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之途即懂劲之途。练习拳架、推手、大捋及散手,日日灌输,终日乾乾,进而不止,日新不已,功苦日久,自然“由着熟而渐悟懂劲”,而人太极懂劲之门。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入门后,仍躬行实践,不可稍有懈怠,则必“愈练愈精”,再加“默识揣摩”,更可精益求精。默识者,暗中记诵老师身传口授之拳旨心法,存储于心而不忘也。揣摩者,测度其身手动作之意,探求比附,期得其真义而与之相切相合也。如此“真识力久”,由登堂而人室,登堂犹浅,人室为深。功夫既深,接及神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捶自心出,拳随意发”,“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心之一动,百骸无有不动,心静则百骸皆静,一动则分阴阳,一静则合太极,屈伸开合,无不从心所欲听自由,太极自臻大成矣。
[正文]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校勘]
诸本均同。
[诠释]
太极拳运动“无外乎制人而不制于人”,即李亦畲之所谓“先以心使身,从人不由己(或作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即舍己从人。舍己从人者,随人而动,黏则相随,走则引化,黏走相生,进退相依,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不自主张,后发先至之谓也。动而后,则有机可乘,有势可随。随彼之势,乘彼之机,使彼落空以制彼,是谓从人则活。故舍己从人是为近。
所谓舍近,就是放弃以静待动、舍己从人的原则,主动寻机,盲目行动;奋力如牛,硬顶硬抗,不知虚实,不知黏随,不知变化,是谓由己,即自作主张。由己则滞,动辄制于人。故由己而为远。
杨公澄甫常言:“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便得落实之妙,由己反不能由己,能从人便能由己。”即此义。而常人多误舍近而求远。
[正文]
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校勘]
(1)[李本]、[杨本]、[许本]、[姚本]、[顾本]“斯谓”作“所谓”。
(2)[李本]、[杨本]、[许本]、[万本]、[顾本]“谬以千里”作“谬之千里”,义无不同。
(3)[李本]、[杨本]、[许本]、[顾本]“是为论”作“而为论”。
(4)[姚本]、[微本]、[徐本](徐致一著《太极拳浅说》1927年上海文华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无“是为论”三字。
[诠释]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句出自《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李紫剑先生认为,在清人著作中先见于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四一》,继见于乾隆七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灵枢经》条目中。
太极拳精微巧妙,分寸毫厘,不可有丝毫差池。其拳技战术原则是“舍己从人”,而常人“多误舍近求远”,这就是俗话说的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学拳者不可不加以详细辨析啊,正如前贤所云:“获得真诀好用功,苛不详为辨别,则真枉费工夫矣。”故作此论。
[万本]、[微本]篇末皆有注评:
[正文]
此论句句切实,并无一字敷衍陪衬,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妄费功夫耳。
[校勘]
(1)[姚本]“无一字敷衍陪衬”少“敷衍”二字。
(2)[姚本]“非有夙慧”作“非有夙慧之人”。
(3)[姚本]“不能悟”作“未能悟”。
(4)姚本“妄费功夫”作“枉费工夫”
[诠释]
此论大法悉备,句句切中要窍,绝无一字敷衍,是非聪明智慧之人,不能领悟体会。先贤不肯随便传授,不仅仅是择人而授,亦恐传非其人而枉费工夫啊。
(全文完)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