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 江 王志远
[正文]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校勘]
诸本均同。
[诠释]
偏者,侧也,边也,指一端也;随者,从也,舍己从人,随人之势以为进退也;双重者,阴阳不明,虚实不清之谓也;滞者,凝也,积也,止也,凝聚而不流畅也。
推手或应敌,彼我相黏,两力抵抗,不让分毫,是为“双重”,“填实”之谓。纠缠不休,争持不下,是为“滞”,“迟涩”之谓。其结果必然是劲涩气滞,冥顽失灵,导致因不能运化而丧失变化之潜力,大力胜小力。是皆未能明偏沉松化之理。所谓偏沉,即前之所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若一经黏手,即能“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以虚避实,以实击虚,虚实易位,粘黏随运,随机应化,则自能得偏沉顺随之妙,解双重滞涩之弊,而“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矣。此即拳谚所谓“偏沉为得巧,双重是拼力”。
[正文]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校勘]
[万本]、[李本]、[顾本]、[如本]“率自”作“率皆自”。
[姚本]“率自为人制”作“率自为人所制者”。
[董本](董英杰《太极拳释义》 1948年中华商务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出版)无“率自为人制”句。
[诠释]
纯者,专一不杂也。率者,大抵,大概,大略也。
太极功夫之难成,除亏于勤恒外,多失于法度和悟性。每每见到有人,专心致志,苦心治技若干年,练习可谓纯熟。然一朝交手,全然不能运用柔化,遍体僵塞,虚灵荡然,体用无方,变化全无,处处受制于人,依然如门外汉者。皆因双重之病仍未彻悟之故呀。
[正文]
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校勘]
(1)[万本]、[炎本]、[李本]、[杨本]皆无“若”字。
(2)[炎本]“须知阴阳”作“须知阴阳相济”。
(3)[杨本]无“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句,仅作“须知阴阳相济”。
(4)[李本]、[杨本]、[顾本]、[郝本]“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作“阳不离阴,阴不离阳”。义无不同。
(5)[图本]“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作“刚不离柔,柔不离刚,刚柔相济。”
[诠释]
欲避“双重”之弊,须知阴阳,阴阳是太极拳生变运动的高度概括,是太极拳运动秩序与混沌间一种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律。
阳是创造与秩序,阴是顺承与混沌,秩序中总会有混沌的可能,混沌又可凝合秩序。也就是说,序可化为非序,非序中又有序,此即为秩序与混沌的变化,亦即阴阳的变化,相生与相成。
太极拳阴阳相生的运动观,其基本内容为:
1、阴阳的对立。太极拳“往复分阴阳”,存在着虚实、开合、刚柔、动静、黏走等对立的两个方面。故阴阳即虚实、即开合、即刚柔、即动静、即黏走。
2、阴阳的互根。即阴阳的对立统一,互相依存,“阴赖阳以化,阳赖阴以成”,阴阳既济,互为生化,阴阳合德之谓也。
3、阴阳的消长。阴之与阳,其平衡是相对的,一方的消长、变化、消亡、不足,就必然影响到另一方面,引起另一方的滋长,旺盛;反之亦然。太极拳之运动,动之始则阳生,运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即此义。
4、阴阳的转化。阴阳两方面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向其对立的方面转化。“阴之与阳,惟极乃复,阳极则阴,阴极反阳”,“阴阳互为其宅,相与体用”。
太极拳之最深奥神秘之处就在于阴阳,“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中含相对相反之义,含柔刚、虚实、开合、黏走、吞吐、屈伸于其间,而未尝失其所以为太和,则阴阳相济,刚柔相乘,而变化生焉。变化者,吞吐蓄发之象也;变化者,动静开合之势也;变化者,虚实方圆之韵也;变化者,拳权刚柔之劲也。虚实渗透,黏走相生,刚柔既济,动静浑然,阴阳合德,是为阴阳互济。其体在劲,劲之为义有五,日粘、日连、日黏、日随、日不丢顶。粘者,提上拔高,擎起彼动借彼力也;连者,贯也,不中断也;黏者,贴也,留恋缱绻,彼进我退,而彼退我进也;随者,从也,舍己从人也;不丢顶者,言不丢,不顶,不脱离,不抵抗,不占人先,不落人后,如粘如黏,而丢之不开,投之不脱也。能粘黏,则连随,是谓粘连黏随;能不丢顶,则能引化,是谓走。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黏走相生,进退相依。动静刚柔,变幻无定,奇正虚实,我不自己,能黏能走,知阴知阳,融会贯通,顺机随势,应付裕如,是谓懂劲。
[正文]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校勘]
诸本均同。
[诠释]
“默识”一词出自《论语·述而第七》“默而识之”。“揣摩”一词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以为揣摩。”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