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仲三
四十五、转身双摆莲
在目前社会上流传的此式动作名称中, “连”与“莲”通用,一为延续不断、连接和顺的寓意,另一为此式动作犹如风摆莲花般的象形比喻。动作的连续和顺、快速度的大回转和摆腿是本式动作的特点。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转身双摆莲是唯一的一组大幅度转身、运动速度相对较快的动作组合,对腰腿功夫的要求较高。从整体动作过程来看是向右后转身360度,在具体动作过程中,分解动作1、2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从退步跨虎的定式到本式分解动作2,身体转动的方向应为退步跨虎定式的左后侧方45度,也就是身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了230度左右,左脚跟的落点以此方向为宜。在身体转动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身法的正确,保持尾间中正,身体沿纵轴方向旋转,在运行中注意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通过以上方法加强了身体重心的稳固性。练拳中只有身躯中正,才能达到敏捷中求稳定的目标。身体右转,身体的重心要微移于左腿,右脚以前脚掌为轴,脚跟向内拧转,这样方能轻灵自如。以腰转为轴,带动双臂同时向体前圈合,左掌于内,右掌于外,双虎口在同一直线上。此时意贯双掌虎口,该劲为拿劲。拿劲就是控制对方的腕、肘、肩等部位,以防止对方化脱。同时,要注意步法、身法及动作方向的配合,上下动作要相随相合。身体外形要达到立身中正、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沉髋、双臂撑圆的要求。该动作身体继续向右后的转体幅度很大,运动速度相对也较快,因此随身体的继续右转,左脚可顺势蹬地,身体沿纵轴而动,左脚提起于右脚前落地。双臂保持上式动作外形,就是为了在旋转时保持身体重心不受干扰。腰髋的松沉也是为了重心的稳固。
动作3是整体动作启、承、转、合的衔接点,腰髋的转动带动左脚的内扣,同时右脚点地成虚步要与右学的前抹动作协调完成。腰髋为顺势,身形要达到尾闾中正、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沉髋、双臂撑圆。动作外形不可起伏。此时要意贯左掌、左臂内侧,为化劲;意贯右掌及右前臂外侧为抹劲;肩背舒松,双肘关节要具有撑劲。
腰髋的转动使得身体继续右转,左脚内扣,重心左移,右脚点地成虚步,双掌一引化、一抹掌,把整体旋转动作完成。摆莲脚时,要提顶吊裆,身体沿纵轴方向向上提拔,左支撑腿可微向上顶起,同时以腰的转动带动右脚自左向右以扇形向外摆动,力达右脚背外侧,为横摆劲。动作如张开扇面,双掌同时自右向左顺序拍击脚面。不可将此动作做成向右踢腿,也不可为了击拍脚面而弯腰俯身,失去中正安舒之意。要如拳谚所云:“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四十六、弯弓射虎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弯弓射虎是唯一的一组弓步方向与双拳的动作方向在两个不同的隅向的动作。如前面所描述的玉女穿梭的动作,虽然弓步的方向全是隅向,但双掌的动作方向都为顺势顺向。
弯弓射虎上下动作方向的不同,不仅加强了身体转动的幅度,同时也强调了腰为主宰,以腰的力量加强了双拳的力度意识,突出了“左顾右盼中定连”的重要性。
弯弓射虎双掌动作的劲力的变化,虽然是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劲力方式出现的,但总的动作意识是延续不断的。如动作1转体迈步时,左腿独立支撑,双掌顺势向体左侧前摆掌,左腕略高于肩,右腕与肩平。右小腿屈收,右膝上提,动作方向为右侧前。在身形上要达到虚领顶劲、立腰竖项、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双臂撑圆、气沉丹田。意贯双掌及前臂下侧,为采之意。动作2强调了右脚迈出时左支撑腿的重心要微微下沉,随腰髋的转动右脚顺势向右侧前迈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迈步如猫行的轻灵稳健的动作特点,也避免了“抢步”、“砸地”现象的出现。分解动作3、4在延续采劲的同时,双掌握拳劲力变化为挂带之意,当转体弓步时随腰的转动双拳向前击打,力达双拳面。以腰髋的转动带动双掌向下、向右采掌,当双掌顺序经过右膝前时,双掌握拳。此时身形要做到虚领顶劲、尾间中正、松肩含胸、腰髋松沉、双臂撑圆,尤其是右腿的膝关节不可挺直,要微屈,以保证身体的沉稳。右腿的弓步方向为右侧前方,即右前45度,而双拳的打出方向则为左前45度,右腿和双拳在两个不同的隅向。双拳要向右做挂拳,力达双拳。然后双拳随腰髋的左转,折肘向左前侧击打。身形要达到虚领项劲、立身中正、松腰沉髋、沉肩坠肘、肩背舒展、气沉丹田、双臂撑圆。动作意识要如拳谚所云: “拳之运动,唯柔与刚;彼以刚来,我以柔往;彼以柔来,全在称量:刚中寓柔,与人不仵;柔中寓刚,人所难防;运用在心,不矜不张。中有所主,无任猖狂;随机应变,终不惊慌!”
四十七、收势(合太极)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 “无极式”就是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预备式”、 “合太极”的动作形态,也是整套动作的起、始动作姿势。其动作要领也是贯穿整套动作的精髓。 《太极拳论》首先就提到: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从整体外观来看, “合太极”要做到身体自然直立,动作虽然简单看似容易,但却内含了极其复杂和严格的动作要领。从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要领和练习法则来看, “合太极”动作要做到:头项悬——虚领顶劲,身体自然挺拔:眼平视——精神提起,意念集中;口微开——舌抵上腭,呼吸平缓;下颌微收——竖项立项,立身中正;肩松沉——神态自然,呼吸下沉;含胸拔背——身体自然舒松;肘微屈——双臂保持弧形,动作饱满:松腰一——沉髋,身体重心平稳;尾间中正——收腹敛臀,身体保持自然弓形;双膝微屈——身体避免僵直:十趾微抓地——身体保持平稳,重心稳固。正如《无极歌》所讲: “无形无象无分拿,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混混沌沌乐无涯。”又如太极拳论所云: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蝉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双臂边内旋边向前平展,使双掌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同高。此时要松肩、垂肘,意贯肩关节及双肘关节,使双臂含有向下的“沉劲”,同时双掌指含有向前的“展伸劲”。双臂的动作外形要强调呈弓形。身形上要达到尾间中正、虚领项劲、含胸拔背、松腰沉髋的要求。只有这样双臂才具有以上劲力感觉和动作外形的自然撑圆。双掌慢慢下落至两腿外侧,掌心向下,掌指向前,这个动作虽看似极其简单,但双掌的动作过程却包含了极其复杂的劲力变化。在动作过程中意贯双臂下侧,劲力变化的顺序应是:1.松肩(肩关节的松沉),2垂肘(肘关节的沉落),3.顺腕(腕关节顺势的沉落),4.展掌(掌指的舒展)。双掌的动作是向下的松沉的劲力变化,而双掌边下落边内收是错误的动作过程。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含胸拔背、腰髋松沉的身法要领是动作劲力变化的关键。双脚自然并拢,身体自然直立,不偏不倚,虚领项劲,眼向前平视,下颌微收,口微开;松肩,虚腋,双臂自然撑圆,双掌指轻贴双腿外侧,含胸拔背,腰髋松沉;气沉丹田,收腹敛臀,双膝微屈,神态安闲。如拳谚所,云: “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