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各武校学员已超过5万人,被称之为“地球上最大的武林部落”
每一个曾受中国武侠文化影响的人,或许都有过少林习武、功夫精进的幻想。“天下功夫出少林”,这千百年不衰的响当当的口号,使少林寺成为世人瞩目的 “武林”圣地。从古时的正史、野史、传奇、话本,到今日的小说、影视,不间断的烘托渲染下,功夫纵横叱咤的身影似乎掩盖了嵩山少林寺的禅宗本色。少林功夫成为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前往少林寺朝圣、圆梦。
而少林寺所在的河南省登封市,也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武校林立,汇聚了天下武者。时至今日,登封各武校学员已超过5万人,被称之为“地球上最大的武林部落”。
在“北京2008武术比赛”前夕,《掺望》新闻周刊走访了河南省登封市,探寻这个中国武术走向社会化、产业化进程中的“功夫之都”的发展轨迹。
一部武侠电影催生的产业
在当地人看来,少林武术这一无形资产,是登封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这也是登封武术产业化的基础所在。
走出郑州市火车站,不需寻找,功夫的身影便扑面而来。在车站前的广场上,十余辆各家武校的中巴车一字排开,车身上红色的大字——“少林武僧团培训基地”、“少林鹅坡武院”、“少林塔沟武校”等引人注目。
每一个异乡人甫一下车,便可以即时感受到这个省份与众不同的武术氛围。
“现在学武术的都到河南来了,那些中巴车都是各家武校接学员的,一年四季都是如此,随到随学。”从火车站到住地,短短20分钟的车程,郑州的出租车司机已经给本刊记者上了一堂武术启蒙课。这位40岁左右的中年的哥,谈起登封的各家武校如数家珍。
这还仅仅是一个序曲,真正的武术强音,则在距省会郑州八十多公里的登封市奏响。
《掺望》新闻周刊记者一走进登封这座小城,就感到两股热风迎面扑来。除了自然界的热之外,另一种就是满布大街小巷的习武热:公园里打拳的老人、街边练功的孩子、大马路边上一所接一所的武校。
时间回到二十多年前,登封的武术境况并非如此。少林寺尽管盛名仍在,但世人似乎已经渐渐忘却其功夫圣地的名头。
改变来自于一部电影。1982年,电影《少林寺》在全国各地上映。这部新武侠电影的迅速走红,不但成就了李连杰这一国际巨星,也使少林武术雄风再起,慕名而来的海内外习武者潮水般涌入登封,登封小县随之卷起了一阵武术狂飙。
本刊记者走访的政府体育部门负责人、武校负责人、教练,凡是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都认同这一说法。
登封市体育局副局长王松伟说:“少林武术是登封的资源优势,但一直没有发挥利用起来。电影《少林寺》上演之后,来登封学武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才开启了今天这个局面。应该说那是一个转折点。”
而去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到访少林寺后,少林武术迎来了第二次发展的契机。其中一个表现是,来自境外学习少林武术的生源越来越多。记者在走访的几家武校都看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
武术产业化格局初显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登封已形成以武术为龙头,武术培训市场、武术产品市场、武术旅游市场和武术文化演艺市场四大部分组成的产业化格局。
武术培训市场是登封武术产业发展的大杠杆。主管全市武术工作的登封市体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登封全市武校常年在校学生在5万人左右,如每生每年按6000元消费,亲朋消费按1000元计算,仅此一项就为登封市输入3.5亿元资金。
在武术产品市场方面,目前已开发出武术器械、武术教具、竞赛用具、服装、武术旅游纪念品等10大类主导产品,仅在校学生每年就消费服装器械价值1500万元。
在武术旅游方面,先期已经重点开发出包括南北少林热线在内的四条线路,每年可吸引超过50万人次的武术爱好者前来旅游。
武术文化演艺市场的潜力也不容忽视。山地实景演出剧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出炉,成为登封文化演艺市场的一大亮点。
距嵩山少林寺7公里的待仙沟,原本是一个荒凉、险峻的峡谷,经过在广西桂林制作了《印象·刘三姐》的梅帅元等人的创意打造,如今变成了传统山水画般的“峡谷实景剧场”。古老的少林文化激发了著名音乐家谭盾的灵感,他在这里创作了以自然为乐器、以流水为琴弦的“有机音乐”和“绿色音乐”。
“我们投资这个项目,考察了6个月。最后决定在登封投资,就是因为登封集合了旅游胜地少林寺、少林武术、禅宗文化等诸多要素,这在全国仅此一例。”音乐大典办公室主任霍延军说。
登封市武术演艺团体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2007年,演出人员达到2800人,是2002年的4倍,各演艺团体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目前,登封市每年武术表演均在6000场次以上,观众可达三十多万人,每人按30元收费,收入就达1000万元以上。
2006年,登封市政府制订出台了《登封市武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全力打造“功夫之都”,推进少林武术产业化进程。
实际上,政府各方对产业化概念的认识也是从模糊到清晰,并非一步到位。“我们不断经历从实践到认识、从再实践到再认识这样的过程,各项事业就是这样一边发展一边规范。”王松伟说,“应该说,政府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少林武术成为登封市对外交流、扩大开放的媒介,吸引外资的强力胶。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登封市通过武术共引进项目200多个,经贸总成交额达到上百亿元。
武术产业化的进程也缓解了登封市的就业压力,成为当地就业峰值的调节器和“分洪道”。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武术馆校直接安排就业人员近8000人,其中较大的两所学校——塔沟武校和鹅坡武校安排人员近3000人,相当于当地一个中型企业的就业人数。
武术馆校越做越大
登封市武术产业之所以形成气候,主要原因就是武术馆校这一产业龙头已形成较大规模,产生了聚集效应。
事实上,登封武术培训市场也经历了多头管理、办学混乱的阶段,最终才由当初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今天的企业集团。
据本刊记者了解,上世纪80年代,自打电影《少林寺》上映以后,武术热转眼间席卷登封,林林总总的武术馆校遍布城乡,堪称“五步一馆,十步一校”。
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是登封市创办最早的武校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原武校在内的六个教学单位组成的教育集团。但在创办之初,也是家庭作坊的模式。
塔沟武校办公室主任高北方回忆:“1978年,学校初创时期,学员吃住都在老校长家里,‘白天干活,晚上练武’,干不成农活就是练武的时间。就连办学理念也很朴素简单:人家把孩子送过来,咱们就要对得起人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登封武校在优胜劣汰之下,早已摆脱了家庭作坊的模式,逐渐摸索出了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
据王松伟介绍,与山东、福建等地大多由政府投资,基本属于公办性质的武术馆校不同,目前登封市各武术馆校均为社会力量办学。这些武术馆校的资金来源或为民间资金投资入股,或为银行贷款融资,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登封市武术馆校坚持文武兼修、读训并重、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拿到武术学历证书,还可拿到文化学历证书,最高可拿到大专学历。此举进一步增强了登封武校的吸引力。
《掺望》新闻周刊走访了几家武校了解到,目前登封武校的教学分为武术教学和文化教学两个系统。武术教学设有套路、散打、摔跤、拳击、跆拳道、武术表演等专业,学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专业。并按照程度高低,进入不同等级的班级学习。
在文化教育方面,按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及教学大纲要求开设课程。不少学校都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中专的体系。一些学校还具有大学专科教育教学体系。“我们现在基本是按照半天武术课、半天文化课来安排教学的。”少林武僧团总教头、少林武僧团培训基地校长释延鲁说。
登封武校学员的升学就业有多个渠道,近几年就业率都在90%以上。高就业率也成为登封市武术馆校生源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登封武校的毕业学员,有着不同的出路。王松伟说:“水平比较高的,考进各类大中专院校,也有一些学生进入体工队;其次是参军入伍;最大头的一块,还是成为保安人员。”有预测显示,全国每年至少有大约600万个保安岗位,现在每年到登封招收保安的单位络绎不绝。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但鉴于武校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我们的目标可能更加现实,就是培养不出来人才,也要把他培养成人。要让从武校走出去的学生通过特定环境的教育,能吃苦、会做人、自食其力。”王松伟说。
政府无形之手适时助推
在规范推进武术培训市场上,政府之手早已开始发挥作用。接受采访的数位武校负责人、教练都认为,登封武术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规范推动作用不可替代。
上世纪80年代初,大量武校的涌现对登封武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口审批、体制不顺,武术馆校的管理比较混乱,一度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
“武术热刚开始那几年,工商、劳动、公安、教育、乡镇甚至生产队都在办学,因为大家都有权力审批。”王松伟说,“不少人是现学现卖,有的甚至根本不懂武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人上当受骗。”
常福晓说:“据说当年有个武术爱好者被师傅领到山上,学了半年的‘降龙十八掌’。这在现在听起来是笑话,但当时就是实际情况。”
面对武校混乱无序的发展局面,政府没有坐等市场的优胜劣汰,而是适时介入。当时的登封县政府成立了由体委、教委、公安三家单位参与的少林武术工作管理办公室,对辖区武术馆校全面整顿,一次性取缔49所,只保留了5所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
1990年,登封再次发文,明确由体育部门对武术馆校统一审批和管理,并制定了办校的“六条标准”,武术培训市场开始逐步走向规范。武术馆校从首次整顿后的5所发展到58所,在校生规模达到1.2万人,格局基本形成。
此后数年间,登封继续改善硬件设施,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学校发展。目前,登封已有83所武术馆校,常年在校学生在5万人左右。
在武术馆校建设上,登封也从政策上给予很大支持,手续从速从简,一路绿灯。在待遇上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规定各武校不论是在学校立项、土地征用,还是日常管理上均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为各武校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
同时,政府对武术馆校实行严格考核。每年初,体育局与各武校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把武术课及文化课教学、后勤管理、武德武风、设施建设、武术科研等内容均纳入管理目标,并推行了“五佳馆校”和“五星级馆校”评比制度,每年评定一次,对评为“五佳”或“五星级”的馆校实行重奖。
在武校的内部管理上,政府也适时“插手”。
武校艰苦的训练,严格的管理,使得不少家长把“学习不好,调皮捣蛋”的孩子送到武校来,这无疑加大了管理教学的难度。
七月末的一天,本刊记者来到少林武僧团培训基地的操场时,下午的武术训练马上开始了。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神情有点落寞。他告诉记者:“才来了一个礼拜,刚才挺想家的,现在好点了。为什么来学武?因为我不好好学习,我爸妈管不了我呗。”
一位来看望孩子的深圳家长也告诉记者,送孩子来这里,是因为实在管不住了。独生子经常和一帮人跑出去,几天都不回家。
王松伟告诉本刊记者,1984年前后,一些学生引发的问题可谓“乱七八糟”,“今天这里着火,明天那边斗殴,害得学校和政府到处‘灭火’。”他坦陈,“即使到现在,也不否认登封多数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学生’。”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开出的药方是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崇武尚德风气。登封市从公检法司等部门抽调人员兼任各武术馆校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课教师,并编写了《法律习武》丛书和《武德武风思想教育读本》作为各武馆校学生的必修科目。登封市武协还制订了武德武风新戒约,增强武校学员为国增光、为武术增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到目前,该市各武术馆校没有发生过恶性案件,教学和治安秩序井然。
登封市体育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了政府对于武术馆校的重视:目前,登封市体育局共有工作人员70人左右,除了抓群众体育事业外,80%的精力都放在了武校管理上;4名副职中有3人专抓武术馆校的管理,一半以上的科室服务于武术馆校。
除了武术培训产业,纵观登封少林武术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处处可见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作用。
从1991年起,在各界共同努力下,连续成功举办6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武术搭台,经济唱戏”颇有成效;新千年前后,为把少林武术推向高层次、高规格的发展空间,拟订把少林武术推向全国体育竞赛的目标,经过努力,最终成功举办全国武术少林拳大赛。多位受访者认为,这些举措都为做大少林武术“大蛋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为什么是登封
北有河北沧州、南有福建莆田,包括峨嵋、武当等,都有武术的无形资产,为何河南登封能够在武术产业化中独占鳌头?
接受《掺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指出,少林武术悠久的历史渊源、少林寺在海内外的广泛影响、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规范引导、适宜的产业规划,以及业内人士对少林武术不遗余力地普及推广等,都是成就登封的条件。
“这就像是一粒种子,要有适宜的土壤、温度、湿度等各方面条件,才能发芽,并逐渐长成参天大树。”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办公室主任高北方说。
少林寺、少林武术在国内外的广泛影响,是成就登封武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常务副院长常福晓说:“说句玩笑话,我们大家都很清楚,不管是哪家武校,实际都是‘少林派’,吃的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无形资产。”
北京吴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梅墨生分析说,嵩山少林寺是四海闻名的名山古刹;少林功夫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现代以来,大众传媒对少林寺、少林武术的广泛宣传,使得少林武术的知名度不断上升,这使得登封搞武术产业成了有源之水。
对于“登封武术产业化发展沾了少林寺的光”的说法,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表示认同。“一方面,大量的关于少林寺的影视、文学作品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少林寺武僧在世界各地巡演,这些都传播和扩大了少林武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无形中培养了众多的少林武术爱好者。”
不少受访者都认同这一观点。郑州大学体育系王楠认为,登封武术产业化之所以成气候、上规模,应该说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其中的天时就是登封是少林寺的所在地,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通过影视、文学等形式的传播,少林武术影响深远。人们一听到武术,就会想到少林寺,想到登封。
王楠进一步分析说,所谓地利,登封是山区的一个小城,环境安静、干扰不多,而且武术氛围浓厚,非常适合习武;人和,登封有一拨有能力、有威望的老武术家、老拳师在普及推广少林武术。
梅墨生坦言,反观南少林,至今为止,福建地区已出现3座自诩为“南少林遗址”的少林寺,使得国内外众多关注南少林研究的人士无所适从。纠纷争端尚未解决,其影响力自然难以和登封少林相比。
当地政府的指导扶持也不容忽视。梅墨生说,从登封市政府直到河南省政府,对武术产业的发展都极为重视,把武术产业视为一个“朝阳产业”大力扶持,这也是成功因素之一。 (2008年8月18日 《掺望》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