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我对太极拳挤劲的体悟/魏坤
·我对太极拳掤劲的体悟/魏坤
·《太极拳讲义》与《乾隆抄本
·正确理解与遵循太极拳的“含
·太极高手童旭东谈孙氏太极拳
·太极十八跌
·骨架传功松透求整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 正文
吴式太极拳:“斜中寓正”与“立身中正”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08-04-09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前北京市武协委员,现意大利中华功夫联盟主席 赵民华/意大利
内容提要:吴式太极拳身躯前俯的理论依据是流传的“斜中寓正”,“斜中寓直”与“斜中寓中”的“三斜说”,但均查无出处,违背了太极拳根本大法“立身中正”。
****************************************************
笔者在《武魂》2004年第11,12期发表《中华武术在意大利——兼谈“斜中寓直”引起的争论》,2006年第4,5期发表《太极本是同根生,何以正俯竟不同》,两文皆质疑吴式拳架前俯和“斜中寓直”。
近来获知,与笔者有同感的人不少,其中不乏当今吴式太极拳界的名家。如吴式掌门人马海龙师在回答“吴式太极拳的“斜中寓正”和“川字步”是怎么回事”的提问时,明确表示:“传统的吴式太极拳是没有这个讲法的,这都是后人提出来的。我认为,太极拳只有中正”。     随历史的发展,太极拳也需要发展,丰富和完善,但遵循太极拳根本大法是前提。有说“吴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禹廷先生……对于吴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得吴式太极拳以其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和斜中寓正的风格特点,被国家体委确定为主要优秀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本文就其中“斜中寓正”的提法,谈些个人意见。
       (一)禹廷老坚持“立身中正”,与“斜中寓正”无关
禹廷老未提过“斜中寓正”,也未把这四字和身体前俯归入吴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现试述如下:
1.理论:禹廷老强调“立身中正”。
《太极拳动作解说》一书曾增删四次,披阅三十七载。直到1961年在北京内部出版时,禹廷老已73岁了。可以说,该书是禹廷老毕生研习太极拳的结晶。
全书继往开来,言简意赅,朴实无华,经久耐读,强调太极拳“总的要求身法不外‘中正安舒’四个字。从定式(即静止姿势)看,自顶至尾闾要保持中正……只有立身中正才能更好的维持身体的重心。……在动势(即运动时),也应注意保持身体中正……躯干:要求立身中正……不能倾斜……以安舒中正符合自然才对……重心稳定与否,绝大部分决定于身体是否中正。如果身体偏斜,重心自然不易稳定……练习推手和盘架子一样……力求‘中正安舒’,‘不偏不倚’……重心稳定与否,绝大部分决定于身体是否中正。如果身体偏斜,重心自然不易稳定”。全书未见“斜中寓正”四字。
2. 实践:禹廷老所授拳架并无前斜。
禹廷老所教与其书所述相同。在笔者受教的十几年中,未听禹廷老说过“斜中寓正”和要求身躯前俯,而是反复叮嘱笔者“无论拳架,还是推手,身体都要松净,要中正安舒”。
从《太极拳动作解说》的152张拳照可看出:主要动作的拳照都无前斜。特别是图10拦雀尾和图41左右搂膝,与近年大幅前斜的吴式获奖者相去甚远。
3. 佐证:禹廷老门人著述和影象尽显中正。
禹廷老门人李秉慈,翁福麟二师以《太极拳动作解说》为基础,增加了诠释,补充了器械部分,改拳照为手绘,重新编著而成《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一书。该书的“杨禹廷太极拳系列套路的特点”一章说:“‘川字步’保持了两脚在地面上基本平行……既保证了立身中正……还能使重心垂直在底面积的最佳位置上……(重心与脚在一垂直线上)”,293页说:“所谓‘松净’,就是周身通体……垂直矗立于地面之上。”
吴彬师任编委会主任,李秉慈师任编委的《燕都当代武林录》,在介绍禹廷老“拳术姿势,动作,理法的独特优点”时,列首要独特优点是“1. 中正安舒。”
北京科影音像出版社录制《一代武学宗师王培生 - 吴式太极拳》,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录制《太极汇宗》中的李秉慈师,二师尽显拳架中正,并无大幅前斜。
(二)“立身中正”也是吴式拳架之根
自王宗岳师著《太极拳论》申明“虚灵顶劲……不偏不倚……立如平准”要领后,武禹襄,李亦畲,杨澄甫等太极界历代名师皆反复阐述“立身中正”,强调太极拳当“立身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三和四代的吴式经典也都倡导“立身中正”,并未记载和阐述“斜中寓正”说法。除上述禹廷老,李秉慈师及翁福麟师的著述外,再补充若干:
徐致一师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全书》里说:“悬顶在术语中叫做‘顶头悬’,又叫做‘虚领顶劲’,是说头顶与地平线应当保持垂直的姿势。”
吴公仪师著《初学太极拳须知》说:“太极拳之动作……先从外表之姿态言……头容正直……拔背是背部向外微凸,使脊柱垂直……《基础八要》曰:中,正,安,舒,轻,灵,圆,活”。
吴公藻师著《吴式太极拳谱》(即《太极拳讲义》)说:“太极拳……其姿势也,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是为中定之气,亦道之本也……顶劲者,即顶头悬,头顶正直……其姿势务求正确,中正安舒……正者,姿势端正……而忌偏斜……如车轴为车轮之枢纽,若使车轴置於偏斜而不适於车身之重心处。则车轮转动,进退失其效用矣。”
吴英华和马岳梁二师合著《正宗吴式太极拳》说:“(一)虚灵顶劲(顶头悬)……做好这一动作的最简单方法是练习时头顶与地平线垂直……(二)尾闾中正……是顶头悬的延续动作,只要顶头悬做好了,脊柱自然会正(中正不偏或不偏不倚)直……拳论上特别提出‘立如平准’, 平准就是天平……这样头与脊柱垂直,虚领顶劲自然形成”。
刘晚苍师,刘石樵师著《太极拳架与推手》说:“尾闾正中:太极拳……应‘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使‘尾闾正中神灌顶’…… 尾闾正中,周身中正……可以免除身体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偏颇失中,否则稍受牵引,就失去重心平衡。”
马海龙师著《太极拳原理之我见》说:“吴式太极拳……具体体现在修炼时必须注意:(一)中正:每一个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中正即《十三势歌诀》中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在修练中必须严格地使自己达到以下的要求:一.中正……务使每个姿势务必达到端正,不能有偏斜的倾向。要使自己达到中正的要求,必须保持‘顶头悬’”。
综上所述:吴式大师们都肯定“立身中正”而不谈“斜中寓正”。
(三)“三斜”要害是“斜”
“斜中寓正”,“斜中寓直”和“斜中寓中”的“三斜”。虽用词有异,但都要求身躯前斜,违背了“立身中正”的根本大法!“三斜”既查无出处,更经不起推敲。其中“斜中寓正”也有“正”字,容易和“立身中正”混淆。现剖析如下:
 “立身中正”的“正”就是“中正”,指保持头顶至尾闾呈一垂直线(参见拳照附一)。“斜中寓正”的“正”是“对正”,指头顶至尾闾呈一前斜直线,同在该斜线上的头与实腿前足保持垂直对正(参见拳照附二)。
“斜中寓中”释义同“斜中寓正”,“中”指在……之中,即该斜直线上的头与前实腿的足同在一条垂直线之中。
(四)结论
准确地理解太极拳原则是学好,提高和发展太极拳的根本。如果说,引经据典地阐述过于沉重繁杂。那么,大家可以思考下面两个简单的问题:
1.      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吴式“斜中寓正”风格特点竟不见杨禹廷,徐致一,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马岳梁,刘晚苍,王培生,李秉慈,马海龙等吴式名家们的著述,而只是口头流传?这究竟是他们对吴式风格特点的遗忘?还是对“斜中寓正”的否定?难道是他们用心良苦的有意回避?
2.      为什么只有吴式太极拳身躯前斜(含新命名的常式太极拳)?为什么其它四大流派都是“立身中正”?
3.      为什么杨禹廷,王培生,李秉慈,马海龙等吴式名家拳架近乎中正,而近年吴式获奖者拳架却大幅前斜?
4.      现在重新倡导“斜中寓正”大幅前斜的拳架是否背离了吴式前辈们肯定“立身中正”的意愿?
随太极拳日益普及,人们对太极拳了解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早已超越几十年前。当前,身躯前斜的吴式太极拳门生应该否定“斜中寓正”,使吴式与其它各式太极拳一样,统一在“立身中正”之下。
      (五)猜想
    遥想当年独树一帜的八卦掌宗师董海川只教门徒“走圆”,“老三掌”等基本技术,并未限定八卦掌技术体系,从而给后世留下了丰富八卦掌技术体系的巨大空间,乃至形成了今天两大门六小派,技术内容浩瀚,庞大的八卦掌技术体系。由此想起:难道鉴泉宗师也拟步董公后尘,给吴式门人留下了进一步完善吴式太极拳的余地?
注:《前人学拳笔记》记述:“吴鉴泉先生云:‘1.凡搂膝拗步后脚向前迈进时,前脚不可立起;倒撵猴亦然。身要正,手要斜。’”
笔者录于此,盼专家们辨识真伪。如证实为鉴泉宗师所述,则证明吴式二代宗师也肯定“立身中正”,要求拳架“身要正”了。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陈氏太极新探/张志俊
·快慢相间才是太极拳/张志俊
·太极拳经谱----陈鑫
·大巧无术 大巧若拙/高载君
·“缠丝精”揭秘:等同缠丝劲 心意太
·对传统杨式太极拳认知的几个误区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意念力/陈颜胜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丹田力/陈颜胜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VCD解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拳谱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全)
·学会“逆腹式呼吸法”
·我练站桩功的体验---浅谈呼吸,用
·如何训练太极推手
·站桩:太极拳最基本的训练方略/吴本
·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
·孙式拳传人寿关顺的真人呼吸法(胎息
·孙式拳传人寿关顺的抻筋拔骨功法
·浅谈太极内功的五种呼吸方法
·太极老论-太极总论
·太极拳接手之艺与劲/李秒丰
·太极拳内修门径之管见/李剑方
·拳势拆解是学练太极拳的好方法
·孙剑云谈孙式太极拳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