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贤侠剑道之余风,萌生了早期太极拳 “习文达理,怡性养情而为贤士;除暴安良,浪迹江湖而为侠客;文武同参,以剑通神而为剑仙;披执慧剑,向道成真而为合道之人,自此三界往来,通达无碍,古今万年千劫,亦如刹那。”(李兆生《太乙金编》)此贤侠剑道之谓也!“汉唐之际,随着社会文化与思想的并兴,当时,有学识有品德之贤者,随着正义感的浸染熏陶,以剑求道,剑道合一,从而发展塑造了具有侠肝义胆,同时伴有修真行持的人物。他们渐与道合一,从方法、观点、理想、思想、学识等方面,形成体系。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三教思潮、神仙学说,在武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专一的独立体系,发展为脱胎于三教,以修真武学为生涯的学术之风——‘贤侠剑道’之宗风”(李兆生《国术内涵浅释》)。贤侠剑道的生成,标志着中华武学的成熟。贤侠剑道后来以武林风姿的面貌出现,形成超离三教、教外别传的体系。汉唐之时,贤侠剑道之宗风,漫传于世,泛波于俗,以武演道、以武隐真之修真炼气之术泄人人间,诞生了先天拳、三十七式、小九天、后天法等早期太极拳流派。贤侠剑道之风至宋元时形成少林、武当等九大门派。在此期间,太极先贤以韩拱月、李道子、胡镜子等人为代表。关于早期太极拳之事迹,《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简称((宋谱》,本文所引用之文皆采用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之《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太极功》所录古谱)记之甚详,虽非十全十美,偶有个别错漏之处,但其内容基本属实,是非常珍贵的太极拳史、拳理资料。
小九天
相传,南北朝时,程灵洗得其太极功于韩拱月,后传至宋朝程珌,程珌将其太极功另加一名为“小九天”,共十四势。古人云,天有九重,“小九天是把人体比喻为大自然的再现,通过天人合一去练习,追求大自然中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人体的表现。”(李正《浅说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宋谱》记载:“程灵洗,字元滁,江南徽州府休宁人。授业韩拱月太极之功大用矣。侯景之乱,惟歙州保全,皆灵洗力也。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卒谥忠壮。”《宋谱》并载有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观经悟会法等拳论。程璐(1165-1242),为南宋大臣,学者,字怀古,以先世居沼州,因自号洺水遗民。休宁县汉口乡人。1193年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福建安抚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被封为新安郡侯。珌知识渊博,立朝以经济自任,其论备边、蠲税诸疏,则拳拳于国计民瘼.详明剀切,利病井然。程王必书法造诣也较高,齐云山上今天仍存有他手书“云岩”两字摹刻。主要著作有《沼水集》60卷、《内外制类稿》30卷、《沼水词》1卷。《宋史》有传。据吴图南先生介绍,宋刻本《泃水集》原有“小九天法”一卷,言小九天太极拳之理。至明刻本《沼水集》只余26卷,小九天一卷也在佚失之列。吴图南老先生原收藏有宋刻本《洺水集》一部,惜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搜去,至今无踪,令人顿足叹息。小九天太极拳虽有资料记载,但由于未见流传,世人多以为早已失传,更被某些所谓专家恶意否定,明珠蒙尘。2001年,杨式太极府内派李正公开介绍杨氏秘传的十套拳,小九天就是其中的一套,并在《武当》发表了《小九天》一文,详细介绍了小九天的具体练法,其拳式与《宋谱》所载相同。小九天太极拳历经千余年未失,真是万幸。(可参阅笔者((早期太极拳之小九天》一文)
小九天虽为自然门功夫,未涉修真之道,但也尽显道家“天人合一”之内涵。
三世七
三十七式太极拳,又名三世七(可能是三十七谐音之误,日久成为别名),又名长拳。相传,系唐代许宣平所传,数百年后,传至明宋远桥,民国时宋书铭善该拳(可参阅笔者《早期太极拳之三十七式太极拳》一文)。《宋谱》记载:“自予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业于唐于欢子、许宣平也,至予十四代也,有断者亦有续耳。许先师系江南徽州府,歙县人。隐城阳山,结庐南阳辟谷。身长七尺六,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卖于市中,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所传太极功拳名三十七,因三十七势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不绝无间也,总名太极拳。”许宣平见李白之题诗后,自题曰:“一池荷叶衣无尽,两亩黄精食有余。又被人来寻讨着,移庵不免更深居(明洪应明《仙佛奇踪》)。”尽显隐真风貌。关于许宣平传太极拳,手抄本《太极法说》也有记载。《太极法说·张三丰承留》有“神化性命功,七二及文武。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的论述。“宣平许”即许宣平也。可见,张三丰祖师也继承了许宣平之太极拳功。《宋谱》还记载了《八字歌》、《三十七心会论》、《三十七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功用歌》等拳论。宋书铭功夫极高,“其时纪子修先师,及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诸师,正倡导太极拳于京师,功行皆冠于时。闻宋氏名,相与访谒,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眉,掷至后方寻丈以外。于是纪、吴、许、刘诸师,皆叩首称弟子,从学于宋。”(王新午《太极拳阐宗》)当今流传之吴式太极拳即脱胎于宋书铭之拳式与杨式太极。除此之外,杨式府内派秘传之十套拳也有三十七式太极长拳,拳式与《宋谱》所载基本相同。还有张庆云所传三世七太极拳,称唐传三世七拳,据说也是许宣平传下来的,与《宋谱》所载并不相同。“此拳亦称为‘三七拳’,主要是三七步、三七动作,手足都是三七,讲究出手、迈步、发力都是‘进七留三’,非是拳法有37个式子,而是手法练习有37个单手。”(张庆云《三世七太极拳》)张鉴塘所传之“古太极拳”,据说也是许官平三十七式太极拳发展而来(可参阅尚济《张氏古太极拳》一书)。
先天拳
《宋谱》记载:“俞家江南宁国府泾县人,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方知先天拳亦如予(余字之误)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俞家代代相承之功,每岁往拜李道子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往也。”《宋谱》还记载了宋远桥与俞莲舟于武当山遇夫子李,授俞莲舟先天拳之全体大用并《秘授歌》,自此俞莲舟功夫大进。宋远桥认为,此夫子李(不食火食,第啖麦麸,故人称麸子李。谱中尊师之故称夫子李)即为唐李道子。李道子至明时已数百年矣,故迹近玄幻。清汪锡龄所编之《张三丰全集·道派》记载:“李夫子者,名性之,楚人也。正德年间,入太和山遇三丰先生,传以丹法,遂得道。平时好端坐,澄静齐庄,人号为李夫子。喜辟谷,曰啜麦面汤,人又号为麸子李。”可能宋远桥、俞莲舟所遇之夫子李即三丰祖师之弟子。且夫子李可能为李道子之后人,熟知俞莲舟之先祖,故宋远桥、俞莲舟误认为是唐之李道子。如此,则麸子李之先天拳及《秘授歌》可能为三丰祖师所传。然俞莲舟未遇麸子李之前,已有家传先天拳,且明确是唐李道子所传。张三丰祖师可能也得李道子之先天拳。
先天,天地之先,亦即太极之先,无极也。先天实与无极同义。先天拳也可称为无极拳。张三丰得华山陈抟老祖无极门功夫,也传有无极拳。武当玄真神剑门尚继承了陈抟老祖之无极拳(见李慎强、谢文剑《无极门武学揭秘》一文)。近年,在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家族整理编修家谱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通原来树立于唐村附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里的石碑拓片。千载寺是由释、道、儒三教寺庙组成的建筑群落,规模宏大,始建于东汉。碑文《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记载: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槃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创艺无极养生武功……武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惊武林”(该碑落款为:大清康熙丙中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臧残碑译撰书普观题)。此为李道子的另一资料。此碑可能是千载寺僧道所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明代千载寺有无极拳、十三势、通背拳等功夫流传。至今博爱县部分村镇传承有据称源自千载寺之无极拳。至于说李仲、李岩兄弟二人和姑表兄陈沟陈奏廷三人创立太极拳乃为牵强之说,三人拜师千载寺太极宫学艺,所学之无极拳、十三势等功夫,本就是太极拳之两个流派,十三势更是张三丰所传太极拳之别名。所谓创艺“太极养生功”,不能认为就是创造“太极拳”,因所学就是太极拳,就算有所创新,也不能称为创“太极拳”。李家村之资料,也有不少自相矛盾和错漏之处,可供参考,但不能全信,需详细进行考证。
后天法
后天法,为宋胡镜子所传,多用肘法。“胡镜子,初年以磨镜为生涯,隐道藏身,行迹于武林”(《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一代英侠留鸿爪》,李兆生),后人尊其为玉镜祖师。胡镜子传宋仲殊。《宋谱》记载:“仲殊安州人,尝游姑苏台,柱上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胡镜子所传后天法为早期太极拳之重要流派,其宗传三十六天罡肘有追魂夺命与丹脉真传之密,由道门秘传,武当太乙铁松派一脉尚继承玉镜祖师之三十六天罡肘。其泛传之世有后天法十五式,杨式太极府内派尚承其宗,其秘传之十套拳即有“后天法”,拳式与《宋谱》所载相同。(可参阅笔者《(早期太极拳之后天法》一文)
六合八法拳
此拳相传为唐末五代时,陈抟老祖所创。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祖赐号希夷先生,其睡功为修炼之一绝,曾刻“无极修真秘图”于华山石壁,并创无极门武学。陈抟老祖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张三丰。故张三丰祖师也得华山无极门之武学道法,张三丰祖师集太极拳之大成,应也吸收继承了陈抟老祖六合八法拳等绝艺。武当太乙神剑门(以已故的关亨九先生为代表),家承谱诀有“先有太和,后有武当。成于真武,传于三丰。六合神拳,谓之内家”(关亨九《武当修真密笈·内家溯源》)之记载。据近代铁岭吴翼晕所言,其所传之六合八法拳即传自陈抟老祖,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有吴翼翚、陈亦人所著之《六合八法拳》。
九宫太极架
道家太极门有九宫太极架之修持,因其内涵变化,又称为“九官太极手”、“九宫太极拳”。当代太极门传人陆锦川在《仿佛谈道录·道家太极学·九宫太极架》中有简略介绍。陆锦川抛弃门户之见,广传弟子,著书讲学,名重于世,堪称一代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