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发劲之“掤劲”
揽雀尾“掤”的姿势是太极拳发劲之“掤劲”的典型姿势,这种姿势对于对方身躯的左右而言,能够最大范围地接触,使得对方很难以身躯的转动得以化解。太极拳发劲之“掤”不等于仅仅以手臂向外推击的形式攻击人,对于太极拳发劲之“掤”的特点是如何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有重要的论述。那就是“若欲发敌,则未掤之先,应往后向下用引劲诱之,使其劲出而显有焦点,复借其劲而掤之”,并且说“否则对方势必空虚无由借假,不能掤也”;还指出“掤之地点以人活节或拗处为最佳,盖使其不易化脱也”。这就是说发劲之“掤”的运动轨迹有点象是老师改作业的对勾,先向自己的下方运动,随即再倒过来反向前外运动,就象是拍皮球一拍即起,这样就较容易破坏敌人的站立沉稳并借敌人之力。或者说发劲之“掤”有一个来回折迭的运动轨迹,就是王宗岳所说的“往复须有折迭”。这种“折迭”与随人而动的沾粘连随是不同的,因为这种“折迭”对于对方而言是完全主动的并且是猝不及防极其迅速变化的。由于有了这样的一个“折迭”,使得对方极难确定顶抗的方向,往往顶抗反而被我所利用,成了对方之所以站立不稳的一个因素了。当然,“先向自己的下方运动”只是举例,实际上是可以在贴住对方后骤然先向任一个方向运动瞬间再向前运动攻击的。可见以“掤劲”发人有借人之力或乘人站立不稳的内容,不是单纯完全凭自己的劲力。所以,不能将非太极拳武术针锋相对“一触即发”拼气力的小臂向前攻击技法当成是太极拳之发劲的“掤劲”。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在对方的站立处于稳固的情况下完全是用自己的力量以小臂与手硬碰硬地向对方推按,这种方法显然是不能认为太极拳发劲之“掤”的。而所谓“掤之地点以人活节或拗处为最佳”,就是“掤”时,要使得对方的身躯没有转动闪避的可能,要将对方的身躯如同吞裹住一样,比如在推手中往往可以使得对方两手臂在胸前交叉、控制住了对方两大臂的上部与胸肋部的外侧并紧紧地与其相接触然后发劲“掤”,就是“掤”到了对方的“活节或拗处”了。
发劲之“掤”是太极拳主要的发劲形式,但发劲之“掤”并不等于仅仅是套路中所出现的形式。另外,应该认识到太极拳是变化无穷的,对于发劲之“掤”的姿势,既应该认为揽雀尾的“掤”体现了典型的特征,又不应该刻板地将揽雀尾的“掤”当作太极拳发劲之“掤”的唯一姿势,其实发劲之“掤”在套路中也并不仅仅是揽雀尾,凡是两手攻击的拳式,如提手上势、手挥琵琶、玉女穿梭等也是可以变化为双手控制对方的发劲之“掤”的。所以,应该认为凡是以臂为主一手或一臂为辅共同与敌人相接触发劲攻击敌人的形态都是属于太极拳发劲之“掤”的。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