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式
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尾闾中正、提裆收腹(气沉丹田),舌舐上腭,目视正前方,自然呼吸——无极式(图1)。
吸气,双手掌由两腿外侧缓缓抬起,同时双膝微屈(图2),双手抬至胸前时双手小指向里叼手(图3)。
呼气,双掌下按至小腹丹田处,双膝微起(图4)。
此无极生太极式。经曰:太极者,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
二、右罗汉托天式
接上式,吸气,身体重心向右移动,重心在右腿上,左脚成丁步式,左手臂捧起至眉前(图5)。
右手在左肘下,随身法转至左侧,眼随手走,重心在左腿(图6)。
右手从左肘下抄过,随身法转至右侧,右手野马掌置于右耳后,重心在右腿(图7)。
呼气,向前迈左步(图8),右手野马掌从脑后顺嘴角向上推掌(图9),身法旋转,交叉相合,目视右掌虎口(图10),意念天人合一,回归自然。颈椎后仰,脊柱后伸,意注丹田。
三、左罗汉托天式
接上式,吸气,右手掌外旋画圆收于胸前,随身法重心向右移动,重心在右腿上,保持身法中正(图11)。
左手从右肘下抄过,随左脚外旋、身法下沉之势,重心在左腿,左手置于身后,目视左手掌(图12)。
身法上浮,呼气,上右步身形旋转(图13),左手掌从脑后顺嘴角向上推掌,目视左掌虎口(图14、15)。
如此左右旋转可反复练习,一般以8次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气,身法左转,屈膝上左步,双手掌在胸前交叉相合,顺任脉下按至小腹前(下丹田)呼气——无极式(图16~18)。
五、养生之道
罗汉托天一式的练习,通过身法后仰可以伸展脊柱,使脊柱成反弓状运动,亦是内丹功的反练法。以脊柱螺旋的拧合劲加之颈椎带胸椎极度后仰,以此刺激胸椎、腰椎之心腧穴与命门穴,通达心经,手少阴心经从胸走手,以小指外旋导引气血贯通心脉,手法内旋导引气血畅通手太阳小肠经。如此手少阴与手太阳相合,心与小肠表里相应。
心在五行中属火,火性温热、明亮,其性炎上;心主神明,心主行血,故心属火。《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而心又为五官百骸之灵,故心为一身之主。
心一动而五官百骸皆听命焉。官骸不循规矩者,非官骸之过,实心之过也。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难经》:心重十二两,七孔三毛,形如未敷莲花,居肺下膈上,附脊第五椎。心欲软而苦缓,“欲”与“苦”,指脏气之“所好”与“所恶”而言。心欲软,是指心神活动以和调、宁静、收敛为顺的生理特性。若心神躁越、散逸,则违其脏性。躁扰不宁,言行越于常度,常是火盛心神被扰的表现。心苦缓,是说神气涣散、神不守舍为心之脏性之所恶。吴昆注语指出“缓则心气散逸,自伤其神也”,常可出现懈怠、注意力不集中、心悸,甚则狂乱等症。心之脉上挟咽喉,络于舌本,实火上壅为喉痹;虚火上升,则舌强不能言,分布于胸前,火结则为结胸,为痞,为心痛;火不宣发则为胸痹;在心下,大如臂,病在脐上有动气。此心经主病之大旨也。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之阳气可循经脉下降于小肠,发挥其推动温煦作用,协助小肠履行兼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功能。小肠进一步消化食糜。吸收水谷精微、津液以滋血液生化之源,则使心有所主、神得其养,二者共济为用。心之实火可循经移热于小肠,致小肠实热而出现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症;小肠实热,亦可循经而上薰于心,致心火上炎而出现心烦或口舌糜烂生疮等病症。如此诸多病证皆因手少阴与手太阳不合之故。欲合少阴与太阳之脉,当于功法中求得阴阳平衡。
《导引本经》:夫心乃一身之主宰,生死之路头也。是故心生则种种欲生,而神不入气;心静则种种欲静,而神气相抱也。《内经》曰:夏月人身,阳气发外,伏阴在内,是脱精神之时,忌疏通以泄精气。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英华成秀,此夏气之应,养成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故人常宜燕居静坐,调心息气,食热戒冷,常要两目垂帘,迈光内照,降心火于丹田,使神气相抱。故太玄养初曰:藏心于渊,美厥灵根。神不外也。心牵于事,则火动于中矣。心火夏令正旺,脉本洪大,若缓是伤暑,至晚少餐饮食,睡勿挥扇,风邪易入。
昔邝子元有心疾,或曰:有僧不用符药,能治心疾。元叩其僧,曰:贵恙起于烦恼,烦恼生于妄想。夫妄想之来,其机有三。或追忆数十年前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及种种闲情,此是过去妄想也。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又畏首畏尾,三反四复,犹豫不决,此是现在妄想也。或期望日后富贵皆如愿,或期望功成名遂,告老归田,或期望子孙登庸,以继书香,与夫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来妄想也。三者妄想,忽然而生,忽然而灭,禅家谓之幻心。能照见其妄,而斩断念头,禅家谓之觉心。故曰:不患念起,唯患觉迟,此心若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脚?又曰:贵恙亦源于水火不交,凡溺爱冶容,而作色荒,禅家谓之外感之欲。夜深枕上,思得冶容,或成宵寐之变,禅家谓之内生之欲。二者之欲,绸缪染着,消耗元精。若能离之,则肾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于心。至若思索文字,忘其寝食,禅家谓之理障。经纶职业,不顾劬劳,禅家谓之事障。二者虽非人欲,亦损性灵,若能遣之,则火不至上炎,可下交于肾。故曰:尘不相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又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子元如其言,乃独处一室,扫空万缘,坐静月余,心疾如失。
心腧穴: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主偏风半身不遂,心气乱恍惚,心中风,偃卧不得倾侧,汗出唇赤,语悲泣,心胸闷乱,咳吐血,黄疸,鼻衄,呕吐不下食,健忘,小儿心气不足,数岁不语。小肠腧穴:十八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主膀胱、三焦津液少,大、小肠寒热,小便赤不利,淋漓遗溺,小腹胀满,泻痢脓血,脚肿,头痛,口干不可忍,妇人带下。——《针灸大成》明·杨继洲
|