武术各门派的形成与发展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拳术历史资料
· 韩鹏尧与五行通背拳
·江西名拳“字门拳”
·电子版:太极圣地--陈家沟/崔春冬(
·谈谈“吴图南”/颜紫元
·洪家拳
·从失落的“岭南武术”说开去/王春华
·读唐村《李氏家谱》/李万斌
·从《黄庭经》看陈王廷创拳
·中华武术在徐沟的传承/吴利民
·杨氏太极拳宗师简介(附杨氏世袭表)
·略谈宋书铭/颜紫元
·谈谈“吴图南”/颜紫元
·“武林宗师苌乃周系列”之一 汜水厚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