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仲三
(接上期)
四十二、上步指裆捶
指裆捶也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术中五种拳法之一。“指裆”,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击打对方裆部的动作。但在此动作过程中,右拳的动作幅度不是很大,却也是右拳的运动过程,是从右腰侧向前直打,在动作时首先要保持松腰沉髋、身体重心下沉,身形要达到“立身中正”的要求。即使是右拳直打,上体也要保持正直。这样就尽量避免了为了追求直打的效果而失去身体的平衡,产生俯身、突臀、左右歪髋的错误动作。如果出现了这些错误动作,当然也就不符合“敛臀”和“尾闾中正”的拳理要求。其次在身体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时,身体要平稳位移,髋关节沿水平位置运动,这是避免在动作过程中身体上下起伏的要点。“尾闾中正”要贯穿始终。“主宰于腰”,腰髋的转动起着主导作用。左掌、右拳的动作要随腰的转动而动,在腰的左转过程中身体切不可摇晃,因为晃动必然产生身体俯仰、歪髋,这均与拳理不符。双掌的运转、劲力的变化尤其要注重体会。动作1左臂的摆掌与动作3左掌由右肩前落于右腹前的劲力为“截劲”,目的是截击对方动作,使之失却重心,所以要意贯右臂左侧、左臂下侧。右掌握拳提收时,先要意贯肘关节,同时又要具备向下的掤劲,是下掤劲与肘劲的合力。动作1完成时,要意贯双臂,同时含有向外的截掤劲。松腰沉髋、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是劲力贯注到双臂的保证。在此劲力意识下,通过腰的左转,将右腿的腿脚之力运用到指裆捶和下搂掌中。在做指裆捶时,右臂边内旋边向前直打,拳面朝前,要松肩、送臂、坐腕,沉肩垂肘,力达拳面。在做下搂掌时,意贯左臂后侧使用撑劲,同时,又要有向下和向外的采按劲。虎口向前是为了便于拿采对方,这也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的独特风格。肩髋上下相对相合,避免了过分强调向前送肩而使两肩高低不平的现象。
指裆捶动作的劲力、步法的变化极其重要,也是要细心体会的,可以通过单式、定式(以定式架势做较长时间的练习)体会动作的劲力。在做此式动作时,身体左转,重心前移,以髋关节的水平移动带动上体立身位移,右腿的脚腿之力逐渐移向左腿形成左弓步。
左掌落于右腹前时,掌心向内,掌指向右,意贯左臂下侧,是向下的“截劲”。然后翻转掌心向下,意贯左臂外侧,在向前经左膝前弧形搂过于左膝外侧时是“横劲”。虎口向前,掌指侧向前,加强了左掌的采、按劲力。同时右臂随身体的转动边内旋边向前打出,此时要松肩沉肘,坐腕前打,拳面朝前。尤其要强调的是,左右脚的横向距离要与肩同宽。定式时,双脚应做到“一条中心线”,即在身体的中线“左右两侧分”,双脚要在身体中线的两侧,如把前脚直接收回,双脚间距离应与肩同宽。身形的中正安舒,松肩拔背,双臂保持弧形、撑圆,是意贯双臂、力达双掌的必然条件。拳谚云:“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宰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
四十三、上步七星
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上步七星的动作是从低架式仆步变化到高架式虚步的动作,是步法幅度变化比较大的动作之一,因而习拳者对动作要领的掌握极其重要。
从低架式仆步,变化到高架式虚步,其中重要的过渡动作是弓步起身。弓步起身的动作,要解决好在身体转动的同时左脚先向外展,脚尖转正,然后右脚随之内扣135度,此时身体重心前移,左腿前弓。动作要缓慢完成,要时时注意虚领顶劲,身体沿纵轴方向向上顶起,立身中正,意贯头顶。切不可在起身时髋关节向左侧突歪,用俯身前冲之惯性动作起身。重心随身体左转前移,左掌继续向前穿伸,此时意贯掌指。当弓步形成时,意贯左臂下侧,为“立掤劲”。同时右臂内旋,转动勾尖向上,力达右臂及勾背。腰髋松沉,肩背舒展,立身中正。如拳谚所云:“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傍,转接灵敏,缓急相当。”动作完成后,左脚外转,幅度在30~45度之间,重心在左腿;右脚要蹬地提起,轻提慢放,成右虚步。做动作时要充分体现出迈步如猫行的劲力内涵。右前脚掌踏地成右虚步时,右前脚掌要有支撑感,身体的重心分配为左七右三。双臂相合,双拳上架,双臂要撑圆,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中正,松腰松髋,气沉丹田,劲起于左脚,力达于双臂,以增加前后之间的张力,保证动作姿态的中正安舒。在双臂举架的同时,不仅力达双臂上侧,同时还要意贯双臂外侧,具有向外的双掤劲。此式动作幅度虽然不大,但要体现出拳谚所云“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动作之间的协调一致、上下的相随相辅,是绝不可忽视的。
四十四、退步跨虎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以左虚步,双掌上下、左右分开完成的两个外形相似的动作是白鹤亮翅和退步跨虎。这两个动作虽然外形看似直立,但是动作要领却丝毫无变,即身形上要达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沉髋、收腹敛臀的要求,既要有向上的挺拔之势,又要含有向下的沉劲,有上下对拔、把身肢拉长的感觉;虽然右臂向上擎托高举,但是松肩、垂肘的动作原理也要充分体现,右肘关节不可扬起,要松沉,右肩与右掌指呈一弧形,双臂也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只有这样才能将腿脚之力、腰髋之劲,通畅地灌注到双掌。前(左脚)三后(右腿)七的身体重心的合理分配,就是整体动作劲力的基础和保证。含胸拔背、松腰沉髋、松肩垂肘,加强了身体重心的稳固性,同时也保证了呼吸的深沉,还能充分体现出太极拳原理中所包含的升、降,虚、实,开、合,采按、擎托等相对、统一的哲理。
以心意之动,寓动作之形。退步跨虎的动作要注重身体左右的转动,在躯干端正、旋转圆活、舒展大方中寓有紧凑之感。定式时双掌左右分开,更须注意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意念。
此式动作右脚提起向右后撤步的方向要保持在右后45度,右脚后撤,前脚掌应先踏地,并随重心右移全脚踏实,右脚尖与前进方向成45度。特别要注意的是身体右转与身体重心右移要协调一致,否则极易产生身体向右倾倒的现象。左拳随身体转动稍向右画弧,意贯左臂右侧,为掤劲,是格挡化解的动作意识。右拳向下收于右腰侧,右肘的动作方向同样为右后45度,此时意贯右肘,力达肘关节,有向后撑顶的动作意识。身形要达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松腰坐髋。
以腰的转动带动双拳同时而动,同时带动左脚提起踏地成左虚步,上下动作应协调完成。立身中正、松腰沉髋、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的动作要领,不仅保证了身体重心的沉稳,同时也将劲力通畅地运用到了双臂。动作外形虽然是双臂向外展开,但要意贯双前臂外侧,为撑掤劲。如拳谚所云:“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黏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摺而空;或掤而捋,或挤而按。”
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动作虽然外形相似,但劲力的运用却有相当大的区别:白鹤亮翅的动作,意贯右掌虎口,右掌是向上擎托高举之意,左掌为采按之意;退步跨虎的动作为意贯双掌及前臂外侧,为向外开展、撑掤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