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是一项身体运动,属于人体文化,通过具体的太极拳动作练习,是实现健身、防身、养身、修身功能的最直接,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可以说这是太极拳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沿着技术线索,探究太极拳产生的理论基础,何为太极拳,怎样的动作才对,为什么这样做,理论根据是什么,文化内含又是什么,显的非常重要,更具现实意义。
产生太极拳理论基础
1.拳理基础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运动,符合拳理,具有技击性。这里的拳理是指太极拳动作本身符合攻防规律,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一定的攻防实效,这也是太极拳动作与体操,舞蹈,导引等其它运动的基本区别。因为,(1)太极拳在创造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其它武术拳种动作,组编而成,其中,有史料记载的,最为突出的是吸收了明朝戚继光的拳法,戚继光的拳法也是在吸收了众多民间武术而形成的,把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和陈式太极拳的图诀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不仅动作名称相似,而且架势十分相近,在<<陈氏拳械谱>>上也有\"红拳\"的记载,即使从现在广泛流传的太极拳中也不难看出与其它拳种相似的动作,如杨式太极拳的\"搬拦捶\"与八极拳的\"落砸捶\",\"栽捶\"与少林拳小红拳的\"下栽捶\"外形动作几乎一致,近来有人研究认为太极拳发源于山西的洪洞通备拳,这些都说明太极拳动作主要取材于其它武术拳种,并保留了武术动作固有的技击性,同样的弓步,作为太极拳由于技击性的要求,上步时前脚要求微内扣,有套锁对方脚跟的含义,而作为体操化的弓步显然并无此意,同样的冲拳,作为舞蹈化的表演则无须做到\"手背与小臂齐平\",而太极拳的冲拳就必须如此,否则违反了攻防原理,不能产生攻防实效,也就不合拳理。(2)太极拳拳谱,拳论中充满技击内容,也反映了太极拳具有技击性。在现存的一百四十多篇文献中,几乎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有关技击思想,战术,方法,训练的论述,被尊称为太极拳经典的<<太极拳论>>中讲\"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通篇讲技击思想,策略方法唯武事论,其它<<打手歌>>,<<十三势歌>>,<<四字密诀>>等,也都讲的是技击内容,说明太极拳具有技击性。
不管太极拳的技击功能是否在衰退,有一点不能否认,从动作属性上来看,太极拳必须是以练习技击动作为手段,来实现健身技击等多重功能,即作为太极拳动作具有技击性,这种技击性必须保留在套路里,体现在动作中,这将成为太极拳区别于其它运动的本质特点,也是衡量太极拳动作对否,必不可少的一条原则,换句话讲就是太极拳动作必须符合拳理,这也正是太极拳之所以称为\"拳\"的道理所在。
2.哲理基础.
太极拳受传统哲学深刻渗透,具有哲理性,充满辩证思想。从哲学角度来看太极拳被誉为\"哲拳\",这不仅由于太极拳的称谓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也不仅由于太极动作要领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而是由于传统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全面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思想,特别的技术要求,突出的价值功能,是一种特殊的拳术,正如杨澄浦言\"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 ,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也\",如果说哲学对各门拳术都有影响,那么对太极拳的影响则是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恐怕没有哪门一拳术能与之相媲美,从古老的<<周易>>起到宋明理学止的古典哲学,都对太极拳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有(1)老子学说。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技击思想。老子通过不断前进的生产现象与生活实践,看到\"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疆者莫之能胜\",意既看上去柔弱的水却能冲决一切坚强,以草为例:\"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此通过大量的生动事物变化现象,终于概括出一般的道理\"\"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坚\",上升到哲学层次形成\"贵柔\",\"守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在太极拳中形成\"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反者\"的技击思想,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特征,此外老子的一些具体思想对太极的技术要求都产生了深刻作用,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追求虚静的修道思想影响了太极拳的\"心静\"\"神敛\"要求的形成,老子的\"道\"的\"周行不殆\"的循环思想影响并形成了太极拳\"圆\"的运动特征,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促成了太极拳\"松静自然\",\"舍己从人\"的技术要求,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的修道状态直接指导了太极拳\"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的形成,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充分说明太极拳的产生离不开老子思想。(2)阴阳学说。<<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北宋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创立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构成说,认为一动一静产生阴阳构成世界,后经历代哲学家的发展,形成了运用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古典阴阳学说,对太极拳的影响巨大,不仅太极拳称谓反应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拳理阐释,拳架组成,运动规律,技术要求,攻守原则无不包含阴阳哲理,<<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可谓\"一阴一阳谓之拳\",太极拳就是由阴阳两大范畴构成运动即:阴:吸蓄屈退落俯来入收化引柔静虚合降下右,阳:呼发伸进起仰往出放打击刚动实开升上左等一对对矛盾之间互根,互用,互换,互立运动。对阴阳学说高度直观概括的太极图,被认为是太极拳的象征,很形象的揭示了此理,概括:
-----------------------------
太极图中的阴阳哲理 太极拳中的具体运用
图象寓义 具体要求 阴阳对立统一 刚柔虚实,动静上下,内外统一阴阳相合圆形触处成圆,非圆即弧, 圆活饱满阴阳互根对立一开一合,虚实分明,一蓄一发阴阳互容变化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动中寓静阴阳螺旋消长弧性运动,内劲潜换, 螺旋缠绕
传统哲学对太极拳的影响还有其它哲学流派,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庸\",\"仁义\",对拳的运动思想,身型要求 ,战略战术都有影响,但是,较为突出的是以上两家,任何文化的交融结合都有它的载体和途径,古典哲学对太极拳的渗透也同样,并非无稽之谈,传统哲学对太极拳的渗透载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文化的太极大师,象<<太极拳论>>的作者王宗岳,\"少时自经史而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家言无书不读\",以及道士出身的张三丰,后来的陈鑫,武禹镶,李亦畲,孙禄堂等,他们著书立说,大大促进了太极拳对传统哲学的吸收。另一类是太极拳的实践者,他们虽然不象前者那样通晓经书哲学,也许目不识丁,但是他们\"间接的受古书影响很大\",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练拳实践中体悟了哲理,要知哲理也是来源于实践的理性总结,他们的体悟虽然是朴素的思想,却也很好的继承了传统哲学内含。传统哲学对太极拳渗透的途径主要有,一条是用哲理说拳理,指导练拳,如<<太极拳论>>就象一篇哲学散文,解说拳理。另一条是通过吸收其它姊妹艺术,间接吸收哲理,如传统医学,兵学等,正象\"传统的中医学并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而是自然哲学\"一样,太极拳同样,在创造之初,是建构在传统哲学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传统哲学不仅宏观指导太极拳的形成,而且具体到技术要求,几乎每一个动作从外形到内在都含有一定的哲学意味,这又构成太极拳又一个特征,是衡量动作对否的一条法则。
3 医理基础
太极拳吸收了传统医学的经络,俞穴,气血,导引,藏象等理论,符合医理,具有健身性。(1)传统医学的导引吐呐之术被太极拳直接吸收。<<黄帝内经>>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重,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乔\",所谓\"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抑按皮肉。乔,谓捷举手足\",庄子描述导引说:\"吹嘘呼吸 ,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晋代李颐注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说明导引实际上是呼吸配合动作,活动全身,疏通经络的健身运动,包引体,导气,按摩,存想等内容。太极拳正是吸收了这一特点,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所谓\"拳式呼吸\",还利用中医经络运行,气血,俞穴理论。中医认为:经络是布满人体的气血通道,发源于脏腑,布流于四肢百骸,脏腑经络气血失和,而疾病生,和则健身益寿,太极拳与之结合要求\"以气运身\",\"以窍运身\",\"气遍身躯\";通过以腰为轴,带动四肢,旋腰转脊,螺旋缠绕,意想劲力传递,循经而动,劲贯窍穴,布流周身,通任.督练带.冲脉,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起到健身作用。(2)\"形与神俱,不可分离\",\"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医理,被太极拳吸收为\"形神皆备\",\"内外皆修\",\"以意导动\"的要求。<<素问.上古天真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天年\",形即外形身体,神为精神心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太极拳理根于此,首重意,讲求\"意在蓄神\",\"形诸神明\",重\"意\",\"神\"内在的练习与外形的统一,所谓\"内不动,外不发\",合中医健身之理,\"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太极十三势歌言\"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舂\"。太极拳的健身性理根于传统医理,又合现代科学(后述),可以说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殊的健身机理,这方面还待深入研究但是构成了太极拳的重要特征 太极拳创造之初是根植在传统哲学 ,医学,拳学以及众多的古典文化基础上,沿着哲学全面而深刻的渗透,形成独特的拳术运动思想,同时兼揉并蓄古代医学,兵学,美学等,逐渐形成了容拳,哲,医三理于一身,具有技击和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优秀传统运动项目,民族智慧的结晶。
4判辩太极拳的基本标准
什么是太极拳?怎样的动作才对?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起码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特殊的技击性。太极拳是拳不是操不是舞,所以虽然不主张\"武\"却能\"武\"是\"文拳\",而这种武又不同于一些\"硬打硬进\"的武事,非常重视\"以柔克刚\"讲求\"粘连粘随\",\"舍己从人\",这是一种极高层次的技击,举例对付冲拳有多种方法有的躲闪不接触,有的以横力拍击,有的以直力阻击,而真正的太极拳则是迎对方的来力而不与其对击(对击的结果是大力胜),反而接对方来力向己身\"帮助\"对方\"打己\",同时顺来力划弧(越小越好)改变对方的击打路线,化解来力再借对方的力和自己的劲还给对方,将其击到或击出,这正是太极拳\"任他巨力来打我,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击特征,不可否认这种方法最好也最难,由此导出了太极拳的一系列练拳要求,外型要符合技击要求如前边讲的冲拳,弓步;内在要通过用意,放松,慢练以及身型,运动要求练习\"听劲\"(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变化),\"发劲\"(出力的过程,大小,相合)的功夫,实现太极拳的技击性。其次,突出的哲理性。从太极拳的产生到具体动作都有深刻的哲理(前已有述),这种哲理性已上升的理性指导层次,融汇到具体动作形态中,如阴阳辩证哲理,具体为拳中的虚实,开合,动静等等,每动都在此理下运动,和其它运动相比在理论层次,全面程度,都显的突出。再有明显的健身性。在健身方面太极拳的一系列技术要求,理根于传统医学,有符合现代科学 (前有详述),显示了明显的健身性,正如拳论称的\"若问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丹\",现代大量的科学实验正说明着这一点。
总之,具有特殊的技击性,突出的哲理性,明显的健身性同时符合太极拳一系列技术要求才算是太极拳,出于不同的练习目得,可以有所侧重,但是作为完整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最佳的练习效果应该是三性有机的统一,虽然我们分而述之,实为一体,如同一棵树上的三个果,这是判辩太极拳的基本标准。
(作者:武冬,北京体育大学武术教研室 邮编:1000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