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默认搜索
仅搜索标题
代言人、技术顾问
-武世俊
大师
最新文章
·
太极拳运动与呼吸生理
·
浅谈洪式太极拳小缠丝用法
·
.《济南洪传陈氏太极拳研究
·
郭传光系列:《陈式太极拳技
·
孙国玺系列:《太极散打》《
·
丁明业:《陈式洪派太极拳拳
·
黄康辉:《陈式太极拳体用全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
天下武林
>
太极天地
>
太极理论
> 正文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洪式太极拳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2-09-27 双击鼠标滚 字体:[
大
中
小
]
洪式太极拳是一门武术、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系统的科学。而学习和研究一门科学,最重要的是认识她的规律,对于洪式太极拳来说,基本规律是修炼的核心 内容,所有的理法都在说明这种基本规律,而所有的技法都在体现这种基本规律,而所谓的功夫高低,就是看能在多大的深度和广度上,将这种规律练到自己的身 上、保持在自己的身上。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指出:“太极拳,缠法也。”洪均生先生进一步指出:陈(洪)式太极拳的基本规律是“缠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 认识洪式太极拳的这个基本规律呢?这个问题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当你“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觉得不过是“一开一合,一顺一逆”而已;当你“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时候,“无处不缠丝”的论调又会让你觉得这些规律错综复杂、难以把握。既然洪式太极拳是一门科学,就应该可以用科学的理 论加以阐述。这里,我将物质与功能相统一的洪式太极拳的载体,视作一个系统,并尝试利用“系统论”来解读如何认识和学习洪式太极拳的基本规律,希望能起到 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系统论基本原理在学拳过程中的体现
系统论当中有一个基本原理,叫做“整体性原理”,它的定义如下:“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 素~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 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联。事实上,部分之和与整体之间的比较,可以认为有三种情况,即“1+1<2”、 “1+1=2”和“1+1>2”。
当我们初学太极拳的时候,都是先学习局部的规矩,还谈不上周身的配合,这时候的感觉就像是邯郸学步,身体反而不如未学前灵光了。因为此时身体各部分之间缺乏良好的协同,甚至还会相互阻碍,这便是“1+1<2”,即整体小于部分。
在系统论中还有一个基本原理,叫做“自组织原理”,它是这样描述的:“开放系统在系统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内部要素的某些 偏离系统稳定状态的涨落可能得以放大,从而在系统中产生更大范围的更强烈的长程相关,自发组织起来,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随着我 们练习的增多,身体的各个部分会逐渐适应起这些新的规矩,之间的协同关系也逐渐增多,阻碍关系逐渐减少,使整体逐渐等于部分,即“1+1=2”。此时,我 们会初步感到动作变得自然起来,局部的紧张感也消除了很多,整个身体也恢复了平日里的协调,但此时的协调,比照起太极拳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只能说身体适 应了规矩而已。
随着部分之间的协同能力越来越强,整体功能开始超越旧有的功能,整体开始大于部分,即“1+1>2”。此时,我们感觉到自身天然的承受力变强 了,也不再紧张于对手的施力,周身的变化更为灵活,对力量的感应也变得灵敏起来。到此才可以说,你的“功夫”开始上身了,一个新的系统也就此产生了。
当然,太极拳功夫的获得不会如此的简单,只能说已将太极拳的基本规律初步练到了身上。当整个太极拳系统面对各种外来的刺激时,能在多大程度上 保持住这种运动规律—_这才是关键。系统论当中的“开放性原理”告诉我们:“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 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这也是初级系统成长为高级的健壮系统的必经之路。为此,我们还要在基本功、套路、推手、散 手等训练中继续巩固、维持和增强洪式太极拳的基本规律,使其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外来系统的刺激。
从最初开始,该如何来打造这个新的“洪式太极拳系统”呢?系统论中的“层次性原理”又一次给了我们启发。它是这样阐述的:“由于组成系统的诸 要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结合方式上的差异,从而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层次概念就反映这种有 质的差异的不同的系统等级或系统中的高级差异性。”这就好比是一个套箱,高级系统由低级系统构成,而低级系统由更低级的系统构成,而每一级的系统,在功能 和地位上又是不同的。因此,修炼洪式太极拳是有层次、有顺序的,肢体上如此,思维上亦然。比如说“放松”,它绝对是太极拳领域津津乐道的词汇,其实“放 松”是一种组织方式和思维方式,属于高层次的系统。如果你要求初学者去体会放松、去理解放松,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原因很简单:他连组成“放松”系统的次低 级系统都没有锤炼出来,哪里来的“放松”呢?这个误区导致很多人练了一辈子的太极拳,结果连和别人搭手试劲都不敢,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系统论基本原理在基本规律“缠法”中的体现
洪均生先生在著作中,对于“缠法”是这样描述的:“缠法的运动形式是螺旋的。通过这种螺旋运动,自然产生的一种劲,名为缠丝劲,运用缠丝劲的 一切着法,便是缠法。”可以看出,缠法是洪式太极拳的一种普遍性原理,可寓整体,可寓局部。为了指导学拳者科学地掌握缠法,洪均生先生首次提出了手法上 “公转”与“自转”的概念,对其它部位顺逆缠的具体要求也做了详尽的说明。
在洪式太极拳中,眼法、身法和步法没有公转,只有自转。因为这三个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关乎整个太极拳系统的稳定性,它们是整个系统的边界,是不能有公转的。不过,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洪式太极拳“公转”、“自转”的概念,是可以外延的。
我们知道,组成整体(系统)的要素之间,是以非线性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这种非线性的作用,使得每个要素的运动与发展都呈现出曲线的形式。事 实上,宇宙中并不存在直线运动,即使是光,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受到引力的影响而发生弯曲。从运动层面来看,被作用者相对于作用者的运动便是“公转”,而这个 要素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它的运动便是“自转”,这种嵌套关系以网状的形式无限展开,将整个太极拳系统的每个要素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周身呈螺旋运动的整 体。
在周身配合与运用变化的角度看,洪式太极拳讲究“明三节”,这同时也是各类武术所普遍遵循的,正所谓“三节不明,终身是空。”“三”是可以产 生无限演化的最小基数,“三”所呈现出有序性和协同性,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而这种不稳定恰恰成为了推动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动力,干变万化由此而生。我们用 “三节”的观念,将太极拳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方式抽象出来,从而使修炼变得更具操作性。
修炼洪式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划圈”是我们的核心功法,但它为什么如此重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得清楚。“划圈”之名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它其实是一个综合型极强的周身训练手段,也是衡量洪式 太极拳功夫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练习划圈时,在眼法上要求平视固定目标,不可“眼随手运”;在身法上,要求中正不偏的旋转,不可前后左右的摆动;在步法上,膝盖亦不可左右摇 摆,只能随着腰胯的旋转一提一落。这“三法”打造出了系统的边界,赋予了系统足够的稳定性,使系统不至发生突变(突变性原理)。与此同时,上、中、下三盘 还呈现出一种有序的配合,比如说,下面总是比上面旋转的幅度要大,这也正是层次性原理中“……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说法的体现。
有了稳定的系统边界,手法便可充分发挥其灵活多变的特l生了,但它却依然要遵循三节的规律。当离开躯干时,要求先出手,不够用了再出肘,最后 才是肩;当手靠近躯干时,要求先松肩,然后是收肘,最后才是收手。从整个公转的运作过程中,捌门可以看到严密的次序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个次序性, 你才能逐渐的松下来,进而分出“节”,所谓的“三节劲”便是以这种形式慢慢锻炼出来的。
拳论上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的,是整体功能的体现;拳论上还说,要“节节贯穿”,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的,是具体的要求。倘若要求系统的各要素绝对的齐步走,要素便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整个系统成了铁板一块,犹如一潭死水,那么系统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当 你明白了公转、自转之间的层次性,三节之间的次序性,你会愈发感叹于洪式太极拳的理精法密,而不再仅仅为了“划圈”而划圈了。
三、用“动与静”的观点指导学拳
“静”是对状态的描述,而“动”是对过程的描述;静是相对的,而动是绝对的;静是动的基础,有静才有动,动是由无数的静组成的。我们在学拳的 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观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比如我们在学习正反圈时,每一动的起始点都要认真对待,中指和手心的朝向、手的高度 以及离躯干的距离,这些都要弄清楚。这些静态的点取的越密集,掌握的越精确,连接起来的动作也将更加接近于正确,这个原理类似于数字信号的采样,取样的密 度越高,就越接近于相应的模拟信号;又如同放映电影一样,单位时间内播放的胶片数量越多,画面就越流畅。
“静中有动”的指导意义。当我们在一个动作的末尾停止下来、保持姿势不变的时候,从系统的整体上看是“静”的,但组成这个整体的要素为了维持 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会不停的进行调整,协调彼此之间的作用,使其达到最优化结构,这也是“自组织原理”的体现,而桩功的训练理念也正基于此。“动中有 静”则要求我们在行拳时,静心留意所到之处是否符合规矩,如角度、方位、次序、大小等,从而将“动是由无数的静所组成”之理念贯穿于拳架之中。
有了静态的“定位”,动态的“配合”才变得有意义。所以,在初学洪式太极拳的时候,要先掌握静态的型,如身型、手型、步型等,把这些经典的 “抽样结果”(静态的点)研究清楚,通过“静中有动”的方式,把这些“点”练到自己的身上。然后再仔细模仿和体会老师的动作,把这些点串联起来。待熟练了 动作后,继续在运动轨迹上采集静态的“点”,结合始点和终点,细心体会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对于太极拳,我们的前辈已经在宏观理念和微观方法上给予了足够的描述,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他们用来描述的语言工具和科学工具已经不再适合 我们当代人。我觉得,作为后学者,除了要充分继承这些宝贵的财富外,还应当在如何将传统的太极拳思想理论用现代科学理论加以诠释上下功夫,使得这一宝贵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下去,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洪式太极拳爱好者心中共同的希单。
↑上一篇:
洪式太极拳十三式图解
下一篇:
探赜索隐\金针度人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
新注册
) 密码:
匿名评论 [
所有评论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13653836336)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
“松柔”——太极之本
·
谈太极拳的“招熟”、“懂劲”、
·
技击术与生理学之关系
·
孙存周口授太极实战要领
·
“用意不用力”/乐亶
·
太极拳的松功论/吴图南
·
欲练太极先松腰/蓝晟
·
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
·
太极拳精典口诀记忆知识
·
太极内功修炼
·
《内功经》中的内气运行路线
·
武当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之之区别/王
·
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
孙氏内家拳桩功
·
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张修睦
·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王寿山
·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王寿山
·
太极拳的巧妙摔法/张迎忠
·
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张修睦
·
太级推手体悟漫记/杨 波
·
浦汉健给太极拳下定义了吗?/李秒丰
·
正统太极拳的技击形态/山令誉
·
习练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六要领(李文
·
太极真功紧与松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33493757(服装器械)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
谢栋兴
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
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
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