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兴民,1952年出生,现年59岁,永年广府南关人。9岁随父韩会明、陈秀峰(班侯徒孙,李万成弟子)学拳。1962年以后,先后拜傅宗元、傅钟文、赵斌为师,成为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1991年至1996年连续三届任邯郸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团体表演总教练。1993年至2001年连续两届任邯郸市政协委员。自2004年起,连续七届任永年县广府太极拳年会裁判长,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
2009年12期《武魂》刊登了笔者《永年南关访拳》文章之后,许多读者来电询问韩兴民先生的轻灵劲练法。更有一些练习者,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去永年南关拜访韩兴民。
为答疑解惑,笔者愿意尝试一下对韩先生的轻灵劲作些诠释,以期达到拳艺交流之目的。
轻灵劲,源起于太极拳大家李雅轩“五级劲道”的说法。他认为:僵劲不如僵沉劲,僵沉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五级劲道”的说法就是他习练太极拳不同进境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其师杨澄甫公练拳教法关于劲道路线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笔者非常钦佩李雅轩大师。他的非凡之处不只在于不停留在澄甫公练拳入门的教法上,而是公然承认练拳初期的僵劲和不易化解的半僵劲,并且将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作为化解僵劲、半僵劲的思想指针,使拳艺迅速进入松沉劲和轻灵劲的境界。
笔者认为,松沉劲和轻灵劲是不可逾越的劲级阶段。松沉劲是上松下沉,中定稳固。身法要领是“虚领顶进,气沉丹田。”在盘拳过程中,身体的内气从两肩往脊柱腰部聚拢沉降。这个阶段,主要练的是内气之合。
笔者认为,松沉劲是进入太极拳之门的基础功劲。体悟到松沉劲,就知阴阳,懂虚实了。如果不知阴阳,不懂虚实,就是评上了“八段”高段位也未进太极拳之门。
单按“虚领顶进,气沉丹田”这两句要领练习还不完备,还需有“心静、意专、气敛、神聚”的要领。补充后边的要领进行练习,就随着内气之合,练出内气之敛。内气之敛的习练,非“心静、意专、气敛、神聚”不可。内气之合是气的走向,趋势;内气之敛,是气的调整:内气从上到下敛得越厚重,从腰间脊骨往上打出开式时内气升腾的气势就越强、越快、越长、越轻。从两肩、两肘、两手通出的内劲就越圆、越粗、越大。到此地步,内气的习练才完成了一个开合。内气厚重,心静意专,精神集中,身便轻灵。久而久之,便练出了轻灵劲。这时的身法特点,往往是步伐轻快、闪展腾挪、腰部松空,手肘活泼,上下相随。如果说松沉劲在盘拳时象个重气球从上往下慢慢沉降,那末,轻灵劲在盘拳时就象个轻气球从下往上慢慢腾起。
轻灵劲对中定的要求比松沉劲的程度要高出很多。不但拳架演练的静势中定要稳固,进步,退步,左顾,右盼的动势中中定尤其要体固神凝。切实做到“单轻”或“双轻”。太极先贤有云:“轻则灵”。能够单腿稳稳地支撑并协调全身的动作并迅速进行腿劲的虚实变转,这才是腿部的基础真功夫。韩兴民在拳架演练中或打单势时,架子低、合得小、开得大,腿部支撑并协调全身的开合动作稳固得就象金刚捣锥一样。有这样的中定功夫,进行内气之敛的调整,是得天独厚的前提条件。
韩兴民先生练拳几十年,劲道升阶至这个阶段是顺理成章之事。他的拳架盘练,给人的视觉感受就象个气球,一会儿下沉,一会儿上升,一会儿拥前,一会儿滚后,似乎在场地上跃动的不是人体,而是个蓄满内气的球体。
轻灵劲的练法再引进道家的“虚无”理念,把身体练成“松”、“散”、“通”、“空”,功法从太极回归无极,无极再演太极,如此循环往复,内劲就会升级为“虚无劲”,从而进入太极拳的神圣殿堂。但愿韩兴民先生继续诠释李雅轩大师的虚无劲!笔者衷心祝愿他早日升级到这个太极拳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