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练习太极拳的顺序与经历
·身动心静太极拳 练习可分三
·立体螺旋——陈式太极拳的特
·太极拳潜能与人的能量转换
·“开肩开胯”中的几个误区
·太极拳发展方向初探
·内功有了体会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太极天地> 正文
珍重太极资源 推动科学发展——为国际传统杨氏太极拳论坛献言
来源:中华武术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2-04-12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改革开放以来,武术的发展状况比之以前确实大有起色,技术和理论水平都有了提高,特别是多元结构的民间武术El渐繁盛,学术研究方面也有了一定推进。总之,虽然“竞技武术”入奥受挫,今后是否能入奥,依旧是一个无可预期的事情,但这对民间武术活动影响并不大,相反,更多人从武术固有的文化特质出发,觉得入奥未必就好,不入奥同样有发展空间,同样能滋润成长,这在东西方都有可以借鉴的例证。然而,我们需要冷静面对的是,武术,特别是社会武术,确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或是基本上还没有引起重视,长期拖延,积时已久,对武术的发展已造成某些不利影响。
      以太极拳而言,我以为当前至少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门派无限制孳衍的问题。
      因为一直都缺乏管理与发展的长远考虑.缺乏一个整体的通盘的发展规划,更没有形成一定的制约机制和理论评估界限,使太极拳在海内外的传播一直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近年来,一个重要现象是不断有新的流派孳生出来,海内外都是如此,大有门派越来越多、“大师”纷至沓来之势。我手头没有准确的统计资料,据有人说,在原有的陈、杨、吴、孙等几大传派之外.现在至少增加了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派,有的名目怪异,令人茫然不知所云。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精粹,是一个自成领域和体系的武术类型.是值得倍加珍惜的古典身体文化遗产。太极拳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因为渊源深厚,立义高远,加上经过一批高水平拳家的潜心研探.才逐步形成一套整齐细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在清末民初之际终于走向成熟,蔚为武学大观。这在明清以来流传有序的古典武艺流派中并不多见.它不但具有很高的养生与健身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武术学术领域里居于“显学”地位。太极拳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给清末以来日益落寞和趋于流俗的民间武术注入了典雅因素.增加了适合士大夫口味的“书卷气”,从而提升了武术文化的品位,故一出现,就立即吸引了大批中上层人士的爱好,形成任何拳种都无与伦比的传播势头。发展到今天,太极拳不但受到海内外大量爱好者的喜爱,而且也被中外研究者所钟爱.成为许多外国人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以我的孤陋之见,在国外,各个拳种中传播最广的是太极拳.理论上最具吸引力的也是太极拳.太极拳成了中国民族体育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然而,令人为之困惑的是,今天的太极拳其实是一块任何人都可以标新立异、自设门户的“不管区”,成了纷乱无序、任人高声叫卖的“自由市场“。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长此以往,后果严重.言之者无不为之忧心忡忡,但大家又都觉得不好讲,左顾右盼.有启齿之难。
    创新是可贵的.任何时候都应当鼓励创新.这并无异议。但一切创新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则,还要有必要的鉴别与制约.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尤应如此。所以,大家熟悉的国画、京剧、中医等传统文化,开宗立派是一件十分严肃十分郑重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任何流派都不是自许自封的,而是大家认同的.甚至是社会上评选出来的。以国画言.民国以来可谓名家如林,而真正能开宗立派的不过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等几人而已,其他名家大家尚多,有的名气大得不得了.但评者并不以宗师相许,因为开宗立派毕竟不是可以轻许的。京剧也是如此.梅、尚、程、苟四大名旦各成家数.形成流派,但那是评选出来的,不是自许的:四大须生以及“南周北马”等,也都是戏迷和评论家们评出来的,没有听说有人自许为某派创始人。总之,创立新派要有足够的学术积累和理论依据.创得有道理,还要得到业内权威和社会爱好者的认同。漫无章法而随心所欲的所谓“创新”.会使经历了百年之久才逐步形成的太极拳体系沦于支离破碎,以至化整为零,原生状态遭到破坏!近些年.太极拳以外的其他一些古典拳派也有类似情况发生.但要以太极最为严重。原因很多.主要恐怕还是因为太极拳市场大,爱好者众多,拉一个摊子起来相对容易些。
    我以为近于泛滥的“流派纷呈”现象.与主管部门长期以来“以多为盛”的理论导向是有关系的。以拳种“多”作为中国武术“博大”的标志,其实是一个理论误区,是错误的认识。说起来话长,我们暂且不表.我将专文研讨。不管怎么说.无限制地繁衍流派.其实是对传统武术资源粗放式的“开发”.多数谈不到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或许多少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大体上不过是个人研练的心得而已.不构成独立的技术系统.没有相应的理论解说.有的即或是有一点,多数属于故弄玄虚之类.基本上不具备开宗立户、另起门庭的条件:这一类的做法,本质上与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索取是一样的.是杀鸡取卵的粗放经营,不能不引以为戒。“事功主于经世,功利主于自私,二者似一而实二。”古人此言剀切明了,从珍惜太极拳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出发.所有的太极拳爱好者都应当慎思之明辨之,太极拳家们更要担起维护传统的责任,拿出应对的办法,不可听之任之。
    第二,理论和学科建设问题。
    多年前.我就曾坦诚谈到,当代武术存在”重术轻学”倾向,“轻学”即指轻视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包括轻视历史研究和史料建设。对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也缺乏必要的评介与宣传.渗透不到社会武术活动中去.对民间武术并无多少影响.以至形成武术理论与社会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太极拳的情况略为好一些,但仍然存在问题,也有一些不能不加以注意的地方。
    比如.很多年了,拥有大量爱好者的太极拳竟没有一份有学术品位的刊物.更不要说一份面向海外爱好者的外文刊物。邯郸办了本《太极》.但不是正式刊物.有份量的文章很难被吸引过来。此外、都缺乏一个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太极拳学术社团,也没有相对权威的学术论坛,没有定型的学刊。
    最大的遗憾还是学科建设的滞后,是科研落后于实践。
    依照教育部的学科分类,高等院校的“体育学—下设四个二级学科,武术归于四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简称“民传”。“民传”在体育学有一席之地,表明国家对本土体育的重视.这是十分难得的事情。但“民传”的学科建设步履艰难,就连课程设置一直都是七拼八凑,课目杂乱,因神设庙.有啥教啥。多数学校的“民传”其实就是武术,武术套路以外,其他项目比例很小。“民传”的书出了不少.却一直都拿不出一套有质量的通用教材。最近听说某校将有大动作,要解决这个悬缺多年的难题,我们真心希望早获成功,以无负于众人的企盼。
    几十年了,“民传”的大局如此,太极拳岂能一枝独秀?
    现实情况是各式各样的套路编了一套又一套.流派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人给太极拳的“竞技套路”加上取自“长拳”的“难度动作”,算得上是一项石破天惊的“创新”之举.在太极拳史上留下一段千古轶闻。而编来编去.始终只能在“术”的层面上搞排列组合.朝三暮四、暮四朝三.却拿不出真有见地有价值的理论著作,特别是一部能折衷各家而独具见地的《太极拳史》,许多老问题依旧摆在那里,非但未获解决.或是有所推进,反觉越来越复杂,越说不清楚了。坦率讲,“民传”比其他二级学科明显弱势.体育学界指议之声时有所闻。最近,在新调整的国务院”体育学”学科小组中,“民传”竞连一个人都没有,其中或另有原因.但也透露了重视度在下降。“民传”的整体状况如此,对武术、对太极拳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太极归之于武术.武术归之体育.这都是有道理的.是可以接受的。问题在于武术也罢、太极也罢.其内涵和外延都明显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体育学”.有着许多现代体育学科所不能涵盖的东西。到现在为止.在“举国体制”大框架下的武术.因为不是奥运项目.又没有重要的国际赛事,其地位实际很尴尬。目前亚运位置尚难确保,全仗着全运会提精神,仗着国内外一些次要赛事拉动社会积极性。实际上,我以为完全可以有新的思路,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仅太极拳一项就可以做得有声有色.做大做强。入奥受挫,正好是重振旗鼓、改弦更张之机。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在改革上下功夫,加强科研,尊重传统.综览全局,另辟蹊径。我以为未必就创不出一条新路来。
    我曾一再说,民国时期的“国术”体系是值得我们回过头去认真审视~番的,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有些可以引为改革的参照,有些可以接过来继续往下做。
    “国术”并非单指武术,更不是现代所谓“竞技武术”.它是当时对中国民族体育(当时称“土体育”)的概括.所含项目远不止于武术。但武术据于中心位置.武术的竞技化体制是当时探索与创新的重心所在.当然也是难点所在。当时,全国各地积极从事“国术”活动的人,不一定都是学体育出身的,而主要是爱好和从事民族体育的各界人士.上至政界显要、实业大亨、高校教授.下至普通职员、工人农民,乃至贩夫走卒等。太极拳研究的代表人物如唐豪、徐震、吴志青、王新午等,都不是专业体育工作者,不是吃武术饭的.他们是文史学者,是法律专家,是医生,职业各异.但都是太极拳爱好者。当时只有很少一些人是职业太极拳家.靠传播技艺为稻梁之谋。那时.国学名家胡朴安先生也热心于练太极、钻研太极,写过一些很有见地的文章.有一定社会影响。显然,这是“国术”的一大特色,也是太极拳的特色。这对我们有多方面的启示.最主要的一条是,太极拳作为中国本土的古典身体文化产品,它源自中国人自己的身体理念和体育价值观,与以竞技为中心和以奥林匹克为主要模式的西方体育有鲜明的区别.二者可以并存,也可以互为借鉴而有所融通,但完全划等号是不可能的,也无此必要。所以,“国术”的创建者们,是在接受西方体育强势传入的既成事实和某些外来因素的同时,给本土体育创建了一块“特区”.或者说是一块“保护区”。用这个办法来保证民族传统身体文化得以传存下去,不至流失和衰变。现在思之,这种做法是可取的.是值得敬仰的明智
长远之举。这就是当年在胡适先生倡导的“国故学”风起云涌之际.张之江、蔡元培等民族先贤不失时机地创设“国术”和“中央国术馆”的初衷,是当时许多民族文化共同走过的道路。正是在这一时间段里,太极拳得到相当好的发展,杨氏一门及其一批富有探索与创新精神的追随者.还有其他流派的先贤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太极拳,使太极拳很快就走出偏僻一隅之地.成为全中国无人不知的本民族的体育精品,并且很快就走出国门,“引无数洋人竞折腰”。
    武术具有多学科属性,是交叉兼容的学术领域.太极拳尤其如此,不可以仅从体育学科去认知。从管理上归之体育亦无不可,从学科上则不是狭义的”体育学”所能包纳的,如果仅从体育视角去观察,去研究,甚至于主要依靠体育专业的学术力量去研究,就很容易失之偏隘.甚而至于趋向浅薄,只能在“术”的层面说长道短,对更深层的文化蕴涵,对其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不能深有所知。所以.太极拳的研究队伍一定要是多元结构的,为此,我们企盼着民族传统的回归,就如同全社会正在出现对”反传统”的深刻反思,传统文化的回归已成潮流一样.希望有各行各业的太极拳爱好者都进入研究行列,以尽快改变学科建设滞后的局面.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练习太极拳的顺序与经历
·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
·内功养身心——太极拳内功心法秘要/
·太极用意四法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第三节介绍太极拳的基本理法
·练陈式太极拳者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劲
·陈氏点穴功夫专辑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VCD解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全)
·我练站桩功的体验---浅谈呼吸,用
·站桩:太极拳最基本的训练方略/吴本
·太极拳打手打法招式
·太极宗师陈照奎师父的生平介绍――其
·杨式太极拳械谱(1)
·三层功夫练就传统陈氏太极拳/马虹
·练习太极拳的顺序与经历
·用事实说话,以真功赢人
·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自序
·太极拳技击特色
·简化太极拳推广50周年感怀
·太极拳打手打法招式
·陈氏太极拳传统老架掌法探微
·杨家无凌空发人法,不连不能打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