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佛汉内家拳初探
·民国年间太谷县的学校武术概
·十三太保武艺述真/圆真
·“武术”的文化内涵在哪里
·磨沟民间传统少林武术
·必然所得 深层发现(上)/李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新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发源盛地> 正文
静海苗刀话源/孙金明
来源: 作者:孙金明 点击: 发布时间:2008-10-10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最近,介绍苗刀这一中华武林奇葩的文章在各种武术刊物中陆续刊登。弘扬中华武术文化,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本无可厚非。而借褒扬苗刀,为其披上神秘面纱的同时,趁机将中华武术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据为已有却实属不该。
  苗刀这一近代流传的稀有兵器,其渊源可追溯到明朝时的倭刀。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马明达先生校注的明朝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附录“李承勋刊本《纪效新书》卷四短器长用解”中,有如下记述:“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内光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进足则丈余,(加之)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明将何良臣在《阵纪》中谈到倭刀时也说:“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可知矣。”明将程宗猷在《耕余剩技·单刀法选》中更是盛赞日本刀器“锻炼精坚,制度轻利,非他方之刀可并。”由于其“双手用一刀也,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枪每常败于刀”。
  由于日本刀铸造精良,刀长器利,双手握刀,击法简捷、实用,在明朝中叶的倭寇进犯中国沿海的作战中,屡屡得手,使明朝抗倭将士遭受惨重损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抗倭将领们纷纷仿效日本之刀制,改制刀式,习其刀法。戚继光根据在辛酉年阵上所得倭夷原本《太刀习法》,并吸收了中国传统刀法、枪法和棍法的技击精华,独创十五式刀法,训练士卒。掌握了利器的戚家军在以后的平倭作战中,所向披靡,使敌闻风丧胆,不敢再犯。
  说苗刀源于明朝中叶时倭寇侵犯中国时所用的倭刀,可从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把“戚继光军刀”得到证明。这把军刀仿日本刀式所制,但其刀身狭长,略弯曲,刀把加长,可一手握刀,一手辅助用力,便于发挥撩、抹、斩、刺的直刀攻效,已初步具备了近代苗刀的雏形。在《附录李承勋刊本<纪效新书>短器长用解》中有长刀的刀制:“刃长五尺,后有铜护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寸,共长六尺五寸,重二斤八两。”说明改制后的戚家军刀要长于倭刀。程宗猷的《单刀法选》中也对当时用刀有具体描述:“今以倭刀为式,刀长三尺八寸,靶(把)一尺二寸,则长有五尺。”这种记述与静海所传的近代苗刀在尺寸上基本吻合,只是观《单刀法选》图例中略有弯曲的刀形与通体狭长而直的近代苗刀还有着本质的区别。
  认为苗刀之源可追溯到唐朝的陌刀或西汉时期的“环柄长刀”,虽将苗刀的历史向前推得更远,但因缺乏形制与习法演变的直接材料佐证,未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真正有“苗刀”称谓的时间应是清朝末年。根据《静海史话》、《静海文史资料》等的考证和静海太祖门传人代代相传的说法,近代苗刀源出于桑园(今河北省东光县)的谢家。
  清末民初,静海县独流镇出了两位著名的武术家,他们就是以技击驰名京、津、保地区的太祖、通背名师任向荣和刘玉春。光绪年间,任、刘二位师兄弟结伴外出,以武会友,结识了桑园的武术名家谢玉堂,双方悦服,愿交朋友。在谢玉堂的家中,二人见兵器架上有一种兵器竟不认得,谢玉堂告知是谢家秘传的苗刀。二人对这种稀有兵器爱不释手,表示愿学谢家苗刀,而谢玉堂对独流太祖通背拳的技击性强也早有耳闻,顺势提出用苗刀技法换太祖门拳法的要求。于是双方焚香盟誓,各不保守,互相传教。自此,任、刘学会了苗刀刀法八趟。后来任向荣花六十块银元请蚌埠高手锻造了一把苗刀,配上鲨鱼皮鞘,带回独流,与刘玉春逐日演练,反复斟酌,演化成苗刀前后各八趟(亦即两套苗刀)。太祖拳换苗刀,成为一段武林佳话,流传至今。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知道,谢家当时已称这种秘传的兵器为苗刀,并且只有苗刀刀法八趟。谢家把苗刀传与任、刘以后便秘而不传,以至后来谢家武艺失传,遂使谢家苗刀源出何处,成为难解之谜,从此任、刘苗刀便成了全国的武林绝活。
  任向荣的这把苗刀,按照谢家所传苗刀的刀形和尺寸打造,整刀全长四尺五寸八分,刀把长一尺二寸,刀身长三尺三寸八分,刀苗身窄背厚,通体狭长平直,仅尖端六寸长的部分略上翘,并两面开刃,便于击刺。刀背的根部厚约四毫米,刀身的根部有云子纹印样。刀柄的头部有黄铜制成的刀纂,刀柄与刀身之间的椭圆形护手盘用黄铜制成。苗刀刀法除具有其他刀法的共同特点,如劈、砍、挂、撩、点、刺、削、戳外,更集刀、枪、剑、棍之所长于一身,可一械多用。在其朴实的技法中对身形的配合要求较高,演练起来要刀身相随,进退自如,既体现其雄健有力,又体现其奇妙、敏捷。故此前辈们为区别和其他双手用刀的混淆,根据其刀苗细长的特点,将其命名为苗刀,成为不可多得的秘传独门兵器。
  有人认为,为此器械起“苗刀”之名称者,“十有八九是一位‘浅人’,是民国年间文化低下的江湖拳师之类,”要为其正名为“双手刀”,究竟苗刀和“双手刀”哪个更为直白和浅显,历史自会作出最公正的评判。
  1920年前后,直系军阀、直隶督军曹锟慕名派属下刘干臣(静海人)到独流聘任向荣、刘玉春去保定督军署任武术营教习。在此期间,任将苗刀传于沧州劈挂拳传人郭长生等。1923年10月,曹锟贿选总统后,任向荣、刘玉春等作为护卫随其进京。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曹锟赶下台后,任、刘二位师兄弟返回独流故里,各操旧业并传授武艺。在长期、反复的演练过程中,任向荣悟出了苗刀的真谛和奥妙,并根据自己的体会,将前八趟和后八趟苗刀的精妙技法进行删繁就简,汲取其他兵器之所长,最后定形为十二趟苗刀。这十二趟苗刀既可连起来演练、表演,也可把每一趟刀法进行单独反复的演练,突出其实用价值。十二趟刀法中包括削、砍、粘、刺、撩、抹、点、斩、扫、扎、剁、钻等刀法,可以说达到了苗刀技法的顶峰。
  任向荣授徒众多,静海镇桂馨斋糕点店“大掌柜”刘树年为其得意弟子,得其真传。从1926年至1937年历时10年,义务开办静海国术馆,不惜典当了糕点铺和八十亩良田,但最终因武术馆经费没有着落,只得停办。但他一生恪守武德,传袭弟子,使太祖武艺和苗刀继续流传,为弘扬中华武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弟子孙静顺,人称“孙四”,承其衣钵,教出了著名弟子林慧增、赵玉中、孙国运、孙运增及孙子孙金生、孙金明等高徒,林慧增传其子林庆彬。如今,孙金明、林庆彬等亦都收徒传艺,从任向荣算起,静海的太祖拳和苗刀已传至第六代。虽历经六代,而任向荣所传的十二趟刀法,却始终保持着传统,无人改变。如今第五代的传人们功纯艺精、刀法娴熟,他们多次在天津市的武术比赛及“惠香杯”中、日、韩太极拳邀请赛等重大活动中表演苗刀,受到行家和观众的好评。
  朴实无华的静海苗刀,源于河北,属于世界,愿其永葆传统,发扬光大。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佛汉内家拳初探
·民国年间太谷县的学校武术概况
·十三太保武艺述真/圆真
·磨沟民间传统少林武术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新探/史美
·《张三丰承留》探释/魏坤梁
·中华武术瑰宝 少林、武当一脉相传
·经典告诉我们的历史事实/李 滨
·中国武术各门派的形成与发展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拳术历史资料
· 韩鹏尧与五行通背拳
·江西名拳“字门拳”
·电子版:太极圣地--陈家沟/崔春冬(
·谈谈“吴图南”/颜紫元
·洪家拳
·雅安的武术/李阳冉
·千载寺有新发现 心意拳可上溯源/马
·王征南之死与四明内家拳之谜/孙武军
·红拳门鹞子高三弟子崔仲文
·徐纪谈中央国术馆
·少林寺与全真教的两场大辩论
·一个遥远的“误读”
·武史探索之正道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